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读后感摘抄
《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自述》读后感(一):本以为是四十年的感悟,缩水一半
不得不佩服胡先生自幼就老气横秋,但天资聪颖,虽幼年丧父,但母爱深深,管教甚严,克己复礼,弱冠之资,四处求学,十七岁就可以教大学,少年成名,中西融通,有良师有益友,虽一时失意,然能及时止堕,留洋丰己,成就一番事业,登白话普及人文之执火者,然性情又极为温和谦逊,深有大家之风。虽是短短自述,然让我受益颇多。
《四十自述》读后感(二):真实而又亲切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读胡适的书还是因为在历史课本上看照片被帅到了,首先就去买了四十自述。从里面看到了100年前青年的成长,生活,阅历。特别是描写母亲那块没有可以渲染情绪但细致的描写很让人能带入情感里面。好有就是讲新文学兴起的部分真的很有趣远不像课本里那样死板。总体来说整本书的语气很舒服而又轻松,正式这一点突出了胡适的个人性格,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没什么好看的
这本书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值得认真读。合上书,印象比较深的就两点:(1)民国时期的教育自由度好大。事物的发展好像都是如此,革新时期,自由度都比较大,百家争鸣,但最后总归要归于一,以牺牲自由度换取稳定。新制度确立之时,就是它僵化之始,逐渐死去,然后是新一轮的革新。(2)白话文运动,以前未曾想过白话文运动的艰难和意义之重大。读了胡适的自传才知道,当时的文章都是用古文写的,学文要好几年时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无法普及。文字的不通畅直接影响国民教育。虽然明清小说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但是小说是被文化人鄙视的,所以白话文自然也被鄙视。很多人认为白话文粗鄙不堪,丢失了古文的优雅和文化,改革的阻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很多人提倡废汉字,用英文字母。白话文运动也算是救了汉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胡适的嬉皮士时代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胡适日记的段子,所记皆是“打牌”。而这些被删减的日记,背后另有一段故事。
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那些日记作于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第一学年的暑期,从中可以看到,他参加了暑期学校继续学习。这也使他能够在之后两年(共三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的打牌,只是作为读书学习之余的消遣而已,段子手们为了效果无情地删去了日记的上下文,只保留了打牌等字样,“塑造”了无所事事终日打牌的胡适形象。
《四十自述》读后感(五):我爱郁达夫,也爱这样的胡适
四十自述里的胡适立体化了么?
没有,他像很多那个时候的大家一样,爱读书爱思考,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很容易喜欢上的“先生”,除了有时会被轻易煽动的激进的态度之外,但那个时候的热血青年哪个不容易冲动做事。但他个人的独特性好像并没有因为这本自传展现多少出来。对于个人生活的描写,更多是在事件里若隐若现,或没有展开细致的描写。开头母亲那一段的风格和后面内容割裂明显,好像我在准备要开始读一个传奇故事之后,突然转到平和的正经叙述了,被吊起兴味而没有继续得到接续有些怅然若失。不过说这些实在过于苛责,因为胡适作为大家,他的行文流畅,对于往事的清晰记忆,加上其中包含浓浓的人情味,这些都不需要我再去拿出来说。从自己身上折射出大时代的光彩,这是自传的迷人之处,而胡适确实做到了。刚刚翻完后面的部分,又有些不满足而失望,太短了,四十年算是寥寥带过了,后面超过三十页是他对自己文学观念的阐述,略枯燥,所以未看。
《四十自述》读后感(六):四十自述看幼孩教育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这段时期,到了出国之后,跨入文明社会的人生,我倒不觉得丰富了。最近很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胡适的幼年和青少年成长给我很大启发。
其一,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纯朴而真实的,无疑较早的识字给幼年胡适带来了比其他孩子更有力的体验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孩子的好奇心在书的世界里得到了满足,比如对死亡的可怕的传统认识,他尽然找到了消除的答案。
其二,母亲的勤勉和忍耐,父亲的博学和男子气概,都给胡适性格染上了不可褪去的色彩。这是家庭环境。所谓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其三,胡适幼时读书,请师孰,母亲投入的学资如果不从贿赂的角度看,对孩子的帮助是大的。另外,正如胡适自己的看法,一个会降解古文的老师,或者说一个不讲课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其四,格物致知。上海四个学校的经历,我觉得是胡适经验自己的知识和价值观,进而固化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这些经历如果没有,他也许不过清末民国的一个普通儒生,以及庚子赔款留学考试的勉强入围。
《四十自述》读后感(七):读后感
《四十自述》作者胡适,这本书除了讲了胡适的前半生。胡适给我的感觉是,聪明,调皮,不温不火,做事情谨慎,有儒雅的君子之风。因为其主要成就为新文化运动,所以书中还讲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胡适等人所推行的新文化运动,说白了就是要让知识下放于百姓。虽有革命的意图,但能使我们这些是百姓的人获得了难得的知识。如果仍用文言文,那我们的知识接受会有很大的难处。说到底,文言文也好,封建知识分子也好,早已跟不上时代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出现,是因为分封制的瓦解,使学术下放,才有那么灿烂的景象。虽然,新文化运动后来走了极端,毁掉了不少文物与古建筑。但总是突破了一种“死的文字”有了活文字。胡适后来去了台湾和美国,并没有留在大陆,后来还参与了政治。导致一直以来,全中国上下都在用着胡适所推行的白话文章来批判胡适。不过后来拨乱反正,胡适的评价才重新客观起来。不过我辈了解这位哲人的思想不过历史课本上面,寥寥数语而已。实在可惜,敢开风气之先的人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追随。
《四十自述》读后感(八):平凡,却更引人注目
故事到白话的提倡戛然而止,最后附上胡适先生的生平年表,那么精彩的后半生未写传记真可惜。于是更为明白了胡适先生总那么提倡传记。当真没有比传记更好的反映一个时期的人与风俗的东西了。许多人的一生足够丰富,无需润色就足以动人。
毕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是一个更好的胡适,在历史课本中戴着他的圆框眼镜“奸猾”了多年后,你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谦逊、有胆识而又平凡的人。
是的 ,也不过是平凡的胡适之罢了。
却更引人注目了。
那样的年代真令人向往啊,文人有清醒,有自由,有追求,又足够受到重视,能够真正做社会的主导。
恍然想起室友的一句话:“历史真进步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实在回答不上来。
《四十自述》读后感(九):自传
胡适先生的自传,印象中吴彦祖演过胡适,带着圆圆的眼镜,一副知识分子的样子,当然也很帅,看晓松奇谈的时候,晓松说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知识分子被重视,其中有一个时代就是民国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要是大师们都可以写一本自传,那是最好不过的历史史料,这也是胡适写自传的初衷,自传基本上写了他自小求学到发起白话文运动的整个心路历程。现在的普通话的普及,对于新一地的我们而言是多么的理所当然,但是在哪个年代,是遭受了多少的非议,现在每每读到古代著作,看到文言文都一头雾水,是因为白话文的普及,让我们摒弃了文言文,没法窥得古人的智慧,现在读起来都是那么多的晦涩难懂,这是好事吗?韩国一直以来都效法中国,国人使用中文,后来民间文字后来居上,最终完全取代,虽然韩文是完全的表音文字,无表意,导致韩国无法成就真正的大师,难以产生深刻的思想,但是韩国人还是可以自豪的说,他们让文字不再是精英文化,让国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让大多数人可以得到教育,这比有没有产生大师更重要,那么白话文运动现在看来还是益处多多。
《四十自述》读后感(十):一个敷衍的读书笔记
文学#四十自述 109/707
四十自述这本书里面讲述了一些胡适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似乎因为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以至于我甚至忽视了这个明显的事实。他从小就不同于身边的大人和小孩,不是直接迷信传统鬼神,这大概和他多读书息息相关。出国留洋的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包括康奈尔大学的老师也培养了他在学术方面的一些能力,可见贵人是十分重要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胡适在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十七岁就开始教英文赚钱,后来结交了一些比较悲观的朋友,后来他认为,应该脱离这种悲观的情绪,乐观向上些,便放弃了那份职业和那个朋友圈,他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苦读,考上了庚子赔款的项目出国留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苦读,也不清楚这一个多月的苦读到底有多苦,或许是他的底子就很好。不禁联想到最近见到的大佬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的经历应该和大家的都一样,这就是我简单的经历云云,实在是被碾压的感觉。至于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他比较喜欢非儒学的经典,墨子的兼爱说和庄子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观。一看到这里,我对他的好感一下子猛增,只要是喜欢庄子的我都觉得一定是我的朋友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