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契丹简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契丹简史读后感锦集

2021-04-17 00:2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契丹简史读后感锦集

  《契丹简史》是一本由苏伶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丹简史》读后感(一):在松辽平原纵马疾驰

  

契丹是兴起于中国东北的贫弱少数民族,一跃而成为欺凌中原王朝的草原霸主。契丹与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北魏的鲜卑族相比汉化程度要差得多,然而其领土之辽阔,国力之强盛,却远非之前的少数民族可比。契丹族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与南方的汉族王朝相比具有明显的代差,却一直恃强凌弱,压迫北宋政权,个中滋味,令人唏嘘。经济强大就代表国家强大吗?文化强大就代表国家强大吗?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拼经济。在中美欧俄四足鼎立的今天,契丹的历史对于在人均 GDP 和文化话语权都不如美国的我们来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读史以明鉴。

  《契丹简史》读后感(二):看历史就是看人性

  不建议看这本书,质量不行

  凑字数:

  总结一句话:看历史就是看人性。

  zf与民众上下一气,社会和谐安稳,经济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强盛。

  :此书在豆瓣我只给一星,叙述缺少逻辑,内有错别字,人物空泛,记流水账,没有把契丹这个民族的辉煌展现出来。花太多笔墨不及直接列出从古巴部时期到屈出律时期的时间表

  《契丹简史》读后感(三):萧燕燕:北国“武则天”的传奇人生

  说起对契丹最初的认知,有二点印象最深。一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就是契丹人。二是民间杨家将的传说。而我,对后者尤其感兴趣。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个契丹女人,堪称北国的“武则天”。正因为有她,杨家将的故事才多了一丝悲壮。 她就是萧太后。218年的辽国历史中,共有13名萧氏皇后,但说起萧太后,最有名的就是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

  一个帝国的强大,必定拥有一个剽悍的英明君主。但是,带领大辽走向辉煌的,堪称神一般的英雄并非一个人,而是一对母子——萧燕燕与辽圣宗耶律隆绪母子。

  新锐历史学家苏伶的新作《契丹简史》一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萧太后的传奇人生。

  公元969年,辽穆宗耶律璟被刺,耶律贤在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等大臣的支持下即位。作为政治交易,耶律贤娶了萧思温17岁的女儿萧燕燕为妻,并立为皇后。耶律贤自幼多病,常因身体原因不能临朝,面对纷乱的政治局面,便将朝中大权交给了萧燕燕。而萧燕燕也不负耶律贤的期望,在处理朝政上就是一个天才,帮耶律贤分担了几乎所有忧虑。

  982年,耶律贤病逝,12岁的耶律隆绪即位。辽国军政大权落到了年仅29岁的皇后萧燕燕手里。面对内部政治不稳、外有北宋进攻的局面,萧燕燕提拔重用南院枢密使韩德让。

  在韩德让的帮助下,萧太后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等,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在相互扶持的日子里,萧太后下嫁韩德让,成为中国历史上江山爱情一起要的极少成功的案例。而韩德让也没有辜负萧太后的信任和爱慕,终其一生,他都对萧太后忠贞不二,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

  公元986年,宋太宗出兵30万,分三路向辽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太宗亲自指挥,杨业担任西路军副帅。萧太后带领年幼的新帝辽圣宗亲自到今天的北京城一带抵御宋朝的东路军、中路军,先后全面击退了宋军进攻。萧太后命令辽国大将耶律斜轸抵御宋朝的西路军,并下令不准伤害杨业,只能活捉。后来,辽军用箭射伤杨业将其生擒。萧太后命耶律斜轸亲自劝说杨业归降,杨业不肯,绝食三天而亡。

  公元1009年,萧太后还政于辽圣宗耶律隆绪,从此进入耶律隆绪的时代。

  《契丹简史》读后感(四):闲话契丹史——《契丹简史》有感

  提到契丹这个民族,估计国人都有所耳闻吧。但是估计大部分人对其的印象都不太好,尤其是看过天龙八部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乔峰的父母之所以被杀就因为是契丹人。还有就是我们熟知的'杨家将'的故事,在那里面我们所持的态度基本上都是站在北宋的立场,而对代表契丹人的辽国是非常痛恨的,因为对于契丹这样的游牧民族,他们南下给汉人带来的基本上都是噩梦,上面所说的都是我们熟知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里面的态度,那么真实的契丹人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契丹这个民族是如何起源的,在这本由苏伶所写的《契丹简史》就对契丹进行了分析。

  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从契丹的起源开始一直讲到契丹帝国的灭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到契丹民族的发源发展情况,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笔下纠正我们一些原来的偏见。例如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深受'杨家将'等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契丹所代表的辽国对汉人是非常苛刻的,可以说就是像对待牛羊猪狗一样,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其实契丹民族的统治者也不是一直就是这样对待汉人的,例如在书中讲到的耶律德光南下入主中原称帝的那段时间里,还是患上了汉朝皇帝的服饰,这一举动还是可以看出契丹贵族阶层对汉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在辽国的同志过程中,汉人参政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当然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我们可能之前就忽略的地方,例如契丹究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里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点在书中做了详细说明,本书的所有文章末尾结束部分都给了一个'你不知道的契丹'的小板块,专门介绍一些对正文进行补充的内容。

  总的来说本书关于契丹的历史发展写的还是不错的,而且语言文字也比较风趣。但是我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疑惑,那就是当我看到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作者的语言文字风格和我之前在百家讲坛上听到的袁腾飞老师讲述的'塞北三朝之辽'里面的语言文字风格高度类似,咋一看还以为是直接演讲稿翻译过来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如果不是那么本书是非常不错的了,值得向大家推荐。

  《契丹简史》读后感(五):现已不复存在的草原帝国——契丹

  起初对于契丹的了解,最早是在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当中看到的,萧峰的这个形象,当时看这剧的时候还很小,像这时年纪的小男生都非常痴迷萧峰,他的大义凛然、刚强不阿散发着草原男儿独特的魅力,是我记忆里深刻人物之一。回想这部剧,有提到过耶律洪基,此人是萧峰的结拜大哥,这是历史真实人物,是辽第八代皇帝。后来长大后了解到金庸小说是由历代时间顺序而写,《天龙八部》这部书写的就是以辽、北宋、西夏、大理、吐蕃等割据政权为背景而作的。再就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了,历史课有讲过契丹(大辽),但也就仅仅了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以及两宋与辽的长期战争,最后被女真灭。

  这是看《契丹简史》前我对契丹的几乎所有的了解,接下来聊聊看《契丹简史》的收获及体会。首先《契丹简史》是一套书,还有《西夏简史》、《匈奴简史》两本,我以为是本着对我国民族历史的传播是极好的,因为对我而言,很少接触到民族帝国历史,了解到这些历史通过言简意赅,生动无障碍比较接地气儿的文字,这种体验我是很欣然接受的,就如同听着新锐历史学家讲故事一样。而且对于外族历史,能通过外民族的史料反映到同时期本民族的历史变动,也十分有趣,毕竟外来入侵一向都是伴随着历朝历代的。例如书中提到“安史之乱”章节讲到安禄山的出身,因抗击契丹军而得到张守珪的赏识收为义子,又因一意孤行与契丹军战败被张守珪推到唐玄宗的身边,机缘巧合,一个生计难保的人因由契丹平步青云。这也是读到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其中之一,这里不一一列举。

  回顾《契丹简史》谈谈感触,起初青牛白马传说,生八子分八部;游牧草原,自给自足。再后来更多的是嫉羡中原的富足良田,对于汉文化、儒教、佛教的痴迷也是能让我体会到契丹人对于中原的渴望,至今保留完好的北方寺庙,古刹很多都是契丹人修建的。历朝都有汉人做官为谋,吸收汉人的文化,我想这也许是契丹能够鼎盛一时原因之一。翻开简史,尽是归顺与反叛,屈伸之间休养生息,造就了帝国的形成,成就帝国的性格。

  一直到曾为契丹收复的女真部族完颜阿骨打带领金军推翻了大辽帝国,之后耶律大石在如今的中亚建立了西辽,我喜欢这段历史,因为据了解至今还有一些国家称中国为“契丹”。想必与大辽一统北方草原百年,也与耶律大石曾在中亚雄踞一时的历史情结有溯源。影响力至今还在一些国家产生着作用,可想当时鼎盛。西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灭掉以后,契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时至今日,契丹的族人也被认为是消失了,契丹从历史看来就是融合在各个民族之间,他们能征善战,开疆扩土,也遭遇过迫离故土,分崩离析。至灭亡,散落在华夏神舟。据考证DNA,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与古契丹人最为接近,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但他们已无文字记载这些,口口相传并无实凿,与之正名,还需更多依证。

  读罢《契丹简史》又查看一些有趣的资料,感觉对这个大帝国有些触摸了,很是欢喜,这算是对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最后推荐此书给书友。

  《契丹简史》读后感(六):契丹民族帝国史

  当今中国大地生活着56个民族,在东北地区依稀还能寻觅到契丹族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而契丹族人早已融入了各民族之中。苏伶的新书《契丹简史》向读者呈现了契丹帝国的兴衰史。这个曾经雄踞东北的民族,建立了大辽帝国,与中原地区的汉族,西部的西夏,后期的女真部落不断的碰撞摩擦。帝国虽渐渐消亡,而他们的后代依然生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

  说道读史,很多读者都敬而远之,觉得相较而言还是故事好读。印象中的历史,便是中学时期的课本中的通史,简洁明了却难有深入。或者是传闻中的二十四史,满眼古文也是让普通读者敬而远之。就算是道听途说,光怪陆离的野史也是古文写就,想读也需要看释义本。自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各位学者也竞相开始话说历史。读者也如同读故事一般开始了趣味盎然的读史之旅。

  《契丹简史》的可读性也非常强,苏伶以讲故事的口吻,对契丹历史娓娓道来,读罢也思索良多。

  1、历史进程的相似性

  由契丹民族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历史的相似性。都要经历崛起-兴盛-衰落这三个阶段。很多人将之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历史进程的创制来源于人类,不论民族。在时间车轮的碾压之下,随着帝国的兴盛,能做到居安思危的统治者寥寥无几。

  契丹民族在崛起之初,首领的选择也是来源于联盟之间的推举。而随着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耶律阿保机的出现,帝制无可争议成为其首选。帝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同时无法规避的问题在于继任统治者的选择空间过于狭小。权力的无限集中也引来野心勃勃这人的觊觎,内乱反叛不断。

  2、特殊的外部环境(宋朝文官统治时期)

  与契丹帝国同一时期的各个帝国,看似像几条平行线,其实相互牵扯,联系紧密。作者在写作之时也有意将同一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诸如“安史之乱”、“西夏建国”等等加以阐述,便于读者理解。历史需要纵切,联系的阅读,契丹帝国盛极于宋朝。宋朝是中国文官政治的起始,皇权空前加强。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的军事力量薄弱,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描述宋朝士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势力的对抗,从来都是此消彼长,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帝国与西夏党项族联合抗宋,一时间都达到了兴盛的顶峰。

  3、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书中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阐述:耶律隆绪继位之后,太后萧绰摄政。萧绰非常宠信权臣韩德让,当这一“绯闻”传到中原,中原人觉得契丹国内肯定因为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乌烟瘴气,这是攻打契丹的大好时机。宋太宗赵光义闻之,立刻整顿兵马,准备北上攻打契丹。谁知这样的“绯闻”在契丹人眼中根本算不得什么,而恰好是强强联手。宋军为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战事全线失利。契丹族的崇武文化与中原大地的尚儒风尚相较,更显得豪迈果敢,敢作敢为。

  4、民族融合力

  契丹与周边各民族互市通商,各种文化在一起碰撞交流。通过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化对于建国后的契丹影响巨大,汉族人逐渐在契丹帝国中掌握实权,契丹也仿照宋朝设立官阶,开科举贤。尤其在西辽鼎盛时期,对于西部各种信仰的国家,西辽政权能够宽容对待,尊重其信仰,此举也是为契丹帝国延续了多年的统治。契丹帝国的灭亡并不代表族人的消亡,他们只是退出历史的主舞台,默默的继续繁衍生息。

  《契丹简史》读后感(七):大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读史使人明智。”这个道理我现在才懂。但现在学习历史,我又有了更多的感悟。其中最大的感悟是:历史除了使人明智外,还会使人变得精明、巧于世故。这里所说的精明与世故,既有中性成分,也有贬义的危险成分。

  具体点说,历史中充满了文争武斗与政治阴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自古以来的明理。我的认识是,不论胜王败寇,把他们放诸宏观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的话,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即“人性”。历朝历代中,不论个人抑或国家,每当面临抉择时,几乎都选择了一条“利益最大化”的路子。而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就有了阴谋与流血,这其中不存在丝毫正义,一切都唯“利益”是从。这时,国家难免抛弃正义与民心;个人也难免会做出有违良知与道德的选择。一场抉择与争斗下来,剩下的很可能就是好人成了坏人。

  所以,我也会有种读史使人毛骨悚然的体验。

  前些日子读过一部《匈奴简史》,精彩的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匈奴帝国与大汉王朝长久争斗的故事。其中不乏名将贤臣的身影,另外,我被匈奴族彪悍的民风与好斗的血性所触动。

  英雄的故事不论任何时候,都会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当我阅读苏伶所著的《契丹简史》时,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又占了上风。读契丹史前,我对契丹两字印象最深的是,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大英雄——萧峰,他是一个契丹人,为此引起宋朝人的民族排斥。也正是通过此书,我才了解到萧姓是辽国两大姓氏之一,另一个便是辽国国姓“耶律”。除外,大家最熟知的还有大辽萧太后,她在辽史中地位极其尊崇特殊,类似于唐朝的女皇“武则天”。自然,有很多关于她的影视作品与传闻。

  《匈奴简史》与《契丹简史》两者相比,虽然匈奴族在单于更替时,也存在部落间的明争暗斗,但国家之间的较量始终是最突出的图景;而在辽朝两百多年的国家史中,相较于与南邦之间的国战,辽国内部的争斗则要激烈地多。所以,《匈奴简史》以邦国间的战争图景为主轴,而《契丹简史》中辽国帝位更替中的宗族内斗则更突出。

  据说,契丹族的始源有一段十分美丽的神话传说。在中国东北境内有两条河流:潢河(今西拉沐沦河)与土河(老哈河)。它们从群山间流淌出来,划破大地。两河最终交汇于木叶山下,孕育出丰美的草原来。传说古时有一位神仙骑着白马,与一位骑青牛的天女邂逅于两河交汇的木叶山下,二人一见钟情,从此结为夫妻,定居生活。他们生了八个儿子,也就是形成后来契丹族八部的起源。这个美丽的传说就是青牛与白马的故事,契丹人每逢出征或祭祀活动,都会祭拜他们的“祖宗”。

  谈辽史,最重要的英雄人物是契丹的创建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儿时就机敏过人,长大后文治武功,凭借雄才伟略,成为契丹族的首领。他于公元916年建立国家,国号“契丹”。此后,东征西讨,攻灭室韦、奚族等部族,又平定渤海国,改其名为“东丹国”,使其沦为契丹的附庸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契丹简史》读后感(八):叱咤风云契丹史,血泪情仇一本书

  首先,幸得书友“空台十年剑”推荐而拜读本书,获益颇丰。

  印象中的契丹,一方面来源于记忆中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主人公萧峰便是契丹后裔,后曾官居辽国南院大王;整部天龙八部的故事也是萧峰家族在中原王朝和契丹王朝之间的血泪史;另一方面来自月关先生的《步步生莲》,其中记忆深刻的是大辽萧皇后萧绰以及勇猛忠诚的耶律休哥,虽为一部演绎小说,但对于萧绰的描写令这位“北方武则天”的形象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初读本书,作者苏伶先生以时间线方式为读者简要介绍了契丹帝国从发源到发展,从中兴到没落的悲壮历史。除了书中描述的历史进程之外,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新视角:

  以往了解的中国历史,大多著作都是以中原王朝为主视角,对生存发展进行描述,但周边的文明如西夏、女真、突厥、契丹、大理、高丽等均被视为外族,甚至“蛮夷”。时至今日,当今的中华民族已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概念,当今的汉族也不是华夏民族最早期的那个炎黄族的概念了,其中已经融入了5000年来多个民族的血脉。考虑到这个因素,日后无论读史也好著书也罢,如果视中原宋元明清王朝为家中兄长一脉的话,其他周边各国也应是家族中不可割舍的弟兄文明。

  2.开疆拓土:

  契丹(辽)帝国,无论与当时的中原隋、唐、五代、宋王朝如何争斗,但不可忽视的是契丹在中国北方雄踞多年,开疆拓土颇有贡献:

  契丹国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在阿保机及德光时期不断对外扩张,阿保机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渤海国。德光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

  辽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对峙。

  西辽阶段,一度覆盖中亚及西亚部分地域,如今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斯坦均有当年西辽帝国的烙印。

  时至今日,中国最西北方向的边疆停留在阿尔泰山一线,便是由当年契丹帝国所征服所界定。

  3.兴与衰:

  契丹族的始源有一段十分美丽的神话传说。在中国东北境内有两条河流:潢河(今西拉沐沦河)与土河(老哈河)。它们从群山间流淌出来,划破大地。两河最终交汇于木叶山下,孕育出丰美的草原来。传说古时有一位神仙骑着白马,与一位骑青牛的天女邂逅于两河交汇的木叶山下,二人一见钟情,从此结为夫妻,定居生活。他们生了八个儿子,也就是形成后来契丹族八部的起源。这个美丽的传说就是青牛与白马的故事,契丹人每逢出征或祭祀活动,都会祭拜他们的“祖宗”。

  客观地分析,契丹民族起源于草原,是一个能骑善射的草原民族。契丹民族的发展壮大,其一是依靠其自身能骑善射的彪悍民风,另外也是藉由当时隋末唐初时局动荡的历史契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国家,国号“契丹”。此后,东征西讨,攻灭室韦、奚族等部族,又平定渤海国,改其名为“东丹国”,使其沦为契丹的附庸国。与中原王朝南北对峙,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后逐步谋求终获幽云十六州,终于第一次将势力范围跨国了中原王朝赖以抵御北方威胁的长城一线,直面南方。应当说,当时雄霸北方手握幽云十六州的契丹帝国实力强大,已经具备了继续向南吞并的硬实力。

  然,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契丹帝国并没有能继续耶律阿保机的愿望继续南下吞并中原,其中内部宗族斗争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纵观契丹简史,契丹帝国发起于古八部,原始形态实际上是同一民族的八个部落联盟形态,即使后来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帝国,但不同部落后裔之间有所争斗;各个继承人之间、甚至继承人与现任帝王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继承权在武装权力和外戚势力手中左右飘摇,强大的娘家势力不仅推出了“北方武则天”萧绰这一正面掌权的代表人物,还左右了多个继承人的命运,废长立幼、叔侄夺位的事情层出不穷。

  因此,契丹帝国虽然依靠武力优势快速扩张了帝国的版图,但内讧一日不停,帝国的内部隐患就一日不除。另外,管理水平的低下也是契丹帝国另一个逐步走向衰败的原因。虽然契丹帝王已经认识到中原文明在国家管理上的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建国之后主动向汉人开放晋升之路,通过设立晋升途径以及汉人官位来吸引更多有学识有管理经验的汉人加入到契丹帝国的政府中来,但是管理部落和管理国家终究存在巨大的差异,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问题不仅仅让大辽、西辽头疼,甚至后世的蒙古元帝国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命运。

  4.文化遗产。

  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另外,本书中提到两位因皇族权力斗争而充当牺牲品的女性:萧观音、萧瑟瑟。同样的才女诗人,同样的悲惨命运。幸而历史眷顾,他们仍有少许作品流传至今,使得现代人能够通过他们的词话诗歌了解曾经活跃在历史长河中的她们,还有她们身处的契丹文明。

  萧观音:

  “契丹族女诗人萧观音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女诗人,今存作品诗四首,词十首,文一篇,虽然数量不多,皆为精品。萧观音代表了辽代诗坛的一个高峰,她与另一个杰出的契丹族女诗人萧瑟瑟并驾齐驱,构成了辽代妇女文学光照文坛的双子星座,在辽代大放异彩。”

  作为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辽道宗正是乐此不疲,那里听得进妇道人家的唠唠叨叨,为了眼不见心不烦,渐渐疏远了萧观音,萧观音从此深宫孤寂。在百无聊赖中,她希望以一曲《回心院词》打动丈夫的心,重拾往日的欢乐。《回心院词》共十首。

  第一首写萧观音督促宫人打扫宫殿: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

  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写更换香枕: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第四首写铺陈锦被:

  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写张挂绣帐:

  装乡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第六首写整理床褥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被,待君临。

  第七首写弛张瑶席: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第八首写剔亮银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第九首写点燃香炉:

  爇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爇薰炉,待君娱。

  第十首写弹奏鸣筝: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后耶律乙辛为了排除异己构陷萧观音,与人创作了一首《十香词》送给萧观音:

  第一香:发香。

  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第二香:乳香。

  红绡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敢,尤比颤酥香。

  第三香:腮香。

  笑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第四香;颈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第五香:吐气香。

  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

  第六香;口脂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第七香:玉手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第八香:金莲香。

  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

  第九香:裙内香

  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

  第十香:满身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噉沉水,生得满身香。

  萧观音读后,深爱《十香词》,觉得它雅丽有致,除了亲手用彩绢抄写一遍以外,还在末端又写了一首题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

  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窥飞燕入昭阳。

  到此,萧观音完全堕入了耶律乙辛所设的陷饼之中,耶律乙辛立即拿着萧观音亲手誊写的《十香词》到辽道宗那里如此这般的大放厥词,有了这一个“物证”,又有了过去的一些谣传,头脑简单,专喜打猎的辽道宗不由得不有些相信,这时耶律乙辛的走狗,辽国宰相张孝杰乘机就《怀古》诗进行曲解,说道:“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正包含了‘赵惟一’三字,此正是皇后思念赵惟一的表现。”至此辽道宗醋劲大发,勃然大怒。认定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敕令萧观音自尽,赵惟一凌迟处死。

  以上,便是围绕萧观音的缠绵《回心院》和夺命《十香词》。

  萧瑟瑟:

  自少时即工文墨、善诗歌。由于辽代末年女真族的兴起和辽国政治的腐败,萧瑟瑟把忧国忧民的情怀熔铸于词章,写下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诗作。如:

  《讽谏歌》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

  勿伤多难兮畏夷人;

  不如塞奸邪之路兮,

  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

  激壮士之捐身;

  可以朝清漠北兮,

  夕枕燕云。

  《咏史》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干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磋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后人读此有拍案惊叹者说:“夷狄之人,妇女之身,而有是才调,可谓贤。”(《侯鲭诗话》)

  以上,是读罢本书的些许感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感谢历史长河中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史官录者、以及当代诸多作家,用客观、公正、严谨、务实的精神为我们还原一段段历史、回溯万千个人物,让历史不在湮灭在尘土中,让文化的种子永续长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