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读后感1000字
《天上再见》是一本由[法]皮耶尔·勒迈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再见》读后感(一):底层人永远受到上层人的摆布,利用
一群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却遭遇社会的遗弃,说穿了,只不过是上层阶级谋取利益的棋子罢了,一群穿着道德的外衣,但是却各怀鬼胎的官员,为自己谋利益,一个一米八的尸体,装进一个一米三的棺材,棺材里装的尸体还是错乱的,甚至是空的,装些泥土的,更离谱的是有些居然还装着敌军德国人的尸体。因为救命之恩,阿尔伯特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无怨无悔的照料一个自暴自弃,古怪,任性的残废战友,这份情义现实社会就算亲人也做不到,或者阿尔伯特的存在就是为了爱德华策划的一场骗局的伏笔
《天上再见》读后感(二):书摘
于是,有一天,他最终想到了:感激。
这是一种纯粹的幻想,的确如此,但是当你大脑里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你要摆脱掉它,那就……
直到两百三十七具尸体全部装进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棺材为止。
现在,想要知道谁是谁完全没有可能了。
他经常看到漂亮的女人,商店里或者公共汽车上,因为死了很多男人,这些女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未婚,她们期待着、守候着、盼望着。阿尔伯特这样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可不是什么人生赢家。
他一边哭,一边挖开更多的泥土,身体其他部分也慢慢露了出来。肩膀、上半身和腰,全都看得一清二楚。士兵旁边还有一匹死了的马,脑袋正对着士兵的脸。
《天上再见》读后感(三):像午休后的一盏残茶
英美小说读多了,法国小说那种风格一时间有点接受不了,感觉像是两个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的脉络和结构逐渐变得清晰,这是一个关于为国卖过命的人徘徊在生死边缘,而有地位的人趁机大发国难财的故事。 善恶终有报,最终所有的人都有了一个看起不错的结局:最令人唏嘘的爱德华也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并完成了救赎和解脱;阿尔伯特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收获了爱情和从头开始的机会;亨利升的很高,但摔得足够惨,也算是赎罪了;玛德莱娜虽然失去了所谓的爱情(这种爱情不要也罢),但得到了一个帅气的儿子;佩里顾先生最终也实现了和儿子的和解。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有些欠缺,可以说它不够紧凑,但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法式的慵懒风格。整部小说更像是午休后喝到的一盏残茶,让人警醒,但却不足以回味太久。
《天上再见》读后感(四):复仇不是一种胜利,而是无法被扭转的悲剧。
大概是,电影拍的太好了,所以,如果电影五星,没办法,书就只能减一星了。我是先看完电影再看书的。。。。电影有小说没有的那种节奏。与其说是画面华丽荒诞,不如说是配乐和叙事节奏,给人滑稽的感觉。。。扯回这本书,读书的感觉就是一下子节奏慢下来以后,犹如电影的前期片段每个镜头都拉长了,然后你有精力关注到各种在电影里你不太会注意的细节。。。。在这点上来说。就会对后期爱德华的行为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我还记得电影看完时,好多观众都不理解为什么爱德华的种种行为。。。复仇节奏爽,不懂为什么!!!
但是书里就写的很清楚了,这是一场对高压父权的复仇,对大发战争财的战争资本家的复仇,对官僚主义自私自利草菅人命的复仇,对整个社会虚伪的爱国情怀的复仇(宁可花很多钱在死亡士兵的纪念碑上,不肯花钱提高改善伤残士兵的生存环境和医疗环境)。
还记得电影结束的时候,好多观众问爱德华为什么自杀,对于一个被战争严重摧残的人,满身的才华无法化解和对抗那种伤痛。然而这样放弃生命当然心有不甘,复仇成功之时,就是灵魂应该解脱之时,再也不用忍受回忆带来的无法承受的伤痛,以及身体的伤痛,身体的伤痛会不停的召唤你的灵魂回到恐怖的记忆中。只有死,才是新生。。。。
《天上再见》读后感(五):战时向往生,战后想着死
首先,这本书可读性较强。随着书页的翻动,让人置身于欧洲湿润的楼间小路上,看着楼上亮着的灯光,谁家绅士在畅谈,谁家小姐在发春,哪里的仆人在哭泣……这是法国文学给我最享受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做到了。
这是一本反战情绪的书。战后抑郁症,发战争财的掮客,举国纪念的悲伤……这一切构成了属于战争的灰色记忆。由战争而来的亲情、人性扭曲,也在故事中占了主角。
这还是一本关于欺骗的书。一个患有严重战后抑郁的毁容士兵,却用自己的才华,画出最感人的战争画册,骗去百万钱财,最后死于父亲的车轮之下……彻头彻尾的悲剧。命运的神奇连他父亲也不得不屈服。(世上有多少这样的故事,父亲用大半生悼念一个活着的人,最后却死在自己手里,多么没有意义的一件事,可是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无意义的,旋转的陀螺。)
书中善良的人都很固执、胆怯。自私的人却有恃无恐。或许这本书故事老套,但是对细节的刻画却入木三分。
拿后记为例。后记里提到政府官员梅林的结局。一个不为贿赂所动,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却遭同僚排挤鄙视,说为什么不贪婪一点,至少换了那双破烂的鞋子,就连记者也不喜欢他悲哀的证词,但是他依然心满意足。
后记还有一个细节。佩里顾还款时,发现款项多了20万,他说:“处处都有偷奸耍滑的人。”然后他闭上了眼,付了钱。——绝了!
《天上再见》读后感(六):没有人是完全道德高尚的
其实这部小说法语本身铺陈非常大,虽然翻译上还有不足,翻译腔大概是所有外国作品翻译过来任何一个翻译者都没办法克服的问题,但是作品是很吸引人的,一战的残酷被作者用简单又有点大篇幅铺陈的文字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勾勒出来。给五星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对一战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没有过分妖魔化,用一部分虚构加上一部分真实的历史来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很小,也很大。看到有评论说阿尔伯特和爱德华诈骗的行为政府是眼瞎吗?但是要是真的去审视那个时代,我认为作者理解得非常透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阿尔伯特想要报复的心理,爱德华活在梦里甚至放弃自己的状态,国家连战死家属都照顾不来那能管那么多,就算有个仇恨上流社会的公务员梅兰,他又能闹出多大的事呢,最后亨利不就是输了官司赔了身家,最惨他不过就是孤独老死,而真正悲惨的士兵呢?邪恶到底是什么,是战争本身还是人的思想?这个也值得思考?!所以这些看似有些荒诞的故事,却又那么真实,邪恶存在于每个人真实状态中,同时也是人物角色对一战结果的挣扎。只有真的理解了一战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谁能说自己在那个思想也在转变的社会还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情绪,这一点没人办到,就跟书里写的一样。也只有去理解了当下人的心理动态,才能理解Pierre Lemaitre的文字。书很长,但并不啰嗦,只是现代的我们不愿意去看每一个细节罢了。
《天上再见》读后感(七):下个世界,我们再会
Those who thought that this war would be over quickly are all dead. Of the war, of course.首先的首先,我要吐槽下读客的翻译水平。多处云里雾里,欺负读者不会法语吗。对照着法语原版一起看,才发现这个翻译错误简直是遍地开花,连简单的否定句都莫名其妙成了肯定句。
你少读了个pas知道增加了读者多少的难度吗。。。
好了。读客选择的几本书都是不错的,也把这些好书比较快的带进了我们的书架上。但是希望以后把控下质量,不然再好的书都被浪费了。
----------------------------------------------------------------------------------
很喜欢天上再见的故事。从一战,士兵的描述,到法国停战后的生活都有着一种浓浓的悲观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这本书里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人物,都是直直白白的好人就是好人,反派就是反派。最多让反派帅点罢了。
radelle这个人物就是给人用来喷的,在一战前线为了保留自己的贵族名誉,杀害了同伴还嫁祸老实的Albert。一步步爬上了社交圈顶峰,沾花惹草还没毫无道德侮辱了一战的士兵赚战争的脏钱。最后落得一个悲惨清贫的结果。
Albert,老实诚恳的大好人。矜矜业业的银行小职员,为了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整天都为了帮他买Morphin而东奔西跑,不惜抢劫也要减少Edward的痛苦。
最喜欢的人物就是Edward,他是个充满悲剧的人物存在。在救了自己伙伴后不幸被炸弹把脸都炸飞,为了不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现状伪造了自己的死亡,成天抑郁的只能靠鼻孔抽烟度日。
在他们的生活中穿插的还有贫穷,一战归来的士兵并没有收到大家的尊重,国家也没有给与相应的帮助。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更多的不幸和冷眼旁观。而本来就名声显赫的家庭,则照样过着光鲜亮丽的上层生活。
新房东的女儿路易斯进入了Edouward的生活之后,似乎就让他重拾了一些希望,开始看各地的报纸,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一天一天情绪似乎好了起来,但是始终没有一个目标,而随着他的父亲在体验到丧子之痛后决心要以爱德华之名建立纪念碑时,他有了一个报复社会的计划,殊不知这将和他的家人有关系。
全篇都编织着阴谋,诈骗,在一个战后的法国里。角色也还有着爱德华的爸爸,聪慧善解人意的姐姐,做事死板但为人极度公正的梅林。形形色色的人物将故事做的非常饱满。
故事的最后,爱德华走向了癫狂,计划成功之际,也是他的毁灭之时,他的疯狂和执念是一战的产物,每个人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天上再见》读后感(八):战争之后,没有英雄的社会
阿尔伯特,一个懦弱、忠诚,无主意的会计;爱德华是有钱人佩里顾的儿子,一个总是爱画一些或者装扮成惊世骇俗的东西;普拉代勒,一个贪婪的没落贵族;三个人因为战争走到了一起。但阿尔伯特发现普拉代勒为调动战争情绪而欺骗大家杀死战友的事情后,遭到了无情的报复,但是幸运的在被掩埋在弹坑里时获得了爱德华的帮助,但是可惜的是两人因一个身旁炸响的炮弹而再次受伤,其中爱德华的脸少了一半。战后,阿尔伯特懦弱的性格让他无法摆脱要杀死他的普拉代勒的噩梦,甚至不敢去向别人解释;忠诚的性格让他承担起照顾对于毒品上瘾的爱德华的重任,并在爱德华不愿意回家时帮他伪造了一切手续。老佩里顾看不上自己的女婿普拉代勒,而是在儿子“死后”越来越发现儿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不懂艺术的他越来越欣赏儿子曾经荒诞不经的行为,于是赞助20万法郎为以儿子为代表的牺牲者建造纪念碑。普拉代勒除了用手段俘获了爱德华的姐姐外,依旧用卑鄙的手段获得政府集中埋葬牺牲士兵的订单,为了修建他心中那份贵族家园,降低棺材品质、尺寸,甚至不顾尸体的身份草草完成一切。被遗忘的阿尔伯特和爱德华在渡过长久的困顿生活之后,爱德华突然寻找到一个绝妙的诈骗计划,虚构了一个艺术家及艺术公司,向全国各个城市发出了战争纪念雕塑的订购单,当收到上百万的订购款时两人就可以前往殖民地远走高飞了。故事的结尾没有太突出人意料,贪婪的不法奸商被一个同僚排挤但坚持原则的底层公务员揭发直至受到惩罚,与我国不同的是该公务员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英雄之举而有什么改变,退休后不过找了一个看护墓地的工作。最令人唏嘘不已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爱德华,在身着华丽的殖民地色彩斑斓的服装走出奢华的酒店时,迎着老佩里顾驾驶的车而向天使一般飞上了天。
我不知道作者书名定为天上再见的意义,如果勉强理解的话可以认为结尾时分,爱德华在天空中与一直思念他的父亲老佩里顾相见也许可以认为是一种天上再见吧。如果强行深入分析,可以认为艺术才华横溢的爱德华作为一个受伤的退伍老兵被社会所抛弃,于是用它的天才设计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骗术,来嘲讽那些花重金关注死者却忽视战争受害者的世界。当这一目标实现后,爱德华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于是他化身天使先行一步上天,等着被他嘲讽的人以及阿尔伯特等人陆续上天再次天上相见吧。
本书可以认为是少数没有英雄、没有战争光环的书。阿尔伯特一个老实的会计被战争、被社会、被邪恶的军官一直压迫,精神紧张,直到最后携款离开法国。爱德华在富裕的家庭不受待见,在战后差点因为军官的破坏死亡,只有小路易丝和阿尔伯特陪伴他这个少了下巴的怪物,否则还有的就是那些被他散发的小费而因猎奇关注他的服务员们。梅兰,作为揭发普拉代勒虚假墓地案的功臣,即使毫不犹豫的将他人试图行贿而得到的20万法郎一张张贴在纸上上交,都没有让他被世人嫌弃的形象有所改变,始终是一个底层卑微即将退休的公务员而已。普拉代勒嚣张一时,但是案情一发,不仅作为其贵族符合的房产被查,而且其子也每年只看望他两次,最后一次则是发现他已经死亡两周。彻底将自己一直鄙视的女婿彻底打入谷底的老佩里顾,我认为会在最后时刻与那个被自己欣赏的“骗子”——也就是他一直思念的儿子会相见时,作者确实安排了相见,只不过一个以绚丽的姿态在天上,另一个目瞪口呆的待在车里。这种有些悲剧式的安排可以让我感受到与那些英雄无敌的大片所不一样的感受,社会就是个这样,你该怎们做就怎么做。
《天上再见》读后感(九):“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愛德華,一個藝術家。戰爭毀滅了他的一切。在他的腦子裡,只有死亡,他的生命也只有等待死亡。
重新讓他再一次活過來的,竟是策劃一場浩大的騙局,一場對命運的報復,對世界的還擊。
生為上層社會人士,他的世界,從來不會考慮現實。他只會將他對這個世界獨特的看法,融入他的畫裡。金錢,從來不是他考慮的範疇。
他的世界,是抽象的,天馬行空的。畫,是他對這個世界唯一的出口。
因為他充滿藝術性的、不考慮現實的處世方式,才成功策劃出這場驚人的騙局
他要的,不是金錢,是對這個世界的打擊
目的達到之後,他選擇了死亡,在鮮花燦爛的歡慶日中,身著最隆重的服裝,在人們的恭送中,葬送自己的生命
阿爾伯特,一個卑微而又現實的生命。和愛德華完全相反,他每天都十分現實地活著,為了生計掙扎著
每天,都要經受貧窮的掙扎,和恐懼的折磨。被活埋的過去,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和夢魘
恐懼日復一日地折磨著他,可他卻頑強的、跌跌撞撞地活了下去。因為他肩負著愛德華的生命。
讓如此現實的他,成為那波及全國騙局的共謀,是因為恐懼與不甘
在最後,他十分現實地帶著鉅款逃跑,與選擇死亡的藝術家同謀擦肩而過,成為永別
那一刻,他哭得不能自己
冥冥中,他們生命的聯結,錯綜複雜。愛德華在戰場上,拯救了被活埋的阿爾伯特,因此他才身負重傷,失去一切。阿爾伯特才如此艱難而頑強地活著,冒著被捕的危險,幫助
愛德華偽造身份,隱瞞一切,頂著陷害他的軍官和愛德華父親的壓力。那場騙局,愛德華負責策劃,而阿爾伯特負責實際的執行。可是,他們終究分開了——藝術家和資本主義家
的世界終究不能重疊。騙局被揭發之時,阿爾伯特渾身恐懼,害怕無法逃走;而愛德華卻享受這玩弄世界的快樂。所以,他們最後一個選擇活著,一個選擇死亡。
他們親如愛人、親人,卻又憎恨著對方。但是,永別給他們帶來的痛苦,確是難以承受的。
佩里顧,愛德華的父親。一個極度理性、自尊心極強的生意人。為此,他永遠瞧不起藝術家般的兒子。兒子因為無法忍受而踏上戰場,永遠消失在他的世界
兒子消失之後,他才瘋狂地感受到作為父親的痛苦,才瘋狂悔恨曾經做過的一切,才有了建立紀念碑的計畫——彌補他內心的痛苦。
兒子就是借由這個紀念碑計畫,策劃了詐騙。雖然他們互相不知道是誰。
造化弄人
他知道日日夜夜思念的兒子竟然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兒子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他多少次渴望將兒子緊緊抱在懷裡,卻再也沒有機會了。
世界是荒謬的。人們狂熱地表達著所謂對英雄的“敬意”,紀念碑、墓地……卻遺忘了活著的、從戰場上歸來的英雄。那些活下來的士兵,一貧如洗,被社會所拋棄。
所以,人們的致敬,只是一種流於形式的、符合人道主義的、看似合理的行為罷了
總有一些甘當懦夫的軍官,平步青雲,過上令人豔羨的生活。那個為了名利,射殺自己士兵的軍官,那個把阿爾伯特活埋的軍官,利用人們的善良,從中謀取利益。
為了節省資金,訂購的木棺短得無法將遺體完整放下,遺體和名字錯位,棺材裡沒有遺體只有土,甚至是敵人的遺體……
為了掩蓋罪行,甚至賄賂官員
梅蘭,揭發軍官的關鍵人物。他是極少數還存著良知的官員,因為不會左右逢源而被人嫌棄。
他沒有接受軍官的賄賂,而是把賄賂當成證據揭發了他。只有他,真的自己親自去墓地,親自挖開土,忍受著骯髒,檢查著陰謀。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正義的官員,永遠被人嫌棄,一貧如洗。他早已接受自己整個人生的失敗。人們甚至忘記他的存在。
真的很可笑
最後,他仍一貧如洗。默默守護著墓地,用鏟子,一點點維護著小徑上的鮮花。
《天上再见》读后感(十):亲爱的 让我们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诗意而感伤的书名。小说是由被誉为当代法国文学大师级作家的皮耶尔·勒迈特所著,他是以写犯罪小说蜚声文坛的,曾经凭借着《阿历克斯》荣获国际匕首奖,但是真正让他步入经典文学殿堂的作品,就是这部《天上再见》。2013年,《天上再见》荣获了法语文学至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于是,皮耶尔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在推理文学和纯文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至高荣誉的作家。
同名电影《天上再见》是由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员阿尔贝·杜邦泰尔在2017年拍摄的。将这样一部宏大的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作品搬上银幕,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最终这项工作是由他和作者皮耶尔共同完成的,无疑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天上再见》获得了第四十三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同时影片还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等十二个奖项。
《天上再见》的背景发生在一战行将结束之时。1918年11月9日,德军停战的谣言在法军队伍里游走,枪声消失了,谁都不要做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因为那会比第一个死去的人还要愚蠢。
法国中尉普拉代勒,在两军都心照不宣地停止对抗时,为了给自己的军功章贴上最后一片金箔,命令军中最老和最年轻的士兵去前线侦察。可耻到极致的他在行进过程中偷偷从背后射杀了这两个可怜的士兵。枪声响起,法德双方都以为是对方所为,于是战火重又烧起。
碰巧发现真相的阿尔伯特被普拉代勒撞进了一个巨大的弹坑里差点被活埋,在奄奄一息时,阿尔伯特被另一位主角救了。这个人叫爱德华。
爱德华出生在上流社会,他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他爱好绘画,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于是,他选择了去参军,用这种方式来报复父亲。爱德华将阿尔伯特从弹坑中拖出来,却在下一秒不幸被炮弹炸飞,没有死,可是他的半张脸,也就是鼻子以下的部位,全部都没了。
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它不分青红皂白就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尊严,可相比痛痛快快的死去,活下来的人却只能带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和灵魂,继续度过他们破败不堪的余生。
这其中的两位幸存者:阿尔伯特和爱德华,因为目睹长官普拉代勒犯罪而惨遭处分,穷困潦倒,依靠着政府给的微薄补助艰辛度日。
阿尔伯特在战前做过会计,战争让他失去工作,失去女友,从战场上连滚带爬的回到现实生活中,他做着一件件最底层的工作,比如站在街道中央,做人肉支架,展示广告牌。他把失去半张脸无法说话无法正常进食随时需要药物和大量吗啡的爱德华带在了身边,为了他,他不惜代价与人对抗,拼命挣钱、买药,维系最基本的生存,养活着自己和爱德华。
而普拉代勒呢,现实就是这么荒唐而恶毒,这些发动战争、放任战争甚至享用战争的野兽们,却在战后依然风流快活,飞黄腾达。相比之下,电影版普拉代勒更加脸谱化一些,大概是希望产生更加鲜明的戏剧冲突与对比吧。
到这里,《天上再见》揭示了一个残忍的现实,也就是: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好人这辈子也不一定能过得很好。
这话听起来有点消极,然而,很多时候,却是非常无奈的现实。所以有人说,《天上再见》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它对命运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力感。
就这样屈从吗?就这样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苟延残喘吗?于是,失去半张脸的爱德华在作品的后半段,彻底的跳将出来,用38副惊艳的面具,演绎了一段悲壮的、不可思议的复仇绝杀。
爱德华谋划了一个充满异想天开的骗局。那些恶人要购买战争纪念碑来粉饰自己的罪恶,他就通过收取永远不会建造的纪念碑的订金,来开一个以牙还牙的玩笑。于是他伙同路易丝和阿尔伯特,把与狼共舞的谋算化作了俏皮诙谐的游戏。
十一岁的路易丝是《天上再见》里一个干净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有天然的磁场的,爱德华对路易斯,没有任何防备,也不介意她的靠近、甚至抚摸。在爱德华失去了大半张脸之后,只有路易斯充满怜爱,也带有一丝好奇的摸过他那张空洞的脸庞。他也仅仅之允许她而已。而爱德华对于其他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亲和姐姐,都宁愿用假死和冒名阵亡去逃避一世,哪怕与他们永世都不再相见,也不愿让他们看见自己残败的容颜。而他与路易斯,却在一瞬之间就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类似战友般的情谊。在爱德华38幅惊艳的面具背后,有着路易斯这个小巫师的鼎力相助。
面具,让爱德华得以重新站在了世人面前,带着面具的他,反倒比没带面具的普通人更加真诚与坦然。
38张面具中,有模仿杜尚、毕加索的作品的,有正义的化身佐罗,还有一个雄狮的面具,是爱德华蓄意敛财之后直接用钞票做成的,戴着这个面具夸张的蹦跳和舞蹈,是爱德华的一次彻底宣泄,他自幼失去了母亲,也随之失去了所有的爱,他的父亲只顾着给他钞票却拒绝给他一个拥抱。
这段疯狂的钞票舞,其实表现出了爱德华对金钱的蔑视,对父权的蔑视。电影的这个片段我印象还是蛮深的,“大眼萌”纳威尔被挡住的脸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喷薄而出的演技,仅仅用夸张而协调的肢体,他就淋漓的展示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与分裂。
爱德华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具,就是一张白白的人脸。而这个面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笑脸和哭脸之间自由切换,只用把嘴唇的角度往上或者往下轻轻一拨,就能做到。所以戴着这张面具的爱德华会很容易做到我们这些正常人无法立即做到的事情,也就是开心时就笑,难过时就哭。
如果看过电影的人,你们有没有发现,爱德华的面具越是精致,越是华丽,越是飞扬,我们就越是能感受到面具之下的窒息与绝望。特别是,最后一幅面具。美到极致,也绝望到极致。
它是一个动物,一只蓝色的夜枭,也就是猫头鹰。这也是整个影片中,最最昂贵和华丽的面具。听说,这款面具的羽毛来自十余种鸟类,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相应颜色的宝石,影片道具组一共耗时了16天全手工完成。顺便提一下,影片《天上再见》在法国凯撒奖上获得了最佳服装、最佳美术这两项奖项,也算是实至名归。
我还记得爱德华的第一个面具,金属质感的面具尽管华丽,却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而这最后一张面具,虽然同样是蓝色,但却透着一丝温暖。面具几乎遮住了爱德华的整个面部,只露出了他的眼睛。
影片的最后,与原著的结果略有出入。安排了一段父子天台相见的桥段。爱德华戴着这张绝美的面具,含着唯一能让我们看到的一双泪眼,与父亲进行了诀别。而在他纵身一跃之前,是否真的从心底原谅了父亲,与之和解,父亲又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的身体,我想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感悟和理解。我只想说,那一刻,爱德华,得到了永久的解脱。
短短二十几载,匆匆人世一遭。他比绝大多数人失去的更多,也承受了更多。在生命最后的几年光阴里,他怀着几多忧郁、几多痛苦,几多心酸,却也有着几多其他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开怀与释放,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他的纵身一跃一起带走了。他,单纯又善良、勇敢又脆弱,自卑又骄傲,最后化作一只孤独而美丽的夜枭,从天台飞走了。愿他永远没有着陆的时候,自在的俯瞰世间,自由的漫天飞翔。
爱德华最终留下的,唯有那声轻轻的相约:“哦,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天上再见。”
黯然神伤之下,作品中另一个低调的存在——阿尔伯特,那个忠厚木讷的男人,他会怎样呢?社会底层的他曾无私的照顾爱德华的生活起居,拼命为他延续着生命,保守着秘密,乐观而豁达,电影中的他甚至在最后完全可以致仇人于死地之时,依然选择了习惯性的伸出援手。所以最终说来,如果爱德华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属于比较自我而冷漠的(这与他的成长背景不无关系),生命于他就像一张张面具,随意戴上,随意摘取;那么阿尔伯特就显得更加无私与知足,他用善念化解痛苦,脚踏实地的过着朴实的日子。作品的最后,自然而然的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归属:一个在极度绚烂中幻灭,一个在日常琐碎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