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锦集

2021-04-22 02:2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锦集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是一本由鲁鹏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一):孩子并不是真的那么捣蛋

  前段时间,因为婆婆有事,我们就把儿子送到我妈家,由她看管3天,本来觉得小家伙应该挺乖,可没想到我妈跟我说,小家伙太皮了,一会这边玩一会跑到那边去玩,都来不及看管他,整得我妈特别累。后来有一次带儿子再回我妈家,我的确发现,真的跟在家里的情况大不一样,在我妈家上蹿下跳的,一刻都不停,不像在自己家,可以在爬行垫上玩很久。直到看了《3岁叛逆期,妈妈该怎么办》这本书才终于明白了缘由。

  平时在家里,儿子的玩具都是放在爬行垫上的,他就有一个固定的地方玩玩具,他也适应了这个规则,而在我妈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而且地方特别大,活动的空间变大了,在大的空间下,儿子并不确定自己要干什么,但还是想玩,看到什么就上去碰一碰,玩一玩,一会又被别的东西吸引了,又跑去玩别的了,因为新鲜,所以他就一直不停地穿梭在各个房间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是会感叹孩子为什么那么皮,那么的捣蛋,可事实上,孩子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玩,并不是故意要与家长作对,家长只要找对方法自然可以明白孩子的行为,也可以让孩子的行为在家长的可控范围之内。

  就好比说,我们家长说再多的“不要”,孩子也还是逆着我们的意思继续做事,可我们是否想过,“不要”其实只是半句话,当我们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被禁止后,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孩子并不是成年人,有很强的目的性,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时,却突然被禁止,他们更容易显得手足无措,没有代替的事情,他们自然不愿意放弃目前手头上有意思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若是能直接的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代替过去,或许比较有效果,而一味的“不要”,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叛逆心。

  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萌发,不断加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按时睡觉,不按时吃饭……很多问题都困扰着家长,《3岁叛逆期,妈妈该怎么办》这本书从孩子的特性开始分析,告诉家长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那么捣蛋,我们家长应该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与原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二):莫以叛逆论孩童

  有这样一首以宝宝的口吻写的诗: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每一个做妈妈的读到这样可爱爆棚的诗句,都会被感动吧。看着一个孩子从纯洁稚嫩粉嘟嘟的小婴儿成长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活泼好动的幼儿,做父母的是不是特别幸福、特别有成就感呢?然而,到了孩子3岁的时候,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似乎原先乖巧可爱的宝宝突然就变成人厌狗嫌的熊孩子,年轻的父母们是不是变得手足无措呢?

  我家宝宝正处于3岁叛逆期,随着她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反抗的场合越来越多,我和她之间也冲突不断。原先对她轻声细语、和颜悦色的那个妈妈不见了,我变成了一个动不动就拿尺子作势要打她屁股的凶恶的大人。每次惩罚她后,我自己的内心都很愧疚,有一次孩子哭我也哭,觉得自己不配当一个好妈妈。这种情绪困扰着我,也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这本书专门介绍了孩子的叛逆期,并提供给父母们正确、恳切的养育意见。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分析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成长动因,提倡父母要用心陪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用稳定平和的情绪、耐心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顺利走过这段成长的关键期、黄金期。

  所谓的“叛逆期”是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对孩子的评价,实际上,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探索外部世界是他的天性,对自我意见表达也更加坚定、强烈。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养育方式才是关键。有智慧的父母则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化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把孩子培养成为自主、乐观、独立的好孩子。

  本书特别强调了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以身作则、树好榜样才是最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看到自己的急躁、易怒、失控的一面。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们自己不断反思、成长、修正的过程。感谢我的孩子选择我做她的妈妈,让我的人生有了进化的机会和可能。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三):如何度过叛逆期

  闺女现在马上2岁了。之所以看中这本书,就是因为单看书的名字,就知道我需要它!虽然宝宝现在还没有到叛逆期,但我感觉她已经越来越不受控制,不知道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还是因为最近突然给爷爷奶奶带,被惯的没边儿了……

  首先,我觉得孩子真的到了3岁再来看这本书的话,就有些晚了。因为孩子的很多习惯已经养成,再就是家长的一些习惯也已经养成了。想让我们去改变简直太难了!与其到头来悔恨不已,还不如早早的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叛逆期的到来。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本育儿漫画书,说3岁的孩子进入了“怪兽期”,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好懂又恰当的,这也是叛逆期的一种解读。

  这本书一共分了八章,先从叛逆期是什么开始着手,讲到行程叛逆期的原因,再影射到父母的养育方式,最后,让父母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玩,通过玩的方式,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每一个章节,都会有很多小故事,用以举例说明。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通俗易懂,马上就能够带入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与自己的生活相近,认识到目前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正。

  在这里,我想说说最后一章。讲的是“玩”。说这章的原因是,现在身边有太多的家长不让孩子好好“玩”。出门不让孩子摸东西,好像全世界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早早的让孩子去报早教班,控制孩子的思想,让他们变的很“乖“……等等等等。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开始探索世界的阶段,给他过少的自由,孩子就会变的脾气大起来!身边有家长不喜欢戴孩子出门,天天窝家里,最近这几天开始给孩子用ipad学习英语。且不论还不到2岁的孩子学习英语是对是错,单单这种学习的形式我觉得就不对!虽说是学习,可是家长这是在强迫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孩子可不管什么学习不学习的,渐渐的势必会沉迷其中,这简直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新鲜电子书、3D电子教学,卖的一个比一个贵,一个比一个火,我就纳了闷了,你们这种强迫孩子爱电子产品的行为真的好吗?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人觉得跑题了,其实不是的。我想说的是,叛逆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家长应该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很多事,不要一拍脑门就去责怪孩子,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他们的地平线看问题,多陪陪他们,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教会他们如何去玩,可能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小小感想,值得家长购买的书!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四):追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家有3岁萌宝,既甜蜜又心塞。小小的人儿既是小天使,也是小恶魔,能让你哭,让你笑,一会调皮捣蛋能激得你怒火中烧,一会温顺有礼让你如坠云端,心花怒放。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情景。原来,这就是吕鹏程老师在《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这本书里提到的关键词——叛逆期。所以怀着这是对付小魔王的通关秘笈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从什么是叛逆期,3岁叛逆期行为背后的成长动因,父母的养育方式,妈妈无条件的爱,稳定平和的情绪,教孩子守规则,和孩子一起玩这几个方面仔细阐述了父母特别是妈妈该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3岁叛逆期。

  作者的语言平实,说理有据,举例鲜明,是一本很实用、不枯燥的育儿书。家长们能从中了解到孩子的心理,还能学到与孩子实用的沟通技巧。平时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只有下班和节假日才有时间陪伴孩子,同时宝宝的到来占用了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职场妈妈养育孩子真的很辛苦,有抱怨,也对家人和孩子有过怨言。一口气读完本书后,我对孩子一些看似胡闹的行为多了一些理解,对家人多了几分理解。在照顾孩子方面,其实家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有了他们,家庭事业才有坚强的后盾。

  尊重孩子是本书特别倡导的,也是我个人一直以来很认可的观念。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特别是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独立。作为家长,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过多干涉,时刻显示权威,孩子一有反抗,就非打即骂。在街上,其实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这是对孩子心灵最大的伤害,他们应该好好读读这类育儿书。不过反而这样的家长是最顽固,最不愿意学习,因循守旧的人。希望作者这样的书籍能够传播开这种尊重孩子的理念,那将是孩子们的福音,也是家长们的成长。

  “不管是我们所看到的书,还是听到的讲座,都只是他人的经验。而我们的孩子注定是世界上的‘独一份”。作为一本育儿书的作者,吕鹏程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真实又有温度和大智慧的话语,很令我佩服。所以不得不承认,开头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任何书籍能像通关秘笈一样教你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就像本书,它只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你的孩子如何教养,唯一的方法就是你用爱去灌溉他,用心去陪伴、呵护、引导他,发现他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尊重他,鼓励他,教导他,和他一起成长。

  没有被家庭和事业夹击的女人不足以谓人生。加油吧,妈妈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和宝宝一起成长。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五):小妞,让我来治治你

  “你知道吧,你家姑娘越来越坏了,还会说奶奶骂人,见人也不喊了……”,以上是姐姐跟我说的话,而这个所谓的“姑娘”就是她的女儿,我的外甥女,当然我最喜欢的叫法还是“我家姑娘”,不多不少今年正好3岁,迎来了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最淘气的时刻,但同时也是最讨人喜欢的时刻,即叛逆期。

  趁着节日在家,想着把我家姑娘接回来待上几天,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让人讨厌。很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拿到了这本《3岁的叛逆期,妈妈该怎么办?》,让我可以马上把这些用到她的身上,也能更清楚的明白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当然结果是惊喜的,我们的感情又更深了很多,送她回家的时候那个红通通的脸上写满了不舍,止不住的泪水承载了更多的亲情。悄悄的把这本书送给姐姐,我想这是回以给姑娘的最好的礼物。

  作者鲁鹏程,教育专家,教育类畅销书作者,中华文化传播者、推动者,现主要从事教育研究写作及家长教师成长指导培训工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教育卫视、江苏教育电视台、凤凰讲堂等教育节目特约访谈嘉宾,著有《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经典版)(实践版)、《教师的国学素养》等教育类畅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6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者” ,作品总销量超过150万册。看着这些经典的实例,精准的推论,详述的思路,真的是佩服,让我在育儿这条路上又少了一些阻碍,感谢感谢。

  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带着姑娘去游乐场玩的时候,我们在玩搭积木,她不会弄,让我帮她搭了一个房子,然后我又突发奇想要搭个别的什么,很自然的就拿了用来搭房子的积木,她突然就发怒,让我不要弄,我突然就想到了鲁老师说的孩子的“秩序感”,然后马上还给她房子,看着她自己慢慢的搭建,一瞬间就懂她的感觉真的是很棒。

  跟姐姐说,等你看完这本书,也可以换换法来“治治”这个“不听话”的小孩了。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无疑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当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时期,都能有一个懂自己的母亲,这无疑是这个孩子最大的幸运。好书,力荐!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六):五个方法帮你的孩子顺利渡过“叛逆期”

  【3岁左右的孩子会迎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但是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养育方式很关键。发现孩子每一种叛逆行为背后的成长动因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叛逆期。妈妈要用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接纳叛逆期的自己,同时给孩子安全感,让他的叛逆情绪得以缓解,并用稳定平和的情绪化解孩子的叛逆心理;然后巧用规则规范他的叛逆行为,和孩子一起玩,陪伴孩子顺利渡过3岁叛逆期和入园衔接期。】

  ——摘自鲁鹏程《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鲁鹏程是谁?

  他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是家庭教育研究者、教育类畅销书作者。亲子教育类杂志《亲子》《时尚育儿》等专家顾问团成员、撰稿人。曾出版畅销书《好妈妈不候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妈妈不宠不娇教育女孩100招》等。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他的新书《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这本书主要讲述,在孩子两岁左右到三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阶段,父母如何做才能和孩子一起跨越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父母做什么可以帮助孩子顺利的渡过“叛逆期”。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针对书中内容做了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一幅不太严格的思维导图。这张思维导图概括了书中的两大主题:对叛逆期的认知以及帮助孩子渡过叛逆期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一下。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七):请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你的孩子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这是一本智慧又温柔的书。

  在我看来,小孩子就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当她展现天使一面的时候真是娇柔可爱的能让你的心都融化,可是当她暴露出“恶魔”一面的时候,却能气得你七窍生烟勾起你暴力恶毒的一面。我和两个女儿的交锋,一直是边打边谈,好的时候真是母慈女孝,打的时候就鸡飞狗跳了。

  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我给孩子的爱都是要求回报的。我的彩宝宝现在快要两岁了,我在她一岁半说话刚刚利索一点的时候就教给她说“我爱你”。我给她洗澡,她要说:我爱你;我陪她玩,她要说:我爱你;我抱她上楼,每上一层,都要她说:我爱你。我没有想过以后从孩子身上索取什么,我付出的爱,在第一时间已经得到了回报。

  我大女儿从小就又高又壮,我叫她“巨无霸”。也是从一岁半开始吧,我回家的时候会让她给我拿拖鞋。每次看到闺女两只胖胖的小手抱着我的拖鞋满面含笑摇摇摆摆的向我走来,我都感到无比的幸福。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说的话她也不听了。你轻声细语的嘱咐她点事情,她会毫无预兆的大声喊不,各种叛逆,一言难尽。好多人问过我,两个女儿你更喜欢哪个?会不会偏心?我总是回答:当然偏心啊!彩宝宝就是我的心肝宝贝,大女儿靠边。虽然心里是一样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时候,明显对彩宝宝更好一些。是啊,谁不喜欢抱着你的脖子,软软的小嘴儿亲在脸上,奶声奶气的说妈妈我爱你的孩子呢?

  可是我的彩宝宝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她会毫无预兆的拒绝吃饭,对有危险的大人明令禁止的游戏有着超常的兴趣。每次她挑战了妈妈的权威,总是一脸得意的笑。明明有小椅子,她偏偏喜欢坐在一个盛米的塑料桶上;每次喝水都要指定杯子,拿错了就不喝水;跟她说话,她还没听到内容就一叠声的喊不。。。。。。

  我脾气不算太好,对孩子的耐心已经付出到了极限。有时候我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烦躁的情绪带到孩子面前,对孩子要温柔要耐得住性子。可是啊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作者陆鹏程不愧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他对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的理解之深,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料。每一章节每一话题列举的每一个例子,我都能在家里面或者身边找到对应的情形。更难得的是作者细致的分析了孩子每一种“叛逆”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导着家长去正视客观事实,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理,指导家长从关爱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大道理我们都懂,只是有时候会被冲动和不理智主宰了大脑,责骂孩子的时候口不择言,打孩子之后立刻就后悔。我们做家长的需要有个人时不时的像陆鹏程这样娓娓道来的告诉我们:要理解孩子,要爱孩子,要教育孩子。这会让我们理智的时间更多一些,让孩子快乐的时间更多一些。

  总而言之,这是本每天看几页就可以提高幸福指数的书,大力推荐。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八):用爱和沟通融化小叛逆

  常听人感叹,现在的小孩太厉害了,小小年纪就什么都懂,许多做父母的大人们唯恐孩子变成别人口中不听话的那一个。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很多家长是被孩子的快速成长赶着向前的,就像《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这本书所探讨的,3岁的孩子,在父母都还手足无措,刚能熟练泡奶粉、唱儿歌的时候,孩子已经变成一个意志独立、“不听话”的叛逆小大人了,做父母的都还没上好课,就必须面对孩子每天的新面貌,实在太难了。

  看过《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我深深领悟一点,父母和孩子是需要共同成长的,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却有很多荆棘。孩子凭着天性长大,同时受困于家庭和环境的规则,开始在可以/不可以的学习中寻找平衡,3岁左右正好是一个能力积累形成质变的时期,这是孩子的自主和家长的控制欲形成冲突,从而“叛逆”出现。其实最理想也是最容易化解“叛逆”的方法,就是用无条件的爱和理解,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构筑起和谐沟通的桥梁,这样形成的心灵的融合关系,是最稳固,最持久的。

  书中从孩子和妈妈两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和建议,这些具体的情境解说,可以让妈妈们在比较平静和客观的心理状态下,理解孩子的行为原因,也很容易接受书中的建议方法。

  正所谓事出必有因,孩子们到达3岁这个年龄,生理行为能力已经完善,这种心理意识的快速成长是很明显的,孩子开始需要更多更稳定的安全感和关心,开始学习控制和处理自己越来越丰富的情绪,特别是坏情绪,自我意识的日渐明显,开始区别“你我”的不同。同时,从家庭或玩伴中自然学习到的一些行为和认知也开始慢慢形成习惯。这些变化,都可能会让孩子成为家长眼中的“叛逆”和不合作。

  这时的妈妈们怎么办呢?《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这本书里提供的方法非常详细,又是可执行的,主要是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的完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关键”,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眼中的标杆,几乎是无条件复制的,所以通过自我完善,调整心态和行为,是改善孩子行为的关键。二是更投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在稳定平和的情绪下陪伴孩子,建立行为规则。

  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是非常美好的,积极学习和沟通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很有必要。面对孩子第一个“叛逆”期,如果抱持更正面的心态,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对孩子和家长都将是一个很棒的体验。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九):我叛逆 = 我要长大

  “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还没有小一点的时候乖”我们总会听到很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我们也有同样的认知,在没有学习《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之前,我天天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会走了,出门还是要抱,明明已经能自主大小便了,可是这段时间又开始尿裤子……..当我认真学习了该书之后才明白,哦,原来,这一切都说明宝宝的叛逆期来了,是的,3岁,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如何顺利的帮宝宝平和的渡过,就让我们和本书的作者鲁鹏程,一起了解3岁的叛逆期,化解叛逆的心理,并陪伴他们顺利渡过。

  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话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孩子天生都会有个体差异的,关键还是看3岁之前如何引导教育,从三岁的表现来看,就能看到他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可能会陪伴他们终身,这就不奇怪,我们有时候会经常听到这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树大自然直”.这句话并非是绝对的真理,我们还是应该适应的修枝剪叶,施肥浇水,才能让他们更茁壮的成长。

  该书共八大章节,由浅入深的详细讲解了叛逆期,叛逆期的来临,背后的成长动因,叛逆了,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让孩子的叛逆情绪得以缓解,用规则规范叛逆行为,并顺利陪他渡过叛逆期。

  当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我们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这个答案一直是肯定的。如同作者所讲,妈妈的情绪好,孩子更容易满足,不叛逆,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改变自身的缺点,及时调节负面情绪,因为孩子不是问题的中心,我们不应该迁怒于他们,让坏情绪感染孩子,从而加剧他们的叛逆心理.如同这样的场景,女儿两岁多一点时,刚学会自己打开冰箱时,她惊奇的发现了鸡蛋也在冰箱里,于是,她问我“妈妈,我可以拿一个鸡蛋吗?”我停顿了一下回复她,“可以啊,但是鸡蛋是生的,你要小心哟!”于是她很开心,拿出来鸡蛋,但是她还不能明白我那句,“鸡蛋是生的”的具体意义,只见她拿着鸡蛋在桌子上敲了起来,哦,

  蛋清蛋黄弄了一滩桌子上全是,到这里,如果我们心情好,可以和宝宝一起学习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当她用手摸到蛋液的时候,引导她描述蛋液的触感,颜色,生鸡蛋拿取时应该注意什么,反之,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认为孩子,你怎么又这样………..这又成了一根导火线.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读后感(十):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父母需要陪着孩子一同成长

  很多父母都曾说过,孩子就是天使与恶魔的集合体。在他们睡着的时候是天使,可是等他们醒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混世小魔王。有时候会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哭闹零容忍,为什么那么急于定义我们的孩子“调皮”“害羞”“不乖”“不听话”。似乎孩子们一有什么状况,我们的父母就赶紧地贴上了标签。然后,父母就会根据这些标签,寻找书籍和专家,想要改掉自家孩子的问题。

  鲁鹏程老师作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在他的书中《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中用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生活小场景,跟我们探讨了这么一个问题“到底是孩子处于叛逆期,还是父母处在叛逆期?”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譬如说,当妈妈忍不住自己的脾气,对着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很快地就发现,孩子将刚刚妈妈对自己的坏脾气发到了她的玩具玩偶上。

  可能我们的父母都还未发现,我们的孩子就是家庭里的一面镜子,成年人的行为会慢慢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反射出来。但是我们的父母却对他们行为导致出的孩子那么得不满意。他们无法接受孩子的调皮捣蛋,也总是在抱怨,自家孩子为什么那么难搞,那么不听话。

  但是我们的孩子要听什么话呢?当我们的孩子在专心致志投入自己活动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上前打扰,要求他去吃饭。孩子不吃饭,就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可是我们有想过自己有给孩子订立界限,要求他什么时候去玩,玩多长时间,在什么时间必须得吃饭吗?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自己想一出是一出,却要求孩子跟上他们的步奏,能够他们说什么,孩子就能做什么。

  父母如此做,是在养孩子吗?我们到底有给过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吗?孩子是孩子,他们很小,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但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得懂得去尊重他们。

  3岁,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开始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了。或许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这想法跟父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反抗期”,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这样的说的话,所谓的叛逆,只是孩子成为一个个体,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状况正常吗?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与人对于事情的看法角度不一样,社会在这种不一样中不断进步。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我们幼小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呢?

  很多父母会去看亲子教育的书籍,会去听专家的讲座,但真正实施的时候,却总觉得没有用。然后觉得没有用,但其实书籍和专家真正想说的话,父母有听到吗?

  看到鲁鹏程老师的这本《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家有叛逆孩子的父母,一定想着看看专家的意见,学学招数。但是鲁老师却在书中不断阐述着,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要在孩子身上学习。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得独一无二,我们只有去观察他们,去了解他们,才能真正怎么去教育他们。而鲁老师带给我们解读孩子行为的另一个角度,在与孩子相处中,我们的父母要学会耐心,不要急着贴标签,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