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除非我们虚构了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8 01:4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经典读后感有感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是一本由编号223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一):两段话摘录如下

  她。她只拍摄自己的手指和发根只爱书写幻想,只在夜间跑步只在夏天旅行,只文现实以外的文身只吃素食。她崇尚随性自然,从未想过注射玻尿酸,也从未因为失恋而自暴自弃。她热爱身体也热爱日月。她说她是没有未来的人,但谁都知道,她活得比谁都有姿态。

  他们。他们少时自恋老时自爱,不看他人眼色只为率性而活。他们的时光很美,一马平川,无懈可击。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二):把热爱背在肩膀上的人

  “愿旅途更精彩,

  愿记忆更丰盛。”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三):现实真相的残酷会让每个人清醒

  配图by编号223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四):除非你跟他有过非虚构的爱

  先说结论,会给这本书留好评的人,一半可能与223利益相关,另一半则蠢到没能力分辨文字好坏。

  这本书的问题根本不在于文字矫情姿态做作,是作者根本没能力把句子写通顺!!!真的有人能够连续读通他100个字么??接连不断的病句和层出不穷的生造词汇真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语感和铿锵顿挫的高潮么??Excuse me...

  我太熟悉不过这套造词逻辑了(十几年前我也这么写字):表达的意涵超过作者的词汇库的时候,作者选择几个暧昧相关的字眼拼成新词,新词是否曾经存在、是否被人理解都不重要,作者关心的只有新造词带来的陌生感……这里有掩饰拙劣文字的技巧,有浅薄的文艺虚荣心,更多的是眼界狭窄的蠢啦!

  如有人能够找到一段100字以上通顺段落请截图给我,我立刻道歉。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五):对话编号223:只想和好看的作家做朋友

  身边写书的朋友不少,不过有着十年之交并且一直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并不多,在我所有写过书的好朋友里,他是我心目中:最好看以及最有才华的人之一(感觉说完这句就会被其他写书的好朋友刘同什么的拖出去“打死”了吧,哈哈!)

  今天想在这八一下这个拥有才华和颜值的作家朋友——编号223。

  刚刚出版的《除非我们虚构了爱》也是由我们“叁边”工作室合作出版,不用我吆喝就直接卖到了亚马逊榜首,同时他的好朋友聂永真,洪晃,林宥嘉……都在帮他设计,写序,写推荐,而我能做的好像只能是从这十年的友谊,那些混迹博客的年代说起。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六):虚妄文字游戏

  一打开,就看不下去了,真的。仿佛多年前的那个安妮宝贝,已经过时的游戏。让人想起这些关键词:沉沦、不可自拔、颓废、虚妄、暧昧、情欲、烟、醉生梦死……纵然有真情,对于这样矫情的文字,也是再也爱不起来了,而且,文字的不连贯与突兀,看着累。

  虚构的小说,真的是有一种深深的虚构感,一种戏剧性的虚妄在文字间弥漫,作者是故意要营造出这种含混不清的无力感吗?表彰青春的迷茫与颓废?或是暗恋中的少女,默默地布局,在最后的时候明了真相,心如死灰;或是同性间的相爱想杀,分离与不忍离别;当然,还有在路上的种种情调,“本我、顽固、孤独、执念”……

  在这本弥漫着烟味、酒味、情欲之味的书中,讲着所谓的“爱情”,可一一看来,那些爱情,都脱离了生活,更接近亢奋或者颓废时的一种情绪,或者想象。于是,书里的图片,也是缥缈的,或是赤裸脊背上的纹身,或是赤裸上身发呆的少年,空房间,空床,当然也有途中风景,飘忽的一种无力感。

  像书的封面与扉页的黑白对比一样,冷,是整本书的温度,而这种冷,被标榜,对此,我将这部作品视作一场虚妄的文字游戏。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七):破碎又温暖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夏天,等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立秋了,其实时间并不长,才几天而已,只是感觉四季轮回有时候挺快的。

  虽然说了立秋,但是还有秋老虎,天气还是很热,尤其是这两天的北京,很潮湿很闷热,早上打车的时候,司机告诉我说,这是桑拿天啊,这形容词真是太棒了,这天气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足啊!

  后来,老天爷终于是给下了一阵又一阵的小雨,可惜我都无福观赏了,因为工作特别忙也特别累!

  晚上,终于把《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这本文艺味道浓厚的图片配着暖暖的文字的书读完了,心里流淌着轻轻的温暖,感觉很舒服。

  这本书是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操刀设计的,先锋独立摄影师编号223第一本旅行小说摄影文集、第一本秘密分享书 42个秘密 × 一封晚安书 × 100多张编号223摄影作品 如烟缥缈的爱与性的镜头文字,现实与虚构、偶然与无序交织的故事,充满张力与故事感的大量胶片图片,游走在禁忌和天真之间,真实坦率直指人心。

  然后,说说书的作者吧,编号223,是摄影师、作家,现居北京。城市美学私享者,以摄影、旅行、写作和自出版作为生活创作四件套,长期对焦新生代流行文化和生活状态,探求当代中国新青年的爱与性及性别。已出版摄影作品集《No.223》、Hidden Track,旅行文集《漂流放荡》。

  我觉得对这本书比较直观的评价,我想借用洪晃的话,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像他这样几乎强迫你去直视中国的现实,他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他们的欲望、痛苦、混乱和苦闷。他还说,作者的摄影里面没有情,如果有,也被他作品中的性压下去了。但是他的文字是赤裸裸的情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生活在性冷淡的社会里,情仍然在我们身边。

  再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作者的故事,常常是隐藏在图片和文字背后,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多情又神秘,然后他们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让我们一一去搜索去审视,然后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直走下去,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美好很治愈的书,破碎又温暖,特别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读,在夏天让人感觉清凉,在秋天让人感觉温馨。

  我很喜欢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读,适合寂寞的人,也适合热闹的人。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八):誓做一个自由且自律的人,用最认真的态度散漫的活着

  当yoyo给到我这本书《除非我们虚构了爱》时,如果一个人翻白眼自带音效的话,我身体里应该发出一个比较大声的“切”。我平时看的是一些财经互联网相关的书和杂志,即便是走路听的可能也是bbc,如果是中文的话很可能也是逻辑思维的那种不停自我灌输的知识片段,所以我第一感觉又是一本无病呻吟的书。

  但我错了,或许在呻吟,但却是那种很舒服的哼唧,也许我本身就是一个虚伪和乖张的人,好像书里提到“气味和回忆是相连的”,随手翻阅的书里的照片竟在我的脑海里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某些碎片化的言语竟好像乐高积木一样组成了记忆锤,敲了我的脑袋“叮”:

  我看到一个漂亮男生“白天骑着摩托车狂飙,从查汶海滩到拉迈海滩,再从拉迈海滩彪到波普海滩”,在苏梅岛的某个二层小楼开始码字,抽烟,写不出什么的时候会去附近的小酒吧要盘那种又酸又辣的沙拉,喝一罐tiger啤酒,捏着变型的易拉罐,走到海边,如果有背景音乐也很有可能是AT17的“相见好”。

  yoyo给到这本书的晚上,我们走在汗津津的三里屯,来到了与作者有关的小店(其实很大啊,上层是咖啡馆,下层是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物件)。之后的第二天,我又开始重复扮演普通白领的角色,但又好像在哪里闻到了那本书的气味:这是一本可以期世界各地都可以看的书,233就好像在水里写书,一遍遍写着,字又一个一个的消失,那些文字虽然属于他,你又可以随时顺着他所想编撰着自己的故事,如果你也恰巧去过书中所标会的那些城市,你就能感受到热带城市的热气,苔原带国家的冰冷,酒杯后爱人消失的懵懂,零下五度小旅店里相拥的感动。

  他说,“我不想困顿在这个城市,我不想日出碌碌知道日落睡下。我不想没日没夜地跟ppt同居跟电话会议拍拖,我不想干着反胃的工作还要一次次曲意逢迎,我不想只是沉甸甸的船锚,我想是放荡的海鸟”。

  是的,我不想活成一个空洞电视背景墙,成为别人的背景里微不足道的马赛克,在一面墙里被迫囫囵着所谓的工作知识,我不想和隔壁一模一样,成为早在25岁就死去的人,我更不想忤逆成为那种“赚够钱,老了再义无反顾”的人,因为我可能明天就消失。我想去找我爱的人,可以闲聊天,喝啤酒,等烤串,过夏天,人字拖,聊聊那些年被我们废弃的爱,听着彭玲的“小玩意”,让我封印在你的怀里,想到美好往事,便将手边的六便士藏起来。

  “尽管我们跨不过日常,我们还能埋头造梦,乐观和智慧总能让一切有转机”—by No.22《除非我们虚构了爱》,2016年6月第一版。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九):夏天消失在虚构的爱里

  第一眼看到《除非我们虚构了爱》,感觉特别的“夏天”。

  确切的说,是特别像东南地区的夏天,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洋溢着仿佛能拧出水的荷尔蒙,而那些配图,就像是潮湿又生机勃勃的植物,大力的扎根在每个角落,拼命的在雨季里面往上窜。

  仿佛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穿着背心和短裤以及人字拖,蹲在路边抽着烟。

  然而这个少年,出现在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个角落,即使外貌、年纪、性别、身份不同,但内里却是一样的,有点困惑和默然的站在路边,身后是烟熏火燎的大排档,或者高的能没过人的草丛。

  这个少年,大概就是我心中的223吧。

  第一次看到“编号223”这个名字,是在一本很久很久以前的杂志《neway》上。这本杂志大概没什么人知道,但内容却非常的好看,在当年的《瑞丽》和《新锐》之间,这本略略有点像《城市画报》的杂志,大概是描绘文艺生活和丰富人生的唯一出口,里面的编辑和记者都在孜孜不倦的推广着他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而223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从那时候开始,再到后来的《1626》、《城市画报》,不知不觉,223就这么如影随形的伴随着我从高中走到了大学,然后走出了我的青春期。

  那时候的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手机也不是智能机,每天在探寻同好和发现喜好的过程中,能够遇到一个get到你的点的人,也不像现在这么随意。对223说不出多么的喜爱或者不能取代,但随着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买的杂志里,这个人,也变成了青春的一部分,直到今天,我的领导递过来一本《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这条线,终于在冥冥之中牵引到了一起。

  只是,我不再是一个少年,而他,一直都是。

  我记得之前看一个节目的文案,讨论什么叫做少年。也许天真而迷茫,对未来有点期待和幻想,就是少年吧。而我用力奋力保持着的少年心气,最终还是一点一点的从手里溜走了,仅存的一些,也慌张的接近了保质期,好在编号223不是。他有一种特殊的气息,轻而易举的保持着对世界的淡漠和好奇。

  从看《neway》开始,到《除非我们虚构了爱》为止,他一直都在时间的容器里面没有改变,那种少年心气一直都在,那种独特的夏日的潮湿也一直都在。在我心中,他永远都是一副广深地区夏日空气的样子,带着点困顿迷茫,伸手又不能触碰到什么的样子,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此时此刻,关于真实的躯体,和不用就会消失的青春。

  好在我虚构了夏天,而他虚构了爱。打开书的一瞬间,就又回到了那段喧嚣呼啸的岁月,迷茫的在城市里兜兜转转也不知道去哪儿的时光,一个接一个离开和到来的人,一段又一段在海边吃西瓜的暑假,人字拖和冰激凌,烧烤和夜市,金鱼和花火,啤酒和可乐。在西双版纳的街上一个人闲逛,雨后潮湿的空气里面吃一碗双皮奶;晚上凉鞋的带子断了光脚在香港大学里面走,拍出来的照片一片漆黑像是穿越到《色戒》里面;广州闷热的下午出去买牛杂,深圳潮湿的晚上坐在饭店里面吃夜茶……

  而夏天最终就这么消失在虚构的爱里,而我就是只存在于打开书时的少年。

  《除非我们虚构了爱》读后感(十):就好像等来了一段剧本的开场,故事就要开始了。

  旅途中总会有些这样的时刻,突然间醒了过来,忘记身在何处,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会努力在静夜中回想,身体现今漂移至何处,下一次睁开眼时,人又将在何方。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时刻也是可以习惯的。无须回忆,无须多想,身体的坐标只是一种形式,可能因为迁徙久了,它开始不再对某个地点产生眷恋,也少了许多期待。就像睡不着的时刻,我会重新开灯,打开荧荧的电子设备,或是摊开一本书,假装一切没有发生。

  就像那些长途的飞行,睡去又醒来,并不记得时间。暗黑机舱中大部分人都在酣睡,将舷窗悄悄拉起一条缝,有时候是同样的暗夜,有时候则会有刺眼的光射进来,然后再调出小荧幕上的飞行图,看一眼此刻的方位,过去与将来的轨迹,仿佛一种心安。

  编号223新书《除非我们虚构了爱》中有几篇我很喜欢的文章。192页,《万物有冷时》。海拔4000米无人空境中的夜行,30000英尺上空看过的北极圈冰河。一个在照片中表现出无限斑斓与无限热情的人,你总会去想他的内心会不会有某些静寂的时刻,在这些篇章中,我找到了它们。

  有一年从成都出发去泸沽湖。先坐了一段去往西昌的火车,忘了是绿皮的慢车还是红色的快车,朋友们兴奋的聊天声中,暮色一点点吞噬了乡野。然后,在空旷的夜里,一朵烟花突然在空中升腾,接着又是一朵,以球形的姿态散开、消逝。我们不再说话,集体转向同一个方向,看着火车渐渐将它甩在身后,然后久久的沉默。那是我的旅途中最为难忘的时刻之一。

  17岁时第一次去成都。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住在高中同学在川大的宿舍里,像正经的游客一样逛各式景点,吃各类小吃,努力分辨它们与我的家乡重庆的区别。后来去的次数越来越多,离这两座城市却都越来越远,在所有短暂的停留中,虽然不再信赖专供游客的指南,但却越来越像个路人,因为你知道,即使你装着再熟悉那些街道餐厅,一天结束之时躺在白色的床单上,你知道这仍是当前生活的一种暂停,或是逃离。半夜醒来时,你仍旧会恍惚。

  它们是你航旅纵横上比较密集的某个支点,甚至不见得是最密集的那处。它们还被称为故乡的原因是因为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还生活在此,但有一些想念与记忆,却渐渐变得模糊或不真实,无论你承不承认,事实永远残酷。虽然因为某种熟悉,你还是会不断地回来,与你熟悉的朋友约在熟悉的地点,聊聊各自的人生,知道彼此都好,却无需多问,想不想回来?

  在你开始决定要去往何处,又要在何处停留的时候,在你对自我的判断变得坚定且可验证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不是一个回不回得去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在并不那么漫长的一生中,有人一直善于选择,有人在试错中前进,还有人永远在后悔,有人一直依赖别人。

  在某一程的航班上,我读完编号223《除非我们虚构了爱》的最后一章。“就好像等来了一段剧本的开场,故事就要开始了。”我回想起那些我少年时代起就在网络上读过的文字,看到那些依然热烈的照片穿插当中。我很高兴他是一个如此知道自己选择的人,而这些,却是我们再无法虚构的理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