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情假意》经典观后感有感
《虚情假意》是一部由Roschdy Zem执导,Roschdy Zem / Cécile De France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情假意》精选点评:
●fear comes from your insight
●虽说是讨论宗教,但本质上还是个小清新啦~
●爱情,也不是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的理由
●居然有一点点美剧的味道。呵呵,期待一个小生命降生的过程一定会是很美好的。~~~~
●自欺-尊宝
●结局套路了
●真不知道他们在纠结什么 一个个弄得自己好像信仰多坚贞一样其实还不是自家娘一同意就欢天喜地找老婆去了 真正的信仰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没关系
●翻译不怎么好。电影名和电影内容的联系在哪里? 不过,是个喜剧。其中冲突也的确引人深思,至少让我知道了某些教徒小时候是要割包皮的。
●对法语电影的溺爱依旧啊 哈哈
●男主角实在太像奥巴马了。
《虚情假意》观后感(一):关于宗教
最近对关于宗教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恩怨,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按下不提。只说这部电影。
撇开宗教不谈,这只是一部爱情电影,男女俩人相爱了4年,女人怀孕了,他们决定生下孩子,因此需要见彼此家长。家长不同意,经历了很多努力,他们终于在一起。貌似很无趣的故事。
只是,如果我们能明白宗教的力量,了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彼此脑海中的概念,大概就能理解他们的选择是多么需要勇气。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震惊,我理解,大约比中国一个保守人家的乖女儿忽然领回一个黑人男友给家人带来的震惊还要大。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似乎就应该是水火不容的。
看到影片最后,看到他们生了两个小孩,周末的时候双方的妈妈同时来他们家帮他们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时,真的很感动。
宗教是神圣的,宗教不应该成为我们彼此伤害的理由。
《虚情假意》观后感(二):学会“缝合”爱情
卡拉拉出生在法国一个中产家庭,是家里的独女,她大学毕业学的是心里医疗,后来从事了相关工作,也深得智障孩子的喜爱。
伊斯梅尔是一个来自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后裔,有着卷曲的黑发、褐色皮肤、从事音乐教育。
俩个人在当地也算的小白领了,一个从事教育,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在一起同居的日子过得还算从容随意、幸福甜蜜,然而随着卡拉拉的怀孕,所有的事情都将发生改变,首先得向家里坦白对方的存在,而且结婚的事情也得提到日程上。
伊斯梅尔去卡拉拉家拜访,手捧一束花站在门口,被开门的父亲误认为是送花的员工,让伊斯梅尔心里非常不爽,好不容易开饭了,母亲没吃两口声称不舒服上楼休息了,丢下尴尬的女婿和父女二人,母亲对这个穆斯林后裔青年实在是没看上,连一起吃饭的面子都没给。
然而伊斯梅尔回母亲家也没像母亲开口说有女朋友这件事,回来后和卡拉拉撒谎说母亲去海水治疗了,这就为两个人的第一次矛盾埋下了隐患,接着谎言揭穿,卡拉拉生气的出走。后来卡拉拉的父亲去找伊斯梅尔谈话,首先为上次见面道歉,随后让他去家里吃饭,等于是给伊斯梅尔一个台阶下。
到了岳父家还没进门,卡拉拉就迎接出来了,这倒是跟我们中国姑娘得理不饶人不一样,卡拉拉一见到伊斯梅尔非常高兴,两个人马上和好如初,到自己房子里诉相思之苦。
稍得到平息的小两口开始恢复平静的生活,然而在一次伊斯梅尔母亲来探访他们小两口时,卡拉拉确因为工作上出了点问题,没能及时赶回来,到家时伊斯梅尔母亲已经走了,这让伊斯梅尔非常恼火,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出来,说她是故意的,而且说孩子生下来必须给他起父亲的名字。。。卡拉拉又一次气走了。
很长时间两个人没联系,卡拉拉失望了,说是散散心一个人去了远方,其实是找了个医院要把孩子做掉,因为她太失望了,对感情失望了。
当然故事的结尾还算完美,伊斯梅尔千钧一发追回了卡拉拉,虽然信仰不同但两个人的感情很深,一切都可以克服,最后镜头是双方父母轮流给他们小两口看孩子,其乐融融的结局。
其实我觉的他们中间的这些矛盾,很多年轻情侣都会碰到,不单单是宗教问题,就是两个出身背景不一样的年轻人都会有对事情认可的不一致,甚至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上有天壤之别,久而久之积聚起来的矛盾会销蚀掉两个人的感情。怎样缝合感情才是最重要的,这部片子里有家长的缝合,岳父找女婿谈话,邀请去家里吃饭顺便与女儿和好。还有伊斯梅尔自己的幡然悔悟,去追赶卡拉拉,对于感情在乎,不轻言放弃,总会有好的结果。
我喜欢卡拉拉这个人物,敢爱,即使父母反对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也非常喜欢卡拉拉的着装,经常是一条蓝发带,一件蓝围巾,一件蓝毛衣,简洁清新,很文艺,很气质。
也喜欢他父母这样的一对老人,衣食无忧,但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父亲骑赛车的劲头儿不输给年轻人。享受亲情、享受安乐祥和的晚年光景,不同国度,不同族裔,但对幸福有相同的追求。
《虚情假意》观后感(三):不过两兄弟间恩怨情仇
话说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实本来源于同一个先知——耶和华,拥有同一个首传者——摩西和同一个圣地——耶路撒冷。按理说三个如此紧密联系的宗教应该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偏偏三兄弟之间彼此都对对方的教义嗤之以鼻。犹太教否认新约,认为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只不过是个二流小教士,这就暗指基督教整个教义都是谎话,是假的。而基督教徒们耿耿于怀的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在犹太人眼中则是让欺名盗世的小人受到应有惩罚的英雄。而伊斯兰教则拥有最广阔的胸怀,它既承认犹太教的“救世主尚未到来”,同时又承认耶稣是“先知之一”。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历史上这三个宗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演化成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比如欧洲中世纪罗马教廷为了抢回圣地耶路撒冷发动的9次十字军东征,又比如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迫害。当这些宗教冲突再加上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刺激,原本的一点情谊也消失殆尽,兄弟反目,拼得你死我活。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教义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巴以问题的冲突将这两个宗教摆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犹太人其实一直以来是仇恨值很高的一个种族,就像电影里那个貌似是拉比角色的犹太人说的那样——“一般人无法理解我们内心建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忧虑。”这是一个从摩西时代就开始漂泊的民族,是一个出埃及后再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的民族,他们不信新约,没有和上帝签订新的约定,他们坚信弥赛亚(救世主)只会在原来的地方出现,也就是他们宗教的发源地——两河流域。他们眺望了太久,离开家乡了太久,所以目光如炬,悲歌如泣,不顾周边世界的敌意,誓与巴勒斯坦争夺一分一毫的土地。
《自欺》这部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就是“以小见大”,它从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方面入手,将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撇开深奥难懂的古老的教义,撇开勾心斗角的政治因素,唯独从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才会发现这两个宗教的冲突带给人们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三次出现的电视新闻片段,可是说是把整本电影划分为了三个篇章:矛盾产生——矛盾激化——矛盾解决。让我们用这3篇报道为引子来重新解读一下这部电影:
1、(电影刚开始时)“近东地区爆发了最为严重的一次巴以冲突……”
此时男主角Ishmael伸出手关掉了收音机。这说明在最初时两人之间已经意识到双方背景差异,但爱情的力量让他们忽视了这种距离。当Clara宣布怀孕后,两个年轻人都为新生命的即将诞生而喜悦,没有人意识到这会在两个家庭掀起轩然大波。
2、“巴勒斯坦群众与军方交涉未果……”
Ishmael刚在Clara家受到了不礼貌的待遇,此时这条新闻象征他心里疑虑加深,对爱情逐渐失去了信心,两个家庭的矛盾也快到达最高点。他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向母亲隐瞒了他和一个犹太女子在一起的事实。
小孩的姓名,门上的壁挂,开斋节,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可能引发一场无休止的争吵。宗教冲突分化到生活的各个小细节,强烈的爱与恨可以瞬间转换。“我们犹太人到底怎么了?”面对Clara的质问,同为犹太人的Mileu无言以对。千年的历史问题在一对年轻恋人身上种下了恶果。
3、“在耶路撒冷——仅在地理上不重要的国家,自从1997年起,一些要求共同生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家庭相信平等和友谊的存在,他们相信尽管有着可能引起冲突的差异,但他们还是能和平共处的。所有人本着同一个信念,两个种族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可以共同发展一种社会文化,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合作的基础上的。”
这段话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和精髓。Ishmael试图加入犹太教来获得Clara家人的认可,Clara表现出对穆斯林开斋节的尊重,双方都为了离彼此更近一点而不懈努力着。可是试图改变对方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非要其中的一种宗教让步,那和巴以冲突的目的又有什么区别?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两个宗教才能共同发展,就像两兄弟吵吵闹闹过后,还是能手拉手大步向前走。有这段话的铺垫,最终自然是美满大结局。两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我特别喜欢玛莎姑姑的那段话:“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的父母,在于你自己。”虽然这部电影从表面看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其实最终是两颗年轻的心的权衡。爱情与信仰,孰轻孰重?在法国教徒人数急剧下降且教徒越来越忽视对传统仪式遵守的同时,在青年人越来越觉得信仰只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如同喜爱足球一样时,我们与最开始的男女主角一样觉得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写到这儿似乎应该搬出宗教的现实意义了。就我来说,我始终对各种宗教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一种宗教,能够传承两千多年而始终教徒众多,这本身便可看作是一个神迹。两千多年啊,多少种文化都灭绝了,可巴西耶稣山上的神像没有倒,清真寺的绿色穹顶没有倒,犹太会堂上的大卫之星没有倒。相比之下如今社会普遍遭遇的信仰缺失,我们无法理解教徒心里那股强大力量的神秘来源。我们最大的信念是“活着”“活得更好”“活得比别人都好”,可是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想想活着的意义。时间自然是没有的,要上课要考试要工作要吃饭要睡觉,马斯洛价值体系只满足了最底层,可我们无暇顾及情感需求。我们需要一个灵魂归宿太久了。
所以我想说,有信仰的人们有福了。当你们剥落了外表的繁华,至少你们还有一颗坚定跳动的心脏,而且你们总能遇到和你们心跳频率相同的他人。说宗教只是统治工具也好,说宗教是“避世论”也好,我坚信一句话:
——有时候不论你的身体是何姿态,你的灵魂早已屈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