以父之名读后感1000字
《以父之名》是一本由林培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父之名》读后感(一):林培源长篇小说《以父之名》后记 :“重讲一遍的故事”
长篇小说《以父之名》后记 :“重讲一遍的故事”
林培源
《以父之名》读后感(二):我们编织的人生是否能否承受硕果
蜘蛛为了捕猎更多的猎物去结更大的网,不想越来越多的猎物却压垮了网,反而自己落得个被捕猎的境遇。蜘蛛为了捕猎更多的猎物去结更大的网,不想越来越多的猎物却压垮了网,反而自己落得个被捕猎的境遇。蜘蛛为了捕猎更多的猎物去结更大的网,不想越来越多的猎物却压垮了网,反而自己落得个被捕猎的境遇。蜘蛛为了捕猎更多的猎物去结更大的网,不想越来越多的猎物却蜘蛛为了捕猎更多的猎物去结更大的网,不想越来越多的猎物却压垮了网,反而自己落得个被捕猎的境遇。了网,反而自己落得个被捕猎的境遇。
《以父之名》读后感(三):以父之名
拥有贫瘠和痛苦回忆的阿喜,即便逃离了故乡也无法走出偏狭的桎梏,善意却淡漠,实诚却别扭;家庭关系紧张、生存环境一度酷烈的秋蓝,像被毒药浸透的娇艳的花,欲挣脱而不得,只能高傲又卑微地活着……作者善于剖析笔下的人物。他们,是一群立体而多面的“逃亡者”,他们拥有一个广袤又孤独的精神世界,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归”与“离”之间剑拔弩张的博弈,是万劫不复时蓦然回首的温存。
《以父之名》是真实淋漓的纪录,又是一场悲壮静默的生存游戏。这些人,这些事,值得心存疑惑的我们去读、去听。望着他们的世界,就像是望进了我们自己的内心。
《以父之名》读后感(四):林培源长篇小说《以父之名》访谈:“我想避免平庸的现实主义”(中国作家网)
林培源长篇小说《以父之名》访谈:“我想避免平庸的现实主义”
采访者:陈润庭
受访者:林培源
编辑整理:陈润庭
林培源长篇小说《以父之名》,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
《以父之名》读后感(五):式微,式微,胡不归
“远游焉伥伥,归梦应栩栩。”
其实,刚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挺意外的,意外会讲这样的故事,毕竟书中角色的人生离我都比较遥远:宋河,或是广西的边境小城,在我人生经历中留在脑子里的痕迹是如此的少。
当然,故事是有趣的。
抛开书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他们所经历的,所考虑的,似乎又并没有那么遥远。关于逃离,谁又没有考虑过呢?何况,成长本身也是离开家的过程,就像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里讲的那样:所谓家这样的地方,你在那里出生长大,充满着年少时美好的回忆,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的家不在了,虽然你还有一个地方放东西。
无所谓归属感。
所以我个人还挺喜欢“边境行走”那一部分,因为总觉得阿喜那本来支离破碎的人生里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开始重新构建。
对了,昨晚回家时看到马路上一位妇人拖着行李箱,手里也大包小包地拎着,与这座城市看起来那么的格格不入。她是去哪儿?大晚上能回到家吗。忽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讲的故事,故事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以父之名》读后感(六):追寻的寄托
当刚刚得知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个书名——《以父之名》总感觉起得很大,于是我就有种错觉,是不是某个大师写的经典小说再版了。可是在此之前我又从来都没听说过林培源这个名字,看了他的简介我才发现,原来他是个80后,和我属于同代人,真不敢相信这个年纪就能写出如此有情怀的文章。
书中主要讲的是一个人与他的故乡之间发生的故事,书中的主角都是异乡人,他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逃离与寻找归属感。作者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外貌描写用了大量篇幅,从这些描写来看,也只有年轻人会这样写,不过作者拿捏得很好。故事的叙事形式也很有特点,从两代人眼中分别看一个年代的事,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讲述的事实也形成了互补。
书中的角色很多,每个人都有详细的描述,性格十分丰满。其中就连不是主角的越南母亲和阿喜的父亲,依然在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虽然多,但又缺一不可。父亲、父辈等词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寄托,相信这也正是作者在思考的东西,它不一定是父亲,它也可能是一个地方或者一样物品,总之是可以让人们找到希望的东西。
书中阿喜的这个角色,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是十分悲惨的,从小可以说就没享受过亲情。自从他的母亲离去之后,他的父亲,还有他称为阿嫲的人从来没把他当人看。每天只有不在家的时间他才会感到安全,他所需要的爱这辈子都得不到了,也注定了这个人物悲惨的一生,作者把他形容成一只幼年老鼠。这种孩子既然没了寄托,也就天不怕地不怕,自然在上学时容易和人发生冲突。其实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一个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同学,简直就是他的原型。那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开学报到第一天班上的恶霸就把人打了,后来班主任跟我们说一定要离这个同学远点,因为他的母亲出车祸死了,他的父亲酗酒,经常打他,于是他和他姨住在一起。虽然他每天都会欺负人,显得很强大的样子,其实我看的出来,他是很可怜的,他只能用这种方法来寻求安全感,因为他的归宿再也找不到了。
书中还提到了一种情感,那就是返乡,每次返乡都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张床上睡久了,换了一张床之后再换回来,虽然还是那张床,但是某些新的东西没有了,就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其实有的时候不曾拥有,也就不会惦记,一旦拥有了,割舍起来就会万分痛苦。
《以父之名》读后感(七):关于逃离与记忆
《以父之名》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设定都是精心设置的,我们讲作品中的角色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每个角色都能反映出现实存在的一些人身上的某种特性。
就拿阿喜来说,我们来分析下他身上所存在的几种特性。首先,阿喜的出生在一个相对不好的乡下,他对那里最深的记忆就是小时候被阿嫲拴在桌子腿上,阿嫲打麻将的时候他只能在桌子下面呆着个,一不小心闹出什么动静就会挨阿嫲各种咒骂;其次,阿喜的母亲是个越南人,是被他父亲买来当媳妇的,在阿喜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从村子里逃走了,而从那时开始阿喜的就开始变成了自家的“外人”;第三,阿喜的父亲信德没有生育能力,而阿喜不过是他的父亲接别的男人的种与他妈生下来的,信德并不是亲生父亲,而信德又是个姿娘相,阿喜从小就觉得他的父亲是让他丢脸的,他努力地计划着自己的逃跑计划,直到十六岁那年泡沫厂的一场火灾给他创造了机会;第四,阿喜逃跑也是他母亲逃跑造成的,他想不通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出逃,母亲成了他从乡下跑出来的原因之一,逃离成了他的主要原因,而另一部分原因是童年痛苦的记忆。
在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幸的童年,不管是阿喜、秋蓝、阿霞,还是阿喜的父亲信德,其实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好的童年,他们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造成了他们同样不好的成长经历,致使他们的人生都开始变得不完美,而让这些痛苦的人都集中在一部作品里,我们不免会感到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而作品本身就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存在的那些事情。阿喜也好,秋蓝也好,阿霞也罢,他们都是在逃离,一直在逃离自己出生的故土,他们拼命地想去远离自己的过去,记忆中的东西都令他们痛苦不安。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单亲家庭长大的人,他们成长环境的特殊,致使他们与大多数人所不同的性格和处事差异。他们的记忆都都有或多或少的欠缺,而作者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强调了,许多特点落在一个角色的身上时,他或者她的心理压力被极大地放大了,而现实中的人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痛苦。
第一次读林培源的小说,给我最深的感觉是与现在很多年轻作家的作品不同,他显得对文字的掌控有更为老道,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他的文字让人无法想象他的年龄,给人的感觉《以父之名》像是一个有很多年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人所写。我是很佩服能写长篇的人,他们对于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很完整的架构,我只偶尔写一星半点短短的诗作,更多地是有感而发,而写长篇的作者具有很强的组织架构能力。希望林培源能继续有更精彩的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持续期待中……
《以父之名》读后感(八):此处心安是吾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被爸妈逼着背诵古诗,其中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诵读了很多年,但是渐渐懂得了诗里深藏的感情,却是这几年在外打拼之后的收获。儿时的我们,背诗就是背诗,背诵下来的是字字句句,而长大后的我们,终于读懂了诗句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无奈,才知道,原来诗句里的人生,每个人都会走过,谁也不能免俗。
就像长篇小说《以父之名》里的故事,主要人物阿喜、秋蓝、阿霞三个都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年轻人,他们好像有故乡,好像又没有故乡,兜兜转转久了,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故乡,到底自己有没有故乡。我们生活在都市森林里的年轻人,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都是差不多的,年少时出外读书或者打工,从此家乡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只有在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的时候,你才会主动说出那个地名,而对于你来说,那里也许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那个地方你一年只能回去一次,回去的时间都是以小时来计算的,那个地方的花开花落与你无关,那个地方的季节更迭与你无关,那个地方的特产你也只能从某宝上买来送给同事朋友。而每一次回家的时候,没回去之前会觉得兴奋,可是真正回去了,却又觉得仿佛有了不知名的隔阂,你不知道那还是不是你印象里的故乡了。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着安全感与归属感,虽然,并没有人能真正说的清楚什么叫归属感。可是你知道,它就在那里,你能感觉的到它。就像是你站在自己曾经奋斗了三年的高中门口,就像是你站在儿时嬉戏玩耍的游乐场门口,就像是你站在曾经最喜欢吃的煎饼店门口,你会深深的感觉的到,不知不觉中,早已物是人非,你回不去了,他们也都变了。故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除了父母、亲人,大抵是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了。留在家乡工作的小伙伴里的家乡是自己的家乡,可是常年在外地的我们,找不到熟悉感觉的家乡,还是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个家乡么。可是,我们常年奋斗奔波的城市,又是我们的故乡么?在本地人眼中,我们这些说着普通话、租住在数不清高楼里某一个小小公寓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异乡人、外地人。
于是,长大的我们,终日在外奔波的我们,没有了故乡,没有了家乡。我们逃离,我们寻找,就像书中的阿喜。这篇小说从两代人不同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一系列关乎“异乡人”“逃离”与“故乡”等主题的故事,读着这些故事的我们,依稀可以从阿喜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样的事情,视角不同,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也许不能赞同,但是,能够理解。最后的最后,阿喜选择了面对。而我们呢,也许正视自己,好好生活,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毕竟,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以父之名》读后感(九):有进步,也有失望。
2.23更新 第一遍读完的感想有些过激,等沉静下来再来审视这本小说,发觉其实是值得珍藏的。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未来是留在家乡还是去往大城市,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自己也许会选择离开,美其名曰父辈限制了自由,却从没考虑过父辈的感受。 我能这么想,也是看了这本书第四部分,信德老人的自白吧。 很奇怪或者震撼的是,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培源他写的最好,或者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对于一些中年乃至老年人的描写,垂老的生活,身体和灵魂都麻木到快要腐朽的感觉,在他的笔下,真实得让人害怕。所以我一直把培源的书当做严肃文学来读,也那么喜欢他的那些短篇小说。 在当前所谓的“青春文学”中,能保持独立的思考,去不断突破,尝试转型的少之又少,大都固守在自己的舒适领域,享受着粉丝的簇拥。而培源,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这些年以来,他不停地读和写,而他的努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出来。 昨天的话有些苛刻了。培源加油。 ================ 读完一遍的第一感想依然是,林培源真心不适合长篇小说,尽管这本比七年的《锦葵》进步了太多。 他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通病”,就是在故事讲述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分析。既然是别人的故事,忌讳的就应该是作者自身形象的不断插入。对情节、对人物的评价要由读者来完成,他的叙述话语明显太多了一些。至于故事本身,马尔克斯似的对于故乡与回忆的孤独更加深刻了,表达也更加精炼和娴熟,这是值得表扬的,也涉及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养儿防老”、“越南新娘”、大都市里的冷漠混乱、小乡村的破败孤寂。在对故乡题材以及民俗风情的挖掘上,林培源是当今青年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这也成为了他的亮点。 但是,致命的在于,小说的情节是割裂开来的,而且是那种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的割裂,行文顺序和布局完全取决于作者本身的表达欲望,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许多的困惑,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需要改进的。他需要明白,小说并不是你“想”写什么,而是你让读者“读”出些什么。一些琐碎的生活描写,不必要的评述与讨论,能省的可以省掉。坦白说,读这本书的体验并不愉快。你可以辩白严肃文学是神圣的,但是神圣不等于枯燥。与其翻来覆去把好几年前就说过的故事换个样子说几遍,不如认真沉潜,开拓自己的创作领域,尝试着更远的转型。 我一直很喜欢他,他可以说是在乌烟瘴气的所谓“青春文学”的作家里面不浮躁、不媚俗的清流,他的一些情感的表达、奇幻的表现方式也曾打动过我,然而与其保持较高的出书频率,真的不如一本“经典”来的重要。林培源可能会成为中国的马尔克斯,可是这条路确实太远了。下一本书,加油吧。
《以父之名》读后感(十):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如今,越南新娘逃跑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在中国,娶新娘的成本偏高。娶一位越南新娘不用给彩礼,不求房和车,甚至不用办酒席,更不用应付丈母娘,只需付给中介几万块到十几万不等便把看着温柔贤惠又美丽的越南姑娘娶进家门。在说说越南女孩。越南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女人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通常在家里也特别没地位,很多姑娘想通过远嫁来摆脱贫困。尽管我们国家已经明文规定,禁止成立涉外婚姻介绍机构,可是只要有需,就总会有供。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黑婚介产业链。可是这样买卖婚姻的结果往往是文化差异和婚姻的不和谐。越南新娘百度贴吧有近八万帖子在讨论,点击率最高的永远都是越南新娘逃跑的话题。 这本书第一主人公阿喜是一位出身比较特殊的人,他的母亲就是父亲买来的越南新娘。父亲没有生育能力,为了延续香火,竟然借其他人的种让母亲怀孕诞下了阿喜。越南女人在极度屈辱下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最终得以成功并撇下了阿喜这个见证了她被侮辱的产物。父亲和祖母的愤怒和伤心无处发泄,都转化到了小阿喜身上。一方面他们看着阿喜就想到背叛就恨,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去,渴望阿喜长大成人能够出人头地,想要养儿防老。这个自小就在这个矛盾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的阿喜自然渴望逃离,想要摆脱这种屈辱的束缚,甚至是从离家出走中获得报复的快感。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阿喜的越南母亲、阿喜、秋蓝、阿霞,甚至阿喜的父亲信德都和自己的家乡有着纠结复杂的关系,或回不去,或容不下。他们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亲”的角色,这个在作者写的后序也有提到。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阿喜和秋蓝之间是一种身体上和情感上说不清的相互依赖,彼此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暂时的安全感。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人生下来就是落在井底的蛙,抬头不见天光,只有等死的徒劳。所以,也就没什么好挣扎抵抗的了。十几岁的秋蓝竟是这样的绝望,命运带给她太大的伤害。”秋蓝对其他男人也一样,她曾经爱过,但是现实早已经将她磨砺地麻木了,她和她的男人们之间相互作为彼此情感的替代品。阿喜和阿霞之间是则一种似爱非爱的互相取暖,也有阿喜的同情成分和阿霞的感恩在里面。信德老人不管对儿子阿喜还是干儿子阿川,都是一种精神上情感的寄托,以弥补自己失去的痛苦。不同的是,对阿喜爱恨交织,而阿喜的逃离又让他更加害怕失去,更缺乏安全感,从而对阿川溺爱放纵。阿喜从小在辱骂声中成长,必然会对父亲害怕和疏远,想要远离家乡,追寻母亲。这一切都在命运的驱使下发生了,一环扣着一环。 四个部分,四段故事,道出四段不同的人生。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关于家乡,关于父与子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作者笔力深厚,对生活的种种细节和人物心理变化都描写的非常精准,呈现给我们赤裸裸血淋淋的真实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