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锦集

2021-04-20 03:2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锦集

  《错把妻子当帽子》是一本由[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一):错把妻子做帽子 随记

  还可以,本来是因为猎奇收藏的书籍。刚开始讲的是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力以及失去记忆的患者。对我之前认为人只要有记忆就不算死去这个观点冲击还挺大的。如果只有记忆,但是没有办法对事物做基本的判断,那感觉也不算是活着。以前觉得只要提取脑中的记忆到芯片,放入计算机,就可以实现永生,现在看来想的也太简单了点,可能人工智能得先学会如何复刻人的左脑功能之后再学习怎么复刻右脑吧。以前做图像识别就对人脑很感兴趣,感觉我们看图片识别的过程和计算机还是不一样,我们是从整体看一眼来识别,而计算机却是根据细节特征来判断。总之就是想说,如果要实现人的意识与计算机相统一,要不还是得用人脑,这个感觉好实现一些,但是这样的话人脑需要的营养物质什么的很麻烦,要不就得彻底搞清楚人脑的构造和功能原理,弄一个仿生人脑,这个实现起来感觉挺难的,也没关注过人脑科学研究现在对人脑的研究到哪一步了。

  再然后看的一些对身体失去控制啊或者幻影什么的,给我的感觉就比较现实正能量一点了,不像前边两个故事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作者对这些病患的人文关怀可以看得出来,感觉好的医生也分两种,一种是具有人文关怀的,是想要让现世的人过的更好的医生,另一种是致力于研究一些未被攻克的疑难杂症的医生,可能没有什么人文关怀,但从人类整个发展的角度而言,也称得上是好医生或者研究学者了。

  最后还是感觉其实能够健健康康活着,去生活去感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了,就认认真真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相见的人就够了。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二):没有偏见

  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没有偏见。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谈起精神病人就色变,仿佛他们是很可怕的东西。在高三填志愿的时候,我提前批填了一个特殊教育,爸妈有些反对,但看是所好学校,反对的力度就没有那么大,但我心里清楚他们是不希望我接触特殊人群的。虽然我最后也没有被录取,但至少当时我并没有修改我的志愿。

  这本书里面不管是脑部受伤者,自闭症者或是其他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给我的感觉没有丝毫的压抑。其主人公甚至会因为这些疾病具有一些特殊的数字能力如看到散落的桃子立马能说出几个或者具有非凡的音乐或绘画才能。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这个说法,他们沉浸在这些才能中感到自得其乐,他们的生活也并没有说因为疾病而受到很大限制或感到痛苦,可能这就是让我想到“没有偏见”的原因吧,因为作为正常人,我们也会因为各种琐事而烦恼,甚至还没有他们的特殊能力,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就是“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不老实的语句,再加上虚伪做作的声调,只有脑部受伤的人能对此保持距离,不受蒙骗。”因为他们的心智太简单了,没有成年人的复杂。我自己本身是很向往简单的人际关系的,对于虚伪做作很反感,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也像作者这位神经学家一样客观对待每一个病人,还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作者说的特别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何要对他们产生偏见呢?这些人理应被公平对待,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关爱,而不是避而远之,如此死循环,并不会让这个社会变好,从自己做起,祝福他们。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这本书是奥利弗·萨克斯认知心理学系列的一本,我买了kindle套装,也是想着经典系列可以留着慢慢看,毕竟睡前催眠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这本是三十多年前的了,从出版到现在,神经科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面对人的大脑,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事实上人对大脑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从各种各样的大脑损伤来的。对于科学发现来说,先是描述现象,发现共性,然后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研究会一步步深入。

  这本书写作的年代,还是在积累案例的年代,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把自己遇到的案例写下来与同行分享,这本书就是作者记下来的案例集。奥利弗·萨克斯是个神经科医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的病例,他也是个优秀的作家,冷静客观又充满关怀,能看到生病的人,而不仅仅是病症。

  这一系列的书都被称为神经科学的入门科普,大概是因为他写的不是细胞如何、脑区如何、神经如何,而是人如何。一个个真实的生病的个体,背后有神经和大脑的损伤,但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损伤的实际表现,他们自我的感受,和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在书的扉页,萨克斯医生写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他做的就是这样的记录和思考。

  书中写了很多有意思的病例,把妻子当帽子的音乐家,永远活在17岁的中年老兵,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训练自己用其他的感官代替本体感觉的强悍女性,对数学有着天生的敏感同时智商又远低于常人的双胞胎(很著名的故事)……24个故事,24个真实的人生,24种不同的病症。从猎奇的角度看,这本书有点像曾经大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又有所不同,《天才》更像是观察现象,打开一个奇幻世界,而《帽子》更偏向病症,和被病症影响的人。

  很多人都表示曾被萨克斯医生的作品深刻地影响过,可能是因为相较于专业研究和术语,故事和细节能走得更远,首先打动我们的,肯定是感性层面的某一点啊。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四):人人都献出一份理解,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

  《灵魂与躯体分家了》里面讲了一个无法控制本体感觉已经是不知感觉为何物的女人——克里斯提娜,作者提到她坐公交的时候因为笨拙的行动被人责骂,心里忽然觉得很心疼,就像作者说的,大多数的老弱病残孕,我们是能够看到的,但是对于这个女人,这种疾病,作为人类是无知的,作为医生是无能的,这种时候,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给予理解。

  在这里举例的只是这本书中的 一个例子,其他很多例子,我们看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疾病,而人类也正在对人脑的不间断的探索中,但是对于很多这样的疾病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原因,更无法给出的一个明确的治疗,除了不断叹息和鼓励患者努力生活之外,真的是无能无力,这个时候,理解会变得更重要些,这是我看这本书时感触最深的想法。

  想起之前看的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定情之作《搜索》,一开始就是人们对高圆圆所饰演的都市白领叶蓝秋不给老人让座态度也不好所引起的事件,那件事经报道,又被渲染,舆论铺天盖地……但是,到最后水落石出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位白领误解了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她被诊断出了淋巴癌,并且是晚期。我只是觉得这部电影也是在强调一个理解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大家相互理解,完全不会出现后面的蝴蝶效应,引发一系列甚至是改变了他人命运的事情。

  以前读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是讲一些精神出问题的人,但是那只是一个业余人士书写的精彩的故事,虽说都是说心理问题的书,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萨克斯是专业人士,书中的内容不仅仅讲的是一个个在神经方面有问题的人的故事,还深入浅出的讲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内容,让我们这些门外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点很值得佩服。

  作者的语言也是风趣幽默的,很多的患者虽然经历了种种不同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但是在医生们的鼓励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乐观向上的态度的人,不屈不挠的进行着自己身为人应该有的或者的尊严和方式。

  书中的每个人也体现了作者在开头写下的那段话: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健康的活着不容易啊!所以,请健康的活着,也请多别人多一份理解。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五):在这个世界,有任何地方可以容纳一个像孤岛的人吗?“主流”能够接纳“独特”并为它保留空间吗

  读萨克斯的书越多,越能从他的字里行间中读到他深深的美好的品质,难怪他的书能如此畅销,因为每个读者都能体会到他对患者的爱和尊重。记得以前曾看过高晓松对电影的评价,一部好的电影,如何能克服各民族人民语言、风俗和文化的不同而被喜爱,那就是电影表现的主题一定是全人类共同喜爱的东西,比如人性的美。而在萨克斯的书中,你也能若隐若现在读到那深藏于他的文字中的人性的美。

  也正是读了萨克斯的书,才让我的世界一下扩充了很大,对于大脑神经受到损伤的人群,我几乎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了解,偶尔听说或看到了,都对那些人深感恐惧,躲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任何的同情心,有时甚至是厌恶之情。由于萨克斯的书,才让我对这个丰富多彩的群体的世界有了较多的了解——“通过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辽远,甚至是通透”,因而使我能“感受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至少对他们不再感到恐惧,并深深庆幸自己身体的健康,“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日常与人生”。

  关于疾病,作者有一个观点是“动物会染患疾病,但唯有人才会身陷病态之中”,这是我重来没注意到的一件事,但是觉得对这个观点无法证明。也许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即使患了病,也不要就认为自己有病或他人有病,特别是对于神经损伤类的疾病。每个人眼中的“正常”其实是有不同标准的。“小至器官,大至整个人,每当问题出现时,身体总是会有反应,无论以什么奇怪的方式,都是为了重拾失去的功能,或是加以替代补充,以保有原有的功能”——对这句话进行解读,那就是每个患者表现出来的“疾病”,其实对于患者自己来说是正常应对问题出现的反应,虽然在其他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如果这样想,“正常”人就不会觉得那些患者是“有病”的了,就像一个“正常”人会在危急之下为了保护自己做出各种超常的事一样!所以,“医生的任务,除了要了解病人神经系统受损的状况之外,去研究、甚至影响这些人体自我修复的方式”。

  ..........

  详见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82815263615183&mod=zwenzhang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六):我的门是真的,我的墙也是真的

  不管你们相不相信,我的床上真的放着一只别人的假腿、我面前的妻子就是一顶帽子、我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模仿任何路人的表情。包括,我还拥有一只狗的鼻子。不管你们相不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发生。只不过,存在于真实的感觉和想象之中。 貌似怪异滑稽,但是,真真看不出哪里有一点好笑。这些人就在我们中间。这些可笑与苦痛的人说不准就是我们自己。 “整个神经学与脑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左脑半球的研究史”。由于灵长类尤其是人脑后期的发展决定,右脑的分工相对复杂和精细,在人们印象当中比较“高级”。相对“原始的”右脑似乎不被人们过多关注,但恰恰是这样的半球,却决定了生存不可或缺的认知现实的能力。大家都跑去关注“怎么做”的左脑了,但是出问题的却是“是什么”的右脑。这下,自以为是的人类抓瞎了。连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哪里谈得到怎么做呢?!造物主和聪明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原始的真的不重要吗?进化的真的就那么高级吗? 与其说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在《错把妻子当帽子》中用许许多多生动真实的故事在述说右脑的故事,还不如说是许许多多的右脑在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杰出的音乐家皮博士居然以为右脚是只鞋,连玫瑰和手套都不认识。当然,错把妻子当帽子也就不足为奇。克里斯蒂娜找不到自己的双手,自然也就谈不上去使用它们,最后通过艰苦的锻炼,她成功学会了操控身体,但仍旧无法感同身受。艾斯太太的左边无论如何不见了,麦格雷戈先生走路走得像比萨斜塔。 上述谈到的是感觉“不足”,接下来呈现的则是感觉“过度”,就像鬼灵精怪的小雷,感觉过度反而成就了他狂野即兴的演出,虽然时不时的抽搐也与之相伴。妥瑞氏症的表现仿佛整日处在醉醺醺的高点,但服了氟哌啶醇之后人的感觉又一板一眼正经八百。如何努力维持自由自然的平衡,小雷的勇气和决心让人由衷钦敬。 感觉的不足和过度之外,还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名字或许叫做“神游”,他们听到的、看到的、甚至于回到的过往和场景,如同“无法抑制的乡愁”,既是杰克逊式的“记忆重现”,也是弗洛伊德式的“回忆”,都“绝对属于个人,精彩绝伦且独一无二”。 一个个只属于纯粹个体感觉的病痛,一个个奋力为健康而战的患者,为了成为真正的人,为了保有完整的人的模样经历的困难重重,在我们看来近乎不可想象。完全颠覆了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的论断——人不过是各种感觉的集结。 工作与爱是最好的治疗。但是,坚持工作、坚持爱的勇气和信心才是疗愈的源头。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七):到底谁有病?

  # 一

  这部书最有意思的是,通书都在说一个个的病例,可在第四章却对什么是“病”提出了反思。身体上的疾病或者容易区别,如果判断出精神上的疾病,就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不合乎一般社会认知的行为,算是一种疾病么?因为有病和无病之间并不存在互斥的关系,作为一个连续体,就很难在具体的哪一个点上做出标记。甚至很多有非常行为的人,即便在生理上并确认为病人,他们照样能在社会上有突出的表现。

  # 二

  书中第十章《鬼灵精怪的小雷》就是这样。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妥瑞氏综合症患者,但是通过服用氟哌啶醇能够控制病情,让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可与这种“正常”相伴的是,他无法召唤出内心的激情,在音乐演奏上的天赋也随之而去。为此,他的解决办法是平日里面继续吃药,但是有演出的时候就停止服药。

  这两种情况,究竟那种算是病态呢?那种才算是正常呢?

  # 三

  如果这个例子离我们太远,不妨想一下之前俄罗斯黑客曝光的一系列美国运动员合法吃药的事情。美国天才体操少女拜尔斯就是一个允许服用禁药的运动员。她的理由是利用药物治疗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虽然不知道她具体的病情,参照书中的这个案例,她本身的运动能力必须依靠着药物的辅助才能发挥。那么如何对待她的这个病症呢?是把要看做是她恢复正常生活的辅助,还是提高竞技成绩单作弊呢?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观众们又希望看到哪个拜尔斯上台比赛呢?哪个拜尔斯才是正常的呢?对于这类选手来说,吃药还是不吃药才更加公平呢?当然,这个前提是拜尔斯确实存在ADHD状况。

  # 四

  也不光是精神疾病存在这样的灰色地带。南非短跑名将塞门娅算是很好的案例。塞门娅体内的睾丸激素分泌量是正常女性的3倍,而且没有卵巢,并非是百分百的“女性”。那么她可以参加女子比赛么?

  奥委会当然同意塞门娅作为女子选手继续参赛,并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即“雄性激素”水平。为了比赛的顺利进行,这种粗暴的标准当还是有点用处的。可反过来要问的就是,为什么依据雄性激素就能判定一个运动员的性别呢?这个算不算是侵犯了运动员自身的权利呢?说到底,这个标准非常经不起拷问。无非是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已。这也就看出了这类问题的复杂性。

  # 五

  什么都是被建构起来的啊。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八):疾病是把双面刃

  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开始在神经内科病房做志愿者,尝试用音乐疗法改善失语症患者及其他神经疾病的患者心情,并部分缓解其症状。因而在有幸听闻奥利弗•萨克斯大名与他所研究的脑神经疑难杂症领域之前,已经机缘巧合实际接触了类似的病例。虽然其症状不及萨克斯在《错把妻子当帽子》书中所提到的如此夸张甚至离奇,但非常态的脑神经问题对患者生活所带来的变故让其生命轨迹发生颠覆性变向,足以让人唏嘘震撼。

  奥利弗•萨克斯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与“医学桂冠诗人”,其蔚为大师,源自其对于患者的慧眼独具,走出了传统的现代医学之藩篱。如萨克斯自己所言:“在狭隘的病历中,并无主体;现代的病史提到患者时,只是一笔带过……要恢复以人作为中心主体——承受痛苦、折磨,与疾病抗争的那个人,我们必须加深病历的深度,使其成为一篇叙事或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看到‘病人’又看到‘病症’。”而当今医学的尴尬之处,则恰恰与之相反,只见器官,不见病人,医患之间变得冷冰冰,个案病史录的医学传统自然遗失殆尽。好在还有萨克斯这样的坚守者,把病史写成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萨克斯在《错把妻子当帽子》中所记录的24个病历中,鲜见厌世之情绪,而多见积极之情绪与生命之活力。

  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其中一部分被摧毁,仍然不妨害其形成生命的回路,疾病是一种意外,而因为疾病所改变的生命更是充满了意外,不仅包含痛苦,还可能迸发出不同寻常的潜能。因为罹患妥瑞氏症,年轻的小雷拥有了非比寻常的表演天赋,抽搐给予了灵感,在可控范围内成为了生命的馈赠;而有些传统认知中的部分智力低下者,则在另一些领域如大师一般有深度地活着,诸如沉浸在巴赫音乐中,或是在数字、绘画之中,所谓的“白痴”便成为“天才”,“缺陷与疾病均远离,只有专注、活力、完整、健康”。

  再回到更为熟悉的失语症患者,虽然在沟通表达中存在部分障碍,但我们通常所不知道的是,即使是患有严重失语症的人,也能知道其他人说话中的大部分意思。因为我们不止是用语言在交流,更多的信息其实隐藏于肢体言语之中,例如情绪或动作诸如此类的潜语言之中。尼采说:“人可以用嘴巴说谎,但说话时脸上的表情,却透露了真相。”所以能将普通人欺骗的谎言却无法蒙蔽失语症患者,因为左颞叶的变异,让他们无法抓住连贯的语言,却能把握住碎片化的真相,“无法模仿或造假的表情”,成为了他们与意义世界连接的枢纽。萨克斯的故事足以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志愿者的活动之中,多一些表情,多一些肢体语言,也许能够收获更好的交流。

  我还记得当我们无意间说起患者很有兴致的话题,比如足球,比如喜爱的歌星,他们黯淡的目光忽然亮起来的那一时刻,疾病似乎烟消云散,大脑的奇迹瞬间点亮。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九):对于身体感知、独特心灵的一些感受

  最深的一些感受。

  1. 身体是自然的作品,自然很神奇,如果有欠缺,一定会有弥补,试图创造一个灵魂和谐的人。

  失去了抽象的能力,具象感知的能力会增强,对于诗歌、戏剧、绘画、数字会更敏感。

  失去了整合的能力,陷入抽象的角落,对音乐、抽象画有更深的感受。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不要只看见失去,也要看见得到;不要只看见有别于常人的怪异,接纳不同,包容多样的人,这个世界会有爱很多。

  2. 身体是复杂的系统,内部有抑制,这些平日无法觉察的秘密因为身体偏离正常状态而显现。

  记忆重现的病例似乎表明,大脑记录着一切经历与伴随的情感,只是正常状况下,这些记忆大多失落在了无意识的记忆海洋里。所以忘记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因为忘记,才能高效处理当下的、更紧迫的事情。

  常常感觉记忆的形态和宇宙大爆炸的形态很相似,都是加速膨胀的喇叭形,久远的过去萎缩,切近的时间宽广细致。如果大脑真的如实记录着一切,那潜意识、无意识当中有多少信息啊。弗洛伊德有梦的解析,佛教修行可以控制心智不再做梦,刺激脑神经也可以看见过去。

  处于亢奋状态的青年感知增强,嗅觉敏锐如狗,可以闻到人的情绪。嗅觉、味觉是化学物质传导的感知系统,更为直接地连接到较“低级”的脑部,不同于视觉、听觉、触觉。想来大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抑制了一些动物性的特征,比如嗅觉的敏感,正是因为这种对于动物本能的抑制,才为发展出理性、抽象思考能力腾出了空间。作为现代人,被抑制得更多了,我们一直走在从动物到机器的方向上。我们的灵性怎么办呢?

  3. 最感动的是看到能够感受到数字形式与调子的双胞胎,以及自闭症画家。

  感同身受是因为,这些病人不过是每一个人的放大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因为性格等原因,更喜欢、擅长做一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们陶醉其中,忘记时间流逝,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些事情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勇敢无惧,让我们柔软、懂得爱己爱人。而如果不能待到合适的位置,人便只是惶恐不安地追逐时间,永无休止地劳作,直至生命终点方得安息,因为没有贴近自己的内心,所以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终于浪费自己的生命。

  生活在这个国度,感觉说自己喜欢一件事情是如此困难。如果喜欢、不喜欢无法产生任何改变,总归被逼迫着前行,那么说喜欢有什么用呢?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放下自己的好恶。面对一个人,他说那就是这样啊,必须放下自己的节奏,放下自己的意愿,我感到我们之间拉开遥远的距离:一些自己视之为生命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原来如此轻巧。

  在这个时代,我仍然渴望,有一天,在某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更加自由,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能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能从自己的追求与奋斗中获得满足、快乐与平静。

  《错把妻子当帽子》读后感(十):天才在内,疯癫在外?

  天才与疯癫向来是哲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从福柯到尼采,都在寻找着个人智慧和激情所能抵达的极限边界。当然,哲学思辨总是充满着推论和演绎,这与丰沛厚重的现实生活并不太契合。因此,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些理论著作显得过于遥远,以至于哲学家本身都被染上了一种神秘和非常态的气息。

  有没有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途径,来厘清天才与病人的界线?奥利弗·萨克斯医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方式。作为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家,他记录着成百上千个真实的神经疾病案例。在缺乏想象力的人眼中,这些病历无非是一些枯燥干瘪的专业文件。但富有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萨克斯医生却以温情的笔触将其书写下来。

  由此,大众的刻板印象被打破,那些所谓的“神经病”和“疯子”成为了一位位亲切可爱的朋友,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喜怒哀乐也与常人无异,仅仅是因为某些身体机能上的缺失,如同线路板被搭错线,从而丧失了对部分常识的感知,比如分不清人脸,听不懂音乐,或是在表达和认知上存在各种障碍。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获得了另一些人类局限的突破,比如那两位被认为智力低下的双胞胎兄弟,可以随口说出八万年内任何一天是星期几,或者记忆一个三百位数的数字;分辨不出任何脸庞和表情,却能准确听出半个音程的天才;以及突然脱胎换骨,获得第二春的老太太。他们在失去上帝赐予的部分力量的同时,却获得了另外的神秘的馈赠。

  这正是“萨克斯医生讲故事”系列书籍的现实意义,除了《错把妻子当帽子》,还有《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以及以音乐为主题的《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在这些书中所记录的案例,并没有病患那样的苦大仇深,却仿佛是活在真实世界中的异能人士。萨克斯医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让这些人物和故事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而这样的普世价值,无疑对尚处于科学复兴阶段的中国,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如果根据上述形容,而把这套书理解为大众读物,那就大错特错了。该系列不仅畅销多年,其中的多篇更是发表在《柳叶刀》这样的医学权威刊物上。尽管也有专业人士提出质疑,认为萨克斯过于美化和夸张了病患的特征,但这些记叙作为神经学科真实、客观的临床记录仍然不可辩驳。

  当然,引发该系列畅销全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人生哲思与人文关怀。一位位平凡人并没因为神经疾病而被排挤、被歧视,而是在萨克斯医生的温暖关怀下,缓慢却坚定地道出思想上或行为上的隐疾,让专业医者来寻找原因、积极治疗。医者也以朋友的身份带着怜悯与敬意走入病患内心,最终寻找到回归正常,平和顺应的解决之道。

  尽管萨克斯已经为各种专栏写稿多年,开创了“神经文学家”这一崭新领域,但在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中,读者都能感受到他的谨慎、节制、尊重和优雅。如果没有充分善意和高贵素养,这样的写作绝不可能拥有如此动人和励志的作用。而这一份医者与病患之间的默契和温情,也与并不友好的医患现实关系形成对比,展示了更高境界和更好的借鉴。

  (首发于《普洱》杂志2016年11月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