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摘抄
《给未来的记忆》是一本由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一):有启发
一本好书不在于多么厚重,多么深奥,读下来能获得启发,就是好书。河合隼雄的这书,不愧是一个心理学大师的精彩见解,他展开的诸多情形都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会以各种形式遭逢到的,但我们是否能够像他一样精湛地认识并把握?这太需要经验与判断了。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二):原来也可以这么写一本书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写得如此简单的一本书。
每一个回忆都是很短的一篇,语言也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刚刚看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竟然这样写也能出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回忆录呢。要像这样,我也可以出书了。问题在于我自己出了书,有谁看呢?
哈哈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三):这本书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
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
你看下面这位能行吗?
他爸是牙科医生,他妈是小学教师,他还有个伯父把家业都败光了,他家里包括他有六兄弟。他小时候是个爱哭鬼,他喜欢文学和西方音乐,还会吹长笛。因为受到哥哥的影响,拒绝了上军校的推荐,考大学时又阴差阳错考上了数学系。
结果数学系的老师对待学生如同放羊,有的老师讲课时写板书,字母懒得写,就直接跳过去,只写个等号。为了学好数学,他还去学了法语,学到了高级水平。
读了两年大学,他又不想读了,休学在家自学了一年数学。一年以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做个高中老师。做高中老师,教的还是数学,一教就是三年。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日后会成为一个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的人啊。
可是人生的转折无处不在啊,因为想做好高中老师,他又跑去大学读心理学。很偶然的一次机会,被哥哥的朋友抓到做了一次罗夏墨迹测验(非常著名的投射测验),就此进了罗夏测验的坑。
你看到了什么?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四):男孩子也可以哭
《给未来的记忆》是一本类似自传的著述,讲述了河合隼雄的童年生活和青少年求学生涯的历程和故事。说是类似自传,因为书的内容先是在《图书》杂志上连载,内容上显得随意。其次这本回忆录内容上也删去了关于妻儿给自己的影响等部分,所以不算是正儿八经的自传。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在家人中间》,讲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的教育;第二章《自由和混乱》,讲述了当教师,同时开始领悟心理学的历程;第三章《进入心灵的深层》,讲述了自己如何深深沉迷于临床心理学;第四章《与异国文化相遇》,讲述了自己的在美国的留学时代生涯;第五章《通向分析家的道路》,讲述了在荣格研究所的三年,更多的专业成就上的描述。
不得不说河合隼雄接受到的教育有特别之处,比如说男孩子也可以哭。
第一章里讲到,自己因为喜爱的老师离职了而哭得上气不接下去,心里碍于“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而十分别扭,自己的同学也轻视自己。这时候妈妈说,真是很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是可以哭的。一下子就释放了内心的压力。看到这里不得不说妈妈的教育观念太超前,太棒了。
人的生理性别是确定的,但是社会性别是后天赋予的。这个观念直到现在都未必被人真正理解。以至于很多人看见同性恋依旧内心鄙夷;看见行为举止不够男性化的男人骂他娘炮;看见金星这类变性人觉得是变态... ...包括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纷争都是,一切的缘由就是,我们社会赋予了默认的行为规范,男生该怎么做,女生该怎么做。有些人觉得娘炮、同性恋、变性是变态,其实者从某种意义上是好事,如果社会对这些XX该这样的认知少一些,反过来每个人的自由也更多。
如果这个世界允许男孩哭,允许男孩“娘”,允许男孩子不是男子汉,同样的,女人也不必非要娇弱,不必非要是个弱女子,不必非要传宗接代生孩子,其实挣脱性别的舒服理念,于大家都是好事。
基于这个层面,我才觉得说,河合隼雄的妈妈在某些方面的教育,值得借鉴。
最后,《给未来的记忆》由一百多篇小短文组成,文字风格颇像一个邻家大哥哥再跟你聊家长里短的事情(或许是翻译的功劳),看起来轻松预约又发人深省,心理学爱好者和河合隼雄粉丝值得一看。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五):《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加书摘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内容大概是一个心理学家对自己一生的一个交流式的回顾。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从每一段经历中获得每一点成长,每一点改变,塑造成一个完整又丰富的人。从陌生到亲切,是因为读完这本书时,感觉仿佛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有走了一遍,遇到的每一个选择是那么似曾相识,自己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迷茫,但正是作者每次的深思熟虑,通过认识自我内心来寻求解决之道,这是让我我最佩服的地方。
下面是我读到精彩地方的一些摘录:
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没什么效果了。拿第一的人,肯定有很多做过头的努力都是白费掉的吧。
没有说一直在进步,可是大家肯定都有感觉,只要自己明确有着不断进步的东西,也挺不错的。
快乐超过一定尺度,想要提高一点点就需要花好多钱。这两者不是直线关系。
一美元的分析费
你对我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应该尽我最大的可能来支付。你可以不在乎,我可得永远在乎下去才对。你现在做的事情,我也会照样去做的。这虽然不是直接对你支付报酬,但是吸取了你做这件事的意义。
有什么用?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确立足够坚强的自我。
共时性告诉我们有非因果的关系,不是所有可以由因果来解释。
面对选择,不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而是要明锐地指出现在思维偏向于某一个片面,必须自己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去做。
人们做事不必这么拘泥,经常会不当回事地破坏一些规则会有一些麻烦,但应付不了这种麻烦,你就算不上一个人物。只要做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觉得这么做更好或者觉得自己能做,那你就做吧。
究竟是谁安排了这一切?
这是一个好问题,却没必要去回答。但这么去思考或者说用这种姿态去面对,却是很重要的。“答即所问”
不是要洋洋洒洒说些普遍的真理,而是要拿出自己独特的东西。当然,在拿出自己独特的东西的时候,没必要吵架反驳。
人如果沉溺在往事中不可自拔的话那就完了,可是看了别人回忆的往事,想一想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也挺有意思的,生活就是这样,有回顾但更多的还是要往前看,给自己回忆,更要给自己未来。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六):从自卑男孩到心理学大师的成长之路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河合隼雄系列著作,对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是难得的福音。河合隼雄的作品有种特别的深入浅出的风味,他从来不喜欢写逻辑复杂、绕来绕去的话,跟以往印象中那种心理学专业书籍有所不同。所以,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给未来的记忆》。
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自传《给未来的记忆——河合隼雄回忆录》,从记忆中弟弟的夭折开始说起,娓娓道出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各个转折时期所面临的困惑以及随后做出的选择,还有家人的相互激励等等。读来自然亲切,许多细节可圈可点,可以让读者轻松了解这位学者难得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直接展现一个多彩样貌的河合隼雄的思想轴线,其中的反省与洞见、智慧与包容,也令我们受益无穷。
全书几乎就是由这些具体事例串联而成,读来生动有趣,更令人深思。不愧是出自心理学家的自传,他尤其对于自身的自卑心理有细致的刻画,书中有一节就是“从自卑感起步”,比如当年对于自己数学能力的自卑;刚在大学任教时,他总觉得自己不是当大学教师的料,当别人介绍他是天理大学的讲师时,他却听成“这是个没什么本事、居然还能当讲师的家伙。”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卑感如此强烈的年轻人,日后却成为日本心理学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如此说来,生活中大多数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自卑情绪的折磨,但只要不被自卑心理所压垮,不让自卑心理转化为表面的自尊,克服自卑的过程却让人生出进取的动力,并且自卑心理的升华通往更难得的品德——谦卑。因此,适度的自卑都要胜于强烈盲目的自信,后者只会让人流于虚荣肤浅,最终一事无成。
河合隼雄同时混用故事、案例、感受、象征、疑问和少量的论述制造一个易于产生顿悟的混沌空间来传达他的智慧,易读而难解,易感而难言。这样一位大师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正确无比的方向,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迷茫、不知所措,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抉择,都有他的行动。身处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人,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有人,如河合先生,就能平地崛起,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山峰?根本的差别在哪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还有其他什么?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抉择能力、行动能力,究竟怎么成长起来的?在《给未来的记忆》里,我们都可以得到启示。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七):纯粹而专注的力量
第一次阅读河合隼雄先生的文字,没有想到做为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还是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被众多作家所推崇的河合隼雄,写出的文字却能如此平实坦诚。
在这本类似回忆录与自传的文字中,河合隼雄先生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半生经历,主要集中在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以及成长时期的个人选择方面,作者并没有侧重自己达到的成就,而是梳理了自己成长的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其实在这个讲述过程中,体现的亦是心理学家本色,格外着迷于作者的那段儿时生活,一大家子人口,妈妈那么爱孩子,爸爸如此有担当,哥哥如此疼爱弟弟,看了内心感觉温暖万分之余也不能不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太强大的塑造作用了,就是因为妈妈给予的温暖启发,哥哥们的扶持与帮助,才让作者可以找到并专注于自己喜爱的方向,甚至大学时不惜休学,并且在并不优渥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同时,作者也回顾了自己的职业历程,尤其是最初职业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一帆风顺,作者也详细讲述了在每一个拐点,自己的忐忑心理,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找到方向之后的思考,坚持走下去的坚定,每一步成功之后的犹疑,作者都写得极其坦诚,我想作者写下自己当年的职业与生活历程,一半是回看自己半生的脚印,一半也是为了给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提供一种参考,毕竟谁没有经历过走在人生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时刻,这也是本书起名《给未来的记忆》的原因吧。
做为一个心理学家,作者的讲述也为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日本的心理学发展,并且对于日本民族的特性、中西方的思想碰撞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在我看来,河合隼雄具备的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纯粹而专注的力量,因为有那样幸福的童年时光,造就了他认真诚恳的性格、坚定而有原则的品质,而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与品质,带领他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且不计得失地坚持下来。而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力量。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八):父亲的智慧
河合隼雄的这本回忆集,读着真是轻松。各个小故事之间,除了时间上大致的前后连贯外,是比较松散的。读的过程,你也会有“想到什么便娓娓道来”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感,这也是读来自然的根本原因吧。
你很难想到,这样一位日本家喻户晓的心理大师,也有深陷自卑。从自卑的情结里出来,取得心理研究的大成就,家(人)的力量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河合的父亲,令人尊敬、着迷,那种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显着冷峻又十足的熨帖。或许,正是父亲的一些素朴的态度和观念奠定了整个家庭的风格。譬如说,
不管做什么事情,爸爸只要决定了不做,那就绝对不做。说到自己要专心做一个齿科医生,那就专心致志地只做齿科医生,其他什么都不管。(P17)以至于,
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些兄弟也经常说起,好像都继承了父亲血性,说不做什么,就决不做什么,每个人都很相像。(P17)父亲的态度,“守本分”是个很好的概括。
我尽全力守好我自己当齿科医生的本分,孩子的本分就是玩儿,只要尽兴玩儿就行了。所以,不用想着爸爸在工作而我们怎么一天到晚光是玩?你们是孩子,既然孩子的本分就是玩儿,那么就玩儿。爸爸是大人,爸爸的本分是工作,那么就好好工作。(P44)这话说的不能再“拉风”了!也正如此,小孩子到了中学生,如果还淘气,“那就是不良青年了。”我想,因为青年有了不同于小孩子的“本分”值得去谨守了。
河合隼雄的成长过程,是在父亲的一种“直觉断定”的智慧的荫蔽下铺开的。在不去参军、从京都大学休学一年、从京大毕业当高中老师,父亲都很平淡从容地支持了河合的选择,给了他肯定。这样,个体的成长既有着基于兴趣的个性化的选择成分,
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我是因为有兴趣。(P145)也有很硬实的把本分的事情做好的内核在里面。后来河合隼雄美国留学,和去瑞士苏黎世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历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现下的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是不是违背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承担一些远超出自己“本分”的事情?是不是额外地背负着父母的理想与抱负?是不是少了这样一种温柔而硬朗、轻盈而厚重、欣悦而又严肃的智慧在里面呢?这是很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的。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九):如此成就的人,其人生必有精彩之处
很惭愧,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河合隼雄,在网络搜索他的信息之前,我是一无所知的,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从零了解作者的机会,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
虽说为自传,其实这是一本河合先生和出版方的对话整理,语言内容和封面一样,都是暖暖的日系风格,文字中充满了日式的谦和与舒缓。一篇篇短文,串联起了他从童年到留学学成归国三十多年的人生轨迹。
在作者对童年的记述中,他那“专心做齿科医生,什么都不管”的父亲,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踏实做事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特别是身处如今这个浮躁年代,尤其感觉缺少这种近似固执的敬业态度,也正是由于父亲这种作风,让作者和他的母亲、兄弟们能够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同时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从书中的言语间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是十分尊敬和钦佩的,和东亚各民族差不多,父子们的沟通并不多,但往往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父亲总能给与孩子决定一生的帮助和支持——在作者中学毕业,正是日军侵略战争末期,征召学习优秀的青年入伍,父亲冒着被贴上“卖国贼”、“非国民”标签的危险,帮儿子回绝从军的推荐,如果不是他父亲的支持,作者以后的人生肯定将会被改写或者早早的结束。后来在因此为理由致使作者落榜心仪的高校时,父亲又冒着空袭的危险长途跋涉去学校询问原因。可见貌似固执的父亲,内心把孩子的成长看的比自己声誉和生命更重要。可能由于我也是一名父亲的原因,看到此处颇有感触以致时常回味,很有“见贤思齐”之感。
自卑、不自信这种心态,我一直以为只是资质平庸的常人才有,像作者取得如此成就的人根本不会与此沾边,但从他的回忆可以看到,自卑和不自信贯穿作者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当然,这也许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小时,他的兄弟们太过优秀,而长大后他不论在日本还是欧美都是在顶尖学府学习工作,周围全是顶尖的人才。我想,也正是这种自卑和不自信使他更加勤奋,最终成就一番作为。
一般看来,日本人往往是民族认同感非常强烈的,而作者河合隼雄,小时却是个另类——向往西方文化,看不起日本传统文化。从小就看诸如《基督山伯爵》、《简爱》等西方名著,听交响学、学西方乐器,一直到留学欧美,完全是个西化的日本人(这可能也是他内心反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他在瑞士荣格心理研究所的毕业论文则是以日本神话为研究内容,从瞧不起到深入研究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心路历程的改变,在书中也有了详细记载。
“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其人生必有精彩之处。这本二十余万字的小书,一两天便能通读,不论是对作者一无所知的我,还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看到打动自己的和有所触动的东西。
《给未来的记忆》读后感(十):河合隼雄回忆录——《给未来的记忆》书评
河合隼熊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的成长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有没有借鉴作用呢?本书《给未来的记忆》就是河合隼熊自己的一本回忆录,主要内容就是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学家,在他的回忆录中我们会发现他也有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负面情感,例如会感到害怕,会感到自卑......
本书正文编排顺序主要以时间顺序为主,按照作者的成长历程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收录的短文篇幅都比较短小,而且文字通俗易懂,不带专业难懂的词汇,这样很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很多青少年朋友可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向往,立志长大要学什么,然后就向那个方向努力,如果中途因为种种原因而要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就郁郁不得志,后半生有可能也就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那么你可以看看本书,你在本书中会发现河合隼熊作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学家,他最开始想要学习的居然就不是心理学,而是数学,大学还专门进了数学系专业进修。在第一章“决定进京大数学系的理由”一文中你会发现作者当时的想法只是因为不学工科,要进京大,而且以前也学的是数学,这样的情景和我们高考时大部分人选择志愿的时候多么相像。只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后我们可能会选择转专业,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的是逃避。选择逃避的同学,你可以看看本书作者是怎么对待自己进入数学系学习的这件事的态度。而且后面作者转而学习临床心理学的原因不是不喜欢数学而是想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在这个关口作者的选择让我很是佩服,在第二章中“下决心休学”一文中作者决定在快升大三时休学,好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而且其父亲还表示支持,这让我不禁想起很多没有目的就跟随潮流考研的同学,你们可以看一看本书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思考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时,我们很多人尤其是男同胞们碰到不顺心,挫折的时候,往往压抑自己的情感,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等等。但是这是不好的,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身份在回忆录中就持有这样的观点:男孩子,一样可以哭(这也是第一章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在本书中,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的脚步可以同时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是这样做的,我个人感觉我是有很多没有做好,不过我相信在以后的时光里我会珍惜每一天的时间。推荐这本书给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希望你们正值青春年少的黄金时期能够看一看本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