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2020-11-22 01:5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爱与孤独》是一本由琦君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孤独》精选点评:

  ●随笔集。很爱她

  ●最后一辑不是那么喜欢 陨落形成 太多了 比较累

  ●<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想看下。南老师的推荐。为什么总觉得台湾的散文优于大陆呢?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虽然作者是生在大陆长在大陆学在大陆,但幸运的是没有沾染49之后的戾气。因为没有从前到后的顺序阅读,所以有几篇无意中看了好多遍,但没有生厌的感觉。其实温州也是个产才子才女的地方,作者浙江永嘉人,其实温州人不只是会炒房。

  ●跟《三更有梦书当枕》大多数文章重合

  ●一个小女孩 长大

  ●平平淡淡,清清浅浅,一撇童真,一捺慈悲,年至耋耄,依然赤子。就整本主题是相离。与故乡离,与故人离。

  ●还会再想读,我最爱散文了

  ●人生况味

  ●琦君去世后三个月 别人搜集整理的集子 个人觉得 不如自选集

  ●其中一篇文章让我涌起了写信的冲动

  《爱与孤独》读后感(一):忠于内心,然后像琦君一样读很多书。

  书架最后一排的角落找到它,好像突然找到懂得对方的好朋友。我想琦君是个留恋于童年的人,以至于整本书都倘若是一个忠于内心的孩子亲切的聊天。也隐隐地看到她在冷漠钢筋水泥如何坚持写信、如何关心小动物。活的令人动容的女人。

  我想,很大程度上我也追求着这样的生活方式。那些无休止的有关物质、带有企图心的讨论都让我感到眼睛干涩,“只剩下势力的毒,傲慢的香,撩人也杀人的芬芳”——这本不该是女人的全部。

  《爱与孤独》读后感(二):三更有梦书作枕

  与书相遇总是偶然,这次亦然。亚马逊翻看时点开预览,迅速被作者干净和温暖文字吸引。

  书名显得俗气,但是作者的散文却清奇的洁净和有厚实的温暖,像母亲纳的鞋底,像外婆蹒跚的步子和脸上沟壑的岁月。

  散文多是对往事的追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安静的夜里拿起这样一本书,自己也不觉间跟着安静下来,在喧闹的世界跟自己安静的相处,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篇篇读下来,也同样在作者的回忆里感动了起来,像是夏夜的时候坐在自家的庭院,看着幽幽的月亮光洒在半满的水缸。

  与你相遇很幸运,这让我想起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竟然有一种芸娘的形象浮出来,我听过一句话,相见总是恨晚的,如是不恨,便不如不见

  《爱与孤独》读后感(三):总括,一个年轻人看完之后所想的

  很喜欢这种厚重的文字。关于友情,我没有经历过刻骨的离别,所以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只是粗略通读了一遍;而前半部分的亲情和师情,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老院里母亲哼的小调,父亲持的古书,颇有才情且狂放不羁的堂叔,迂腐儒雅的启蒙师,和蔼清骏的瞿禅师……这些贯穿于琦君成长过程中的人都是信佛的,琦君也是信佛的,所以她在看待人事时,有一种超脱而博爱的态度。她不会因为一个街边的小店不在了而郁郁寡欢,比如说买不到仙桃的话,也可以用柚子茶,但是会记得老板娘可爱的笑脸。

  她好像没有怨恨过什么,比如哥哥的死,母亲的寂寞,那一切都应该是让她怨恨父亲和姨娘的,可是透过她的时光和文字,只剩下她对父亲的崇敬。

  读这本书的时候世界都会变得安静下来,我在每天临睡前读这本书,只需要放松再放松,书里面没有晦涩的古字和刁钻的用词,琦君会带你去一个乱世中安静的书堂。

  我不想把这本书归为百合文学,因为那些浑然天成的句子和自强厚德的人格,并不是一般女性可以有的。但是这本书是很适合女性读的,这里面没有“美丽”“娇贵”这种公主式的字眼,虽然是散文,却是处处落在实地的。若你寻找的是一株盘覆在生活这棵大树上的凌霄花,这本书是很适合你的。

  《爱与孤独》读后感(四):如 沐 春 风

  初识琦君是因白先勇《弃妇吟—琦君<橘子红了>》一文,白先生说,看她的文章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琦君笔下的杭州,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妙的回忆,总能勾起人们许多隐藏的记忆。

  前两天忽想起白先生所说之琦君女士,再加上我对散文的热爱,也就与琦君《爱与孤独》(李瑞腾编/江苏文艺出版社)结缘了。翻看着书页,读着那些朴实的语言,感觉她就在你身旁,娓娓道来,亲情、师情、友情、乡情、文情、物情等,她用特有的淳厚和细腻,向我展开了这幅情感的画卷,后悔认识的太晚,要不自己在散文上也不会东西游走,缺乏定性。

  我很喜欢《爱与孤独》这篇序文,她从参加一对夫妻结婚三十周年纪念酒会谈到老夫老妻的相待之道。其中有“能体会孤独的人才有爱”、“ 孤独是心灵纯化”、“以爱来驱赶孤独”等句子,无不指向永恒的爱就如一颗晶莹的珍珠之可贵......

  读她的文章如沐春风,轻轻的、柔柔的,身心都得到净化,没有矫情的语气,没有华丽的辞藻,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让人感到朴实、亲切,好像诉说一个关乎你我的故事......

  《爱与孤独》读后感(五):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

  “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成佛。”

  “我祈祷,可是我得不到启示。”

  “记得我的话吗?在大风浪里漂着孤舟,我们的祷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克服这大风险。”

  微博上有天看到柏邦妮推荐台湾作家琦君,心血来潮就买了她的这本散文选。

  看她的文字,就像听一位亲切的老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的说着从前的日子。她说着往日与老友、恩师、已故亲人相伴的美好岁月,短暂又快乐。那个时代离现在很遥远,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却又被她描述的近在你眼前,让你可以陪她一起感动。她写儿时生活,背文言、练书法,心情依稀就如同现在很多童年被家长逼迫学弹钢琴的孩子一样,当时痛苦,长大后反而感激父母。

  她的文字质朴、感情真挚,如同她自己在“四十年来的写作”这篇文章中所说:“我不喜欢玩文字游戏,或故作惊人之笔。认为‘平易’并不是‘平淡’、‘平庸’,要写到平易,才是功夫。”;“我始终认为,创作上一个最重要的字就是‘诚’。‘诚’就是真挚的感情,正确的思想……秉有一个‘诚’字而写,便是至情至性的好文章。”

  所以,在她的文章中,看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词句,只是简简单单的文字,还有从中透出的淡泊心境。明明出生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但在她的文字中却看不到任何抱怨或控诉,这并不纯粹是由于她出色的写作技巧,其实也是她自己做出的一种选择:“还有些我想起来就不愉快的、曾给我极大痛苦的人物,我又没有一支凶狠的笔,一颗报复的心去写他(她)们。因为恩师与先母对我说过:‘时时要有佛家怜悯心肠,不要着一份憎恨。’由于这种矛盾心理,我笔下也产生不出反派角色,因此我永远只能写温厚善良人物。”

  看到书中最后一篇文章“关于《橘子红了》”,我才想起原来她就是《橘子红了》的作者,高中时曾经看过这部归亚蕾和周迅主演的电视剧,当时非常喜欢,还找她写的剧本看,摘抄了很多语句。现在才知道,原来那是她在写自己的家族和身边发生的真事。

  也是在书的末尾看到编后记,我才知道原来琦君已经辞世,惆怅万千。看她为好友、恩师写了这么多情深意切的悼文,那么她自己的悼文又是谁为她写的呢?悼文中又是如何描述她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