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摘抄

2021-04-19 00:3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摘抄

  《梁衡:我的阅读写作》是一本由梁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一):一位睿智的长者谈心

  书好看极了,而且涉及的内容岂止是阅读与写作,简直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平易近人,轻言细语,而又铿锵有力地给我讲文学,美学,生活,甚至政治等等方面的道理和心得,深入浅出。

  棒极了!

  (为什么有140字的要求。。。。。。。。。。。下面重复)

  书好看极了,而且涉及的内容岂止是阅读与写作,简直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平易近人,轻言细语,而又铿锵有力地给我讲文学,美学,生活,甚至政治等等方面的道理和心得,深入浅出。

  棒极了!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二):受益匪浅,侧耳倾听文坛大家的读与写

  我是最近一年才开始对自己有要求,要多读书的,其目的就是感觉知识的贫乏,为了“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更为了下一代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个榜样…”很庆幸在书店的里遇见了这本书,遇见了梁衡老师,光看书名,就是我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是上篇,几乎通读两遍,并做了相关记录划了重点,“我的阅读经历” “文章大家毛泽东”“心中的桃花源”等都是印象深刻,而在看完中篇“我的写作”,已经迫不及待的网购了作者的《觅渡,觅渡》。通篇锦绣,字字珠玑,观点明确,让人回味!正如作者所说: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三):閱讀與寫作,一對好兄弟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讀到梁衡的作品,也是我看書以來第一次不捨得快速閱讀的書,深怕漏下好地方。他用他的生命歷程去寫出來對待閱讀和寫作這兩個好兄弟的感悟。沒有大量的閱讀和經典的背誦,是不可能寫出有靈魂的作品一邊讚揚共產主義的偉人們和好的地方,一邊也公正的評判過與失。寫作也提到各種各樣的格式和固化思想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會活用起來,而不是思想的僵化。閱讀經典品味人生,用筆寫下感悟,借用經典創新思想。這也是古人和偉人們不斷再使用的套路,但也是一個讓自己在思想和寫作上共同提升的必經之路。感謝梁衡帶來這麼精闢的見解,使我在閱讀與寫作這條路上,有一盞明燈指引著。現在該是從書中提到的一些經典文章,學習起來了。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四):读写结合

  4月刚开始在读《儒林外史》。一次青教会,打乱了我读书的节奏,熊老师推荐了《我的阅读与写作》,因为看完之后要写作业,所以当天就开始在地铁上阅读。本来是迫于无奈,为了写作业去完成它,但读着读着,却也津津有味。

  先说说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5个关键词。毛泽东文选、瞿秋白和张闻天、文章5诀、文章三层次和晋祠。之所以能记住这5个关键词,因为他们反反复复的出现。使人印象深刻。对于他们的出现,迫不及待的去百度,去了解更多。文革10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错误,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毛泽东文选》是一本不朽的经典。更加知道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是多么的伟大。

  从前,关于瞿秋白,张闻天,只是从历史书上看到了名字和简单的介绍,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的知道,他们伟大的背后,有多大的牺牲。

  我会好好的阅读,读精品,读经典。

  人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追求精神另一半的成长。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五):20160801 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20160801 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1. 主题阅读之阅读中,选书过程中,偶然从当当网的推荐里购买,较新的出版日期,2016年3月,豆瓣的书目是我添加的。

  2. 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有点郁闷的情况下,随手翻开放在桌旁的本书,因为前者无情的反应了我的阅读匮乏,书里提到的很多小说都没读过,即使读过的好多人物情节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3. 书的一开始就感觉到好亲切啊,因为在前半部分提到的大部分都是读过的经典,而且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直接勾出了,加深原来读过经典的理解,越发欣喜;

  4. 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评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分别是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觉民的《与妻书》、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这里对以上每一篇文章用一两句话点出了文章的文眼。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六):阅读文本的广泛性

  看了梁衡先生写的阅读感想,胸中有一股激情在激荡,或许是因为我从他的文章中收获了点什么,是一种有所得的激动 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什么把这种感觉给留住。先说借势,在写文章前看名家经典,体会那种感觉,轮到自己动笔作文时,那种感觉那种气势是真的可以影响到自己,进而反应到文章中,可能就如我现在吧!以前也有过这种体会,但偶尔为之却并不懂这方法确实行之有效,是可以运用坚持的一种方法,现在却是明白了。

  另一个是对经典的解释,想想真是很可笑,从小到大,不算课外读物,也是读了很多经典的人了,但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经典,我怕也只能是支支吾吾,讲不出什么东西来,模糊间可能觉得能流传下来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经典了吧!但如果再问,为什么它就能耳熟能详,流传到现在呢?却又答不上来了。因此在看到梁衡先生关于经典的三条标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欣喜感。

  及至再读到梁衡先生关于阅读的看法,阅读的一些心得,只能叹服其阅读之广博了!读诗词,体会意境,获得审美感受,学习炼字,寻得一种激情的培养,充分释放对周围的感知力,体会情感的充沛;读散文,散文是诗化的语言,无疑是美,散文从原先的政治倾向很重到现在的避谈政治,从梁衡先生娓娓道来中,才知道散文除了写自身的个人感受,也是可以写大师大情大理的;读科学理论著作,一般来说,除了理科学生和一部分科学理论爱好者,是很少有人会读这类读物的,毕竟难懂,对逻辑思维要求高些,但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只懂得一点皮毛,对思维的开阔和逻辑的增强也是有很大好处的;还有对政治理论的阅读,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从小教材中的政治理论就显得不讨喜,中国舆论环境总是不怎么谈及政治,反应到学生中,就是除了为研究,为专业学习,再没有人愿意另提出时间来看这些著作,但就看梁衡先生摘选的寥寥数段,真的是幽默又切合实际,看问题深刻有见地,并不像是政治教材中的呆板无趣,且一点一条无逻辑摆放;学术理论著作也是梁衡先生写作的养料,能称其为理论,说明它是有足够地解释力的,在面对一些难以抉择的实际问题时,也许理论就能够帮助我们,而不再是理论只存在于书本当中。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七):阅读与写作,到底是思想与做人

  这本书书名叫《我的阅读与写作》,选择读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学习如何去更好地解读、欣赏、阐发一部作品,去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到自己的写作与生活中去,同时学习如何写好文章。

  但是在我通读完本书后,学到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理念少之又少,而且绝大部分还都是中学语文老师的老生常谈。这些观点与理念几乎人尽皆知,但只是能做到并坚持着做下去的人少之又少。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其实无关阅读与写作,而是作者梁衡先生藉由阅读与写作讲到的为了更好地阅读与写作,就要先塑造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先学会如何做人。

  我们进行阅读,有一部分是偏娱乐的阅读,还有一部分是严肃的阅读,娱乐的阅读是为图一时之快,所读内容固然对人起到影响,但其实甚微。而当我们进行严肃阅读时,我们的目的一是为了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另一是为了塑造自己。

  阅读丰富我们的语汇,语汇丰富了,见识别人的思想多了,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更好,这是不消多说的。当我们在阅读时,不同的类型能给我们不同的收获,读诗文能获得美的享受,这美的享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智;读科学知识或理论及学术经典,我们能收获知识;在读任何作品时,只要带着思考,都能或多或少地汲取一些哲理,丰富我们的思想。知识,美,思想,这三者合力帮助我们做人。

  关于写作,写作是思想的载体,自是要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来。梁衡先生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论调,即是我们阅读是继承前人的思想,而每个人生来都有为人类思想作出贡献的责任,方式即是写作。

  写作既是为人类贡献思想,那么一个人的文章里思想水平的高下,他文章的质量,自然也要为人类的思想担起一份责任来。一个思想健康,人格高尚的人,是绝对做不出来烂文章的,胸中没有好文章,宁肯不去做文章;而那些胸中没有文章却硬要写文章误导众生的人,就绝非是一个有大格局,有责任心的好人。

  我想大概梁先生也正是因此才会在书中用大篇幅去写那些文章大家,从他们如何做人写到如何作文。书中还有一些文章直接写怎样做人,如谈官德等。

  阅读与写作,其实最本质上即是思想的输入和输出,就是做人。因此想做文,就要先做人。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八):关于阅读,关于写作

  读村上春树的作品的时候,相对于他的小说,更喜欢他的散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读几遍也觉得有新意,开酒馆通宵不睡觉地忙活,写小说宛如天启一般,说跑步就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样的人物显而易见地比小说里辗转漂流、心灵无有归处的少年、中年人们更可爱一点。 读汪曾祺的作品时,小说里平实自然的人物和浓厚的人情味道固然令人留恋不已,却不如他笔下的吃的用的那般具有鲜活的生活的气息。若是可以选择,多半是会看他写高邮鸭蛋、淮阴鱼虾、云南荸荠,而不是带着悲悯地目光去看平淡的人生故事。 梁衡先生的《我的阅读与写作》怀揣着拳拳之心,以文字讲述了自己与文字的缘分,从阅读到写作,从读者到作者的一段历程。本书中的说明文居多,看完书后,心里不禁感叹着,好似做了几十遍阅读理解似的。有这样的心思并不止因为他的文章多次入选教科书而且作为阅读理解的题目,教育意味重,也是因为他的文字工整,宛若一位穿着整齐的名门士子,行为举止皆有章法,丝毫不显得凌乱。 书里说,他读古文打底子,又读了很多政治文章,譬如毛泽东所写的文章就极好,撇去文章包含的政治意味,他的遣词造句都是值得学习的。就此,梁衡先生还道现在许多的官场文章都假大空、样板化,没有真情实感,仿佛是走个过场。 其后他又在书里自叙,如何去积累知识,一言以蔽之,就是背诵。翻来覆去地将一本书背熟背透,才能感知到文章的妙处,才能学以致用。这一点使我想到了苏东坡。苏东坡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是举世公认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极为认真,很是刻苦。读着大江东去,吟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诵着但愿人长久的人可能会认为苏东坡写诗词都是一蹴而就,遇到彼清彼景,一霎间,灵感就喷涌而出了,可他们常常忘记一件事,就是天才也需要积累的的。即便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的。都看到了苏东坡挥笔写词的潇洒豪放,却少有人能看到他每日抄书练字的刻苦。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给自己每日都规定了功课,是必定要完成的内容,他将之称为“日课”。非但是他进仕之前如此,被贬谪之后也是如此。潇洒恣意,未尝改其本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来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若是喊一喊,就能成就事情,想来这世上没多少人会迎着风雨砥砺前行了。 梁衡先生甚至于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高尔泰(《寻找家园》)、老舍等作家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强调过读书的重复性,一本好书读一遍不嫌多,读一百遍也不嫌多。看多了,熟悉了,用的时候也就会用了。书里说,他的《晋祠》是随性之作,没成想就入选了课本。对于是否入选课本,倒是不记得,但以前的的确确写过写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目不记得了,大致的情境和思想感情还记的,我想,这就是好的文章的魅力所在。一个人会记住它很多年,有很多人会记住写一篇文章。 借用黄永玉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作者会老去,而读者不会老去。优秀的文章就是能搭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令他们在时光的摧残之下青春永驻。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九):写作:非肝肠寸断所不及也!

  【公众号:梦满舟】 有一些人,一场雨、一阵风、一只白鹭一棵松都能写出文章来,凉爽、轻抚、悠闲、遒劲俱在眼前。 这样的信手拈来,着实让人羡慕,于是我也开始了写作。 与其说是写作,不是说是写和作(zuo,一声),因为写出的东西毕竟是上不得厅堂的。 所以,我的字各位客官尽管当做一壶茶,味香则捋着胡须道一声“好”,帮忙吆喝几声;味劣则泼在庭外顺带一句“我勒个去,这什么茶!”一泼了之。 那又需怎样才能算是写作呢?个人理解不尽相同,我且表达我的看法。 写景,能笔墨落下如画卷铺开,读者未曾亲眼所见却能想见,未曾见,却想念。 写情,则能直抵人心,或招万穹惊雷,或引清风徐来;或震惊、或轻柔。 写事,则能另辟蹊径、入木三分,把事情的原委解剖开来并点评一二引人深思。 如此说来,要情、景、事俱到,不是拔根头发一吹就行的。 写作本身是一件苦差事,绞尽脑汁也挤不出一个字来,每一个字都是汗水磨出来的。 如那万花丛中的蜜蜂,采得万亩花,犹有一滴蜜。 所以要想写作,就得有广泛的阅读涉猎。 可是花有千种红,蜜有百样甜。 阅读亦如此,诗歌、小说、散文自不必说。 诗歌意境深邃、音律优美、字词练达。 小说情节翻转、悬念十足、引人入胜。 散文则水灵轻柔、真实清澈。

  著名散文学家梁衡提到,当你心中有小说一样的火浪、诗词一样的韵律,可偏偏不去写小说和诗词,用来写散文,就是好文章。 那有读了诗词、小说、散文,能够融汇贯通就足够了吗?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 同理亦然,一个作家只读社会科学,不读自然科学也不能称之为一个作家。 自然科学逻辑性强、论据充分,如能从自然科学中摘得一两株理论之花,插在如绵绵草原的文章之中,自然平增几分亮色。 至于写,倒是没有诀窍;如果有,那应该是我还没找到。大家找到了也可以告诉我一声,让我少走些许弯路。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7.6梁衡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十):触摸灵魂:起初像摸到上等的鹅绒,然后像摸到一团空气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曾经就在我眼前--林宥嘉《你是我的眼》 画画与写作的创作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有激荡的热情,会倾诉。梁衡在《我的阅读与写作》中描述这种激情:“当你胸中鼓荡、翻腾,如风如火,如潮如浪,想喊想叫时,这就是诗的感觉,但是不去写诗,移来为文,就是好文章。”一篇文章,作者先要有激情,有倾诉的愿望。观察天空的行云,拥抱大地的湿软,然后在明月夜、青灯旁,写出“白头挠更短,往事情却长”的文字。这种激情,用来画一幅画,也能让观者映照自身,回味无穷。

  二、有丰富的阅历,会“到达”。吴军在《具体生活》里强调“到达”的重要性,最美的照片,是在最美的景点拍摄出来的。当我们到达美丽的风景地,拍出的照片就会带着自然的美,连摆的姿势也会带着喜悦,就像人们在美景中拍出的照片,张张美得醉人。学会“到达”,就意味着努力寻找要到达的美景,然后用文字或者画笔把感觉描述出来。

  三、有大量的阅读,会积累素材。人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识字读书,通过阅读获得自由。读懂了世界,才能写出属于他自己又可以与他人分享的文字,创作出让人产生共鸣的画。阅读是写作和画画的积累和铺垫。

  四、有发现美的眼睛,会从“眼”这个关键点开始创作。写作时直取问题要害,找到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登上可以俯视山下的制高点,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文眼”。画人物画时,创作者也往往从眼睛开始画,进而从眼睛延伸到眉毛、鼻子,整张脸的造型就大致确定,下来就是慢慢增加其它的元素。画画和写作一样,都有仔细着墨的地方,和忽略留白的部分。

  五、有稳定的信仰,会用哲学思考。每篇文字和画作,背后都是创作者世界观的通俗版,是对“生命树”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里出了这道题:

很久以前,流传着一则东方寓言。一位路人在草原上突然遇到一只暴怒咆哮的野兽。由于对野兽的恐惧,路人准备跳入一口枯井中,但是他看到在井底有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等着吞了他的巨龙。这个不幸的家伙,爬出去,定会成为暴怒野兽的嘴中之鬼;跳下去,无疑是巨龙的果腹之物。他只能牢牢地抓住枯井内长出的灌木枝。他的手也有些力不从心,他想,应该是快要死了。上下都在觊觎他,但是他仍然硬撑着。就在此时,他环顾四周,发现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在他抓着的树枝上打转儿,并且这两只老鼠还在咬这根树枝儿。眼看着树枝儿就要断了,自己也将落入巨龙之口。路人看着眼前一幕,意识到,死亡已经不可避免。他悬在半空的时候,发现在自己周围的灌木叶子上,有一些蜂蜜,他于是伸出舌头去舔舔蜜。 我便是这般抓住了生命的树枝。

  摆脱这个困局,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无知,表现得对生命中的荒谬和罪恶一无所知。第二种是享乐,了解生命的绝望与困境后,不理会前方的巨龙,也不看身边的老鼠,心安理得用最舒服的方式舔舐蜂蜜,享受眼前的幸福。第三种是毁掉生命。领悟到生命是一个愚蠢的玩笑时,他们会立刻结束这个愚蠢的玩笑。第四种方法是懦弱,即使意识到生命的荒谬与罪恶,仍然选择苟活,并努力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不同的方法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文字。第一种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第二种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第三种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第四种是“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同样,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画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