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岁月的读后感10篇
《无关岁月》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关岁月》读后感(一):少年
萍水相逢放在第一辑,所以你在想什么?那二三个终将飘散的人儿,那些一生或许只能一见的景儿,萍水相逢,轻轻唤一声珍重。离去归来,别时容易,再不管见时的事。
别时容易的歉意不舍和祝福,淡水河汇入大海前的回望,学生阿吉放肆而认真地爱,最后用一个石头的永久沧桑中,看到世间繁华历练的须臾幻灭。
难道我能懂你在想什么吗。你熟记每一座山的名字,亲手抚摸他们的轮廓,你的足尖受过清流的濯洗,也沾上些泥沙的尘土。日出日落,你仍旧怀有一颗少年的心被感动。真难得。你是历经沧桑的少年。
而用一个石头记来为萍水相逢的辑画一个点,是否也另含深意。你说难道不重吗?不可解的爱恨,海的毁灭和水的缠绵,这伤痛的印记。难道它重吗?一切人世的繁华幻灭,也不过如此吧,是如此啊。
别时容易。你怎么害怕移情别恋的薄情吗?情到多时情转薄,或许"薄”也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别时容易见时难,我们不管这以后的事情了,今日不舍愧疚,但还望珍重,望你还有更好的前程。
你心里有山有河有千泉万壑,流过的淡水河像汩汩而下的泪水,深含情意。当色不过是光暂时的幻影,当形体倾侧流转,万物混沌,是在等待什么?
少年啊,那么多人重负责任而辛苦疲惫。而我竟然,还愿意纵容你自私而放肆地爱。我到底在想什么呢?难道青春,就真的如此宝贵不可?年轻值得拥有最大限度的宽容忍耐?
《无关岁月》读后感(二):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此书或是秉承了“散”的风格,目录里章节的分类也较为随意,内容也包揽众多,显得庞杂纷乱,毫无条理。文章内容也大多有感而发,自由肆意,无拘无束,想到哪都写到哪。
语言精致细腻,简单的字词简单的组合编排却流动着不一样的美感。他文字构筑的世界总是空旷、恬淡、疏远、让人意犹未尽。他总抒情,但不滥情,情感丰沛而真挚。他又拥有这异乎常人的敏锐感知、时刻灵敏的感官。
总之,感谢蒋勋。
《无关岁月》读后感(三):粗砺苟生
《无关岁月》丢在床头前前后后有4个月时间,只有睡前这段读书的时间可以拿起来翻翻。有时候真的太累,就只想关了灯看集晓松奇谈直至有倦意。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伴着蒋勋原声的《美的沉思》入睡。还有一个月专心致志考了一堆试,完了又像有放暑假的放纵。
越来越觉得生活就在营生中变得粗砺,好像身上长满了一粒粒的碎石,觉得这样丑陋的自己没了一点点想细腻的情致。抑或是为了适应这种蝇营狗苟,必须你不能敏感细腻,否则只得伤痕累累。
蒋勋就是在这种粗砺苟生中挑起你敏感细腻的神经,用挑起这词还有点重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如他的淡水河一样,是种满满渗入骨髓的情怀。他的文字就如同他的声音一样,软软糯糯的台湾文艺人的味道,听着仿佛样子就会浮起来,修剪得干净利落的银丝,着一身麻布衣裤,或者白衬衣的谦谦君子,可能立在窗边又或者坐在木质的桌椅旁,一副细水流长中又带着些许悲天悯人的模样。
《无关岁月》是他的散文集合,张晓风写的序言,一篇《善述与喜舍》把我前面的那段写得更加美轮美奂回味无穷。她说:“‘台北蒋勋’基本上时一个善述者。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陈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其称蒋为“台北风流人物”,几个特点抓得淋漓尽致,她说:“第一,台北风流人物时满世界游走的,即使人在台北,满心想的却是下一次的出发......第二特点是漂亮,这漂亮包括面目的个性化,神采的俊秀,衣着的得体,行止之间的雍容,进退之间的大度……第三,随时可以上电台,上座谈会,上演讲厅…… 第四,不一定要有车,但一定要有一栋小小雅宅。雅宅中还要有几瓶小酒……但求在高朋满座之际能助谈兴......第五,大体而言都是好人,但他们却避‘好人’之名如避仇。第六,要有些特立独行之处:或爱收藏玉;或爱收藏老唱片;或爱收藏普洱老茶;或爱使性骂人;或善制格言供人传诵;或考究美食…… ”蒋勋如果看到这里应该会哈哈大笑,中枪无数,在众多风流人物中,她说,蒋算“一条大尾的”。喜舍是赞其对于“智慧”的施舍。她说:“智慧的分享和心灵的均富,是施舍者的最终级的向往。佛家称’喜舍’,指的便是亦然欣悦的施予。这种贻赠,在受者,是天恩,在施者,也是天惠,因为仿如悬丝瀑布,垂泻而下,来自有其来处,去自有其去处。人世美景,其实无非由于活水源头加上流行布施。”
一开头便是这么好的序为书评,摘全书是摘不完的,毕竟是发表在各时期不同刊物上的散文。但一妙篇便画龙点睛。写世界,写台湾,写山水,写人,最打动我的却是他的《独白》。印象笔记把我的书摘丢了,让我今晚得再翻开来看一次,这种自己对自己的呢喃,天马行空却又像是实实在在攥在手心里的紧张,好像被看透了。
“我坐在窗前,等待天光暗下来。我想,随着光的逐渐降暗,我的视觉也便要逐渐丧失辨认的能力了。但是,似乎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视觉中有更多的部分与心事有关。可能是记忆、期待、渴望、恐惧这些东西吧。”
“如果能够去经验天生盲人的视觉,或许可以真正分辨’视觉’与‘视觉记忆’之间的差别。但是,我已无能为力了。我闭起眼睛之后,我的’视觉’被众多打心事充满。仿佛如潮汐的泪水,逐渐沁渗在每一片极度黑暗的球体的边缘。这是一种视觉吗?或者,仅仅是我视觉的沮丧。”
“我的眼前,花不可辨认了,路不可辨认了,山,也不可辨认了。然而,我知道,那不只是因为光线渐暗的缘故。是我坐在窗前,等待每一样事物逐一消逝的心境;花的颓败,路被风沙掩埋,山的倾颓崩解。在近于海洋的啸叫中,我们凝视着那一一崩塌毁灭的城市、帝国、伟人的纪念像种种。”
“报刊上今天以小小的一个角落登载了你出走的消息。我因此独自坐在窗前,静听着黄昏潮汐在每一片沙地中沁渗。有一种嗦嗦的声音,很轻很轻地渗透在沙与沙的空隙,好像要使每一个空虚的沙隙缝都涌进充满入夜前暗黑的流水。”
“沙隙间暗黑的水流,可能是一种独白,一种失去了对话功能的独白…… 独白,也许是真正更纯粹多思维。在一整个城市要求着’对话’的同时,我猜测,你的出走,竟是为了保有最后独白的权利吗?”......
“在修行的冥想中,诸多的幻影来来去去,盘膝端坐着,在闭目凝神中一一断绝了与人对话的杂念。”......
“如果你是水中之花,你大约会从水中抬头仰视那岸上的真相;如果你是镜中之月,你也会从明镜煌煌的亮光中抬头仰望那天空中一样煌煌的明月,发出啧啧的赞叹吧。”
“你的出走,究竟是一种真相,还是一种幻影?或者说,你代替我出走了。”
“我留在现实之中,你代替我出走到幻影的直接。当你笑吟吟从水面向上仰视的时刻,我必须微笑着告诉你岸上的一切,包括阳光的灿烂,风声,以及我在风声中的轻轻摇曳。”
“据说,记忆中所有前世的种种,都只是今生的独白,因此,宿命中我必然坐在此刻的窗前,等待天光降暗、降暗。”
连搜索一下复制黏贴都不肯,一字一字地打出来。我也不知道这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只是仿佛灵魂被穿过了,好像做了一次瑜伽,痛苦的体式,可结束后竟获得了一阵轻松。好像就在那个天色渐暗的傍晚,我在老房子的阳台上,青漆斑驳的铁窗,不远处立着革命烈士墓碑,夕阳已经看不见了,我趴在那对自己说。
可现在,已经不敢了,细腻敏感更像是基因的缺陷,得靠意志力打败它。意志力便是这一身的碎石,你的心肠不是铁石,更像有熔岩沸腾的火山。你说,别喷发了,时间久了山顶会长个湖,你可以在湖边沉思,顿悟,是不是那样之后,就真的无敌了?
《无关岁月》读后感(四):岁月苍凉,人世温暖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过年,以至于年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期盼,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过年越来越缺少了某种激情。有时候面对新年的临近,竟也能生出无边的惆怅来。
然而在蒋勋看来,这一份惆怅正是对生命的慎重,对天地的感谢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敬爱与珍惜。这一份珍惜中充满了期许,充满了愿望。无论冷暖寒暑、草木荣枯,人们总会感叹起岁月匆匆,亦感叹岁月的绵长无期。
说起蒋勋的散文,自然不能不提他的《无关岁月》。《无关岁月》是他的一本散文随笔,选取了蒋勋由一九八四年起出版和发表的经典散文佳作,描写的内容以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和事、旅行中的见闻以及对早年台湾生活的回忆等为主。书中大部分的主题都较贴近生活,文辞优美,描写细腻动人,感情自然真挚,亦展现了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
蒋勋的文字就像委婉的长河,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余韵,更使我们惊讶在寂静无声的文字中,拥有如此充沛的生命力。看书中的《石头记》,也能透过一块饱历沧桑的顽石,对人世的繁华爱恨产生了无限敬重。看《屋漏痕》之水墨,水无形,墨有色,有色在无形中消融,无形日积月累,叠积了岁月与年代,竟成纸上一片永久的渍痕。而这一块水湿的渍痕,看久了,可以看到云岚变灭,可以看到山河蜿蜒,现象与心事的风景都在其中,有悲辛沮郁,也有欢笑飞扬。
对散文和人世有着无尽的敬重和珍惜,让蒋勋能写出像《萍水相逢》、《石头记》、《无关岁月》这样令人咀嚼不尽的好散文。不管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怀人,全是以广博无私的热情和爱心为动力,写出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爱恋与期盼。蒋勋谈文学深入浅出、平实易懂,曲高却不和寡。在他看来散文是最自在的文体,可以多一些对话、多一点修辞和心事的格律,也自然更贴近人心。
写诗、作画的蒋勋,认为散文才是文学的基础和正脉,那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的展现,更是在情怀、气度上的典范。蒋勋一直不忘“做人”才是人的根本,他以包容的气度、关爱的情怀,来看待世间万物。对于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也会因萍水相逢之缘,而真心地道一声珍重。
然而于匆匆岁月,于漫漫人生,只这短短的一句珍重,便已足够。
《无关岁月》读后感(五):无关岁月,有关他她它
读蒋勋的书,尤其是散文,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知道突然读到哪一个字词哪一句话时就被戳中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也不知道突然就与书中提到的某个人物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会在读《无关岁月》这本书时,常常感慨,“原来可以这样形容世间万物啊”,“原来人的感情可以这样肆意表达啊”。 书中有一篇文章,《秋水》,是我全书里最喜欢读的一篇,觉得美,语句写的美,文中提到的伊卡母亲美,她的性格和行为就如同少女春日里的想象一样动人,美到我觉得值得背诵下来。“她觉得愉快,是因为这淡荡的秋天的水和秋天的阳光。”开篇第一句,就让人忍不住重复念了几回,常常想起秋天的场景,趴在房间朝北的窗口,外面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夏日里还是好看的绿色,到了秋天,就是沉甸甸垂下的金黄的稻谷。隔几日后,田地里留下割稻机行驶过的轨迹,硬邦邦的土地上,躺着干燥的稻草,轰轰隆隆喧闹的声响,依然在不温不热的阳光照耀下回响着,漫天飞扬起的草穗,是适合拍成电影的画面,实际上不够柔情,不够安静,但在人的意识里,却是无比舒适惬意。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在秋天的感觉,看到“淡荡”,突然欢喜,这可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词语了,要收起来,再等到印象里的秋天来临,去拍一组照片,配文就用这个词。 《秋水》里的伊卡母亲出场时,是在开满野姜花的溪流里,让伊卡替自己浣洗黑而浓密的长发,作者描写她的长发在水里的样子,描写她的微微颤动的合起的眼睑,描写她的颈项、胸部、乳房和洁净的皮肤,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好看的女子的模样,却不是在岁月里逐渐老去的母亲的姿态,而是在时间的流逝里憧憬往昔维持清纯诱人美好的少女姿态。可偏着了这样的模样,是嵌在沉清澄明的秋天里,带着一种俏静的美,活泼但不喧哗,让人丝毫不意外作者接下去要讲述伊卡母亲无端想起那些从城市里来到大山间的男人。放逐山间,听上去是很苦逼的一件事,但要相信,山水自有动人与缓和不恰当情绪的功力,那些刚来时惊慌的城市男子,在山间被轻松的生活征服,也征服者山水间成长的女子。伊卡母亲念念不忘曾经的温存,那来了又走的男子,也该是念念不忘着在此处的美好吧。“他以后回到城市,还是在匆忙的工作中偶尔想起那女子的美丽,仿佛秋天的水和秋天的阳光,淡淡荡荡。” 在《秋水》里描述的淡淡荡荡的秋天里,蕴含着的情感是如同诗经词句般的美好,但在《不可言说的心事》这一篇文章里,看那些经常听《四郎探母》的老兵们,自是另一种滋味,一种伤惋叹息、触动流泪的情绪,这里的讲述,不能再用某个季节去形容,而是要用年代,要在有历史沧桑、忠孝礼仪等厚重复杂情绪讲述的语调里。读此文前,我也曾听过《四郎探母》,却不曾认真琢磨过其中讲述的故事,也不曾知晓到这一剧目在历史里是怎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一剧目给特定年代里的人给予了多大承载情感的空间。个人常常是生活在一个狭隘单纯的空间里,所以才会对他人产生一种好奇,窥探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却提供了在别人的故事里释放莫须有情感的途径,感别人的伤感,留自己的泪,很庸俗乏味,却恰到好处。 《无关岁月》虽然是散文,却有着故事般的可读性,有着诗歌般动人的情感,常读不厌,欢喜如常,毫不吝啬与人推荐。
《无关岁月》读后感(六):美也是有温度的
大抵是台湾海峡到底在地理上和心理上都形成了某种阻隔,尽管籍贯陕西西安,可谓和我们同宗同源,可蒋勋被大陆人逐渐熟知和尊仰,还是这几年的事儿,具体得从2009年《汉字书法之美》一书的出版开始算起。汉字的美和风韵,经由他那杆清丽之笔的解剖,不再是火柴棍笔画的简单拼凑,而是被他写出了精致婉美、厚重沉郁的文化味儿和美学气质,令人不忍释手弃读。再看这本《无关岁月》,收录的是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不同生命阶段的作品,各有各的痕迹,各有各的表情,却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收录在一起,倒像极了名菜“佛跳墙”,且不说各种食材都是山珍海味,极为罕见难得,就说它们彼此之间互为补益,相得益彰,奇妙的化学反应全反映在最后的汤品之中,醇厚甘香,自然是让人回味悠长。正如同蒋勋在《我的散文观》中所言,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全是取材于生活中一些挥之不去的印象,它们从显影的液体中浮浮荡荡,晃漾而出,形成很清晰的画面。因此,读他的美文,每一个字都能吸吮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可口的很。
蒋勋的“柔”,最主要的根源,来自于各种“美”——美学样式、观点和门派——对他的浸润涵养。书中数篇蒋勋对美的释解之作既颇为专业,但绝没写成官样论文,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蒋勋的眼和心,都是有深度的,他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体察,都让他能探知到有温度的美。比如一篇献给台静农的《屋漏痕》写的极为精彩,不仅有蒋勋本人对于历朝历代名师对这种技法的掌握的知识性介绍,同时,还将中国书法绘画中的这种技法和意境和人的心境结合在一起来谈读,带着我们从蜿蜒的书画痕迹中了悟到人生更阔远的意蕴。
当然,我最爱的,还数与古乐曲《春莺啭》同名的一篇美文,仿佛古腔古调,从时空的那头,隐约再现,和上唐诗“内人已唱春莺啭”,经过千年时间的发酵,再由蒋勋的笔传来时,竟是震世的“裂帛之音”,文章结尾,颇富气魄,“鸟声连成笙与觱篥,是长安城更鼓过后,从大地上初发的黎明,要更亮烈,更浩大,持续不断。”
文字的韵律与音乐的韵律,并无不同,寥寥数语,便如同仿佛一波赶一波的浪潮,急促促的,教人生出心脏收缩的紧张快感。难怪“蒋勋”早已脱离了个人名号的作用,竟逐渐成了一种文体,一种态度,一种美学标杆,也是一种生活榜样。
或许,品读蒋勋的美文,美不在文,而在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