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群星闪耀时-书摘
16 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7 在这人迹终结的世界尽头,他的逃亡只有一种可能的形式:那就是逃向一个了不起的行为,逃向不朽的业绩,在那里才能获得庇护。
30 他的能量带来真正的奇迹,好像什么又都可行了。……可是,命运从来都不会太过慷慨,哪怕对它的至爱宠儿也是如此。
哥伦布和巴波亚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茨威格丰富立体的写作手法一如既往
本书语言十分华美、生动,尤其是心理描写部分,激情澎湃,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态美,读起来酣畅淋漓。作者对人物的雕琢细致入微,又紧抓特征,从点到面,从具象到抽象,丰富而立体,让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跃然纸上。作品中可以窥探到作者无尽的想象力和对各种修辞文体的把控力。 群星闪耀,不仅有星辰燃起的部分,也有星光寂灭的部分。作者非常精妙地选取了这些伟大人物生命中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却又将这些时刻同历史长河的激流联系,于是,所有的精神、力量与光明,便很好地凝结在这些瞬间里,带给读者璀璨生辉的遐想。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璀璨的星?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14个人?我们津津乐道的历史话题总是围绕着英雄所展开,相反那些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赫赫战功的人就不该被铭记吗?斯科特虽然没能成为第一个抵达南极的人,他的日记和照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格鲁亚因为自己过于忠实计划的原因导致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固若烫金的君士坦丁堡只因为一扇小门的疏忽导致了守成的溃败……后人在看到这些场面时,有赞叹和惋惜,无论如何,他们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夸张地放大某个人的影响力,创造所谓的英雄主义,而是以学习的态度,乐观的态度去评价它,凡是能改变历史的人都应该被铭记。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读后感
“历史是英雄们的舞台”。翻开静谧的历史之书,无数个光芒的姓名如群星闪耀,这些伫立在时代浪尖的搏击者,仅凭一己之力书写新的篇章,而此后的漫长岁月均被其影响。
无论是人物特写的视角,还是茨威格满纸流光的讲述,这些覆盖各地域、各领域的高光时刻,都被放大到更广阔的视野里,让世代读者记住令奥斯曼土耳其人粉碎罗马帝国的那扇窄门,和格鲁西的平庸葬送了拿破仑的王朝复兴;记住亨德尔在《弥赛亚》中复活,和《马赛曲》作者的一夜天才;记住西班牙人巴波亚第一次看见太平洋的眼睛,和英国人斯科特留在南极的壮烈遗书;记住74岁的歌德爱上19岁少女后写下的炙热诗歌,和西塞罗最后的人文主义坚守;记住菲尔德4次铺设跨洋电缆的执着,和祖特尔发现黄金国之后的悲惨命运。
他们的事迹被记住,且永世震颤后来者的灵魂。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22. 最近零零星星翻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读了第一篇。第一篇主要讲述了一群西班牙人探险新大陆、新大洋的精彩细节。探险家巴比亚对黄金充满热忱,同时对权力充满无限的渴望。为了免除自己对王室犯下的叛乱而招致的灾祸,他不满足于发现的美洲大陆,而是以一百多人的队伍走上发现新大洋(太平洋)的探险之旅。“逃向一个了不起的行为、逃向不朽的业绩,在那里才能获得庇护。”然而,跨越千难万险,他成功了,他成了同时看到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欧洲第一人。可是,他还是被政府派来的一位心思狠毒、痛恨巴比亚抢头功的人(皮泽罗)设计杀害了…于是,被命名为印加帝国的战胜者、秘鲁的征服者就不是巴波亚,而且皮泽罗了。有时候,想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青史留名,也是充满偶然性的。这让我想起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前者因为第一次登上月球而彪炳史册,不过有意思的是,第一个从外太空返回地球的却是奥尔德林。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六):群星闪耀
很个人的一部作品,茨威格以某种角度筛选出14个闪耀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我喜欢“攻占拜占庭”里默罕默德那种十足的野心、执行力和想象力,更喜欢凯尔卡门这个突兀的,充满荒谬的决定性因素的解读;
还有“亨德尔的复活”,充满了一个人神性的生长;
“玛丽恩巴德的悲歌”里歌德74岁萌发出的烈焰般充满激情的爱恋,因悲痛转化为溢满生命原初力量的诗句;
斯科特在“挺进南极的争夺”中,没有激愤、没有感伤、没有恐惧,坚强、平静地与不可战胜的超级命运之力搏斗,绽放出耀眼的美;
“西塞罗”从公共事务回归自身,从容地写下并践行了“一个老年人对死亡既不可以寻找,也不可以拖延;它什么时候来,必须轻松地去接待它。对于灵魂强大的人来说,没有不体面的死亡。”
如此以上,可读。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七):历史的惊鸿一瞥
2017年年初读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算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面最喜欢的一本了。初读那时刚刚高一,后来高中的三年里几乎是奉这本书为圣经:凡作文中必引用茨威格;高中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讲也是关于《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而且,最终下定决心报考历史专业也跟这本书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写一篇长点的书评,来献给这本几乎可以说塑造我人生观、艺术观的书。
因为对这本书的感触实在太多,所以随想随更新。
首先说,作为一个马上就要正式进入历史专业、而且在之前已经受过相当的历史学训练的学生,回头看来本书的历史观确实太文学化了。茨维格相当喜欢强调“瞬间”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滑铁卢战役的那关键的一分钟。
然而,重点在于,茨威格确实把历史的那种既宏伟厚重又精巧细腻的特质写的深入人心,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之波澜壮阔给予时人的惊异与悲哀。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八):英雄主义
随便说说《挺进南极的斗争》吧。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记得第一个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却不记得第二个是奥尔德林。可斯科特幸运就幸运在:他有茨威格为他作了传记。成就英雄的要素有很多:悲壮,死亡,偶然,但不可置否的是英雄记录者也是其一。知乎上有人分析,他慢于阿蒙森的原因是斯科特用了矮种马而另一者用了爱斯基摩犬,遂与他的梦想一起冰封在了无边无际的冰原上。命运正如滑铁卢的一分钟般不留情。
可是啊,当威尔逊冻坏了脚趾还拖拽着十六公斤的岩石样品,“离死亡只有头发丝那样的距离”时还坚持着科学观察;当劳伦斯JE奥茨说他想出去转一下,向死亡迎面走去;当斯科特用冻僵的手指握住笔在日记上写上我的遗孀(据史料看茨威格这里有煽情的嫌疑但姑且不论吧),最后的话语,死亡的回声都是为英国而作。谁能不为这种英雄主义动容?
此刻第一第二,那最后的结果真的还重要吗?这场斗争是一切时代一切悲剧中的巅峰之作,是人类与超级命运之力在搏斗。
“关于这次旅行我要说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出多少!”
2018.2.15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九):不悔过去,不惧将来
作者像一个控制镜头的导演,有时他将镜头拉远,我们像上帝一样看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个时代的承接,随即他又咻地将镜头拉得很近,你能看见那些目光坚定抑或迟疑,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沉重的呼吸声,胸腔中压抑的心跳。
他将那些人类历史长河上命运攸关的节点截取出来,或使国家衰败,或开创时代,或矛盾爆发之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那些节点。当细节被放大,血肉被充填,我们得以重新感受那些无奈,和那些畅快。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人在历史长卷中被放在众人面前自由评说时,同一个人,他可能被指责,也可能被歌颂,评价的指标高低不一,褒贬可能完全相背,唯一有价值的标准,只有他自己心中的那杆称。所有的行为都依靠思想的指引做出,没有人能做出真的超过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多么伟大的人都会犯错,甚至伟大的文明都会被毁于一旦。一个人在想要驰骋的时候无法心如止水,在达到能力极限的时候无法完成期望中的尽美,我们称之为「命」,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的短处,有目光之所不能及。走出哪一步,都是思想的指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所以将目光放回我们平凡得多的一生,何必去后悔,何必去害怕,只要忠于内心,做出的都是当下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悔过去,不惧将来。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十):灵光乍现和一闪而逝
斯蒂芬•茨威格擅长写传记,而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不是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时刻,这些精彩的历史特写将那些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历史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灵感。
本书选取的14个人物,并非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他们有成功者,更有失败者。
艺术家里,创作《弥赛亚》的亨德尔一朝封神,而马赛曲的作者鲁热最终籍籍无名,成为一首永恒之歌的最不著名的创作者。歌德以73岁高龄求婚19岁姑娘被拒而痛作《玛丽恩巴德的悲歌》。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被赦,经历了脱胎换骨一般的转变。列夫托尔斯泰不堪内心斗争和绝望的折磨,83岁时离家出走,临终的决绝让人叹服。
滑铁卢之战的主角是拿破仑,而传记却为格鲁西元帅而写。因为他的平庸和缺乏决断力,当决胜之战打响时,他选择了等待,将机会白白葬送,而他却因此“闪耀”在人类历史上,真是一种反讽。作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巴尔沃亚是成功的,他寻找黄金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而发现黄金国的苏特尔,有望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却因此成为最穷的乞丐,最不幸、遭遇最惨败的人。苏特尔的人生经历是真正的从低谷到巅峰,从疯癫到死亡。挺进南极之争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为人类历史上到达南极的人当中,位居第二:“第一意味着一切,第二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但是他记录了人生最后的经历,留下了感人的一笔,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因此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政治人物中,西塞罗和威尔逊本可以把握机会,成就更辉煌的历史地位,却因为妥协和放弃成为人类文明的遗憾。
茨威格把人物描写得很庄严、很宏伟,感觉像教堂的圣歌一般,有时让人感觉有些虚。也有些文字不太吸引人,比如《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写的菲尔德,人物形象不够清晰,读起来还不如罗振宇对《疯狂的投资》的转述生动。但总体还是一本值得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