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精选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是一本由许荣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一):一本写小说“套路”集合
壹贰两册给出了不少写故事的套路,让我觉得原来可以这样写作啊。特别印象深刻的是3分钟利用7个步骤讲一个故事,以及举例《余震》两难选择的章节。
这样的书我读着与古龙的小说相似,很愿意读,拿到书想一口气读完,但是读过一遍之后,再次拿起来就不能耐心地一步步读完。不如去读金庸的小说,无论从哪里开始读,都会一直读下去,再次认真读完此书。
不知大家有什么感觉。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二):永远不要走捷径 2。永远不要对可能的坏事感到好奇 3,永远不要在痛苦和仇恨时做决定
------真真切切的道出了每部小说里面的结构和层次,还有他们怎样来安排这种要你去慢慢体会着小说的逻辑及结构带来的美好之处,小说之美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不同的体会续写出来,原因经过结果,因为所以然后结果,中间很多故事和情景都是在这种情况不断续写出来。
-----然后讲到其中篇幅时想到了很多用现在的话说真的是太好了,好到你都不自然的明白了原来这是如此的让人不可思议,想到原来这种情况会变成他们想法和 意识里面足够让他产生美好的想象,故事的逻辑和小说之间的巧妙之处一一道来。
------可以说每个写小说的人估计都非常懂得如此来抓住自己的心,看者的心和周围他们眼中世界的心,挑逗着读者的想象力,发挥着足够的空间让你感受着小说的魅力。
-------说说其中有三句话吧,1。永远不要走捷径 2。永远不要对可能的坏事感到好奇 3,永远不要在痛苦和仇恨时做决定。值得我们每个人慢慢思考和体会。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三):引人入胜的小说课
工作后一口气看完的书已经很少了。
虽然这本也是花了几个晚上断续看完,但真的算是一本引人入胜、爱不释手的书。
作者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教你如何说故事。
从最开始的梦想版的故事公式开始,让你觉得,嘿,真的是这么回事,
讲故事不就是“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这样一个过程么。
而情节和想像力是让人继续读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制造两难、甚至是“第三种选择”让故事的可读性越来越强。
作者用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和一个不知名的网络小说《三个忠告》告诉读者什么是意外,甚至是多重意外,对于讲一个更加曲折故事的重要性。
著名的俄狄浦斯这样的悲剧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故事形式。
很喜欢作者在最后说的一段话“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知道自己将如何选择,等于拥有了”预知“的能力,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能力”
作者的人生目标也超有趣哇,是“学会全部的忍术,理解所有的真理,成为极致的个体。”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四):写作参考书
封底宣传语把《小说课》当成“创意写作教材”来推荐,其实它更像是一套易读的写作参考书。
就像中学备考时看那些收录各科重要知识、公式的小册子,简洁明了,可只靠着它也不能系统学习。
我想,更好的用法是继续读读许荣哲提到的文学名篇,再针对相应创作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小说课II:偷故事的人》大概是分节编辑的讲演稿,每三四篇为一个主题,文字很连贯,可以看成是对第一本的补充和深化。
《小说课I:折磨读者的秘密》共37篇短文,每篇都以一、二部文学作品为例,由浅入深分享了25种创作手法,从最简单的塑造人物(外貌与性格),到小说叙事方法,讨论小说里的时间、想象力,最后指向了第25种技法,也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小说的“黑暗之心”。
如附录所说,这些技艺最终依然要服从或帮助于寻找、制造和抵达小说的“黑暗之心”——那动机不明的、暧昧不清的、影影绰绰的、无可名状的“什么”。
小说创作可不仅仅是讲出一个故事,“看见”人间——再由文本让别人“见到”你所看见的人间,我以为这才是小说。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五):好故事是写出来的
这两本书,部头很小。
每一段故事也都不长。
腰封说,这是台湾七零后里面最会讲故事的人,是一种宣传。第二部最后还搞了一篇文章赞这个作者的,牛逼吹上了天。
比起张大春的小说,这哥们写的这些个不是一个档次的。当然,一个是写小说,一个是教人写小说,不太一样。也可能是我对这家伙了解太少,没听说过他有什么名著。豆瓣上也没见到有什么关于他写的好看的小说。有时候,会吹的人不见得能写,倒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第二部里面,提到了一个老头关于写小说的七步曲: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这样的七步曲的确不错。很实用的路子,不是野路子。
这部书,比起美国人写的《故事》一书的效果差得多。
当然,作者说的有一句话是没错的,要学会从经典作家那里偷故事,把那个故事变成你的故事。如果没有变成自己的,那就失败了。
作者在书中吹了不少,他说曾经搞个什么活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好像最牛逼的一件事是,有个哥们曾经很能写,作品还在台湾获过什么奖,结果家里出事了,好像是小孩没了,从此封笔,因为正是他的写作造成了家庭悲剧。作者说他在某个美国电影里面看到过类似的桥段,就去找到那家伙,劝说对方重操旧业,结果写出了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看来本书的作者是个拉皮条的哥们。说客还是很厉害的,想当年苏秦张仪,一张嘴就能让天下分分合合。能说的就是牛逼。能吹的就更牛逼了。
本书中最有意思的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一个选择等于没有选择,两个选择等于两难折磨,三个选择创意就出现了。(《小说课》(贰),第55页)
讲故事就是在一二三中,徘徊,挣扎,和解脱。
一个好的故事就是能够给出创意,说是三种,其实还是一种。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六):令人愉悦的课堂
记得在「豆瓣阅读」推出不久时,有篇免费的、收录了卡佛先生三篇短片小说的电子书,最棒的是,每个短篇后面,都有小二先生(译者)的解读。那是至今为止,我在「豆瓣阅读」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电子书。阅读后我的感想立刻就能和小二先生的感想进行对照、交互,然后是再读再交流……,像是两位卡佛迷的小范围读书会,那种感觉棒极了!
「小说课」是许荣哲先生的授课方式,没有大道理,满堂课都是轻松愉悦。作者对每节的篇幅做了控制,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就连我这个不时会偷瞄页码的坏习惯也不自觉被治愈了。篇幅短,但讲得内容相较篇幅却并不浅显。
许荣哲先生阅读量不小,而且课堂上的分析有理有据。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几句话就能点透,长篇大论反倒让人望而却步。许荣哲先生的课程,首先教给读者学会欣赏,能看明白了有兴趣了自然会主动找书读,阅读量到了一定程度,表达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读小说本就是最纯粹的享受,明白了艺术效果的呈现方式,会进一步抵达作者的内心,目标清晰地搜寻你需要的答案,最后为你所用。
我特别喜欢作者和学生组成的讨论组,一同展开想象,为原文做另外的多种可能并写下来,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原文带给我的惊喜。
「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和「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我更喜欢(贰)。两本书读起来都不费劲,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我是每本都读了两遍,仍有读第三遍的念头。我喜欢作者那种认真、计较的劲头,一篇安徒生寓言故事,许荣哲先生觉得有必要,也会专门用一堂课来讲解;一篇作者不详的网文,许荣哲先生喜欢,同样会认真地讲给大家听,生怕自己知道的没能说出来留有遗憾。我喜欢这样的作者。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读过就结束,至少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和思考,对自己会有所帮助——享受精神愉悦之后,再感受一次交流的乐趣,这简直是最划算的事情了。
同一本书,能看到和自己不同的理解、感悟和认知,能与对方坦诚沟通,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像是我喜欢一本书,就会去听作者的访谈,阅读和他相关的资料,了解他创作的过程、想法,经历了什么困苦、有过什么心路历程,这些都是从小说中无法得知的,但其实,这些往往会激发我们内心某处,告诉你该勇敢向前。再高的山峰,人们也能登顶,再宽的河流,人们也能横渡。
生活说:他这样做;书籍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书籍是生活得以解释的地方;生活则是事情得不到解释的地方。我们读书的原因正在于此,去找寻生活得以解释的内容。
读小说是快乐的,如果「小说课」能使你拿起笔,写下点儿什么,我想,许荣哲先生会开心地笑。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七):小说小白眼里的小说课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不仅在小说的阅读量上及其匮乏而且对于小说构思的好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故事叙述的精妙等方面都完全不通,小说课算是一个入门级的读物。
小说课分为“壹”和“贰”两本,个人非常推荐“壹”,在《小说课(壹)》中作者很系统的讲述了从烂故事变成好小说的方法再进一步举例具体的小说进行分析,而“贰”更多的是在分析一些经典小说为什么写的好,比较之倒显得些许刻意。由于两本书就算合在一起篇幅也非常的小,因此我用一个下午飞快的读完了,但带给我的信息量是很巨大的。上课时,老师说看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只有观其目录便可知晓。我偶然翻开《小说课(壹)》的目录时就被深深的吸引,每个名字下面都附有一篇小说,而很多的小说都是如雷贯耳的,因此,心怀好奇的我打开了作者自序,我从没见过哪个作者的自序像本书这样一上来就抛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和小说丝毫不沾边的数学逻辑问题,而后又一直不解答,就这样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当然作者后面也说了“不用纠结那道数学题了,毕竟你想成为的是‘小说家’吧。”整个自序都教我们如何看懂小说,通读后会发现《小说课》本身似乎就是一本小说,开头设置疑问,吸引读者兴趣,中间给出一些精彩的信息给读者以惊喜,最后通过黑暗之心这种比较难懂的意象使得全书达到高潮并在高潮中结尾,我非常喜欢场景/每一间星巴克都不一样那篇,这可能和自己非常喜欢《命若琴弦》这本小说有关,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瞎子带着小瞎子到处弹琴,而老瞎子始终惦记的是他师父临终前说的要自己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打开琴取出药引子去抓药这样他就能重见光明,而当他真的弹断一千根弦后才发现所谓的药引不过是当时是师傅想让自己活下去有个盼头所撒的谎,他知道这是谎言后并没有将真话告诉小瞎子,反而和小瞎子说是自己记错了,师父说的是应该弹断一千两百根弦才能抓药,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小瞎子一辈子不停地弹下去,就像琴弦必须两端拉紧才能弹出声音,人生也样,一端是追求,一端是目的,唯有两端拉紧了,才能活出意义。这正是《命若琴弦》这篇小说的题旨。史铁生在故事的开头给出了这样一段描述:“一老一少的两个瞎子,两个瞎子一前一后走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谷中常有鹞鹰盘旋。初看这个场景似乎平淡无奇就是想表现两瞎子所处环境的艰难而已,不过作者说别轻易放过这个场景,因为优秀的小说里每一间星巴克都不一样,故事的最后”两个瞎子离开村落,来到另一个群山之中:“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发现没有这个场景和开头的场景一模一样,但这时读者的心境已经大不相同了,这个场景似乎预示着一种轮回无穷,是老瞎子看似无意义却有意义人生的结束,是小瞎子人生的开始,他也像当年的老瞎子一样开始了同样注定没有结果的努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悲剧从来不是什么偶然性的发生,悲剧是必然性的结果,是你就算知道付出一切注定一无所获,但还是要让自己付出全部,这是真正让我动容的地方。我突然想起那首《7years》的歌词,每一段都是一个新的七年,一个又一个七年过后,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垂垂老人,而全歌的高潮过后,结尾的部分又开始了歌词的第一句,那年我七岁,妈妈让我多出去交些朋友不然你会孤独寂寞,这句让我浮想联翩,可能是那个已经奄奄一息的老人最后的叹息:又想其当年儿时父母说的话。或是指自己的孩子也将这样从自己告诉的这句话开始走完和自己一样的一生。当然不论是何种,都是一种轮回的象征,那无尽的轮回感让人动容。
以上仅是一点个人感受,《小说课》中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地方,用我拙劣的表达不足以描述,还是要看了才知道。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八):《小说课ⅠⅡ》读后感——透过文字看本质
生活中我们常常惊叹身边有些“高人”对很多事都有超出一般人的见解,有时自己也会反思为什么我就看不透,看不全呢?看了这本书后,我第一感觉作者就是这样的“高人”,他能把古今中外典型的小说故事信手拈来作为案例,带领读者一个一个地去剖析这些小说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用了什么方法?书中还穿插着诗歌、漫画、电影、电视剧的解读,快速读完本书你会想把书中所举案例一一找出来读完再回过头来验证作者的解读,你会感受到脑海中的壁垒慢慢地一层一层地被打开,欣喜自己进入了另外一片天地,触类旁通,再去阅读小说、诗词等就会有信心收获更多。
我看完本书后具体的体会有三点:提高读者看小说及电影的鉴赏力;提升读者写作能力;教大家要多思考,这样才可能抵达问题的核心,发现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得几年前一家人看过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为少年刺激的经历而揪心,为他安全脱险而高兴,为影片中的美景而陶醉,自认为看得很认真,印象又这么深刻,理解肯定会很透彻,因此本书在讨论这部电影对应的小说时我内心就更有兴趣和底气,心想这个我可是很熟悉的,看你能说出什么“花”来?读完之后我是先悲后喜,我悲哀的是我根本就没有看透,我只是达到了“见”的程度,见到什么就是什么,当时我也有很强烈的心理活动啊,可惜的是我忽略了电影最后简短对话讲的另外一个故事,动物也许都是人转化的,到底是哪一个故事,答案在每个读者的心里;我喜的是我幸好看了这本书,我决定要把这部电影对应的书买来读,再和作者的讲解相印证,逐渐提升自己鉴赏力。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都不想自己被蒙着发生一些事,但是自己生活中到处随时都在发生这种事,遗憾的是也许我们就会这样生活一辈子,如果自己能一直开心的过下去,也许是件好事。
提高看书的鉴赏力的重要性非常显然,夏眄尊叶圣陶合写的《文心》中写到读文章分为“见”、“视”、“观”三个层次,讲禅学的常常引用三句话:“未悟道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大彻大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们很多人苦于不知道怎样达到“视”,怎么“见道”,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至少有了进阶的方法。
写作肯定需要天赋,但是好的作品也有很多共同规律,本书以一篇篇经典小说为案例为我们解读作者运用的各种技巧方法,比如很多故事都隐藏着一个内在逻辑公式: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回忆我看的《老人与海》这个故事,也比较符合这个公式,老人的目标是在第85天出海能满载而归,阻碍就是长期一起出海的小孩被家长约束不能陪他一起去了,通过老头儿的努力捕获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意外发生了,鲨鱼闻着血腥味不断尾随而至,虽然老头儿奋起与鲨鱼搏斗,但最终大鱼还是被啃食一空,幸好剩下的鱼头和鱼骨架能证明老头儿的捕鱼技术,他回家后还是赢回了当地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尊严。我们如果能够“偷”来书中的那些方法技巧,心里就会有了方向和更多底气,肯定能大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书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要多思考,你要是觉得一本小说吸引你,就要思考它哪里吸引你?用了什么方法?自己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试着写一写?同样你要是觉得一首诗好,也这样分析思考,比如妇孺皆知的李白《静夜思》,为什么用月光不用太阳光?思故乡借助了月亮这个媒介,异地→月光→月亮→月光→故乡,这里用“借题发挥”创作手法,又是那么浑然天成。其实万事万物都可以拿来抒发自己心底的感受,我们就可以由这个思路尝试练习。举一反三,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这样不断总结各种规律,为我所用,提升自己的实力,我们就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全球来看,人类的收入是金字塔形的,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我们把思考的程度比作财富,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思考琢磨,这样才能抵达问题的核心,发现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
……未完待续……
生命不息,运动不停,读书不止,每本书都要输出读书感受。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九):你为什么写不出一个好故事?
1.
我写文时经常会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陷入一个漩涡,要么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通篇对话流;要么是整篇的记流水账,没有起伏跌宕没有主次之分;要么是写了大半天才发现自己东拉西扯啰啰嗦嗦,文章跑题千里,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当我有意识地在这几方面改正,并且努力做到语句通顺时,又发现文章读起来语意平淡,可读性不强。
我苦恼了很久,直到无意间读到了被称为70后最会説故事的人的许荣泽先生所著的《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其中有一段中原文如下:
大作家C:“现在的年轻人啊,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作者説,当时还是一个小说新手的他冷汗直冒,心想那不是我吗?
而正读到这一段的我和作者有着同样的反应和想法,这可就不就在説我么?
我们在説一个故事并将它付诸笔尖时,常常过于注重情节的曲折和语句流畅,而对于故事中人物的面貌、衣着特点视而不见,真的像是几个没有脸的人在表演一场闹剧。而对于故事中人物所处的场所,我们也常常吝啬笔墨。描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是整段的对话流就是重点不突出。
自此,我照着作者所说的故事三要素:人物面貌、场景、对话来修改我的故事,果然大有裨益。
此外,我个人认为,人物心理活动是除了故事三要素之外的第四大重点。因为人物心理活动不但能起到故事上下衔接的作用,还能从内心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情发展走向。
而书中作者也提及,只要一直往人物内心里去,只要不迷路,冰冷的现实就会变成人物内心景观的一部分。
个人认为畅销书作者顾漫的经典言情作品《杉杉来吃》就是将这种心理活动衔接全文运用得分外娴熟。
2.
想要写出一个好故事,首先必须能在心里脑子里将它流畅地表达出来。而流畅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这项技能,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是在工作中写报告、学习上写论文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在书中提及,小说的叙事观点分成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他”,以及全知观点三种。第一人称是由“我”来告诉读者我所知道的事,但我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而不能透露其内心意识。全知观点则是由一个独立于小说外的人来说故事,自然是无所不知。第三人称观点则是全知观点和第一人称观点的综合体。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们在写文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人称混乱的错误。
曾经看过一段话:她和她已经长达三年没有交流,没有想到今天她等在这里就是为了警告她不要痴心妄想。
话说,这几个“她”真是搞得我头晕脑胀,完全分不清谁是谁。
还有一次看到一句话“他的指尖温柔地拂过我的秀发”,当时我便笑喷了。“秀发”大多时他人对自己的美称,若由第一人称说出,不但不伦不类,还有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3.
一个精彩的故事,让人读了还想再读,即便已经到了结尾,还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而一个逊色的故事,让人读到一半就再也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呢?秘诀就在于没有悬念抓住读者的心。一个故事如果通篇平仄没有波折,故事情节让人一目了然,看了开头就猜得到结尾,那么谁还会费时费力去看呢?
作者在书中以几个字概括了一个故事没有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故事中没有折磨读者的秘密。
当一个故事能用秘密或者悬念将读者的心高高吊起,过程中又适当掀起波澜若干,这就能吸引着读者想要揭开谜底,读者自然会意犹未尽,不停地看下去。
4.
一个好的故事,除了语句通顺、情节精彩外,一些小技巧小窍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需要有一些看似可有可无却能决定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小细节,需要有一条能吸引读者看下去的主线,还需要有几条能让主线更丰满的伏笔。
本书作者是台湾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双硕士,曾荣获多种文学奖,文字功力可见一斑。全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故事三要素、开场发展结尾的安排、叙事观点及形式、时空转移安排、悬念的技巧。几乎囊括了一个故事的每个方面。
我们想提高写作水平,但在看很多写作指导工具书时都会觉得理论性过强,甚至有一些书语言晦涩,读起来味同嚼蜡。而本书作者以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整本书读起来一气呵成,不但列举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例为证,甚至是古今中外的故事也随手拈来。在这些我们曾经司空见惯的例子里,会突然觉得有了跟从前不一样的发现。
跟着作者的脚步将每个例子和故事拆开研究一遍,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
的恍然大悟感。这本书用浅白的语言将故事的套路展示出来,对于每一个渴望写好一个故事、提高写作能力的人来説,应该都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