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日》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红日》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4-02 15:1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日》经典观后感有感

  红日》观后感(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张灵甫是个抗日的将领,他的腿就是被鬼子的炮弹炸坏的,可惜最后还是死在中国人手里。集结号居然说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我觉得那句话很邪恶。

  张的后人过的并不幸福,那场内战,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失去了幸福,

  《红日》观后感(二):电影《红日》的影评

  当年国民党的失败,一是败在国民党的腐败,再是败在没有民众基础。他们打的是没有国民支持的仗。而共产党人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内心有希望,他们希望翻身做主人,没有任何愿望比这更有意义,于是可以舍生,可以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实不谬也。 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红日》观后感(三):美化张灵甫?

  按照当年的标准,张灵甫的形象绝对是给美化了,但是作为参加过抗战的将领,长期以来,张灵甫的名字却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被人为丑化了,不得不说有些遗憾。所以红日中的美化,现在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吧。

  另外,片中描写了解放军在总攻前,咬牙切齿要消灭74师,活捉张灵甫,不知道当初解放军部队是怎么进行的战前动员,官兵的状态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红日》观后感(四):美国顾问也竖起大拇指,维尔嘎大,顶好~

  这是《红日》遭到批判的罪名来源之一:“歪曲我军官兵形象”、其他两条罪名是“过多和不恰当的爱情描写”和“美化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

  非常可惜,这样的神来之笔了只能从吴强的同名小说原著里找了……

  《红日》观后感(五):《红日》影评

  《红日》是一部纪实性的电影,它可以堪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小说的作者吴强是参加过二打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现场指挥员,时任华野六纵政治部宣传部长。影片的故事描写也是围绕着六纵经历编写的。

  片子中着重描写了六纵参加的三次战役。从二打涟水开篇,此战我军被74师打败,涟水丢失,王必成受到陈毅的严厉批评,差点撤职。因此,六纵恨死了74师,发誓要报仇。第二场莱芜战役,此战我军大胜,六纵也缴获甚多,不过此战74师没有参加。最后是本片的重点孟良崮战役,经过一场殊死搏斗,我军终于在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五大王牌之首整编的74师,骄横高傲的张灵甫也被我军击毙,王必成终于报了涟水的一箭之仇。

  本片由上影厂1963年摄制,导演汤晓丹 ,影片的音乐是由作曲家吕其明写的,非常经典。

  《红日》观后感(六):老电影,景物比较真实

  那时候拍这种电影,那布景可好做,基本上都是现成的,稍为改造一下就行了,再看那大背景,那山那水那人,活脱脱的一个1946存照,那个真实,现在可没有了。又如《阿诗玛》中的外景,拙朴、古气,有一种天然的美感;好莱坞大片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非常唯美甚至完美的景色,但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人为的迹象,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真实感……

  本片的“高大全”现象并不算严重,所以其观赏性时至今日仍是不减,小时候看过,只觉得打仗好玩,今天重看,才发现其不失为一部好电影。编剧上,因比较纪实?,所以没什么好说,情节上不拖拉,主线之余生些枝节,让角色们谈下恋爱什么的,这种革命恋爱,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挺温馨可爱的,使人物更显人性化。

  印象中老一辈的战争片导演对战争场面的掌控都比较自如;从小处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之类,好像也是得心应手的,几个主要人物,塑造得都比较成功,那团长、那连长、那军长,哪一个都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个连长,给我的印象最深,他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却是最真实的,最有活性的……这不止得益于一个好导演,更得益于本片所有的好演员。

  本片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不从外表形象上故意丑化国民党军官,特别是反面主角张灵甫这个形象,在我看来,演员的表演是比较得体的。当然真正事实如何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影片中他的言行举止还是比较贴切他的形象的。

  本片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特别是电影中的插曲,更是传唱至今,也不失为一首好歌……

  《红日》观后感(七):张灵甫必败

  张灵甫必败:

  第一,失人和。

  74师孤军冒进,蒋介石不了解孟良崮地理情况,以为整74师占据制高点,享有地利,战斗力又强,附近又有国军的10个整编师,于是下令整74师坚决固守孤山,围点打援,吸引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天真的以为可以来个中心开花!

  问题是,首先,孟良崮之前,74师打涟水,虽然稍占上风,其实自身损失也很大,尤其基层官兵伤亡太多,导致战斗力下降,自保尚可,其实无力实现“中心开花”。

  其次,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他的整编83师弛援不力。

  再次,黄百韬的整编25师倒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可惜黄崖山主峰被共军先下手为强。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这道山峦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地形上的劣势使黄百韬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始终无法突破天险。

  第二,失地利。

  鲁南山区尽是崎岖山路,74师的重型武器派不上用场,只能携带轻武器上山,导致74师失去了火力优势。

  孟良崮面积太小,74师多达两万多人,无法列兵布阵。

  孟良崮是个石头山,缺乏水源,士兵无水解渴,疲乏不堪。

  更要命的是,水冷式机枪无水降温,早就成了哑巴!

  孟良崮是石山,自然无法挖战壕,亦无树木可供搭建防御工事。可悲的是,山上的岩石并不坚硬,属于一敲即碎的风化岩,共军一炮能把石头炸飞,造成二次杀伤。

  总之,孟良崮根本是块死地,和马谡失街亭是一样的死法。

  或许张灵甫和马谡一样犯糊涂,以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士兵会更卖命,但显然他错判了形势。

  第三,不得天时。

  战斗结束之后,忽然下起倾盘大雨。假如这场大雨早下半天,国军能接雨水解渴,又能给机枪降温,而共军仰攻,视线受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红日》观后感(八):看经典老电影《红日》

  我是读完钟子麟写的《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之后特意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的,边看边对照书,印象更加深刻。其实《红日》本来就是一部纪实性电影,小说作者吴强是参加过二打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现场指挥员,时任华野六纵政治部宣传部长,片中描写的沈振新这个军原型就是华野六纵,沈军长就是六纵司令王必成,影片的故事情节也都是围绕六纵经历编写的。

  片中着重描写了六纵参加的三次战役。从二打涟水开篇,此战我军被74师打败,涟水城丢失,王必成还受到陈毅严厉批评、差点被撤职。因此,六纵恨死了74师,发誓要报仇。第二场是莱芜战役,此战我军大获全胜,六纵也缴获甚多,不过此役74师没参加。最后是本片的重点孟良崮战役,经过一场殊死血拼,我军终于在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首整编74师,骄横高傲的张灵甫也被我军击毙,王必成终于报了涟水的一箭之仇。

  其实,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我军虽然失败,但就伤亡而言双方损失差不多,我军的失败主要是丢了涟水城。但由于我六纵在涟水缠住74师,保证了宿北战役的胜利,从战略层面上看是有价值的。二战涟水对74师也造成重创,极大打击了他们的士气,对后来孟良崮战役影响甚大。综合评价来看,这次战役应该算打成平手。

  莱芜战役,李仙洲集团的失败主要源于他们上级蒋介石陈诚的瞎指挥,最高层情况不明,判断失误,还不允许前线指挥官见机行事,结果被我军全歼。此战如果让国军名将王耀武全权指挥,莱芜战役结局未必会这么惨。

  孟良崮战役,蒋军问题主要出在彼此之间不配合,遇到危险只顾自保,互不支援,不顾大局,结果被我军各个击破。蒋军高层指挥也有问题,74师战术素养本来很高,而且是机械化部队,如果放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就能机动灵活,重型武器也能发挥作用,战斗力会非常强劲。但上级强令他们进入山区,重武器和机械化装备都无法使用,只能放在垛庄,战斗力大大削弱,结果堂堂的国军头号主力就被上下一心、主动配合且擅长山地作战的共军给歼灭了。

  片中张灵甫被描写的十分猖狂,从头到尾都很骄横,到最后时刻也不投降,直至在顽抗中被击毙。这种描写大致符合张灵甫性格,他在解放战争初期因为打过几次胜仗,被誉为常胜将军,确实比较狂妄。但后来情况就有所变化了,二打涟水惨胜之后张灵甫对共军已经不再轻视,对国民党的前途也开始信心不足。孟良崮战役时他已经患得患失了,作为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高级指挥官,他很清楚美械装备的74师到山区作战是扬短避长,但张灵甫作战不够滑头,对上级命令比较服从,结果在上级的一步步推动下逐渐走向死地。在山上他看到援军推诿不前时已经绝望了,所以在最后关头让警卫员开枪把他打死,同时被打死的还有副师长、旅长等。片中先是描写他主动上山当诱饵,要搞个中心开花,最后又描写他因顽抗到底而被我军干掉,都是当时的传闻和后人的猜测,并不准确。

  本片中有一点不够真实,就是描写我军二战涟水失败后,部队被迫撤退,但战士们依然斗志高昂,求战欲望强烈,不愿意撤退。在过去拍的类似战斗题材电影中,我军也都被描写成这个样子,这有点简单化了。历史上我军打过不少败仗,因形势严峻而撤退甚至溃退也有过,战士们士气受到影响而厌战,沮丧、灰心也是有的,这本来很正常,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无需回避。此战中我军被迫撤退是因为最高指挥官谭震林对张灵甫主攻方向判断失误,还不接受王必成江渭清(影片中的军政委)的建议,最后被张灵甫打进城来,如不撤退,就会全军被包饺子。把这点给战士们或者基层指挥员说清楚就行了。

  张伐在剧中演男一号,但演的不好。王必成绰号王老虎,但张伐身上看不到一点虎气,倒是十分儒雅。我其实一直都不太喜欢张伐这个演员,总觉得他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不管是演领导干部还是演老工人,都一个风格。奇怪的是很多导演都喜欢他,找他演的电影大都是男一号。

  舒适演的张灵甫很到位,我认为是舒适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我看这部电影时总拿他跟《南征北战》里的项堃比较,因为项堃演的张军长原型也是张灵甫,项堃有项堃的特色,但舒适还是更接近张灵甫。

  影片音乐是由写过《红旗颂》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写的,非常精彩。影片开始的时候先响起悲凉凄怆的旋律,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预示着我军的失利,而74师每次出现时旋律则显得既齐整又骄横跋扈,非常能表现74师和张灵甫的特性,这段旋律和配乐让我极为佩服。

  《红日》观后感(十):历史上真实的张灵甫

  小时候看红日,看到影视中嚣张的张灵甫师长被打死觉得很痛快。 嚣张跋扈桀骜不驯。不过影视终究是影视。 后来,感兴趣 去了解了真正的张灵甫。让我十分震惊,传奇的一生。 书法出众,还得到于右任的赏识。考上北京大学,因为学费不够退学。爱读书,古今文学历史,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作品。当过老师教书,弃文从武。黄埔四期才俊,曾经在第一师胡中南手下当主力团长,围剿红军,还击毙红军一代理师长。 可能因为共谍或出轨杀死妻子,先被判死刑后改判10年,后来戴罪立功,从新战斗,抗日七次晋升,最终成为抗战王牌军74军的军长。 性格孤僻,抑郁,不抽烟,不喝酒,爱读书写作书法。 生涯曲折 ,传奇的一生。 了解一下他抗战八年的战功和晋升,你会很尊敬他。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 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 1938年春,归队后的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日军第106师团陷万家岭。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 上高会战 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 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 浙赣会战 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 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 鄂西会战 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击伤敌师团长赤鹿理。常德会战使74师58师师长张灵甫,获得的称赞与夸奖远远高于其他国军将领,甚至高过了他们的军长王耀武。在战后,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上,58师师长张灵甫代表第74军做了战后总结报告。做了报告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此次又得一将才也”,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张灵甫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8]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 张灵甫将军 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 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 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 1944年国军诸多败战,张灵甫是少数还得到嘉奖的将军。 后来张灵甫到陆大学习,错过了一场大战。1945年,他曾训练的74军58师在雪峰山会战中也表现出色,去猛虎下山。雪峰山日军死伤惨重,74军战功最大。 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故事: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由于张灵甫带头增援,前军将士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然而他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机枪扫中,由于负伤后急于从香港出院返回前线,他落下终身残疾,从此绰号“跛腿将军”。 留下几张真实照片 让你们感受这个抗战将军的气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