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日子过成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把日子过成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6 04:1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日子过成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把日子过成诗》是一本由祥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一):祥子的生活

  在艺术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生活也就是艺术。 花了一天的时间阅读祥子的这本书。我之前心中的困惑也都烟消云散了,我变得轻松起来了。我想这也正是祥子想要传达的意思了吧,过着别人想过的日子;这一点让很多人都羡慕嫉妒,现代人很多忙于金钱和时间。都忘记停下来好好思考。它給你一个很全面的回答,直击内心要害,把你剥得一丝不苟。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希望看书的你能静下来好好思考,觉知。(思绪万千,尚未整理 望见谅)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二):一个有勇力的姑娘

  山居生活。用电,洗澡,劈柴,挑水各种体验。祥子是一位摄影者,既可为工作又可作为生活。她把山居生活通过自身的实践变成可行性的状态,这点令我佩服钦羡。赞同她的很多想法。 她说,物质层面做减法,精神层面做加法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不希望一成不变的生活,骨子里不安分的人想有多元的体验。每个人或者都会害怕改变,人从心里都是希望日子能安稳,一份安稳的工作的只是从经济层面带给你所谓的安全感。每天固定的道路,固定的地方,相同的面孔。我想去接触性情相投的人,其他地方有好多未知的新奇体验。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三):诗意的生活就是随遇而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成了挣脱现实、追求诗意生活的代名词。好像这句话一脱口,整个人也连带着提升了档次和格局。

  却不知,即便手不释卷、茶香缭绕、吟诗作对、身居水秀山青的绝佳境地,但却没有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欣赏万事万物的心,也难说那是真正诗意的生活。

  在我看来,真正诗意的生活是随遇而安。

  (图片来自祥子的终南山居笔记,版权所属祥子)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四):居庙堂自高,也要有一颗处江湖之远的心

  “对自己心动的事物坐视不管,那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把日子过成诗》

  从前看《白蛇传》,只知晓白娘子素贞,因千年前还是一只幼蛇时,承蒙许仙搭救,才有了千年后因报恩而幻化成人,与官人许仙喜结良缘,悬壶济世。若没有和尚法海的阻挠,也许他们生生世世都会相爱相伴。最终的结局众所周知,许仙入了雷峰塔,成了一名放下红尘俗世种种的僧人。

  放下红尘中的种种?从前看影视剧不免有这样的桥段,只有心无杂念,觉得俗世与空门并无不同,而今想来,当时心境澄澈,无欲无求。现在想来,一旦拥有过滚滚红尘中诱人的种种,便很难放下一切。四大皆空,谈何容易。

  年轻人讲奋斗,讲物质,精神世界的丰富,这些大家苦苦追求,终于得以享受的这一切如何轻易放得下?

  我们都喜欢云烟袅袅的山巅,爱山林蔚蓝,并为之震撼,但我们放不下对世俗的依恋,念头终究只是念头而已。

  但祥子做到了,在她二十四岁的年纪。

  她就像年少时的我们,为爱奋不顾身,吃苦抑不是苦,亦或没那么悲壮,更日常一些。她像当初的我们一样,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有些人,注定可以早日取得不菲的成绩,像一个善于表演的江湖艺人,可以早早收拾关门离场;而大部分人,如我,需要早起晚归,如此操劳数十年。

  无论何种选择,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即使深居庙堂,也可以永葆一颗梦想处江湖之远的心。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五):结庐在人境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词汇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观看到整个世界上的热点新闻,可以和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交朋友,去了解一种我们不曾尝试过的生活文化,好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世界变的越来越小,我们跟这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们身处在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虽然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喧嚣,使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到我们连回头看一眼我们刚刚走过的足迹的时间都没有。

  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报道,越来越多农村里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城市里面打工,希望能在某个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能够在城市里面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留在农村里面的大都是空巢老人和儿童。城市里面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城市的生化丰富了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身心体会到一个以前在电视画面里面才有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最适合每一个人的,城市里面生活的压力带给一个人的压力也许要远远大于带给他的快乐,那么,人们追求这种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农村到城市很简单,但是从城市到农村,甚至是远离人烟的某个地方,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带给我们的繁华和便利,也许,有时候很多人都想过去一些深山老林里面隐居,但是,偶尔去体验几天还行,真的让我们抛开现在的一切去追求精神上的安宁,真的太难了。所以,当作者能够抛开都市生活而选择钟南山作为自己的归隐地的时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一步。

  我也会好奇,她做出那个决定,甚至是付出行动以后,现实的隐居生活跟她想象过那种生活是否一致,经过的挫折是否让她后悔曾经的选择?隐居带给她是否又是身心的宁静以及真正的快乐?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六):【百味书屋】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

  看了书名,我以为通篇会讲述山居生活的诗情画意,而书中讲述的却是祥子怎样与终南山的结缘和山居生活的实际情况。整本书其实就是作者的生活纪实,一个个小故事和小发现,让我们知道,山居生活是要糊墙、扎篱笆、种菜的等等,也是要有生活的技能和智慧的。让我想起《鲁滨孙漂流记》中,一个人在野外生存的方式,要把日子过成诗是一种境界,是自己内心的感觉。

  祥子把这种生活写下来,在我阅读她细腻的表达文字时,就好比是听一个恬静的小姑娘,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我们看惯了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行色匆匆的人群,为名利争夺,为名利厮杀,大家都是削尖了脑袋争取更高的职位,谋求最大的利益回报。没房子的想着买房子,有了房子的想着更大的更豪华的别墅;坐公交的奔着私家车,有车的想着换高级车。本来只是为了饱腹的一日三餐,也变成了攀比的对象。“对外界过多的关注让人们忽略了回归自己的内心,待热闹散去,该面对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反而倍感空虚,不知何去何从。”

  而祥子,在终南山居住,同样需要住所,一件小茅棚就可以满足遮风挡雨的基本需要;同样需要温饱,一件粗布衣一碗菜汤面就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需要。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当下倡导的“断舍利”的极简生活吗?当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什么奢侈想法的时候,就会追求精神的富足。闲暇时的静读,黑夜的静思,哪怕是冬日的静想,都能使祥子的心灵得到升华,才有了这样如诗般的生活。

  不理解的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一个如花般年纪的姑娘,放着好好的职业和收入不在城市生活,跑到大山里受苦受冻?在有些人眼里这样的生活是很“苦”的,但是在热爱这样生活的人的眼里,这样的生活才是有味道的。在祥子的眼中,始终认为“在追随自我内心的道路上,我一直走得又勇又猛,豪不吝啬地付出努力。”为了坚持的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扎篱笆时手被扎破,住的小屋被人盗,山中借宿突遇大火等等始料未及的意外,祥子也好不退缩。“现代的很多年轻人,空怀一腔梦想,但大多又安于现状,缺少为梦想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去努力的耐心和勇气。”

  只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才能参透到大自然的奥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修行的通达俗世的智慧吧!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人生成画又成诗——评《把日子过成诗》

  初看祥子的《把日子过成诗》一书,感觉这就是一部游记。随着深入的阅读,才发现这是一部很棒的书。祥子,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一个人走遍千山万水,一个人跨越十多个国家,一个书写美好的独立摄影师。她在我们相同的年纪,勇敢独立的做着让我们羡慕的种种。她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独立幸福的女子。

  《把日子过成诗》一书,从祥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独立自由的姑娘。她一直在寻找,她所向往的生活,她所喜欢的地方。直到她遇到了终南山,这个她命里有缘的地方。在她诗一般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她,在终南山以前的生活,如果是动态的话;那么她在终南山的生活,就是静态的。一动一静,以前她向往山外面的日子,喧嚣,热闹,可她一直在寻找,至于寻找什么,她自己对这个答案也不清楚。

  直到在机缘巧合之下她来到了终南山,命运的纠结豁然开朗。她寻找的答案,静静的铺陈在她的面前。她需要的是一份安宁,一份平和,一份发自身心的安宁与平静。告别了都市的喧嚣迎来了山上的祥和。“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初到深山,一切种种的俗世生活皆以告别。迎接她的那就是整个人的新生。

  我喜欢这部书里的文字,我向往祥子在山里的生活,作为一个有牵挂的俗人,我做不到她的那种洒脱。我羡慕她那种在山里,自己种菜,自己生活,自给自足,身心愉悦的生活。暂别了喧嚣都市里的车来车往人来匆匆,在那里你才能体会到闲庭信步的闲适。在那里有山泉,有树林,有桃花满山,有繁星满天,没有一朵花相似,没有一片云相同,鸟儿自由的飞翔,那就是生命里的乌托邦。

  天地间的造化,山水一体的美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有的是速度和压抑,祥子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放松与放空。累了,就要放空自己。想要描述我所喜欢的生活,而祥子恰好用诗歌的文字把这一切表现了出来。世事的流转,心自安然,一半栖于宁静,一半行走世间。对于那份生活和向往,用心体验。

  《把日子过成诗》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做自己,实现梦想并不难,只要你够勇敢。是啊!对于生活我们要热烈的爱,努力的追,全力的创造,对于自己喜欢并向往的,不妥协,不将就,要毫不吝啬的付出努力。过后自己的每一天,把日子过成诗!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八):诗就是生活《把日子过成诗》

  看完才知道作者还是九零后,祥子的生活就好像书名一样,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不过这诗并不都是浪漫,并不是爱情诗,也不是浪漫诗,而是田园诗。

  作者是一个叛逆的小姑娘,不喜欢妈妈为自己规划的路线,不想当一个会计,于是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很简单就是当一个摄影师。从家乡太原做一个摄影助理开始,每个月只有三百多块钱,祥子就开始了独立生活,不再向父母要钱。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想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对未来社会充满了担心。当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这种担心也就可以放下来了。

  祥子为了梦想,离开家乡真正成为了一名摄影师,随着摄影水平的提高,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收入也越来越多了。可是她不甘心做一个影楼的摄影师,按部就班,每天重复工作。于是成为了一名独立摄影师。专门为女性摄影。而且利用自己的收入开始走遍全国,甚至出国。哪个城市只要有几个人预约,她就会前往拍摄,开始座硬座,吃方便面。随着收入提高,也开始座高铁,座打折航空。

  这样的生活是诗吗?也许只能成为是现实主义的写实诗。不过祥子对这样的生活还是不满足。终于有一天,她来到了终南山,并且看到了一个破落的小院子,没有人住,可是她却喜欢得不得了。于是租了下来,开始了一个摄影师的山居生活。

  没有水,没有电,这样的日子你能接受吗?终南山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隐士,有僧侣,有道士,有基督徒,也有喜欢大自然的平民,还有曾经收入丰厚的成功人士放弃了公司和事业,到这里过最简单的生活。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

  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挑水砍柴,一个人扎篱笆,一个人种菜采果子,一个人点蜡烛看书。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和自然在一起生活,那种久违了的日子,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聊那么孤单,其实很有趣很美好。虽然很辛苦,很忙碌,但是难道我们的城市生活不辛苦不忙碌吗?

  祥子的书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带有大量的照片,不仅仅是风光和农舍,还有很多祥子的照片,只是不知道是谁拍的。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九):日子原本就是诗~

  想读这类型的书已经很久了了,今天起了个早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作者90后在终南山独自生活几年之久确实是不容易,在书中也能感受到她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平静。 这本书总得来说是一本闲时读读还可以的选择。不过我整篇读下来对书中描写的乐是否如表现出来那么美好,苦是否如表现出来那么轻描淡写,作者的山居生活是否如表现出来那么远离世俗是持怀疑态度的,倒是配图很美让我直接get到了作者的表达(确实是个摄影师)。

  整书读下来让我觉得最有触动的是关于让父母支持梦想部分~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单独存在,不能为了父母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梦想让自己找到价值和快乐,父母的认可终究会来。同时也要认识到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和匮乏,所以追求父母的完全认同是自寻烦恼;也许正确的做法真如书中所说不强求父母认可,全力以赴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快乐,这才是尊重家人做好自己最好的办法。把日子过成诗6.8祥子 / 2016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十):生活与诗意

  高晓松曾写过一首叫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里面的一句歌词“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首歌一经推出便霸屏朋友圈,尤其由许巍极富磁性的声线唱出更是备受追捧。人们都开始思考当下的生活与梦想中的诗意,可能谈及最多的便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般的旅行梦。然而还有另一群人,他们用心去感悟生活,亲历自然万物,在山居中活出另一翻诗意。

  《把日子过成诗》的作者祥子就是这样的一位隐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终南山,开始了充满诗意的山居生活。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极难适应这种平淡的农耕生活,养鸡养鸭,担水种菜,烧柴做饭。甚至还要自己修葺房屋,平整庭院,忍受山中的寒冬腊月。这些身体上的考验或许可以咬咬牙坚持,最致命的或许是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恐惧与寂寞。

  山中居住之人多为修行之人,或佛,或道,基督教亦可。祥子选择读书,访友,发现自然之美来抚慰心灵。山中的一草一物,风霜雨雪在祥子看来都是自然之美,生命常态。这些在我们忙碌的日常中那么常见,却又那么容易被忽略。当祥子进入山林,与万物为伴,万物之美亦浮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简单而言就是机缘之下入山,一人初探山居生活,如何说服父母,四季山居之美,寻访山中隐士。简洁平实,清新自然的叙述中,祥子也一点一点真正融入山居之中,已经乐在其中了。祥子选择了另一条路,很多人担心父母是否同意。其实,看罢祥子的叙述,我越发觉得,要让父母同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明白你过得很好,这也是他们最终的期盼。

  去年日本美食电影《小森林》拍的真实而美好,之前还读过冬子写的《借山而居》,维尼夏所著的《京都山居生活》、《京都山中的四季》。山居生活类的书籍是我非常喜欢阅读,也乐于搜集的。总感觉无限向往,每每读之也幻想自身置于山中。祥子在书中叙述,不断的有人进入山中,走出山中。进进出出皆为缘,缘起缘灭,自然随法,该留下的自会留下。

  山居笔记往往能够勾起人们返璞归真之心,怀念小时候的山野,房前屋后的果园,与村中玩伴赶牛放羊,下河摸鱼虾。多数人对于这些欢愉只能回忆,对于祥子们的山居生活只能向往。旅行是看遍这个世界的豪气,山居是归园田居的宁谧,这些都让人诗心大起。而生活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杂陈,但并不一定你的日常不存在诗意。日常的忙碌80%的人生给了生存,而好好利用剩下的20%,植草种花,饮茶读书,让忙碌的生活慢下来,慢一点才能看清生活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