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寺钟读后感摘抄
《千寺钟》是一本由陈峻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寺钟》读后感(一):既心生哀,怎怪得钟声鸣
总觉得能看到以前在课本上出现的那些背景、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被作者加以结合故事呈现在眼前是特别幸福的事!原来可以这样记住日期、事件和关键人物,这些人物像是活了一样给你演了一出大戏!你作为既是旁观者又是亲临者可以站在一边看人物之间觥筹讲错、步步惊心,每次都能看到不同的细节,感受不同的价值观!甚至精彩处会在心里默默的记住,换个场景你也可以借鉴使用。
作者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拓跋焘统一十六国,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拓跋部落联盟解体,迁都洛阳,六镇大起义以及东西魏分裂等等。《千种寺》主要的描写都是在迁都洛阳以后,围绕灵太后的生平,包括她和元怿,以及元怿死后她的堕落,以此背景缠绕着来写北魏的兴衰起落。
灵皇后恰好是一个非正非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她很适合这个朝代。
灵太后就像作者说的:“和前面的古人文明冯太后、后面的来者武则天一样,这个手操天下权柄的女人,首先是个有独特秉赋的精英人物”!不过所有的人物有好的一面也相应的都会有不好的一面!灵太后和元怿的感情的确可歌可泣,元怿辅佐她处理朝政的时候国家一片祥和,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但是这一些都在元怿死后改变了,也许是悲伤后的放纵,也许是天性如此。
《千寺钟》读后感(二):钟鸣阵阵,乱世情爱------评《千钟寺》
岁月的苍苍无法磨灭段段的历史;痴情的故事却是此刻祭奠着洛阳城内的传奇女子灵太后。尽管几千年的岁月早已经无处再次让我们觅及伊人的倩影,唯有那悠扬的钟鸣久久伴随着千钟古寺阵阵长鸣。
《千钟寺》一部围绕着乱世中的杰出女性皇权统治者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着一段传奇女性的传奇人生。只要略知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们都知晓尽管历史上的中国诞生了众多的皇帝,但是真正是以女性的身份登上这样极致高度的人物却屈指可数。读了《千钟寺》后,原本只知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我又增长见识般地认识了北魏灵太后
她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女子呢?小说《千钟寺》运用着异常唯美的古典情怀揭开着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尚未阅读这部古言小说时,我就对这部作品有着无比的好奇和探究。毕竟这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故事,又添加增添如诸多文学色彩的古言小说。既有着真实的历史性看点可考,又有着作者横空创意联想展开的写意创作,其中的主体内容注定有着耐人寻味的所在。及至走入故事的深处,我更是深深地,欲罢不能地爱上了这部作品。虽然现在还仅仅只是翻阅了整部小说的初始,我更由此及彼地感觉到作品本身的诸多亮点耐人寻味。首先,作者深厚而又渊博的历史文学北京让整部小说充斥着很多的精彩。尚书之女胡容筝自幼就展露着与众不同的那份别样味道。她的才情,她的胆识,她的家庭背景注定着将会走上一条别样的人生之路。文中关于她出世之时道士的推算有着某些的奇谈成分,不过她可以如此步步为营地走上一条通往王权之路却是重中之重的亮点。破除着“留犊去母” 的命运,逃脱死亡的厄运,欣荣家族的使命,攀登皇权的顶峰---- 除此之外,我觉得自己更好奇着这位女子辉煌人生背后的爱情篇章。如此的身世注定着她的爱情身不由己;如此的奇女子注定着有人哀叹的真情,整部小说本身的书名注定着随后的故事终将以悲情告终。唯有留下那缕缕的香气,绵延着岁月的痕迹直至永恒。
有别于以往同类的古言小说,这部《千钟寺》不得不称得上是上品之作。作者那入木三分的文笔功底极尽生动地将这样一位才情有佳的奇女子淋漓再现地用文字展现。结合着家庭背景,历史因素,朝代变迁,个性张扬,北魏胡灵太后诸多的性情,情感是如此的凹凸有致。所有的这些更是全面多方面地展现着女主不平凡的人生际遇和情仇纠葛。耐人寻味,百转千回。
相信假若这样的作品经由改编为影视剧作,我想肯定也会大受好评!期待着可以早日搬上荧幕。
《千寺钟》读后感(三):最最遥远的路
民族交融、动荡不止的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硅建立的封建王朝成为北朝第一个朝代,为逐鹿中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以鲜卑融汉、改姓通婚、大兴佛教,促进民族融合……在历史书中描述到的北魏时期的发展,鲜卑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熟知的鲜卑族却不仅仅是这样一段话而已。
鲜卑族有着不同于后来的蒙古族和满族一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以少数民族的姿态统治了中原地区,隋唐的建立是以完全中原的主人翁之资建立的盛世,却不能忽视其统治者曾经的北魏王朝的血脉,一段历史被知之甚少却故事精彩,有无数可以赋予其文学力量的注脚,这一切都打动了作者陈峻菁,在从事多年幕后工作之后,重新回归小说创作,在此之前的陈峻菁曾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奖、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金奖等,多位台湾著名作家都曾推荐过其作品,被称为“古典女性的最佳代言人”、“最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新锐女作家”。
此次面世的《千寺钟》更是带着作者最大的诚意,耗时十年之久打造的女性视角的历史题材小说,在一个女性权利不断被剥夺的年代,一个古代的奇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凭着对梦想的渴望,放弃那些面前的平坦道路,毅然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孤注一掷。
成功的路漫长且孤独,会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就好似总不会缺席的闹心女二号,每一个选择都只能依靠自己,会犹豫挣扎,会有儿女私情,会有国家利益,一个女性表面有多坚强,内心就有多脆弱,她惯于伪装自己,渐渐地就迷失了自己,在家族利益、个人梦想、男女情爱之上选择寄托于佛祖。
漫漫夺权路,她巧记连施,对皇后,对政客,甚至是"留犊去母"的祖制,坚定不彷徨;漫漫等爱路,一路上有扶持,有意外,权力的收获给身边人带来的伤害击垮了一颗坚硬的政治心,无心苍生而让政权动荡,社会不稳,民不聊生。修建寺庙是为了追逐心爱之人,也是为了安抚自己多年高高在上的孤独之心。这一路走来,步履匆匆,曾经为了实现的个人抱负都不禁恍惚生疑,曾经的同行者都四散天涯,过往岁月如迷雾,似幻景。如今,唯有在佛祖面前看早已结痂的伤口,想曾经被抛之脑后的欢笑。
最最遥远的路,走了一生,仍未读懂它的意义,现在停下来的是脚步也是疲倦的心,或许遗忘了那些辉煌的曾经,那些悲喜交集的苍凉。“所谓人生,只是弹指一瞬间,只是此刻,只是当下,只是今天。”
《千寺钟》读后感(四):帝王心
文心
倘若没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小说,我一定会当成正史来看;书中字里行间流动的灵气,在一时间,仿佛自己融入了进去,随着他们命运的起伏而开心抑或难过。
长在帝王之家,可选的颇少;就像一盘棋,只不过没有退路。常人家,若是处理好了,兄弟相爱,妯娌相亲,晚年相互走动,一辈子也颇为怡然自得。在皇宫里,虽锦衣玉食,却无人可信;皇帝钟爱年轻妃子,信誓旦旦的誓言多半随着时间而消散;皇后偏爱后宫争宠,母仪天下的期盼良多伴着岁月而飘散。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命运的起始就在那里。
冯清因意外成为了皇后,有时候,命运是自己选的,有时候,命运是他人选的;明显,她成为了后者。她没有亲生的孩子,虽然视皇子为己出,但再三的努力隔着一道血脉;他总是和她作对似的,也早早窥探到她家的秘密,不怀孕——因为诞子必除母,免得母系专权,生下皇子的女性全部丢了性命。冯家深知此理,他家的女系因秘药而不孕。待到他人有了孩子,自己养育;凭借着自己的根基,出了几代皇后。冯清成为皇后,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她并非皇帝最钟爱的妃子,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皇帝并未沾染过她。她成为皇后,凭的是皇太后的一纸定文。不在其位,不知其难。在太子登基之前,皇后也并非那么好做。后宫的女人虎视眈眈,少有什么差池,轻则打入冷宫孤独终老,重则赐上三尺白绫。她不喜欢和自己争宠的姐姐——但皇帝却衷心姐姐,若不是她的出身,想必皇后非她莫属。
冯润则是那个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人。她自入宫便深得皇帝的喜爱,但她却是过于单纯了些,古时男人三妻四妾,何况是一国之君,即使再过恩宠,最终坐上皇位的那个人一定是血缘最纯的人。她未必会有多少才德,但凭借着出身,就像一道道化险为夷的金符。遇到什么磨难都能随时化解。在宫中有人暗中保护着,在家中有父母支撑着,很多人一生虽风光,但不知爱情为何物。冯润从这点来说是幸福的,她几乎独断了皇帝的恩宠。若不是强大的力量介入。皇帝一定会封她为后。在江山和她之间,羽翼未丰盈的皇帝只要忍气吞声选了江山。她失踪了那么多年,甚至被认为是死去了。她在皇帝心中活了那么多年,从她离开宫中的那刻起,皇帝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她。她是他今生的劫,躲不开,逃不掉。
在一切看似平和发展地环境下,她回来了,带着怒火回来了,她想夺回那些失去的,她要夺回那些逝去的。
冯清和冯润打开了一扇属于她们的门,俩人渐渐站在一起,俩人无声斗在一起。只为那颗心:那颗万人之上的帝王心!
《千寺钟》读后感(五):一时残照生秋色,四面寒山尽晚钟。——评《千寺钟》
次第裙风绿到城,洛阳二月雪如倾。不拚弱骨霜前死,何似飞花占美名?
千寺在,百年空。呼将旧燕认芳踪。一时残照生秋色,四面寒山尽晚钟。
读罢《千寺钟》这部小说一时百感交集,这个凄美的故事的发生在北魏迁都洛阳的时期,围绕着胡灵太后的生平向我们展开了这个恢弘壮丽的故事。我们不曾亲身经历那样的年代,不曾亲眼目睹那样的悲欢离合。而本书的作者陈峻菁则通过她手中的笔向我们讲述这个跨越了千年的故事,她是讲故事的人,而我们就是听故事的人。我们无力改变历史,只能静静的通过作者的笔看故事的发生。在故事外体会她们的喜怒哀乐。
胡灵太后作为北魏晚期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她“临朝听政”达十三年之久,“位总机要,手握王爵”。在北魏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她执政期间大力推行佛教,使北魏晚期佛教盛极一时,洛阳龙门石窟的营建也在她统治时期达到顶峰。
男人的顶峰就是皇帝的宝座,而女人的顶峰就是头上的后冠。可是高处不胜寒,胡灵太后在达到顶峰的同时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在那宝座的下面永远是血流成河,如果她不忍别人流血,那就得她自己流血。正是因为有鲜血的浇灌,才有了她后冠上的熠熠生辉,才有了权利的锋刃。
她作为一个女人生在那个时代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她背负家庭的兴衰;可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在那个强者为尊,弱肉强食的封建王朝,她通过步步为营,排除万难攀登至权利顶峰成为国家的女执政者。她和前人文明冯太后,和后面的武则天一样,成为了手操天下的女强权者。这可谓是人生的巅峰。
可她又是寂寞的,在盛行“留犊去母”这一残酷祖制的北魏深宫之中,嫔妃们皆不敢生育皇子。作为尚书之女的胡容筝,自幼聪慧美丽,可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在亲历了前朝两代皇后之间的残酷争斗,纵使要面临死于“留犊去母”的命运,一心出人头地兴旺家族的她,仍放不下对权势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拒绝清河王提亲,一心入宫的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死之事,忍常人所不能忍,权谋的斗争永远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失败者的鲜血灌溉了权利之花,成王败寇,自古不变的经典。
“不诉离伤,醉笑陪君三万场。怎弹衷肠,只识金戈射日忙。”胡灵太后作为一个女强权者,她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千寺钟》这本小说更是通过对她一生的描写向我们展开了一副壮美的篇章。在历史的长河里她留下的那片涟漪久久回荡。《千寺钟》这部小说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节奏的把握都堪称炉火纯青。对于这部小说可谓是不可错过。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里有关《华严经》的摘录部分,就以此为结尾吧。“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是善男子,随生死流,入大爱河,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千寺钟》读后感(六):爱若能参破,终究是寂寞
《千寺钟》光看书名大概猜不出是讲的什么,我读过之后的理解是,这是一本有关佛法、爱情的历史小说。佛法教世人摆脱各种执念,方得内心喜悦平和。而爱情恰恰相反,它最是执念的一种,世间多少人为情所困,生出多少烦恼,“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为讲爱情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历史底蕴深厚,文字功底扎实
这是一本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时代为背景的小说。历史小说应该是比较难写的,它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为了创作需要,作者会进行文学加工,因此读者不必太较真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时间背景。因为历史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文献资料。《千寺钟》的作者陈峻菁是令我佩服的,作为理科生,我对历史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之前没有关注过北魏这段历史,但这本《千寺钟》很好地表现了北魏这段历史,读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将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结合,一开头书中出场的人物便比较多,但在作者笔下,这些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尊儒教等,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这段历史再现,充分表现了他的谋略和智慧。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
很多小说在开头的时候,男女主角就已经出场,而这本《千寺钟》的作者有意将背景叙述得详尽细致后,男女主角胡容筝和元怿仍不凸显,只是稍微登场亮个相。故事由太师长女冯润与皇帝元宏的爱情故事为引子徐徐展开。冯润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师长女,容貌艳丽,舞姿翩跹,家人疼爱,皇帝钟爱,没承想一夜之间被文明冯太后陷害,被父亲哥哥出卖,被登徒子轻薄,染上恶疾,九死一生。最后保住了性命,却容貌尽毁,与爱人咫尺天涯。恩宠、美貌、健康都不复存在。冯润化名尼姑玄静,费尽心思重回皇帝元宏身边,本只愿默默守候在爱人身边,怎知执念太深,纵然精读佛法,六根依然不净,仇恨、爱恋都没有被放下。玄静选择与皇帝元宏相认,然而内心仍在,却皮囊丑陋的她能否重获恩宠,与皇帝厮守。后面的故事围绕这些一一展开。所以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情节极其扣人心弦,吸引我们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
——佛法启迪人生,佛语发人深省
冯润化名尼姑玄静时曾对高贵人说过一段有关佛法的话:“爱念即是执念,我身之外,都为幻影。娘娘,小乘佛法有三,曰毗昙,曰成实,曰涅槃,都为的是要修炼内心清净。毗昙宗,修的是前世缘、今世因、明世果,今日的富贵,就是前世的福报。涅槃宗,是一切寂灭、死生无异。而我们成实宗,乃断情思、弃旧缘、斩爱念,所谓人生,只是弹指一瞬间,只是此刻,只是当下,只是今天。娘娘,有爱念,即为大烦恼,此大烦恼,便为人生一切造业之源。”书中关于佛法的介绍还有很多,不论是对各种佛教经典的引用还是对佛法的解读传授,都看得出来作者对佛法还是有一定研究的。喜欢佛法的读者可以好好研读一下,没有涉猎过佛法的读者看看这些佛法的解读也可解解心结,让内心清明豁达。
《千寺钟》读后感(七):晚钟为谁而鸣
历史上第一位称帝建国号的女皇帝是武则天,但第一位当朝执政以“朕”自称的,却是北魏灵太后胡容筝,为了她,延续了100年的“留犊去母”也最终废除,其执政的13年,也是北魏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它就是陈峻菁继《我,卫子夫》、《平阳公主》、《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又一部历史言情大作《千寺钟》。
《千寺钟》的女主人公宣武胡灵太后,北魏崇佛狂热的集大成者,一个步步为营刻意攀登权力顶峰的女执政,同样将皇权看得重于一切,凌驾教义,超越亲情。这是一本历史书,这是一部宫廷剧,这是皇室家族跌宕起伏的人生。她的故事有没有让你想到被人们疯狂追随的《甄嬛传》、《秀丽江山》亦或是《武则天》。
北魏宣武帝时,在严行“留犊去母”残酷祖制的深宫内,嫔妃们都不敢生太子,纷纷饮药堕胎。身为尚书之女的胡容筝,不仅美艳动人、文武双全,更是野心勃勃。古人有云:最毒妇人心。一个漂亮且文武兼备的女人,一旦狠下心,迷恋上这个万人之上的位置,要想攀登到顶峰,她会使上她身上所有的解数,令多人为她折腰。但是再聪明机智的女人,想要一直得到皇帝的宠爱,一直稳居崇高地位,绝非易事。这位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的女主,如何经历命运的作弄,如何逃脱死亡的厄运,如何登上权力的巅峰,最终又如何颓废归于尘埃……人前浮华人后沧桑,欲望的膨胀也让她最终走向死亡。暮色下的洛阳城,千寺晚钟为谁而鸣……
地位再高,形象再美,女人在得到属于她的一切后,终究还是逃离不了真爱的世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来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这首广为传唱的《杨白花歌》,就是胡灵太后因怀念心爱的人而作。她爱上了杨白花,因无法共存,他只能选择出家为僧,后来她又和元怿心生爱意,却不料心爱之人又被人暗杀。世世沧桑,浮浮沉沉,最后难逃一劫,尔朱荣将落发为尼的胡容筝投入黄河。
全书共有二十三章,这要拍成一部连续剧,跟《甄嬛传》不相上下。人物的聪明才智、故事的鲜活深邃,情节的跌宕起伏,都让人惊艳。陈峻菁围绕胡灵太后的几个主要人物命运和朝廷上的大事件,把胡灵太后绝情中的多情,成长中的挣扎,成功中的沉沦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极点,通过故事我们看到了陈峻菁浓厚的历史功底和笔峰的细腻,这位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当之无愧堪称历史剧中的“才女”。她的《千寺钟》更让我们读懂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洛阳城中空前绝后千座寺庙的晚钟声,回荡在暮色中,震撼悠长,离心最近的地方,你可知道它为谁而鸣……
《千寺钟》读后感(八):北魏朝代
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 --杨白花歌
这首广为传唱的《杨白花歌》,是北魏胡灵太后因怀念远走高飞的爱人而作。这首《杨白花歌》可以看作是北朝的贵族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另类”,一般说来,北朝文学多骠悍豪迈之风,而胡太后循着南朝文学路数而写出《杨白花歌》,着实令人惊异、叹服,可看出她的文学修养有相当造诣。
第一次在故事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了解王朝故事。《千寺钟》作者陈峻菁,女,代表作有《我,卫子夫》、《平阳公主》、《千寺钟》、《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影视作品有央视八套电视剧《凤求凰》、央视一套《双城变奏》等。
故事的开始是发生在北魏王朝南迁洛阳帝都开始的,作为北魏百年京城的平城,两年的时间里陷入了一座孤城。为了统一中原,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北魏皇帝拓跋宏才将帝都南迁到洛阳去。
魏宫里打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手上起,就建立了一种特殊而血腥的立嗣制度 “留犊去母”,虽说母凭子贵,但是在那个朝代里却不是如此。身为皇家女人只要身下太子,太子的登基之时,就是母亲去世之日。在那个残酷的朝代里。养儿育女却完成不了女人一生的事情。但是在宣武帝立儿子元诩为太子时终于发生了变化。宣武帝不忍看到母后死于非命,动了恻隐之心,这个幸运的女人也就止步于地狱的门槛。然而,历史并没有因此翻开美丽的一页。免于一死的女人即日后的胡太后,不仅篡权涉政,而且荒淫无度、极尽房帏之私,最后在权力的诱惑与争夺中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独子!
存活在帝皇之家,总是尔虞我诈,深宫里每一个女人的手上必定会沾满血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北魏冯皇后,因为心软,没有如她姑妈冯太后那样心狠。留下了她的亲姐姐左昭仪冯润,而冯润在青年时就已经深得魏献文帝元宏喜爱。可是在手镀金人成功即将封后之时,却遭到冯太后的毒手。以一场病为由遣她出宫,出家养病。可是在最后回到元宏身边时虽说丑陋,身材臃肿。可元宏皇帝还是对她有感情,封她为左昭仪。因为得了花柳病,丑陋无比,为了得到皇帝的临幸。不惜服用“垂棠涅槃’,服下之后可以换掉浑身的皮肤,可以把浑身的疤痕都去掉。最后她成功了,也重新了皇帝的喜爱。在重新回到元宏的身边时,她就下决心要夺回自己本该有的一切。最后她也成功的夺回了她的皇后之位。而她的妹妹冯清被废之后,出家为尼。
《千寺钟》读后感(九):深宫高墙——《千寺钟》有感
关于古代宫廷方面的小说有很多,尤其是清宫类的格格小说等在前些年十分流行。但是如果放的年代稍微远一点的话,小说家们的关注点也大多在汉朝,唐朝,明朝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朝代,描写的手法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建立的王国的宫廷类小说就比较少见了,本书《千寺钟》的作者就将小说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在那个汉人处于弱势的时代,在那个在我们现在一般人避而不谈的朝代(对于汉人来说南北朝时期,汉人的王朝是基本很弱势的),作者能够将关注点放在北魏这也算一个新颖之处了吧。
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三个章节,从书名以及章节名能够看出本书的中心基本上与佛教有关,这与历史上对于北魏崇信佛教也是比较吻合的。作者的文笔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从章节的取名也可以看出(每个章节都只有四个字),在序言中作者简要交代了一下本书的女主人公宣武胡灵太后与佛教的渊源以及其可与唐朝的武则天相媲美的的生平。这里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执政清明、勤政爱民的女主,但同时也展现了她挥金如土、情人众多、举动轻佻、任人唯亲、疏于朝政、宠信奸佞的一面。当然如果看到这里觉得作者写这篇序言对整本书的剧情起到了剧透的作用,那就误解了作者的用意了。在序言最后作者就这样写道:“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书,小说家言而已,为了在这本薄薄的书中加强故事的密集度,书中对时间前后有一些调整,主要人物的命运,在这篇序中也做了交代……”在我看来也是对整本书起到一个补充解释的作用,不影响我们阅读的。
在书中的第一章开始就讲述了北魏从平城迁都到洛阳一事,通过皇后冯清和十五岁的太子元恂之间的谈话(准确的说是太子元恂向其母亲冯清传达皇帝迁都的口谕),在这个场景中我透过作者入木三分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处于深宫大院之中的无奈,即使是地位超然的皇后也是如此。例如“没去洛阳城的那几年,冯皇后对太子也是朝夕陪伴左右、恪尽母职,但元恂却没见过几次冯皇后的笑脸。这句话里面就可以看出皇后心中的矛盾,可以看出仔皇后心中对于太子是有所保留的,而在太子这方面来看“在元恂心里,皇后永远是皇后,不是一个可以依恋怀抱的母亲”。
可以说太子与皇后之间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是有隔阂的,但是究竟是何原因,作者没有立刻交代其中的原因,到后面因为太子大婚对于太子妃的人选问题才揭开了原因,而这一切在我的阅读过程里面一点也不觉得作者的安排很突兀。及时后面场景突然一转引出了一看就是出家人名字的玄静,作者也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点交代清楚,而且更吸引我读下去。
而在看到玄静的出场,我也开始明白了本书的女主人公不是皇后冯清,而是这位玄静,当然读者们可以看看本书看我猜的对不对哦。
最后值得欣慰的是,我在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北魏对于汉人还是很看重的,即使太子元恂对于汉人不屑一顾,但是在传达其父皇的口谕时还是不得不说汉语,“元恂传完口谕,又恢复用鲜卑语奏对”,可见汉人的影响力还是不弱的。偷偷这小小的细节我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这部书的用心,相信眼前的你在阅读完本书后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千寺钟》读后感(十):千寺钟鸣,山河尽悲
《千寺钟》书评——千寺钟鸣,山河尽悲
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相比,同期北朝的寺院达三万多座,出家僧尼逾二百万,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处造有大小佛像十几万尊……每到傍晚千寺钟声一起响起,声声晚钟回荡在暮色中……
北魏每到宫中欲立太子,必是哭声一片,意味着其生母的生命行将结束。这就是留犊去母,北魏沿袭了汉武帝制定的制度,目的是防止后宫乱权、干政。可是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四十年来,冯氏外戚稳立皇位之侧,文明太后更是成为了大魏未上尊号的帝王。冯家的女人根本不需要为这座江山生育子孙,只需要顶着皇后的头衔,抱着别人的儿子,就能坐稳自己的龙椅,在祖制与权力的夹缝之间巧妙地生存。
每个朝代都是争权夺利,大肆杀戮,血流成河,换来暂时的国泰民安。想比战场的杀戮来说更残忍的却是宫斗,后宫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留犊去母伤害了多少女人和孩子。但宫斗并未止于此,反而愈演愈厉害。冯氏一家自文明冯太后掌权后,不断得把冯家的女儿昭到皇宫里来,冯家出了两个皇后、三位昭仪。冯家的女儿抚养五代太子,而五代太子之母却因为留犊去母的祖制被杀,别的后妃因生子受累而死,冯家的女儿却因母养之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真是鸠占鹊巢。
每个女人梦寐以求的是得到皇帝的宠幸,并希望这幸福能独宠,可是皇帝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不可能专宠一人,总是见新人笑旧人哭。冯氏姐妹同样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而展开了斗争。大姐和皇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就是内定的皇后,可是命运的安排却让大姐冯润受到到了残忍的迫害,为了能活命沦落到依门卖唱的地步,最后得花柳病,容貌尽毁,差点惨死。于此相反的却是妹妹冯清得到了皇后的宝座,贵为后宫之首。后宫的斗争继续着,膨胀的野心继续发酵着……
魏文帝经常到寺院祈福,静修,听晚钟声鸣,思念着冯润。历史的车轮不停步,历史的故事同样的精彩如出一辙。在实行留犊去母的祖制下,残害了多少女性,但也没有控制住外戚当权,女人干政的局面,到了尚书之女胡蓉筝改变了历史,她没有被去母,最后贵为太后,她就是宣武胡灵太后,北魏崇佛狂热的集大成者,一个步步为营刻意攀登权力顶峰的女执政,同样将皇权看得重于一切,凌驾教义,超越亲情。和前面的古人文明冯太后、后面的来者武则天一样,这个手操天下权柄的女人,首先是个有独特秉赋的精英人物。
这位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的女主,一生中还会经历多少次命运的作弄?洛阳城中她下旨兴建的千座寺庙中的晚钟声,长久回荡在洛阳城的暮色中……
读这部小说了解了北魏朝代,洞察人性冷暖,知人间自有公道。作者是很有名的小说家,曾获台湾 联合报小说奖、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奖、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奖等,已出版《我,卫子夫》、《平阳公主》、《千寺钟》、《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影视作品有央视八套电视剧《凤求凰》、央视一套《双城变奏》等。这部《千寺钟》读来很有快感,节奏明快,让人很入戏,如有看电视剧的感觉,非要追着一气读完方可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