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1000字

2020-12-16 00:3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1000字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一):读完后为自己总结

  

读完后为自己总结:

内心笃定——眼光放长远,看清楚大方向,不用跟着不明所以的热度和周围他人的做法而焦虑、迷茫。人生的道路很长,一时的波动决定不了什么。

自身持续学习——一是持续革新教育思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注重自身通识教育、知识结构的完善。

多引导孩子观察、提问——“早上的水洼有多大?下午怎么变小了?晚上怎么不见了?”

和孩子平等对话——多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想法,耐心听他说完,再告诉他恰当的词汇。

重视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以身作则,互相交流。

一切从孩子的成长规律、个人特点出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理论终归只是理论,现实中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我学习育儿知识的本质目标——其实大多数孩子长大后都还是很普通的普通人,能够自己自信、快乐地生活,就很好了。我现在学习这些教育观念,也就是想让小孩能够获得自己自信、快乐、幸福生活的能力。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二):二胎如何相处,怎么启蒙孩子思维能力,清华学霸郝景芳分享育儿观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考试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平时各种课余活动都参与,该玩的玩,高考依然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还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和国际奖项。

如此招人“恨”的履历,郝景芳平时都不敢讲。

郝景芳,因获得第74届“雨果奖”而被更多人熟知。她在清华大学读天体物理,读经济,还写小说,写的小说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这位大众眼中的“学霸”,现在已是两位孩子的妈妈。一路优秀成长、文理科皆可的郝景芳,在育儿方面是怎么做的?她的新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讲了很多她对育儿的观点和做法。

孩子,你可以不开心

通常,父母习惯于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跳过了“发生了什么”。但是有时候,孩子不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而是在意这个过程的感受。

郝景芳举了她女儿哭闹的例子,有一次她女儿遇事不顺哭起来,她像往常一样叫她不要哭,但是女儿哭得更厉害了。她就问女儿为什么生气,猜来猜去都不对,最后问她:“是因为我让你不要哭吗?”她说:“是的。”说完后,女儿就安静下来。后来,她女儿还说了一遍:“妈妈,刚才我不高兴,是因为你不让我哭。”

小孩难免有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大人都是希望可以压制。可是压制不等于消失,有时候孩子只是有点小惶恐和小难过,最亲近的人表达了理解后,可能就消散了。

二胎家庭:不应把良善当作理所当然

郝景芳在书中说到了二胎家庭会面对的一些小孩相处的问题。

当家里有了不止一个孩子,很多人就会要求老大要有责任感,要谦让懂事,要照顾弟弟或妹妹。但是,严格来说老大没有这个义务。作为兄弟姐妹,是可以相互支持,但是没有法则要求年长的孩子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必须照顾年幼的孩子。

如果年长的孩子关爱年幼的孩子,那是因为前者良善,而不是必须的理所应当。做父母的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

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之间有冲突,做事时会突出“公平感”,比如每一样东西都是一人一份。有时候这样做是有效的,有时候则不一定。

因为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父母最好是能够“给两个孩子分别的专属感”——比如让每个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安排陪伴每个孩子的专属时间。

思维启蒙:如何让孩子拥有思维能力

郝景芳认为,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习惯——对于任何不理解的事物发问的习惯。思维能力比学会认拼音、学会写字更重要,因为它是推动孩子自发成长的力量。而且,有思维能力在,孩子可以自己去探索很多新知识,未来还能应对人生挑战。

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思维能力包括什么?

(1)理解能力:能听懂老师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概念。(2)抽象能力:能把具体事物抽象化,能理解抽象概念。(3)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4)联想能力:能举一反三。(5)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能清晰地描述各种事情,有自己的想法。(6)解决问题能力: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些思维能力不一定让孩子成为学霸,但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问题是怎样让孩子拥有思维能力呢?其实所有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这些思维习惯和能力,只是父母的重视可以进一步予以加强。

第一点是父母可以多引导孩子观察,观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场景,比如下雨地上为什么有积水,为什么后来积水又不见了。观察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第二点是父母对孩子提问。当孩子被问为什么时,他很多时候也不知道,但会开始转动脑筋——这正是大脑成长的时刻。

第三点是跟孩子平等对话,多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想法。

第四点是代入情境,让孩子把情境中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对应起来。

第五点是分析引导,比如可以让孩子对比不同事物的差异,解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让孩子慢慢熟悉因果关系和逻辑思考。

阅读启蒙:让孩子爱上读书

郝景芳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父母对自己似乎是“放养”式教育。但培养了她喜欢阅读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对她整个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求知,都是因为阅读。在阅读的世界里,可以见到千奇百怪的人生,知道许多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价值。因为从阅读世界里见识到真正杰出的人、了不起的思想,她永远有追求的目标。

郝景芳的母亲是怎样启蒙了她的阅读习惯?她回忆起来有三个阶段:

带我读书——通过每天温馨的阅读,让故事从耳朵进入我心里,让我爱上故事;让我寻找阅读的乐趣——在我的童年,让我自主阅读喜欢的书,通过兴趣爱上阅读;带我接触更好的书籍——到我已经把读书当成习惯的时候,帮我找到文学经典。

郝景芳说:我的所有梦想与失落、忧伤与坚强,都源于阅读。阅读让我有骄傲的梦想,也让我有谦卑的自知,让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永远比做到的多得多。

现在她也会给孩子们读书,并且想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和孩子。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容易导致孩子眼光狭窄、自信缺失,即使有成绩也容易骄傲自满。而如果让孩子通过阅读进入更广阔的宇宙,感受到世界的大、智慧的高,这样才有无限提升自我的勇气。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真是一本看了挺有启发的书,郝景芳还在书中分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怎么办、怎样培养逆商、怎样构建通识教育等。

她说,“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搭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间,让他们不知不觉熟悉世界之大,世界之美,世界之美妙,由此生成内心之光,再用内心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2020年09月22日星期二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三):你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父母你想好了吗?

  

九月初正值开学之际,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自己创办的云谷教育中,郑重其事地给家长们上了第一课。话说马云的第一课为什么要给家长们上呢?

马云认为,孩子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家长造成的,如果家长不过关,孩子一定不过关。

马云说到:

“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大事情,这是好事。但现在实际情况是,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了每户人家都很焦虑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焦虑,最后都是传给了孩子,给孩子们造成负面的影响。”

说白了就是,孩子的所有焦虑都来自父母。

身为父母,特别是母亲,特别容易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焦虑。从自己怀上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经在想着该给他怎样的启蒙教育,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等孩子幼儿阶段,又想着应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兴趣班,或者加强哪方面的教育?保证能让孩子考入重点中学,期待着孩子以后能进入一所好大学等等。

还不止这些,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业上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眼光长远的人。

那么,父母的这种种的育儿焦虑,又该如何破解呢?

别急,我们将在来自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同时是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女士的新书,《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找到答案。

郝景芳自小就是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今作为世界青年领袖的她,不仅创办了童行学院,她自己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书中,郝景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自己身为妈妈之后,在育儿过程中所趟过的水,告诉读者,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的事,由此也破解了家长的育儿焦虑。

家长的认知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身为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的事。

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生下来的孩子没有几个是不聪明的,但聪明并不是我们孩子身上得天独厚的资源。

正因为聪明是一种很容易被识别的特征,反而容易让我们用“聪明”两个字对孩子进行设限,阻碍他们向前发展。

通常,这些头顶聪明之光的孩子,很多人习惯于在小山头上用成绩证明自己,却往往不愿走下山。他们将自己卡死在这些小山头上,就很难攀登真正永无止境的高山。

能想到要走下山,忘掉所有过往的人,除了需要聪明与天赋之外,需要更多的是勇气。

王安石的《伤仲永》,相信大家都知道。文中所提到的方仲永这一神童,就是因为父母将自己孩子的聪明当作一种天赋,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最后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身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光明的前途的心理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真正的人生成就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郝景芳在书中提到,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在更长久的人生里,最终是对于一件事极致的敏感和热情,让一个人走上更广阔的道路。

这种感觉就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

而这件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以及那些执着于自己的热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的人,就将会是引领孩子继续向前的心中的光。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根本无法坚持,也无法抵御岁月的漫长。

所以家长也要学着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学会沉下心来感受学习的过程,做一个一生勇敢,心中有光的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常引发父母焦虑的问题,就是要不要从小就让孩子这么拼?要拼的话该拼什么?拼不过怎么办?其实,真正的起跑线,“拼”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的认知高度。假如我们能主动升级认知,迭代思维,让自己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对未来有更精准的把握,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对成长多一些远见,就更容易透过纷繁喧嚣的现象,抓住教育的本质,不走冤枉路。

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与行动兼具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碰到孩子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青年作家刘同曾经说过:

“读书不是为了发财或拿文凭,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和会思考的人。”

相信这已经是许多家长见过的最好的答案,但是在郝景芳的眼中,答案并不仅限于此。在郝景芳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是要解决世界的问题。

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为此,她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提及了,我们的教育还需普及一种思维宽广和思考深入的思想。

思维宽广和思考深入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能够具备宏观思想,国际视野,问题思维和跨界联系。

宏观思想,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思想的指引。 国际视野,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中真正的杰出者。 问题思维,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订个人成长计划。 跨界联系,让孩子能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所以,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与行动兼具,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

爱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对光速飞行的思考,他的行动就是他在学校学习数学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并不具备像爱因斯坦或者牛顿这些天才,拥有天赋能够思考那些大问题。

要知道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所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眼界局限了孩子的未来。

拥有宏观思想和国际视野的孩子,更具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从而也更容易获得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若说学习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那么思想就是星空,星空则是脚步的理由。

为孩子构建全世界名校都在实践的教育——通识教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当自己在郝景芳的书中,看到“通识教育”这一理念时,挺为之兴奋的。在看完后续的文字之后,对郝景芳的“通识教育”这一理念有很大的认同感。

首先要说的是,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宗旨就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以人格成长为目标的教育。

通识教育会让孩子学习全面的知识,包括科学、人文、艺术、社会四大板块的知识领域,并融会贯通。

让孩子见识整个世界和宇宙,也让孩子接触从古至今的智慧经典,将世界装进孩子心里,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有格局的更好的人。

那么如何给孩子设计通识教育体系呢?作者郝景芳,通过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提出的对人的培养目标,将知识和思维能力采取一系列细分,汇集为知识、视野和思维三个层次。

知识,即孩子应成为知识丰富,理解深刻,能够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知识的博学之人。 视野,希望能让孩子理解人类文明发展,成为视野开阔,心态开放,承担责任的人。 思维,是希望孩子成为懂得探究事物原理,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人。

可以说,通识教育是当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它以扩大人的心灵的广度和自由度为目标,让一个人站在世界和历史时空的高度,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大局观、有责任感的个体。

自然的,这样的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遇事便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结语

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说到:

“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架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间,让他们不知不觉熟悉世界之大,世界之美,世界之奇妙,由此生成内心之光,再用内心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对于市面上许多育儿书籍所提到的育儿之术,郝景芳的这本书,是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告诉我们育儿之道。阅读完之后,豁然开朗,也意犹未尽,甚至是相见恨晚。

其实对于做父母的来说,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愿他们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这便是为人父母自己心中的光。

如果你心里也有这道光,那么,郝景芳的这本育儿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四):学霸家长的大格局育儿经,“通识教育”让人高瞻远瞩、摆脱焦虑

  

1.不完美妈妈的焦虑

我本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不知不觉中,我却发现自己生下孩子之后,对自己多了太多的苛求。大概是秉承着“我可以失败,但我的孩子必须优秀”的理念,我强硬地想要孩子也进入到一个理想孩子的状态,这种执念常常会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不能自拔。

我不能忍受我对孩子的一点点忽视,哪怕我已经筋疲力尽,我也要求自己尽力做到最好。

但没多久,这种状态就让我的生活进入到了更混乱的状态。

我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焦虑。为了调整状态,我开始试着放开手,把育儿的工作分摊给值得信赖的其他家庭成员,而我主要负责我最看重的几个方面。

这样一脱手之后,我的注意力也不再全都集中于孩子了,整个人也慢慢放松了下来。逐渐地,我发现孩子并没有像我忧虑的那样,就走向了所谓的“失败”的人生,我越来越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程,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都急不得,需要的只能是耐心点、慢慢来。

孩子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好。我不仅关注孩子,还更多地关注自己。

我由衷地发现,作为一个妈妈,有一个好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快乐妈妈养育的孩子,天然地拥有安全感。

当我不再焦虑,不再强求自己一定做到最好,只要能做到80分,我对自己就是满意的。因为不再强求完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抓大放小,只要孩子成长的路上,重要的节点顺利度过,很多事情都会跟着顺下来。就算一时出现一点问题,也没关系,相信孩子,都能调整过来。

而替代我们照顾孩子的家人,彼此之间也不必苛求太多,育儿观念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这过程中一定要面临着一定的妥协,孩子不会因为我们不追求完美了,就自我放弃了,相反,他们因为有了更自由的空间,会给予我们很多的惊喜。

2.最好的爱是成就彼此

最好的爱,是成就彼此。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一次次的放手。如果作为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逐渐离开,那么亲子关系也会更健康。

我在郝景芳的书中,看到这样一种祝愿。

她说:孩子的离开不是发生在考上大学坐火车离开家的那一刻,而是在他内心中自我意识崛起的每一刻。

珍视亲子关系,就从重视孩子自身的成长开始。做孩子的支持者、引路人,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给予他力量,给予他爱的温暖。正如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所写的一样,爸妈的养育越是从容,孩子的未来就越是优秀。

而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郝景芳,为我们一一道来。

3.《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说实话,育儿的书籍看了不少,但真正有格局的,却不多。因为太多的育儿书籍还只停留在“术”的阶段,而“道”的层次,却很少有人能够思考明白。

这其实对写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写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成功教育的典范,而因为反思的力量,他会在自身的受教育过程中,反思出很多值得人重视的宝贵经验,而因为格局的高远,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止于表面,而是向着更深邃的方向迈进。

我跟随着郝景芳,这位优秀的妈妈,在她的这本《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书里,看到了另一种对孩子的期待。

郝景芳,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是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系的硕士,但她博士读的却是经济学,虽然她读的一直都是理科,但却一直拥有出众的写作天赋。她是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的“雨果奖”得主,同时,她也是“童行学院”的创始人。

这一系列的头衔,除了妈妈,其他都跟我们生活的距离很远,但郝景芳曾坦诚地说,所有自身的成就,都不及妈妈的身份转变,来得更让人惊喜。

做了多年学霸的郝景芳,在成为妈妈的那一刻,也不免有些许的焦虑。但育儿的过程中,她的内心逐渐澄澈。她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书中,告诉我们很多有益的育儿经验,但同时,我认为更可贵的地方在于,她对“通识教育”的重视。

4.通识教育,让人高瞻远瞩摆脱焦虑

什么是通识教育呢?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郝景芳这样描述:通识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它教人广博,将人类文明视角贯穿各个学科,让孩子纵览古今中外,胸怀天下;它强调多学科综合,认为科学理性、人文情感、艺术想象力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它还强调经典教育,认为大师经典最能代表人类智慧的精华,能让人获得情感和智力双重培养。

从她的整本书中,我首先看到,郝景芳对于世界趋势的把握。在未来的世界中,知识经济将成为主流,唯有掌握稀缺的知识创造和运用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这个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解决问题思维和探究本质思维的培养,其底层的需求,就是我们对“通识教育”的推广。

在我看来,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主要提出了这么几点,它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4-1:价值赋能

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提到:不能与内在自我成长相连的知识,都是架空的知识。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培养各种思维,进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管是跨学科的整合,还是经典阅读,这都为我们在做的事情,赋予了价值。

只有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之后,我们才有更长远的动力,去把自己的兴趣变成持久的热爱。

价值赋能,也就是引领孩子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并沉浸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如郝景芳所言:这个世界上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法坚持。而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根本无法从心底产生热爱。发现热爱,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而唯有抛却聪明加给自己的所有包袱,走到谷底,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事物,才能找到支持生命的长久力量。

也正因为有力量、有价值,追求这件事情,才变得如此美好。

4-2:框架构建

没有框架的学习,就如一盘散沙。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高瞻远瞩,摆脱掉育儿最初的焦虑之后,我们恰恰应该学习的是,如何让自己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正确地做到“抓大放小”。

而一个人的顶层认知框架,可以分为这样三个方面:跨领域的能力,顶层的大局观,思考本质原因。

要落实到具体的能力培养,其实看看《哈佛红皮书》中,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五大培养目标,我们便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1.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

2.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

3.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和力量

4.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

5.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虽然不容易,但一旦目标清晰,我们还是会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4-3:学科整合

文理兼修,打破各个学科的桎梏,学习更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并逐渐形成跨学科的思考能力,是我们通识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

理科的底层能力,其实不是计算能力,而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并学会在头脑中进行练习和操作。

文科的底层能力,其实不是修辞能力,而是感受能力。阅读经典,勇敢地自由表达。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理解人性的永恒困惑,也便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抽象世界了。

文理兼修,是未来对人才的一个必然要求,我们没有必要把各学科割裂开。

换种思维,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每个孩子的底层能力,都能得到不错的建设。

4-4: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便是对于“经典”阅读的重视。也许,我们会觉得,太小的时候,读经典会忘记,但这并不是我们拒绝经典的理由。

我特别喜欢郝景芳的这个说法:经典,意味着将人类融为一体,跨越时间地点。我们以为自己读不懂经典,可是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身体里蛰伏的每一个经典都会找出来,支撑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意志,让我们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犹太人的教育,其中我认为最值得人肯定的,就是对于“经典”阅读的重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无尽的成长力量,便不能把孩子只圈定在现实的既定范围之内,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经典的习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必然会在书中,走向更高远的世界。一个阅读经典的孩子,他整合全人类的力量,为自己的成长赋能。

5.不焦虑、大格局,方能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成为百分百的完美父母,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把孩子引向更高远的人生。其中需要重视的方向,便是格局的定向。

格局这个事儿,说起来有点抽象。但若我们能稍微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多去接受一点我们以往从来没有接受过的领域,其实对于自身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就比如,阅读郝景芳的这本《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就是对我思维的一次洗礼。通过这本书,它让我意识到格局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而更大程度上的突破,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力量。唯有此,作为家长,才能有能量,和孩子一起成长。唯有此,我们才能不断纠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成就他们更好的人生。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后感(五):二胎后,大宝行为倒退、欺负二宝!平衡两个孩子关系,学学郝景芳

  

文|凝妈

现在多数家庭生了二胎,愿景是美好的,幻想着其乐融融的四人世界,实际上却总是掺杂进不和谐的音符。

经常看到妈妈吐槽大宝排斥二宝的到来,二宝到来后,大宝各种作妖,让家长怀疑当初选择生二胎就是个错

@ 我呆萌幻:大宝是女孩,快40岁的时候,怀了二胎,是个男孩。高兴地告诉大宝要有弟弟了,大宝说不要弟弟,要弟弟就不要她。

@ 多多妈妈:大宝总是吃醋,只要提到二宝就反问为什么不提他。比如说二宝胖,大宝嫌弃没说他胖。说二宝可爱,大宝抱怨没说他可爱。

这样的情况在大孩子身上也会有,广东河源,一个8岁女孩离家出走,理由竟然是妈妈只打姐姐不打她,怀疑妈妈不爱她、不管她,认为自己犯了错误,非常伤心。

@ 蔓妹:大宝本来很乖,有了二宝之后,就会乱发脾气、大声嚷嚷,二宝要干嘛他就要干嘛!

@ 别跟我玩眼神:老大和老二玩的过程中,老大总会欺负老二,不是伸手打就是伸腿踢,纠正过很多次也没有效果。

@ 小周:有了二宝之后,大宝变化很大,经常嚷嚷我们不管她,遇到一点事就闹情绪,以前会做的事自己也不做,说不会,还开始尿床。甚至哭着说要打死小宝。

总结来说,要二胎,对大宝是最大的考验,缺乏安全感、行为倒退、欺负二宝,所以大宝是最该关注的对象。

最近在看郝景芳的《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这本书介绍了关于家庭教育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父母的思维要进行革新、家庭启蒙到底要启蒙什么、妈妈的成长,其中一个章节提到二胎家庭的问题。

郝景芳有两个宝宝,大宝是女孩,二宝是男孩,相差三四岁。两个孩子相处融洽,很省养育心。看了她的做法,有种醍醐灌顶、眼前一亮的感觉。

你看完之后,会发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感觉,书中却进行了专业解读。她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还会让孩子感到多一个人爱他,让我们来看看她到底是怎么做的。

1、孕期不搞特殊,让大宝接纳二宝

意外怀二胎,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怎么告诉女儿,最后还是直截了当,“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弟弟,你就要当姐姐了”,女儿起初一愣,随后要摸孕肚。 平时的生活像往常一样,对女儿的爱一分都没有减少,女儿一起陪着看弟弟在肚子里的孕育过程。

大部分孩子对生命是有期待的,不会无缘无故的排斥,那些排斥的孩子大多是受了大人的影响。

你有了弟弟,妈妈就不爱你了!你当姐姐了,就要自己睡觉了!你当姐姐,要学着照顾弟弟啊!你是大的,好吃的要多留一些给弟弟!

诸如此类的叮嘱,让孩子感到弟弟妹妹就是来和他争宠的,他会失去父母的爱,不得不瞬间长大,那种生长的痛,是大人无法感受的。

还有的怀孕之后,担心大宝影响休息、伤害腹中胎儿,会让大宝跟着爷爷奶奶。

大宝肯定会非常失落,弟弟妹妹还没到来,就不能和妈妈在一起。那弟弟妹妹来了,妈妈更没有时间陪伴了,所以不免弟弟妹妹心生恨意,为了宣誓自己的主权,就想尽方法阻止爸爸妈妈要二胎。

如果不搞特殊,就像没怀孕一样,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依然爱自己,弟弟妹妹就像是送给他的礼物,他会和爸爸妈妈一样期待。

应采儿计划生二胎的时候,Jasper不同意,担心弟弟妹妹和他抢玩具,应采儿不再给他买玩具。Jasper反问妈妈“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会给他买玩具吗?”妈妈说会,Jasper问“我可以一起玩吗?”妈妈回答可以。他理解表示想要一个弟弟妹妹,原来弟弟妹妹是可以给他带来好处的。

2、公平对待孩子,是让两个孩子有各自专属感

强调独特性和专属感,不能陪姐姐睡觉,就给姐姐重新装修了房间,让分床睡是一种“升级”而不是“降级”。设立专门陪伴姐姐的时间,一起听音乐、聊天,陪睡着。周末用更长的时间陪伴大宝。

我们常常说一碗水端平,一碗水很难端平。为了公平,如果你买同样的衣服、玩具,两个孩子并不一定都喜欢。给孩子买礼物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没走进孩子心里去,孩子不需要、不喜欢,就相当于没买,孩子也会感到你不爱他。

心理学家说,两个孩子需要的可能不是公平,而是更需要独属于他自己的专属感,每个孩子都需要单独和父母相处的时光。

两个孩子年龄不同、性格喜好不同,只有给予符合年龄的爱,投其所好,孩子才会感到被爱。

我们家两个宝宝相差11岁,两个孩子都需要拥抱,但需求是不同的。大宝想要妈妈拥抱是因为他想获得力量,二宝想要妈妈拥抱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从而给两个孩子的拥抱方式也不同,抱大宝会拍拍他的背,抱二宝就横抱在怀里了。

大宝喜欢电子零件,只要放手让他买喜欢的零件,他就认为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信任。二宝不需要买玩具,大宝玩过的玩具、给他做的玩具他都视若珍宝。没必要给二宝买电子零件,也没必要花同样的钱给二宝买礼物。

书中一句话说的很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最珍贵的。

3、大宝没有义务被动懂事

兄弟姐妹之间,谦让也好,分享也好,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义务,如果孩子不愿意,也是正常的。 如果大宝关心二宝,那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因为大宝良善。 当善意被看见,被珍视,才更容易延续。

有了二宝之后,大宝们就被要求懂事,以后要给二宝做榜样,要学着照顾二宝,要让着二宝。凭什么呢?二宝又不是给大宝生的,为啥要给大宝绑上精神枷锁。

大宝也是个宝宝,同样需要父母呵护和疼爱,他能做好自己就是让父母省心了,没必要承担照顾二宝的责任。

如果总是强调大宝为了二宝好好表现,他就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本来为自己而活,成了为二宝而活,内心压力突增,反而会出现逆反心理,有不好的表现。

如果总是强调大宝应该为二宝做出牺牲,就是把大宝推到了二宝的对立面,让大宝感到二宝可恨。如果没有二宝,自己就是父母的掌中宝,有了二宝,自己就要受压迫。

人之初,性本善,大宝接纳二宝,他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想办法让二宝开心。他的做法可能会比较幼稚,也很可能不被二宝接受。

我们要注意甄别,大宝惹二宝哭,不一定是在欺负二宝,可能是哄孩子的方法不对,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当我们善于发现大宝的友善时,积极引导,大宝对二宝的好会越来越多。

4、让大宝感受到二宝的爱

父母调节大宝和二宝关系的时候,也学不需要很复杂的安排,只要能想办法让大宝感受到二宝喜欢自己,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大宝毕竟是孩子,很喜欢二宝,但是表达方式有问题,反而会让二宝哭闹起来。父母感到大宝在欺负二宝,大宝反而很受伤“我明明在对他好,想和他玩,他却不喜欢和我玩!”

有妈妈讲大宝总是欺负二宝,很多时候都是误解了。

拿我家例子来说吧,大宝很喜欢二宝,看到二宝就想抱他,抱起他后,总是抱的很紧,二宝感到不舒服,挣扎着逃离。

大宝认为二宝不想让他抱,不喜欢他,气得打他屁股。二宝“哇”大哭起来,我们不分青红皂白把大宝训一顿“你怎么打他呢?他还这么小!”大宝生气地摔门而去“你就是偏心眼,是他先不和我玩,不是我先打他!”

大宝内心也很委屈,明明想做好事,却当成驴肝肺。

后来发现这个特点,在大宝抱二宝的时候,就跟他说“你温柔一点,弟弟就高兴了!”果然如此,大宝也慢慢掌握了技巧,二宝开始不害怕了。

二宝很喜欢举高高,大宝力气大,举起来很轻松,我们就提议让大宝举二宝,二宝兴奋地开怀大笑,两个人的关系在此时也达到了顶点。

二宝经常喜欢要一些小动物玩具,大宝就给他打印很多,二宝如获至宝,到哪里都抱着。大宝因为被二宝喜欢,有种价值感爆棚的感觉。

二宝也确实很为大宝着想,当大宝学习的时候,他不敢播放大声的音乐,还自我批评说“哥哥在写作业,你怎么打开音乐了呢!”

结语

有了二宝之后,大宝会变得行为怪异,正是他寻求关注的表现,不是他突然变坏了,而是家长对他的关注减少,给他的压力加大,让他感到有危机。

其实,两个孩子之间的问题,就是家长平衡两人关系的问题,家长如果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个孩子有专属感,不强迫大宝懂事,想办法让二宝喜欢大宝,也让大宝感受到被喜欢,两人的关系就会非常融洽。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