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2021-04-19 02:3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摘抄

  《重访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 阿道斯·赫胥黎著作,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自由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如果说《1984》是极权对个人自由的剥夺,那么《美丽新世界》则是人们为了娱乐自愿放弃自由的权利。前者所构建的社会往往容易崩塌(赫胥黎给奥威尔的信上也是这么说的),苏联就是个好例子。而后者,似乎就是在描绘这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引用知乎上的一段话:在《1984》这个世界里,《1984》这本书会被禁。而在《美丽新世界》描绘的世界里,《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可能躺在书架上也没人会去看。

  当人放弃了对美与真理的追求,放弃了理性思考的权利,完全沦为“多巴胺”的奴隶时,他就也失去了作为人的精神自由。《1984》让我们警惕极权政治,而《美丽新世界》则告诉我们不要成为只会享乐的机器。赫胥黎的这本书对当代的我们也许更有现实意义,强烈推荐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写于1931,比《1984》还要早18年,赫胥黎的预见能力实在太强!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了:)

  Revisited+Brave 合出一辑这个策划特别好,让作者有机会以自己多年后的重新思考解读自己的小说,何况还是那么诚恳的忧虑,比芸芸大师学者书评人匆匆翻一遍的妄议意义重大得多。

  读完全部正文才看导读,提到赫胥黎是一位用字很精确的作家,想起世人对他那位伊顿的学生奥威尔的评价也是语言大师,所以很有必要找原版重读。

  除了受益,也有感喟,英国可能拥有这个星球上最清醒以致最忧虑的极少数人,从很久以前直到现在恐怕并没有改变过,如今精英这个词的语义已经被猥琐或者说被毁掉了,那就不说精英。理性的清醒,高贵的人。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也可以把这个世界变的更好

  迄今看过最过瘾的书,这个过瘾不是1984那种对恐怖景象所产生的刺激和好奇感,而是作者用几乎上帝般的姿态,把我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用精准的语言和严谨的各种文献引用完美总结和表达了出来,句句到心坎儿。

  小说部分其实一般,并不是很震撼,对新世界的设定和描写和《我们》很相似,不过第三章的写作手法非常新颖,临场感十足。

  真正的精华是重访,基本就是给未来独裁者的说明书和现代社会预言。在某些国家,基本上把所有作者想到的都或多或少的加以运用了,看看周围人的生活,着实觉得不寒而栗。前两章提出的关于科技和伦理、优生学、寿命和疾病的问题太值得思考了,虽然思考也无法解决,根本没有两全的方法,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在极端中取平衡,不可能有极乐世界也不太可能都变成朝鲜,一切都是在矛盾中求共存。

  人的自由意志、个体的独特性,和社会、商业、组织成功的运作完全就是矛盾的,所以无论程度,想要有高效运作的社会即必须要抹杀自由。但即便知道了这点,读完此书还是能强化每个人抵御这种抹杀的能力。

  最后一章最后一段平实的话语,却这么有力量。如果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朋友身体力行,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也可以把这个世界变的更好。

  另:译者的翻译水平高超,各种引言也总结的简单明了。前145页环环相扣,一口气看完的话效果更佳。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世界需要传统和另类

  美丽的新世界中有什么?幸福。

  这幸福来得太容易了。那是设定而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定创造了条件。

  改变人类的思想从改变人体的基因开始,改变人的行为从设置胎儿的条件反射开始,减少不确定性从致幻药物开始,不知不觉中,人类会感觉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美丽的新世界没有什么?自由。

  自由是有代价的,那是物质的贫乏,那是精神的磨难,那是思想的挣扎。

  如果希望接受这些不完美,世界就不能一切都是新的美的,颠覆这个美丽新世界需要有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传承,对另类的包容,有一点怀疑,有一点叛逆,有一点孤独,有一点特立独行。

  《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的座右铭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奥威尔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压抑、困顿、局促、迷惘、悲伤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们都不喜欢,而且这个世界在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中已似乎越来越远了。

  《美丽新世界》中地球国的座右铭是:“集体至上、行动一致、社会稳定”,赫胥黎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明亮、欢快、团结、有序、青春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特别的符合我们心中对未来的期许吗?我们不是都在盼望的这样的新世界尽快的降临吗?

  走向大洋国,我们能知道我们会失去什么,走向地球国,我们能知道我们能得到什么。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得问自己,走向地球国,我们将会失去什么?我们还要问的是,大洋国和地球国共同缺少的是什么?

  由此看来,《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指向的是其实同一个未来。他们只是一个有着华丽的外表一个却披了件褴褛的衣衫。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重访美丽新世界》——无法摘录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复合的书,集合了中外学者以及作者赫胥黎自己对小说《美丽新世界》的观感和思考,书后还附加了译者的一些介绍以及赫胥黎给学生奥威尔的一封信。相比于外国学者希钦斯细致却又苛刻的评价,中国学者徐贲则基本是介绍小说的内容并肯定赫胥黎的看法,但基于美丽新世界中人懒于思考的描述,他反驳道其实知识分子更容易接受统治阶层的宣传,理由主要是知识分子吸收信息比普通人多,且自认为需要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发表看法,从而更容易接受宣传的影响。

  而希钦斯的言辞则如刀斧,行文中几乎处处在与作者辩驳,有意思的是他提到了两个文本——《美丽新世界》和《1984》之间相背又相似的互文关系,以及两位作者——赫胥黎和奥威尔之间驳斥又模仿的师徒关系,还有《美丽新世界》中遗留的过去的痕迹——角色选用了当时有政治意涵的名字,如列宁娜和伯恩·马克思(我觉得并不如希钦斯所言使用革命者命名群众是冒险的,这正表明了未来是共产主义的共有和资本主义的效率,两者的结合);另外,更重要的是他指出赫胥黎,作为科幻作家,拥有他们常有的通病,就是疏于刻画人物,但在本书中,这种缺陷反而成了优点,因为这正展示了没有思想的幸福状态;其次,他还提醒读者赫胥黎是个皮浪式的作家,他往往从各个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因此阅读时深入思考是有益的,而过分相信却恐怕要失真了。

  以下谈更为重要的内容,本书的正文。《重访美丽新世界》这部分,虽然是几十年后赫胥黎对原来作品《美丽新世界》的思考,但读起来却更像原作的注解,作者从各个角度讨论了未来柔性的权威统治的可能。结合小说一起阅读,思考作者所预言的事情到现在已经发生多少的情况,我不禁感叹,还有什么机制上的力量可以阻止我们走向那个乌托邦呢?

  相比于《1984》,这本书更像是现在以及未来的魔镜,让人控制不住看下去,并在恍惚中看到自己在其中的脸庞。本书因为过于重要,我无法精简摘录,反复研读并且查阅其中提到的其他内容,恐怕将会是我后续要做的,如此我才好更详尽地了解那个可能的未来。

  另外,有趣的是当时对本书的评论,却几乎都是负面的,或因为思考流于表面而以为作者仅仅是嘲讽所描写的那个乌托邦的堕落,因此对于当下是无关痛痒的;或被作者的笔调带着,走向了书中人物约翰对乌托邦公民纵欲的愤怒;或从立场上认为作者更应该关注当下发生的痛苦的战争事项。这是时人眼界狭窄的原因自不必说。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混沌的幸福还是清醒的自由

  假如,有一个没有烦恼,青春永葆,好似幸福的城邦,但一切都是人为制造的假象,思想在幸福的囚笼里而不自知;另一面,都是真实的自然,拥有自由的思想,但却充满烦恼,生老病死,有痛苦,也有快乐;如果二者可以选择,你选什么? 身处幸福的你,是否也会要求拥有真实的权利?身处痛苦的你,是否也会希望思想从初始就被奴役? 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描述了这样的一副美好社会景象。 “集体至上,行动一致,社会稳定”是美丽新世界的座右铭,所有的规则,社会体系的搭建都是围绕这一宗旨。这里公民不是胎生,而是在通过人工手段孕育出来的生命,生来就已经被分门别类,五等公民,对应不同的瓶子和技术手段所孕育,最低等的进行重复劳作的公民,是通过克隆技术孕育的,长着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性格和想法。分等级的公民长大后从事不同等级的工作,从他们小时候起就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以及对应等级公民的条件反射训练。 在这个社会,人人共有,没有婚姻,对待感情也不必忠诚,彼此相属;人们有各种低俗的感官刺激电影让你产生多巴胺获得快乐;还有每天分配的不伤身的“致幻剂”麻索,当你的幸福生活出现空虚和片段时,可以用麻索来带你畅游;所有公民都能永葆青春,到死也由于接受过条件反射训练能够完全接受死亡这件事,不会心存恐惧。 从小,在睡眠中他们就反复被灌输这个世界的真理,并且通过条件反射训练他们的思维,他们能够开心的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等级,人人开心快乐,拥有幸福。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两个幸福世界的公民在自然地(原始条件生活的社会)游览时,其中已经意外怀孕的女士不幸的被留在这个世界,从而诞生了一个拥有文明社会血统但是在自由地长大的生命—约翰,同时一些超阿尔法(最高等级的公民)对这个幸福的牢笼产生了怀疑,其中一个超阿尔法马克思把约翰带回了美丽新世界。 约翰在了解了美丽新世界后,异常愤怒,他想要告诉所有的公民,他们思想的不自由,以及他们的幸福都是被人为制造的虚幻景象,但却失败了,所有公民把他当作异类排挤他,殴打他。最后,这个不属于新世界也不属于自然地的生命自杀了,他无法接受这个幸福的牢笼,但是他也无处可去。 在约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时,在约翰死之前和这个新世界的片区统治官有一段很长的对话。 “可是我却喜欢那些烦恼” “我们不喜欢,”统治官说,“我们喜欢舒服”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歌,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真善美,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得到受苦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的说,“我现在就要得到受苦的权利。” “还还有要求得到衰老,丑陋和丧失行动能力的权利,有得梅毒和癌症的权利,有挨饿的权利,有招人厌烦的权利,有不断担心明天会发生意外的权利,有得伤寒的权利,有被各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长时间的沉默 “我要这所有的一切。”野蛮人终于开了口。 -------------------------------------------------------- 换做是你,你是否愿意生活在这里? 或者,大自然对人类的创造,就是一个初始的设定?也许真实这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套娃而已? 混沌的“幸福”还是“清醒的”自由,你,要什么?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关于新世界的美丽随笔

  

随着我们的世界向美丽新世界靠近,赫胥黎之名愈加如雷贯耳;上半年,我读了《娱乐至死》,也更了解了故事背后的观点。真的读了,感觉踏实了。我想象着自己能写点什么,不过关于这世界及这世界的预言,我的道行还不够,眼前一团迷雾,伸手抓不住。

对于一本反乌托邦小说(或Sci-Fi),不必太在乎故事讲得好不好、人物完整不完整、情节扯不扯淡,我最在乎的是他有没有从各种宏观和细节上清楚、美妙地表述他的观点,能不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广阔的、奇妙的、令人战栗或震撼的幻想世界。某评论家批评他:事实上,赫胥黎先生并不真正在意怎么写这个故事——他只是被这个念头所激动。

是的,是的,我也不在意这个故事,我在意的是赫胥黎的念头,如电闪雷鸣般,起初隐约,再突然在头顶炸裂。

在1931年,即使赫胥黎无法知晓Internet、AI、AR、VR等各种首字母缩写代表的高科技,但他凭借着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预言了后来,是现在,也可能是未来。

在美丽新世界里,人人的生理需求被无限、即时满足:饿了吃,渴了喝,喜欢谁就做(要特别说一下,对女人魅力的评价标准就是胖。列宁娜:你不喜欢我,是不是我不够胖?),想娱乐有障碍高尔夫、离心汪汪狗、感官电影……当生理上过于舒坦的时候,还要什么思考和进步?质疑、烦恼、爱恨、莎士比亚真可怕,统统不要,统统忘掉,给你麻索,给你满足。

看美丽新世界,我惊讶于阶层固化,惊讶于条件反射,惊讶于驯服道德,惊讶于睡眠教学,惊讶于科学滥用,但最惊讶的,就是人们的陶然、沉醉。当我再看身边,大众、传媒、网络、广告,不由心惊——果然,娱乐至死。

美丽新世界让我看到,上层的终究目标是维持社会稳定,于是性压抑在某个时代,性解放在另一个时代,分别成了人们的义务。义务不过是形式。无论形式如何,维护稳定的本质不变。

我最喜欢看的莫过于赫胥黎在《重访》中对自己构想的进一步解释,以及评论家对他的批评。我已经不是个如以往一样热爱和平的我,现在喜欢看冲突和争论,高尔基的《在人间》里,有这么一段:

“世上的事情,我顶喜欢打架,”她圆睁着黑亮、炽热的眼睛说,“无论什么样的打架,我都觉得好,鸡斗、狗咬、汉子们相打,我都觉得好!”

大概我也受到影响了吧?打架真实、赤裸地暴露内心,那场面热烈、丰富,令人热血沸腾。当然,打架不是指真刀真枪的残酷、冰冷战争,也许仅仅是孩子气的斗嘴、戏剧性的张牙舞爪,由此可见,我又是叶公好龙吧。

我越来越喜欢文艺上的争论,它彰显了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这恰恰与美丽新世界的过度组织化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思考、发声,这种自由不稳定,却充满活力,让我想到男子女子健康的体魄,红扑扑的脸蛋,一切太阳下最原始自然的赤诚、坦荡、笑声、奔跑……

话说豆瓣太不友好,把我折叠,算了,自语自语,自写自看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美丽新世界》:为什么会有人对幸福不屑一顾?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被并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老实说这部作品论文笔来说,并不突出(雨果奖《三体》和《北京折叠》都是,思想性大于文学性),也比不上《一九八四》的影响力,因为《一九八四》的预言已经被苏联应验,但是,这部写于1932年的作品,去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未来做出高度的预见。

  遇见未来,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

  这里没有没悲伤和痛苦,只有无穷无尽的快乐,性、毒品、娱乐消费是这里主要的生活方式,这里不存在家庭和情感,因为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这里稳定高于一切。美丽新世界是与《一九八四》暴力极权相反的怀柔极权统治,奴役人们的不再是暴力而是幸福,这是一座天鹅绒监狱。赫胥黎说“从长远来看,通过惩罚不当行为来控制人的行为远不如通过奖励期望行为有效,运用恐怖手段的政府也远不如通过非暴力手段操纵环境和个人思想情感的政府更有成效。”

  自我觉醒的三种途径

  相比《一九八四》里面的老大哥和秘密警察,美丽新世界的统治用了更多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统治技巧,比如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当人类还是婴儿的时候,当他们触碰花朵和书籍时,就会被电击,使他们对美和知识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反感。同时,里面两位主角的觉醒,最开始都是因为孤独,脱离在群体中淹没的幸福。审美、知识、孤独,是人自己觉醒的三条途径。

  被围殴的清醒者

  地球“原住民”约翰来到美丽新世界,发现了新世界的假象,他试图告知大家真相,却被围攻,人们一直都讨厌说出真相的人。让我想起《危楼愚夫》里那个试图叫醒大家离开危楼的好心人,最后被群众围殴的情景。麻木让人沉醉不自知,不管是沉醉在幸福还是痛苦。

  清醒的统治官

  最后三个觉醒的人都面见了新世界的统治官,统治官出乎意料的并非什么暴君独裁者,他曾也是个觉醒者,他和野蛮人约翰一样,都读莎士比亚(《西部世界》里也大量引用莎士比亚),他清楚的选择这个世界的统治方式和布局的谎言,只是在稳定和真相之间,他选择了前者,牺牲艺术、科学和宗教,这是人类赖以存在的三大支柱。最后,统治官告诉了约翰世界的真相和原由,最后这次对话如同很多科幻片里面,最后与大boss的终极对白。

  三人行,悲剧收尾

  新世界里有三个人的觉醒,才与新世界产生了冲突。

  伯纳,伯纳的觉醒是因为被迫的孤独,作为一个loser,他在孤独中自我觉醒,但是又在成功后陷入虚荣,打败英雄常常不是苦难而是糖衣炮弹。

  赫姆霍尔,因为智力的优越而格格不入。并在诗歌中感受到美与孤独,感知到觉醒。

  约翰,作为外来的野蛮人,试图带来改变,但终归成为大众的娱乐消遣,最终,在绝望中自我了断。

  维稳与幸福

  新时代的极权主义变换嘴脸,用幸福来维稳,刘瑜曾说过中国维稳的三大件:麻将、淘宝和非诚勿扰,核心是娱乐、消费和性。《新周刊》总结当今中国三大毒:成功学、消费主义和性自由。我都可以看到与美丽新世界的相似之处,至今,美丽新世界仍是预言,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应验。

  但不管什么时代,总有些人对于我们追求和沉浸的幸福不屑一顾,他们最求真理,探寻真相,是这个时代的异类、孤独者、觉醒者,他们妄图叫醒身边装睡的人,试图带领人们逃离天鹅绒监狱,我们可以自我沉溺,但对他们我希望人们能给予尊重而不是阻碍。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娱乐至死》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图腾集体战胜个体恐惧——通过民族主义才能通往个人自由:评赫胥黎《重访美丽新世界》

  方源野(别鹤)2017.4读 2019.4 评

  【借与师友交流我的对话为书评】

  赫胥黎《重访》是对《美丽新世界》的说明书,是先知式的醒世之作。形形色色组织对个人的十大奴役手段,剖析得空前深刻,其实,这也是各国历代的个人抱团,形成领导力组织力,对抗奴役的十大通道。反者道之动,阴阳互生。

  自由精神一直是人性固有的,不可能被消灭,但会被压抑,因为个体在有组织的集体暴力、物力面前总是软弱恐惧孤独的,在这个层面他始终恐惧迫害。这是各国历代,形形色色的专政得以颠覆扼杀自由的心理根源。有这个根源,自由精神再清醒,也容易选择在强权面前的认命,这还是个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所导致的。

  民族是必须要有图腾的,不然民众就不会有勇气,因为个体始终是软弱恐惧的,个人权利为什么总是被权力的滥用一次次颠覆,就是因为个人在组织面前始终是有限的,但如果个人能够以积极自由,进行组织互助,那么善的集体力量就会战胜恶的集体力量,集体力量是从来不会被个体击溃的。从这个角度领悟到伟人的重要性,所以在伟人里,选择相对而言最能凝聚价值,得到公认程度最大的伟人。

  所以对民族凝聚者应该非常维护,即使有不足,也只是就事论事批评,不是对人,如果同时出现两段相反的史料,对民族图腾级别的人物也要选择有利的那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看重图腾人物的,主要是他们能唤起人的共识,凝聚底线的最大公约数,在这些巨人之肩上鼓起勇气向前进,这样就能最终走向良性循环,并且最终是以制度而不是以英雄来解决问题。

  完善的共和体制下,伟人是可以随便骂的,美国骂华盛顿林肯的不在少数,但他们体制巩固了,所以不怕强权颠覆共和秩序。而华夏民族还是散沙,这个散沙是多次外力压迫结合内部儒法合一等剥夺形成的,并不是老百姓愚昧不懂,权益都是常识问题,主要还是恐惧心理,很多人为了面子不敢承认恐惧,所以表现为对强权虚伪的热爱、恐惧的热爱。这就是恶性循环。

  多年前还沉浸在启蒙叙事里,后来发现不对劲,因为普通民众是不关心意识形态的,即使懂了也会由于恐惧和生存成本而表现为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后来转向关注各国历代一群群人乃至一个民族怎么凝聚起来,以勇气走出正义道路这种心理,领悟到这个角度,就愈发感觉到伟大人物地位形象的重要性了。通过伟人把道路梳理出来,把他们带领民众反抗内外双重压迫的勇气表现出来。这样只有一个风险,就是会有强梁者趁机鼓吹牺牲个人权利来走向专制,所以伟人的排序也是很重要的,轩辕黄帝为什么要高于后面的所有人,就是因为他是大道总结者,就是纯粹权利状态,至少也是固有权利状态,这个状态应该压住其他状态,所以只要黄帝是最高的图腾,道就能高于权力,将来的转型之路上就不会有脱轨,甚至再来一个滥用权力遗祸全民族的风险。

  自由精神不只是权利在权力面前免于强制,还需要积极自由,个体与个体互助抱团的意识习惯,这些无数个契约组合起来构成了一致对垒内外压迫的有机集体,而这种集体不会吞噬个人自由,相反给个人自由打开空间,以善的开放的公权力抵抗恶的公权力来保护固有权利。而在非常规状态下,这种善权力的重生是漫长过程,权利到权力的第一步转化让渡,是恶权也会侵入的真空状态,需要降低识别成本,就需要功过比例最大、得到历代看齐和全球华人尊奉最多的,各阶段的几个集大成民族图腾,来凝聚集体勇气形成可传承的子孙信念,以战胜个人恐惧。没有这种长远的社会运动过程,个体面对组织暴力或资本暴力的恐惧还会成为木桶的短板。

  华夏民族崇拜的是祖宗古圣先贤,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结构,而不是西方宗教人在神面前匍匐、隔绝,让教廷或教主来专制的结构。这些又必然和民族历代尊敬的人物结合起来,才能减少识别成本。

  比如,为什么在轩辕黄帝和孙中山先生之间的几千年王权帝制历史里,仍然要发掘树立伟大的英雄人物。李世民对华夏之所以重要,是在帝制时代普遍人权(贞观之治)和对外抗战民族主权(扫灭十虏)两个维度上都赢得了成功,并且是对汉唐二朝之间几百年衰颓的拨乱反正,这是没有哪个帝王达到的,如果不同时解决人权和主权两个问题,就会留下以内外两种方式压迫个人权利的漏洞,最终扩大到整个民族所有人被各种内外压迫重新征服。而李世民的出现则在家天下时代以他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漏洞,所以后世历代都是把贞观作为民族复兴的一个看齐标准,直到抗战也以民族英雄形象宣扬唐太宗。李世民作为英雄来宣传并不等于认同家天下的内部私吞,他恰恰是黄帝陵和中山陵两端“天下为公”社会之间的历史衔接,是权利本位对权力本位的约束,是帝王时代仍然支撑潜在共识的主线,以证明天下为公的汉民族基因是不会被内外压迫消灭的。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里,把民族主义与自由对应,正如把民权与平等对应、民生与博爱对应,这些对应都是丝丝入扣的,很多人不懂自由的本质是集体的互助契约。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就永远解决不了“个人自由怎样捍卫个人自由”这个悖论。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如果幸福是一个怪兽,你是它口中的残渣,还是它背上的骑士?

  公元2532年,地球上已经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界了,新世界没有战争与杀戮,没有宗教与艺术,没有文学与科学,没有衰老与绝大多数疾病,没有失恋与婚姻,没有生育与死亡,没有物质匮乏与贫穷……这个美丽新世界在经济和政治上是高度组织化和集权制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洗脑教育、种姓制度、需求满足。

  洗脑教育从婴儿开始,通过无意识的睡眠教育、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进行教育,以及成长过程中日以继夜的反复宣贯实现洗脑,达成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政权稳固集中的目的。

  种姓制度是从胚胎开始对人进行分类,并科学生产。通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人工孵化受精卵,用人工的代血剂、胎盘制剂、甲状腺制剂、妊娠素精等使其发育,然后通过含氧量控制其智力水平,种姓越低,供氧越少。用强X射线、冷热隧道、旋转器来锻炼胚胎的承受力,辅以各种疫苗,就能按设定生产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婴儿,成长过程中再不停的洗脑教育和反射实验,就能令人既能胜任角色又能安分守己。

  人分成五个种姓(等级):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Alpha聪明漂亮,从事智力劳动,可以享有特权,比如去保留地旅行等;Gamma及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多人一样的长相、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语言,甚至只会重复被宣贯的内容。但他们彼此间不会因等级的差异而感到羡慕嫉妒恨,因为无论哪个等级,其接受的睡眠教育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最美好、最幸运。于是,他们满足于其固定角色,不会有非分之想或越轨行为。

  需求满足就是所有人,不管什么种姓、哪个等级,都能获得全方位的需求满足。这些满足包括了:衣食无忧,物质上的一切下达指令即可获得,鼓励消费,衣服旧了破了,即扔;性需求,提供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感官电影提供性刺激,可以而且鼓励和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没有家庭、婚姻、配偶、爱情、子女观念,和同一对象交往时间较长会令人侧目,甚至为公众不齿;形形色色的娱乐消费,有香味和颜色的音乐、障碍高尔夫、离心汪汪狗游戏,最重要的是还提供并鼓励服用索麻,一种类似大麻的“快乐药品”。索麻让美丽新世界的人们匆匆忙忙地追逐年轻的快乐。到了60岁精力和趣味还和17岁时一模一样。以前的老人喜欢遁世逃避,皈依宗教,读书和思考度日,新世界的老人照样工作,照样性交,照样寻欢作乐,无暇思考。这些能让人着迷、能使人满足的低俗娱乐使得大众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能力,着迷其中、无心奋进。新世界提供的轻飘飘的幸福工程和物质文化已经代替了基于宗教、法律、道德观的社会秩序。

在第十二章中,穆斯塔法努德总统看到《一条生物学的新理论》的感想是:”是一篇杰作。但这一类思想极容易破坏上层种姓中思想不坚定分子已设置的条件——让他们对体现最高的“善”的幸福失去信心,转而相信幸福之外还有着存在于当前人类社会以外的目的,从而相信生活的目的不是维护福利,而是深入意识及扩大知识。这话很可能不错,总统想道,但在目前的环境里决不能容许。“第十六章,总统对野蛮人说:”我们的世界跟《奥塞罗》的世界不同。没有钢你就造不出汽车,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造不出悲剧。现在的世界是稳定的;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绝不会要。他们富裕,他们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快快活活,不知道激情和衰老;没有什么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添麻烦;也没有妻室儿女和情人叫他们产生激情;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实际上不能不按条件为他们设置的路子行动。万一出了事还有唆麻——那就是你以自由的名义扔到窗外去的东西,野蛮人先生,自由!想叫德尔塔们懂得什么叫自由!而现在又希望他们懂得《奥塞罗》!你不能不在幸福和人们所谓的高雅艺术之间进行选择。我们就用感官电影和馨香乐器代替了艺术。”

  僵尸社会是社会中人的自由被剥夺的结果。社会僵尸化越普遍越彻底,极权统治就越成功越稳定。僵尸社会里人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思想懒惰。人的思想懒惰是没有止境的。一方面,一个人思想越是懒惰,就越是容易接受暗示,受幸福工程的宣传影响,觉得心满意足。另一方面,一个人越是觉得心满意足,也就越是会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失去寻求变化的意愿。随着求变动力和意愿的丧失,行动能力最终也会减退和丧失。

  幸福不再是美好的桃花源,而是独立思考的牢笼,是吞噬灵魂的怪兽,是当权者维护政权的武器。

第十七章中,总统说:“男人和女人的肾上腺素每过一些时候都需要受到点刺激。代猛烈情素。每月固定接受一次。我们让肾上腺素弥漫了整个生理系统。从生理上说它完全和恐怖与狂怒相等。它所能产生的滋补效果跟杀死苔斯德蒙娜和被奥塞罗杀死相同,却丝毫没有它的不方便。” “可是我却喜欢那种不方便。” “可是我们不喜欢,”总统说,“我们喜欢舒舒服服地办事。”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有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的新世界几乎完美,除了——

  人们的幸福是被幸福的。

  新世界的幸福是静态的。

  幸福是可预见的。

  幸福是一种结果,没有过程。

  饭来张口的幸福和汗滴禾下土的幸福能一样吗?

  生命是用来发现和实现的,你是走程序的,还是写程序的?

  如果幸福是一个怪兽,你是它口中的残渣,还是它背上的骑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