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2021-04-23 00:2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1000字

  《孤独,怎么了》是一本由艾米莉·怀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怎么了》精选点评:

  ●孤独,是一种病。

  ●若不是亲身经历,体验不出文字的沉重。在这社会上,纵使被提及,也很难引发关注,毕竟鲜有人会将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如若有,注意即可;若不是,享受一份沉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看不下去,用来睡觉前读很快睡着。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中。

  ●孤独是心理生病,而不是身边是否朋友,孤独是把内心世界关上大门,而不是遇不见新朋友,解决孤独的方式就是调整心态。 运营叙事角度真的让人头疼

  ●最后一段仿佛就是在秀恩爱

  ●孤独一直侵扰我的生活,要么直接侵袭,要么伺机而动。我希望我和它的拉锯战能进入永久的休战,与你永远不孤独。

  ●都市的墙壁将人心隔开,电子产品让人无法脱离,大城市的打拼让你身心憔悴,这本书非常适合当下心灵脆弱的人一读,属于不必全书精读,总会有字句可以引发共鸣的书,也许都市人多多少少都有孤独症,只是程度不同,总之,看完很治愈。

  ●前三分之一部分觉得非常无趣,就只是一个孤独的作者的碎碎叨叨流水作业,然后提出一个自觉非常重要的观点,孤独不是抑郁症,孤独当然不是他妈抑郁症。。中间三分之一差不多是研究孤独的一个中长篇综述,有做过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有些觉得孤独的人的看法之类的;最后三分之一是作者觉得其实孤独还是可以被治愈,然后就去努力的尝试改变,结果真就运气那么好,然后就有人陪伴了???讲真,首先不说逻辑是哪里不太对,其次不是说了这是你被动接受的孤独吗, 当然除了基因,文化环境当然是孤独产生的因素,但是怎么就自己治愈了自己了呢?确实,孤独这个问题不怎么被大家提出来说,跟性一样难以启齿,也不过其实就是作者自我的救赎之路吧,也许是个好的研究者,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了贡献,那只能怪写作能力真的配不上她的科学研究吧

  ●感觉找到了自己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一):即使逃不过孤独的魔掌,至少我能认清它的模样

  在本书中,艾米莉从孤独的来袭谈到了孤独的真相,继而探讨摸索了一系列如何适应孤独的方式以及正确疗愈孤独的解药,并最终接受了孤独如影随形的陪伴,与之握手言和。

  不可否认的是,它多少有一点心理类书籍共通而难免的阅读枯燥感,也不怎么容易进入。

  但,还是值得一读。

  当然,如果你业已习惯了孤独相伴,甚至万分之享受孤独所带来的欣悦,那么,也许你并不需要它。

  只不过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发自内心地讨厌孤独、厌弃寂寞的吧。无论他们是否真正意识到并看清楚它真实的容貌。

  而在此种情况下,或许这本书能够派上用场。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即使逃不过孤独的魔掌,至少我能认清它的模样。”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二):学术著作

  本书作者有着非常优秀的学术素养.

  她因为自己的孤独症备受困扰, 所以做了很多的学术研究, 查阅了很多关于孤独症的文献, 也访谈了很多研究孤独的学者. 她写了这本书, 也呼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 深入解决孤独人群的问题, 来提供公共卫生水平, 和防止因为孤独带来的身体上的病症. 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她提到的很多其他的孤独方面的研究学者, 整个群体, 对孤独的研究拨开了一些迷雾, 区分了抑郁与孤独, 也细分了孤独的类别(情感孤独 vs. 社交孤独). 也提出了孤独的对症下药, 多创造社交机会. 她也意识到穷人更加难以得到社交机会.

  很遗憾这本书目前只有不到10篇书评. 可能因为孤独症人群相对数量比较少吧. 还有就是孤独会被歧视, 所以推广不容易. 也不会有太大口碑传播.

  希望更多的孤独人群得到帮助.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三):很感谢这本书

  大二时曾一度十分痛苦,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因为有些症状和抑郁症很吻合,但有些又与抑郁症完全相反,比如抑郁症患者会在晚上觉得症状减轻,而我当时是每晚孤独得无法入眠,白天症状才会缓解。我知道自己是痛苦的,但又觉得是不是只有自己才有这种奇怪的感受,每天都在因为孤独而失眠,因为痛苦而自我怀疑

  翻出来了“孤独症”最严重的那天的日记,太可怕了,感觉要被孤独给吃了(当时颈椎有问题,胳膊使不上劲,写字极丑)

  到现在还记得,那天我晚上11:00上床准备睡,因为太孤独了,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失眠到第二天早上7:30,听到妈妈起床吃早饭我才睡着

  补觉到10:30,妈妈中途回家取东西,发现我“还”在睡,很生气地把我叫起来,我觉得她不理解我,我们大吵了一架,我就写了下面的文字

  应该就是在当天吧,我在书店发现了《孤独,怎么了》这本书。太震惊了,感觉仿佛把我孤独时脑袋里的各种想法都文字化了,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钻到我脑子写的这本书。

  多亏这本书,我意识到我的确不是抑郁症,但的确是有问题的,而且也意识到了我的孤独与别人做了什么没有关系,我也就停止责怪妈妈了,妈妈也开始理解我了。我从这本书里获得了面对孤独的勇气,之后我的日记里就很少出现“孤独”两个字了。孤独的时候,其实也会给身边的人带去痛苦,当发现这本书很有用的时候,我和妈妈都很高兴。

  我妈读这本书的感觉和评论里很多人一样,觉得挺无聊的,因为她并不感到孤独。我也希望所有读这本书的人都能觉得无聊,这样就说明你并没有在经受“孤独”带来的巨大痛苦【比心】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四):孤独怎么了 怎么了怎么了

  【作者】她曾是一名律政界风云人物。金发碧眼苗条纤秀。获三个学位。曾因孤独而出众。在父亲癌症去世后,她的孤独开始深入骨髓,遂放弃律师工作。严重时想过自杀。如今她居住在纽芬兰专门从事写作, 平静地与四只猫为伴。

  ———————我时常在想,哪里机制错了,是我出生的时机不对,还是我本不属于这颗星球?

  —————————————硬壳是包裹、保护,是周密而牢不可破的防御;当然也是拘束,禁止,是永不可质疑的体制的确定与权威的绝对。

  【美】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孤独和社交恐惧要分开来看。有社交恐惧的人可能会孤独,但大部分的孤独人群对社交不会感到恐惧。

  孤独以它独有的方式蚕食,盘踞着我的心。

  孤独与孤僻,是两种定义。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我tm害怕是后者

  “或许幻想可以省去现实交往中的困难,让人快速找到一种安慰。孤独人群并不是不懂如何去社交,只是他们通过幻想去寻找一种融入感。”

  “到静修处修行数月成为现代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他们去那儿过远离尘网、自给自足的生活,独自探寻被写入《孤单星球》手册的神奇之境。”

  “在商业化的世界里,变化和发展是本质,利益关系不可能长久。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经济衰退时期第一代独居(不会做饭)的人。许多专家预言:到2100年,地球上一半的动植物都会消失。”

  为什么受罪的总是无辜的动植物。它们的思想我们从来不屑于倾听。我们只在乎自己没拥有的,我们的生活包裹在商业化的躯壳。我知自己假装对未来作出一副假惺惺的担忧样,总比现实中的人模狗样好太多。

  “孤独患者并不需要一杯奶油可可,他们需要的是长久的陪伴” 奶油蛋糕只是短暂的慰藉,实际上他们更需要长久的陪伴。

  “我们在选择未来时通常会借鉴过去。” 这是历史自己都不知道的价值吧。

  “欲望都市、老友记、广告狂人 电视剧里全是对生活心满意足的人物形象” 大量影视作品被虚化,给人制造一种假象,于是人便轻信它。

  “私底下的我大多是一个人。放学后我会偷偷打开学校后门,对着猫大声讲话来寻求陪伴;要么独自走去街角商店逛一会儿;傍晚时分,整个空房间暗下来,我就坐在后门廊上玩大理石” 我喜欢去阳台躲在书柜里假装自己进入异世界,邪恶地想象父母找不到我的着急样。

  “一个人待在图书馆里好几个小时后 为了摆脱孤单的感觉 我会列出朋友的名字” 小时候我也干这种蠢事,还被同桌发现了,她质问我为什么没有她的名字。当时一个谎便圆了过去,人小鬼机灵。只恨今日圆滑朝着钻石的极致生长,反而被磨得越来越扎人。

  “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所以我经常溜出实验室跑到对面的大学里。坐在美国文学区的铁板凳上找书看。”(实际上这也是我的内心独白)孤独的写手,是不需要爱情的。

  哈萨克斯坦格言说,“当你越和别人交谈,灵魂就越轻。” 所以我不想再做沉默的大多数。我想替自己的良心向世界发声。即使我被铲死、电死、烤死。说真的,我还真不怕死。

  “一起出游的时候,扮演一个总是会带足够的燕麦条和放久了的水果的小天使,并确保最后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个。” 我还没到作者这么善良的地步。不过我想遵照老子的《道德经》试一试这样做,或许会有些许收获

  《孤独,怎么了》读后感(五):Lonely:Learning to live with solitude

  我自己想说却无法跟家人、朋友说出口的话,在这本书里详细表明了。

  大学的周末,我去购物或者逛街是为了有一个说话对象,曾经一个人走在繁华的楚河汉街,只是看看,从没钱去买衣服,我也渴望有个猫陪伴我。

  回家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我有的仅仅是距离感 好像每个人都离我如此遥远。

  上大学的第三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当时,我遇到了困难时期,与高中朋友失去了联系,要在这个新城市里努力建立新关系。孤独如“刀割”鲜血直流,千疮百孔。

  我的日记里有我对未来生活的幻想,有预言。我永远不结婚 不生小孩,不去经济管理学院。许多女孩从十九岁为找对象发愁,我跟她们不同,我担心自己越来越孤单。

  大三,积极调整生活,拼命去夜跑,有规律的睡眠,曾经列出一个活动清单,从早到晚,即使安排好了,内心也无法平静,一想这些事都是我一个人完成,胃有一阵隐痛,像从悬崖边上往下望的感觉。

  那时候,我一个人走在路上,都会听王杰的歌,想一个不可能的人,记忆的片段还残留,我拼命想要抓住梦里微弱的感觉,找到接下来一天的动力。

  “乐单族”:拥有自我个性和内心力量的叛逆者,夜晚十分,我悟不出任何哲理,只是在操场边听着80年代的老歌。

  孤独以后,我也得了自欺欺人的毛病,周末我常常一个人徘徊于校园,但我会发动态说我正在和某人在外面玩和吃东西。孤独的隐蔽性,我不曾向友人开口,缺乏安全感,他人十分危险,注意力不集中,睡觉断断续续。

  母亲有父亲的照顾,也不会太孤独,有遗传的因素。考虑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时间是落寞的,食欲也大增。

  对于社交,我不恐惧,只是少了群体的归属感,在聚会上,不说话也不参与,只是躲在角落里暗暗观察。我对社会越来越敏感,对社交渐渐失去了兴趣。 总是被说不实际,做着白日梦。

  作为会计,需要记术语,还好有比较好的老师,修行在个人。独处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可以不用依赖任何人,凡事靠自己解决。只是这个过程很不容易,想想别人,感到不公平。他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外界的帮助,而我缺要独自面对重重难关和层出不穷的挑战。

  孤独是避风港,带来压力也是平静。在环境里唯一有安全感是在打印店老板那里,修改毕业论文的格式,查重,听着关于学校里的小道消息。融入社会,有一个自我定位,借助别人来了解我们自己,也是子良先生(咨询师)所言。

  推荐了几本书:《孤独与爱》、《战胜孤独》、《孤独与精神提升》。

  “在你独自做事时,要把自己,放在独自之前,这会提醒你并不是真的孤独。”

  孤独与收入的关系:社会人际关系普遍淡化,但拥有可支配收入和高学历的人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社交。

  搬了家,换了新工作,来到新城市,继续对抗孤独,与之为伴。美国加州大学“ucla 孤独自测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