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惠此中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惠此中国》读后感精选

2021-04-22 03:3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惠此中国》读后感精选

  《惠此中国》是一本由赵汀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惠此中国》读后感(一):旧瓶装新酒

  这样解释文明的形式已经是汤因比,亨廷顿玩剩下的了,不过西方中心论的声调看不出多少中国的特点,于是乎,旧瓶装新药,还是有过人之处的,喜欢最后一章思辨的味道。总体看来,适众不多,大多数看到古文,哲学都放下了,有点文学和哲学功底的,看起来还是有收获的,只是有些散漫,不够精悍,不看作一个终极解释,而作为思考的启迪还是无可非议的!

  《惠此中国》读后感(二):中国旋涡

  赵汀阳在人民大学讲“中国旋涡”

  《惠此中国》读后感(三):单刀赴会,解构新清史

  一个字:勇!

  国内历史学界势弱,给老美主导的新清史压得没脾气,中国哲学家看不过去连出两本新书来帮忙了。哈哈~群众围观看热闹~

  赵这个中国“旋涡模式”等于解构了新清史,可能要成为学术热点。在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各民族的最大利益都是成为旋涡核心,成为中国王朝,这才是符合博弈论规律的理性选择。可惜赵是单刀赴会,一个人再勇猛,后面有战友顶上才行啊。

  《惠此中国》读后感(四):几点疑问

  此书所论中国的天地信仰(此信仰并非根植于道德或美学),以及中国“以变而在”的方法论,令我耳目一新。只是尚存几个疑点。本书似乎有“文化优劣论”之嫌,简化了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似乎这些人全盘接受了中原的典章制度,或者完全融入了中原的思维方式。并且,对于“汉字”作为“中原漩涡”之动力的解释,颇为可疑。文字作为无形的符号,如何与有形的地理空间形成如此强烈的联系?何况契丹、女真、党项、蒙古诸政权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文字。或许,文字的吸引力有其时限,各民族文字一旦形成,汉字便不再是主要的漩涡动力。

  作者也提到了“华夷之辨”在历史语境中的动态变化。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汉”的概念是何时、如何形成的?从事农耕、说汉语、尊奉孔孟,就是汉人了吗?至少看起来血统在其中不算主要因素。历史上对“汉”的论述与“中国”、“华夏”有何关联,还要再读书。

  《惠此中国》读后感(五):不看中国,看历史哲学

  没有哲学底子的人肯定看不懂,尤其是最后一章,没读过赵的其他著作也很难懂得他哲学部分说的是什么。请看完看懂了再来评价。

  文风和思想都很有趣,由中国历史讲到中国哲学,有意思的历史哲学,很有文采,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前所未见(在赵之前的作品中未见到,有共通也有推进)。赵的写作越来越成熟了。要我来讲,则得由“变易”和“生生”讲未来讲人类历史讲宇宙。这里的确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关键,把“生生之道”的创化之力充分开发出来。赵对“生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和广阔,有人可能会把“续命”和“永在”理解为苟且和长生。另:赵区分了“物”与“事”,但还差一步,沟通“物”与“事”。PS:我却认为,中国历史(现实的而非哲学的)不重未来,反而极端崇古,这恰恰限制了中国历史的未来性。中国思想的“变易”“生生之道”的形而上意旨很高,但并未在现实、历史中开出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一点从政治上即可看出,中国的政治结构、政治体制几千年来都未改变。

  《惠此中国》读后感(六):何以中国?惠此中国!

  八万字,很薄的一本小书,应该是赵氏在写《天下的当代性》过程中对“天下时代的中国”以及“古代中国”早期的思考而成型的著作,所以单看本书其实有些地方还不太容易理解,最好是跟《天下的当代性》合看。

  在本书中,赵氏对“中国旋涡”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追根究底的深挖了“何以中国”(或者说“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这个问题。在赵氏看来,因为存在“独立于语音”而可“普遍共享”的汉字,中原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四方群雄共同追逐的“具有最大政治附加值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诱惑”,使得中原在当时脱颖而出,成为群雄逐鹿的“博弈场”(亦及吸引众多实力不断卷入的大“旋涡”),在这种不断的追逐博弈中,中国成了一个具有空间收缩性(核心区域大体不变)的生长物。

  这种“致命的诱惑”在赵氏看来,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意识,故而,赵氏在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古——今”历史哲学,说明中国人所笃信的“历史”之宗教。事实求是讲,第四章更多的事哲学的论述,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力。

  《惠此中国》读后感(七):历史的必然

  这本书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这么强的连续性。作者为此提出了一个概念:漩涡模式。用此来说明中国文化并不是用侵略扩大地盘与影响力,而是这片广阔土地上的人们自觉的被卷入这一连贯叙事的故事中。“满天星斗”为这漩涡提供了新内容,例如:艺术、饮食、文学、服饰等等,但内核却从未改变。

  这个核心是精神的而非物质上的,作者主要总结了3点:汉字、思想系统、天下体系。思想系统指的是一些经典古籍,它们对万事万物有着解释权,也就垄断了思想。不过,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有优势的汉字而产生的先发优势红利?天下体系指的是中国自古并无地理界限概念,四海八荒即为天下。天下之中即为中国,周代何尊上的“余其宅兹中国”就是最好注解。所谓的汉字优势主要是它是象形文字,脱离了语音,故可以通用,使得四方都共享同一故事与思想。汉字与天下体系一起有着最小的排他性。

  同时,书里也对历史性以及中国原生思想做了哲学讨论。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变通思想,也说明了中国无宗教背后的“神性”。所谓神性就是不容讨论的绝对正确,形成一个大一统国家需要这种共识。

  这本10w字的书很有启发性,但可以反驳的点太多。比如思想的兼容性,真要说的话,各大宗教都有兼容性。比如排他性很大的犹太教变化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人会说这些宗教虽然不会禁止其他族群的入教,却会排斥非本教的人。但要入主中国,难道不也要尊儒么?既然有神性,当然同时必有排他性。至于汉字,它的作用的确很大,但为什么日本、韩国并不来逐鹿中原?还不是地理原因么。如果真要去找中国文化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必然性原因,个人觉得还是因为地理因素。

  中国文化没有单一宗教,但并不是没有“神性”。就是那天命所授的正统故事,这是一种普通百姓的“人心所向”。但游牧、渔猎、农耕几种文明的天然的信仰不同跟地理环境那么的契合才真正的算是一种必然。

  《惠此中国》读后感(八):赵丁阳 天下体系

  天下体系的核心理念在于“天下无外”原则。就是说,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政治不拒绝任何人的参与、不会把任何人排除在外。只要“有德”,就有机会获得天命而主政天下,这等于是论证了逐鹿天下的合法性。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人自认为是“上帝选民”,将其他族群排除在外,而“天下无外”原则显然具有更大的兼容性。无论中国的政权格局如何变化,这个原则一直保留在中国的政治基因当中,让中国一直保持着开放性和兼容性。由秦始皇所开创的大一统国家,就是指以天下为尺度、内含天下格局的国家。在中国人看来,天是神圣的,而内含天下格局的国家,可以与天同构、足以“配天”,因此也是神圣的。 这就解释了史学界一直以来的一个重大困惑:为什么中国文明和世界上其他重要文明都不一样,竟然没有产生出一个原生的超越性宗教?事实上,没有建立超越性的宗教,并不代表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感或者神性。中国文化里确实不存在人与神的约定,因此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是,中国人相信“自然之道”是最高存在法则,人道必须与天道相配,只要达到“配天”就具有了神圣性。所以,以“配天”为根本原则,内含天下格局而具有无限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中国,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金句 1. 在无常的命运面前,中国文明总有办法让自己活下来,保持一种近乎“不死”的存在状态。 2. 人们之所以选择遵循一种传统,从长远来看一定是这种传统更符合人们的生存利益,否则这种传统就不可能持续。 3. 中国的历史进程只设定了游戏规则,却没有预设终局,是一个情节无限展开、可以一直玩下去的长期重复博弈游戏。 4. 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无法支配也不可预测的生存环境,为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发明了最早的“魔法”,也就是巫术和占卜术。 5. 精神世界规定了现实世界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标准,能影响身在其中的所有人如何想、如何做,因此精神世界对现实世界拥有强大的支配权。 6. 在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模式中,追求“合”始终是历史的大趋势。

  《惠此中国》读后感(九):《惠此中国》作者前言

  本书试图对中国的历史性给出一个哲学解释。中国的精神世界乃是经史一体,经史互为表里,离史无以言经,离经无以述史。因此,以哲学的方法论去思考何为中国,必涉及众多相关知识,涉及思想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古文献、民族学等诸多问题,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李泽厚先生、裘锡圭先生、黄平、张宇燕、杨念群、许宏、张文江、李零、吕祥、关凯等诸位师友的帮助。特向诸位师友致谢。

  另外,我要向苏秉琦先生致敬。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概念不仅是对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的传神描述,也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解释模型,我将其作为思考中国的一个问题起点。许宏先生提出的“最早的中国”概念 是另一个问题起点,尽管“最早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形成过程,未必有一个如同始发站的确然起点,但“最早的中国”的概念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凝聚力起点仍然富有意义。我在本书中论证了一个“中国旋涡”的解释模型,用于解释商周以来至清朝的古代中国的生长方式,上接“满天星斗”之远古中国阶段而止于1840年(或者1900年)即将转型进入现代游戏的王朝暮年,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古代中国如何形成一个具有难以拒绝的诱惑且一旦加入就难以脱身的博弈游戏,谓之“旋涡”,以及中国如何在旋涡中以“变在”存在论而创造了作为方法论的中国。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王斌先生、李楠女士和王文婷女士,他们为此书的出版尽心尽力。同时我也要感谢赵涛先生、何菊玲女士和王星女士,他们所在的杂志分别发表过此书的部分内容。艺术家邱志杰特为本书封面书写了“惠此中国”,我也要感谢他的高情厚谊。

  《惠此中国》以及《天下的当代性》 的相关课题研究都得到了凯风基金会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赵汀阳

  2016年3月12日

  2015.10.赵汀阳@“何谓中国”论坛

  《惠此中国》读后感(十):路过……

  早就听闻赵汀阳是还活着的哲学教书匠中比较有思想的,近乎可以称之为哲学家了。然一直没有认真的去读过他的书,虽然早就随便翻过几页《论可能生活》,很遗憾的是那一瞬间没有激起自己读下去的欲望。后来在kindle上买了坏世界的研究一书,读完导言觉得该买本纸质版,但一直没有行动。早几日,凑巧的与一友聊天,期间听他赞美赵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该友是我极其尊敬和敬佩的人,他早已不再进行学术写作,毕竟他曾言自己能力不可能超过哈贝马斯了,写的越多制造的垃圾也越多。试想,一个人有如此想法,他的看法即使没有创始之见,至少也高于大多数的学者教授博士,况且他还从没有尝试过去停止阅读,阅读成为了他生命的本真部分。偏题了。他一称赞赵,我转头就买了赵的五本书。昨天下午拿到了书,迫不及待的先挑了比较薄的《惠此中国》,陆陆续续花了五六个小时读完此书。真心觉得厉害啊!从这本书里面看出了作者的雄心,他似乎想要去建构一种新的对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勇气可嘉,值得敬佩!当然,作者的解释是否合理,作为一个门外汉的我难以去做详细的说明和论证。也许,更适合的是谈谈读该书所得。第一,敢于通过问题推进理论的学术思考都是良心作者。在该书中,作者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来推进写作。能够设置问题并且问题是合理的,至少在作者自己的解释框架之内,这显然说明了作者明白自己在说啥,也试图去告诉读者自己说了啥。仅凭这一冲动,作者的学术写作就不知道比很多的所谓学者高到哪里去了。第二,书名设置的超级引人。什么?中国怎么会变成一个神性概念?好想读下去看看作者是不是在吹牛逼还是有真知灼见。读完后,发现是后者。因为争夺最大物质利益和最大精神资源的博弈活动形成了一个旋涡,大多数的参与者都不自觉的参与其中。深处黑暗之中的人,追求光明是其永恒的事情。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海滩上在晚上出生的小海龟总是生而就知往海水的方向跑,因为光的存在;当城市五彩绚丽霓虹闪烁的时候,小海龟离海水越来越远,爬入城市的水沟和柏油马路,直到死亡都不自知为何而亡。也许,深处其中的四万方民,就如这只小海龟一样,它只认光,只认那最亮的光。这是一种神性,无法抗拒的力量。中国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第三,是什么让这种旋涡具有如此吸引力。作者解释因为有汉字,因汉字而形成的思想系统,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以及依赖周朝创作的天命传承神话来解释自己王霸故事的滚雪球一样的政治神学。虽然作者还提到了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但他认为这几个因素就足以解释清楚这种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了。是真的吗?第四,对旋涡模式的解释还得有方法论。作者提出了“变在”作为方法论的证明。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因变而在。莫非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非常深厚的哲学理论和传统?抑或作者自己仍然处在思考之中?由此导致本书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觉得有点鸡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