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好的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好的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8 02: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好的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好的抉择》是一本由[ 美]杰尔姆•格罗普曼(Jerome Groopman) / 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90,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一):如何选择适合的医疗

  普通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

  1、要有足够的健康素养。

  2、了解病症的基本发病机制,发展趋势,最好的情况与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3、了解病症现阶段的主流治疗技术及各自的风险,收益。

  4、明确自己医疗目标,但不可不切实际。

  5、主动的持续与医疗团队交流沟通,以便彼此了解对方想法,共同决策。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二):最好的抉择 需要书的发豆邮私信给我,我发链接给你下载。

  书有深度,特有内涵,特引人深思。再加上本身是护理出身的我,得到很多的启示,未来免不了看病就医,虽然书中讲述美国医疗环境,能发现与中国医疗环境的极大不同,但患者的心态都是一样的。真正遇到什么医疗决策,可能我会更加理智了。

  教育箴言 听语音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三):最好的抉择

  

个人感觉这些在国内并不适用,美国的医疗体制和国内有很大差别,光是每天的就医人数就是没法比较的,中国医生在这样的就医压力下根本不可能听你讲完病情发展,更不可能耐着性子给你讲清楚各种治疗方法的来龙去脉,更别提听你讲人生经历了。了解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抉择思维有什么用呢?国内的医生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就算自己回去搞明白了各种治疗方案,到了医院都是一样的流程:医生不听你讲完病情就给你开检查——检查结果出来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治疗——你提出质疑说某某治疗方案行不行,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医生反问你:“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乖乖去交钱治疗 。end。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医生单方面站在医疗角度做的选择,并不会考虑病人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眼里只有疾病,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四):最终总结

  医学不是一门确定的医学,更是是一门艺术或者是哲学,医疗的探索,最后就是哲学的探索。医生,除了专业的医学教育背景外,还需要科学分析头脑、人文情怀、有社会阅历及感悟生命的智者,懂得如可去协助患者选择。患者家属更喜欢医生讲心里话、私房话。我本人也喜欢“老外”讲话真实,没有故弄玄虚、卖弄学问,也不寻找自我保护(说一半,藏一半),把心交给患者,真心实意跟家属一起做兵棋推演、做出决策,那签字的文字语言是另一回事。

  没有最好的医生,大家都很有优秀的一面,只有最好的就医经验(治疗体验)。

  什么叫做“满意”,根据上述对比分析后,出了什么后果,我真的没有什么好后悔,因为该做的事情我都已经做了。结局可能失望,但不后悔。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五):重新梳理的框架图

  作者按照个案病例开展的讲述方式代入感非常强,避免枯燥。于是边看书边梳理出了思维框架图。

  这是就医前应该有的框架图:

就医素养图

  这是就诊做具体决策时的框架图:

患者决策图

  但这是一本开启认知的书,后续会进行深度拓展阅读并且和有正确视角的医生聊天。如果说医疗是庐山的话,我希望能作出一个有具体操作路径的庐山寻宝图。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六):多陪陪病人后,觉得本书可谓真知

  

两位美国名医的关于医疗的著作,阐述医疗选择的道理和规律,通过多个实例主要探讨三个问题:是否需要遵从处方服药,有没有最佳治疗方案,如何为自己或亲人选择告别人生。医学不是数学题,每个都有确定的正确解或最优解。

很多时候是在灰色地带做选择,而这必然依照不同人的风险偏好和具体情况,也就是重点概念“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了解某种治疗手段的风险和益处并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其关键点在于了解疗法的能力。同一组数据。可以从积极角度看,也可从消极角度看,框架效应。需要正确的理解医学概率数据对个体的指导意义。理解治疗手段带来的风险。

全面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才可能选择最佳,在现实中,尤其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实很难,即使资源充足,医生也会将好恶施加在病人身上。没有一种通用最好的方法。选择会受到多重影响,甚至文化传统。也没一种方法准确评估患病后不断变化的情况。但是医患间充分的沟通和信任会显著减低治疗后悔的情绪。

生前预嘱可以指示方向,自决原则——优先考虑患者自己意愿,行善原则——医护和亲人有义务从患者最大利益出发,不伤害原则——尽可能不引起对患者的伤害。

本书同时包含很多心理学知识,穿插的“决策中的心理学”部分,解释了易得性偏差,自然主义偏差,损失厌恶,聚焦错觉,高温低温情绪,决策冲突,缓冲效应,自决、行善、不伤害原则等等内容,结合案例看,这些内容不错!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七):最好的抉择在于了解自己

  14.7万字,看了三个小时,七分向下取整。我觉得是作为普通人类也可以看一下的书,多一些医学常识,能在就医的时候多一些淡定,少一点焦虑。以下几个观点是我比较赞同的,在这本书里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加以说明。

  第一,治疗方案是医生,患者共同制定的。很多医患矛盾里面,患者最普遍的抱怨是,医生怎么能不治病救人,为什么推脱责任给患者自己做选择题呢?事实上往往患者做不了的决定,医生并不一定比患者在知识,技能上多多少优越性。人体和医疗领域,和世界上很多事物一样,未知还有很多,医生只是那个比我们多往前迈了一步的人。虽然在知识储备上医生可能比我们多,可是我们自身的状况,身体实际感受,经济条件,价值观,不是我们自己更了解吗?我们希望医生不要把我们当作机器对待,那我们也不能把自己当作一团废铜烂铁往医生面前一扔。

  第二,医生没有绝对的最好。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医生很重要,能契合自身选择,实施治疗方案的医生才是对我们相对好的选择。结合国内,大家迷信专家,相信谁对什么样的手术就是最专业的。而事实上每个医生有擅长的领域,而针对每个具体的案例,医生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做手术毕竟不是炒菜,对于癌症这种大病,并不是摘除了病灶就一劳永逸,医疗并不是外科医生的秀场。

  第三,越绝对的治疗方案越应该引发担心。针对每一个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哪怕小到感冒,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不能保证给孩子的童年是最好的童年,好的医生也不能拍着胸脯保证提供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医疗就是有很多两难的选择,譬如书中所说,一个肝衰竭的病患,是否应该移植一个得癌症去世的老年人的肝脏。

  第四,对诊疗方法的后悔,其实是性格纠结问题,并不是因为做错了选择。因为医学是经验科学,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一定概率的副作用是否会真的发生在某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工于心计去后悔遗憾,不如用积极的心态承担自己生命的责任。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八):《最好的抉择》解决 医疗决策冲突

《最好的抉择》思路整理

目的:解决医疗决策冲突。

  1.第一章:探讨医疗数据

  结论:不要迷信数据,要有医学素养,引出第二章的结论

  2.第二章:相信还是怀疑现代医学的可靠性?

  结论:现代医学证据源于循证证据,具有局限性,需要审慎。

  3.第三-七章:如可选择对自己有效的疗法,避免未来不后悔?

  A审慎评估医疗证据 (大众及个人评估)

  医生的向导(如可选择医生,如网络数据、身边朋友病友或医生的介绍;选择治疗方式:注意医生个人的偏好、是有具有获益、风险的客观评价:正向效应及负性效应)

  C 参考医生及类似患者的经历(防止出现误导)

  D患者本人的价值观、选择偏好(自然主义、现代科学的笃信、怀疑,还是极简主义、极致主义者,选择常规及冒险偏向,对生命的追求),影响因素(痛苦指数、冷却效应)

  结论:医生是一个向导,跟患者一起分析每种治疗方案(灰色地带)的风险和获益,毫不隐瞒,深思熟虑,之后再根据患者的想法及偏好制定个性化的具体方案,患者最终决定,降低后悔的风险。

  最好的医生,需要全面、科学的询证医学背景,也有判断医学能力,斟酌手上的各种证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尊重患者的选择。

目标:结局不可能完美,可能失望但不后悔。

  4.第八-九章 如可告别

  自主原则-有益原则-不伤害原则(综合考虑),伦理学认为,自主原则为主。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九):还是权衡利弊

  《最好的抉择》是一本有关看病就医常识的书,它的作者是一对医生夫妇杰尔姆·格罗普曼和帕米拉·哈茨班德。丈夫是世界领先的癌症与艾滋病专家,妻子是美国知名的内分泌科医生。他们与几十位病人做了深度访谈,探究到底怎样的治疗方案,对于病人来说,才是最好的。 第一,要不要按照处方吃药? 讨论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服药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灰色地带”,很难说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足够大,大到超过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病人可以依据自己对风险的偏好,也就是你愿意承担何种风险,规避哪些;以及自身的健康素养来做决策。 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适用于整个人群的医学概率数据,对个人来说,指导意义未必很大,因为它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体现服药的益处和风险。而且,在选择是否服药时,人们常常受到广告的影响,觉得自己必须服药。只有像苏珊这样深入地分析,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服药带来的益处。 第二,到底有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人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有可能存在的。不过这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病人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比较不同的治疗手段,医患共同作出决策。医生可以和病人一起全面分析每种方案的风险和益处,再根据病人的想法和偏好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马特的患者,他得了前列腺癌。治疗前列腺癌方法总共有三种:手术、放疗、观察等待。马特的情况不适合继续观察等待,而手术和放疗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大致相当。在这个前提下,他需要考虑的就是每种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医生给了他三种方法,帮助他做比较。通过等级量表、寿命交换、标准博弈这三种方法,马特对于梳理和比较了自己对不同的后遗症和副作用的接受程度。最终他选择机器人手术的方案来治疗前列腺癌。 第三,该如何为病危的亲人做决定? 病人设立生前预嘱,这可以给家人和医生指示治疗方向。 在紧急关头做决定的时候,还有一些准则可以成为我们做决策时候的参考:自决原则、行善原则,和不伤害原则。 自决原则是指治疗中,优先考虑患者自己的意愿。 行善原则是指,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有义务从病人最大合法利益出发,将此作为行动依据。 不伤害原则,是要求尽可能不引起对病人的伤害。 这三条原则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优先级别也可以不同。

  《最好的抉择》读后感(十):医生亦凡人

  因为最近的疫情,我开始读一些与疫情、就医相关的书籍。《最好的抉择——关于就医看病你要知道的常识》就是其中一本。书中两位哈佛医学院教授,通过亲访追踪16位高胆固醇、甲亢、乳腺癌、肝癌等患者,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职业、背景的患者在面临相同医疗问题时的不同选择,揭示了患者同病不同命背后的种种决定力量,提出了有指导意义的谏言。本书特别之处还在于,每章的最后,还增加了国内医生的感言和忠告。读完本书,我对疾病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医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并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案是完美的。医生也是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观点的普通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偏好和偏见。

  如果打算把它当作就医指南恐怕会失望。因为它并不能简明地告诉你,胆固醇该不该吃药,该吃什么药;也不能以“内行人”的身份告诉你那些“医生不会告诉你的事”。它反而是告诉你,没有既定的方案。一切因人而异。

  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超人。

  在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太多胜利。眼看着科技的发展,慢慢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一切已在掌握之中。在我们的脑海中,“连艾滋病”这样的世纪难题都快有特效药了。然而实际上,我们已知的答案越多,就会发现数百倍未知答案的问题随之而来。

  就以本次出现的病毒而言,我们开始以为,只要知道它叫做“冠状病毒”就可以轻易把它灭杀,最起码是可防可控的了。然而,一天天过去,这场战斗不是更轻松,而是更艰难了。它是个狡猾的杀手,每回当我们准备了一个武器,它就又出新招。仿佛它的到来就是给我们打脸:

  人类啊,科学啊,你要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经过这场病疫,看过这本书。我们会消除一个误解:并不是有病治病吃药就好了。治疗中的不同因素会影响治疗的结果。很多治疗也会有副作用,我们需要抉择。

  本书特别之处,就是把这个选择难题交给患者。

  因为医生的抉择跟你的抉择并不一样。单就治疗的同一种副作用而言,有些人可以接受,有些人不可接受。你要思考的是自己的感受。本书指出了跟治疗相关的一些心理学概念。建议患者应具备清晰的医学思维,应争取和善用自己的知情权,应正确理解数据,应该避开一些认知的陷阱,最后要考虑自己要多少自主权。我当然希望自己不用面临这些艰难的抉择。

  但是人类逃脱不了自然界的生老病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终究会面临这些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见识的提高,我相信医患地位会发生变化。病人手上会握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我们未雨绸缪,尽早建立自己的医学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阅读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开始。

  (The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