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再现历史经典时刻,茨威格经典作品。
●在格子间加班的间隙里感受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精彩瞬间,觉得非常真实。有人发现新海洋但人性扭曲,有人在某一秒决策错误但勤奋努力,循规蹈矩。永远不能以某一件事来评价人的整体。
●茨威格非常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选取了拿破仑、歌德、托尔斯泰、西塞罗、列宁等14个古代、近现代的历史伟人,描写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时刻,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刻,用文学的角度写历史事件,恢弘大气,非常震撼!
●文学性大于历史性。即使历史事件也感觉讲解的片面而且信息较少,也略显主观。 这14位英雄如何选择的?感觉都是比较冷门的英雄。总体没有那么有吸引力
●一切历史似乎都定格在了那些瞬间,大江终会浪淘尽,但总有些人与事停留在了那里。
●小说家著史实在是流畅而又生动,兼有丰满的细节。 比较喜欢的是《拜占庭的陷落》《黄金国的发现》《南极争夺战》《飞跃大洋的第一句话》,潘子力的翻译更对我胃口,而高中甫则有些虚华矫造、拮据聱牙。 总之是愉快的阅读体验。
●茨威格这本书让我想到《银河帝国》
●对有些历史不是很感兴趣 译文水平有限 读着有丢累
●书挺好的,但是这一版不喜欢
●不如改成“欧美白人群星闪耀(遗恨?)时”,就是十四篇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欧洲语境下的历史故事改写。如果不是读过《昨日的世界》,我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欧洲新海诚吧——尽管单纯本身是无罪的,只是对于这种知名度的写作者来说,局限性太强而已。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个人观感
读了一多半,实在是没有坚持下去。
也不是对这些伟大的瞬间没有兴趣,但赞美诗一样的风格让这些瞬间变得索然无味。
激昂澎湃的文字让整本书都保持在一个很激奋的调调上,我有种被人扼住了咽喉往里灌琼浆的不适感,琼浆再好灌多了也大脑缺氧,让人无法思考。
更偏爱描写细腻,张弛有度的文风,通篇一个调调,有点拿脑子。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西塞罗之死》——茨威格之死
西塞罗,一个捍卫古罗马自由的辩者,最终被独裁者安东尼所杀。他自己放弃了逃亡,这是一种自杀。他死后,罗马共和国彻底落没,新的独裁者站在他曾捍卫自由的讲台上,宣告独裁统治的降临。千年后故事重演,只不过西塞罗更名为茨威格,安东尼更名为希特勒,罗马更名为德意志。
凯撒,则是《昨日的世界》中那个温和的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凯撒虽然独裁,却能够平和地容许西塞罗在自己治下的罗马帝国生活。但他有个悲剧的结局,正如那位老皇帝一样。
茨威格最后见证了“昨日的世界”在希特勒的蹂躏下毁灭,一如千年前西塞罗见证了罗马共和国在安东尼的残杀下消解。茨威格最后在远离故乡的巴西自杀身亡,他最后一个愿望,也许就是希望能够像西塞罗一样,死在自己的生活过,写作过,奋斗过的故乡。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几个杂感
1. 《不朽的逃亡者》 :全程冷漠脸看完,一直在想当年给探险队带路的土著人看了这个故事会作何感想。
2.《拜占庭的陷落》:随手关门是好习惯。现实是,恐怖电影里也是。
3.《一夜天才》:也许这首歌从来就不属于鲁日,他只提供了一双手,以及一个刚好容下一夜份天才的大脑。
4.《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全天下的罪人——感觉这种说法跟中国古代皇帝的“罪己诏”一样,好矫情好羞耻......
5.《玛丽恩巴德的哀歌》:果然男人,尤其是老男人还是应该失恋,毕竟甜蜜和温馨无法催化出富有深度的,能引起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群众的共鸣的作品(误)。
6.《黄金国的发现》:一个关于金钱的,富有荒诞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告诉我们打土豪分田地的诱惑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难以抗拒的。
7.《逃向上帝》:同样是出走,让我想到英国的哲学家伯兰特·罗素:一天下午他骑自行车从家里出门,忽然感觉自己不爱妻子了,就和他的自行车一起离家出走了。一个纠结,一个潇洒,有趣。
8.《南极争夺战》:失败却能被人永远铭记,只是代价未免太过惨重。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但不值得全读的书,推荐挑着读。毕竟是历史传记,引入浓烈的,情绪化的笔调固然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过于主观的角度,容易让不同视角的读者因背景的差异而无法代入。尤其是几个欧洲主人公视角的故事,让人觉得人类的群星未免位置太集中了些。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群星闪耀 往往在一念之间定格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不朽的逃亡者,西班牙淘金热的激进分子。每一个征服者所与生俱来的强韧与暴虐,他也具备,在一次次逃亡抑或征服的瞬间,对土著人也好,对其他敌人也好,都表现出了无敌的残暴,让狼狗就在众人面前直接撕咬人类,鲜血淋漓。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西班牙人、欧洲人、基督徒。最终却在又一次逃亡中,以为自己还能获得功绩而选择相信另一位总督,致使自己被捕丧命。
默罕默德二世,绰号“征服者”,一路高歌猛进,为最后攻占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立下残酷誓言,攻城之后,士兵可三日掠夺,造成极大恶劣行径,惨不忍睹。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君士坦丁堡,迁都至此,改名“伊斯坦布尔”,这是强盛的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时刻,《伊斯坦布尔》中大量回忆性描述就是作证,其作者更是不免惋惜曾经沧海桑田,这里单是这个人物的闪耀之时,原因剖析,有自身兵力不足难以抵挡,也是其他欧洲威尼斯等的漠视,终将默罕默德推上带领一个强盛的奥斯曼帝国的开国大帝。
拿破仑的历史一刻,伟人的一瞬间往往在常人的一念之间定格。(《拿破仑传》)
列夫托尔斯泰的戏剧篇章特别有画面感,编剧镜头语言丰富立体。(想再多看几部他的作品)
威尔逊这段历史像过电影一样的画面播放,看过好几个版本,《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都有类似描写,还用真实人物出场代入感极强,在这本书中,更是极尽内心世界的描写,当他开始妥协,他的威信将大厦将倾般走下坡路。另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太多优美的长句,之前不喜欢觉得复杂,是因为不够美,对,这本书的字句简直动人,那些闪耀的瞬间都让我动容。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别无选择
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毫无疑问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借助作者的文字可以了解14个伟人的光辉瞬间,了解他们在做出改变人类历史决定瞬间的感受,茨威格无疑是做的非常出色。
巴尔博亚的别无选择
巴尔博亚,一位被认为是第一个横穿南美洲,到达大平洋东岸的欧洲人。光从这一条就能名流千古,难怪茨威格把他作为本书的第一位传记主人公。但凡开天辟地第一人,无论是开得好坏,总是能英明长存,巴尔博亚虽然没有哥伦布出名,但也足够光宗耀祖了。
他完全明白他的业绩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在决定性的时刻,他找到了一个世世代代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姿态。一切显得如此光辉而热血,为了人类的历史时刻,穿越从来没有人能横穿的丛林(至少在历史记载中没有),完成壮举,怎么渲染都不过分。但读完后,让人产生另一个问题:他真的是想光照历史么?还是他别无选择?
在巴尔博亚决定去完成穿越之前,他赶走了西班牙政府派来的正式总督,而且,告状的人也正在去往西班牙的路上。他如若不去找到他的免死符——黄金,再等下去,恐怕难逃断头台。在这个时机,听到当地酋长对太平洋东海岸的描述,给了他一线生机,如果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城,他的筹码就完全一样了。去,有机会找到大量黄金,不但能保暂时之危,而且能流传后世;不去,一旦西班牙政令一到,不死也难。在这个50%对阵0%的概率题前面,巴尔博亚做出了现在看来非常容易的选择,毅然决然得带着几百人去寻找希望。与其说他是为了完成人类的创举,不如说他是为了讨好西班牙政府以免除死心,从而能荣华富贵后半生,毕竟那些从欧洲过来的大部分“冒险家”,其实都是二三流的疯狂赌徒,远比我们现在赋予他们的探险精神要逊很多。
虽然巴尔博亚是在人生抉择中“误打误撞”完成了人类史上的壮举,但不见得馅饼就这么巧掉在他的身上。“跳出人生的舒适区”。牛顿的苹果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它的流传却显示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赌徒心理。随手一掷就能换来万里良田,这等好事谁不会心动呢?不过千万别忘了,巴尔博亚在见到“南洋”的第一眼前,在当时落后的航海条件下从欧洲远赴重洋;即便渡洋幸运生还,在殖民地瘟疫横行、土著凶猛中活下来,也是一个奇迹。可惜的是,大部分读者都喜欢翻到最后一页,
巴尔博亚望了又望,自豪而幸福地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把大洋无尽的碧波尽收眼底的欧洲人。茨威格为巴尔博亚的传记取名为“不朽的逃亡者”,无论他如何被后人传说,被人唏嘘,但终究是个“逃亡者”,一个逃亡固有生活的人,为了不可知的前方,就算只有渺小的概率,也愿意出逃,是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