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年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纸年轮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年轮经典读后感10篇

  《纸年轮》读后感(一):《纸年轮》

  《纸年轮》

  这个创意真不错,作者从1911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每年选择一本当年出的书,拍下照片,然后配上他的介绍,形成了一个百年的纸年轮。这是一个用纸张组成的年轮,看着那一本又一本的书,真的好像是树木的年轮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光也把书变得越来越像树木了,尤其是看看那些超过了五十年的书,黄褐色的纸张散发出来的味道,真的和数一个颜色一个味道。其实书本来就来自树木,最后自然又回归了树木。

  用纸做成的年轮,比树做成的年轮更能够记载人类的历史。每年出版的书浩如烟海,可是具体到某个人的书房当中,就会发现,如果你真的要按照年代来编排书的顺序,其实并不容易。我家书不少,分类的时候先是按照书的大小,16开本的放到大书架中,32开本的放到小书架中,然后才是按照书的种类分,这里面还有一种,那就是时间太老了的书单独放到一起。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才是太老的书呢?我把时间选择在1960年,其实我的老书都集中在1960年到1949年的比较多,基本上每年都有好几本,1949年以前的书就越来越少,很难按照年来连续下来了。

  作者最难收集的也是解放前的那部分,从作者的记录中看到,很多都是从北京的中国书店、潘家园等地还有孔夫子网一点一点买到的。虽然每本书的介绍都并不多,但是从中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喜欢书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里面介绍的不仅仅是书本身,也由书的内容引发出很多作者本身的思考和感想,让我们跟着这些书一起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历史,一起回顾了百年的出版史,让我们从这些书里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脚印。每个时代每个重大事件都把烙印清晰的留在了书的里面。其实这里面很多书我也读过,很多书我也见到过,所以我想每一个读书人、每一个爱书人都会喜欢这本书,都会喜欢这用书用纸组成的年轮。

  《纸年轮》读后感(二):百年阅读私家读本

  他是个爱读书的人,2008年被邀请到深圳参评“30年30本书”。他说:“评选三十年的书,大体要理解这三十年。要理解这三十年,至少要看六十年。这六十年也有来处,远的先不说,百年吧。”

  这一“理解”,就“理解”出了这本《纸年轮》。一年里选择一本书,一百本书勾勒出一个世纪的轮廓,看看书名,相对陌生的居然多一些,不禁让人好奇。

  每篇点评文章都不长,千余字,意味却不少。对每本书的纵论,常常跳出纸页,去看它背后的那个年代,“年轮”的痕迹感就越来越明显。

  写了《毁灭》的法捷耶夫,因为对斯大林的顶礼膜拜,在其统治年代如鱼得水,而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后,法捷耶夫的人生急转直下,最终自尽,他在遗言中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列宁在世时是怀着怎样自由和开拓世界的感情步入文学的,心里充满多少用之不竭的力量……列宁死后我们被贬低到了小孩子的地步……”

  在读《毁灭》的时候,你不会读到这篇遗嘱。同样在读俞平伯校阅的《红楼梦》时,你不会读到《俞平伯年谱》里记述的,俞平伯因为未按胡乔木的意见重写《〈红楼梦〉简论》就发表,“因此惹祸”的结局。

  《纸年轮》读后感(三):纸年轮

  《 纽约时报 》书评版编了一百年后,出了一本回忆百年阅读历程的巨著,精选了1897年至1997年间刊登过的两百多篇书评。此书2001年出了中文版,名叫《 20世纪的书 》,八百多页,近八十万字。

  横坐标,视野开阔,文、史、哲、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政治学各种门类兼顾;当年感动一时之书与日后价值重现之书并包。感动一时的比如1965年的《 王杰日记 》、1955年的《 胡适思想批判 》;日后价值重现的比如1976年的《 只有一个地球 》、1994年的《 顾准文集 》。

  纵坐标,百年之初的《 少年 》杂志、《 中华初等尺牍 》、《 作文法 》等,如同少年儿童蹒跚学步;继之而来的《 历史哲学纲要 》、《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等,如同青年人努力学习,初步建立世界观人生观;百年中段的《 胡适思想批判 》、《 毛主席语录 》等,又如同青壮年间的种种猛浪扭曲;直至百年之末,《 中和位育 》、《 我们濒临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又很像人过中年,痛定思痛,世界观人生观日趋成熟。

  作者选择书目还有个小细节,就是必须找到当年的版本,才读才写。近几十年的书还好说,百年之初的那些老版本,真要花点工夫。为此,作者成了多家旧书店及一些旧书网站的常客。这一细节让我敬佩,从中可见作者的严谨作风。

  这是一本个人化非常强烈的著作,可以叫“阅读史”,但要补充说明的是:它不仅是回顾国人阅读的历史,更是阅读历史本身。前者为表,后者为里。

  乍看作者写得轻松自在,随意拈来,很多逸事掌故,饶有趣味,这只是本书的浅表一层。背地里,作者通过书目的精挑细选,述而不作地向读者呈现了他对历史本身的书写。读到这一层,才算读到《 纸年轮 》的“年轮”,沉重、厚实、别具深意,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我读《 纸年轮 》,有个趣味阅读法,不妨与各位分享。我会挑些于我而言特殊的年份,琢磨作者为什么要挑那本书,继而看他如何评议。

  比如我出生的1968年,挑的是《 鲁迅诗注 》,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印的,当年印量不小,名声极大,如今似乎寂寞得很。再比如1979年,我从苏北一个小县城北行至京,从此在京城定居。这一年,作者挑的是《 西行漫记 》。作者说,这一年,“中国正在巨大曲折之后开笔新的一页。三联书店重印该书,实有深意”。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也算从这年起翻开新篇章,不禁有贯通书内外的戏想。

  《纸年轮》读后感(四):阅读改变中国

  记得有一本《改变人类历史的30本书》,是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本书将视角放到了中国,盘点民国以来改变中国的那些印刷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普及,却是近代的事。所以在现代出版面前,我们其实仍然幼稚,一本书能引起巨大轰动,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这应该视为成长的代价。毕竟,童年是需要激动与梦想的,而当我们获取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可能走向审慎和平和。

  印刷品的巨大影响力,让它不得不经常被打上政治符号,盘点这些改变中国的书籍,我们惊讶地发现,它们大多与政治相关,不论小说、美术、诗歌、音乐,在它们的背后,竟然都是政治。也许,这么说是恰当的:在过去的百年中,我们的精神领域中有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这决定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品质。

  阅读创造未来,而怎样的阅读,就会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从来如此:今天的一切都是过去制造的,而明天的一切,要靠今天来制造。

  《纸年轮》读后感(五):一百年,一百本书

  《纸年轮》读后感(六):以书籍刻下时代的年轮

  思想的启蒙为时代前进的要义,因之,《少年》杂志虽浅显,但“民智之源,端在少年”,中国变局开启后第一抹亮光即在此。民国不知几多少年受这本杂志的恩泽,其中不乏钱钟书、费孝通等大学者,如“十四岁的费孝通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于《少年》杂志,‘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由读者变为作者,想来为其一生事业有开蒙之功效。严复译《法意》、胡适译《短篇小说》,都是在不同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作品,虽暂不能至,却心向往之,大约是许多启蒙者的共同愿望。而《随想录》、《第三次浪潮》、《宽容》等则是新时期之后思想解放浪潮的参与者与助推器,刚刚告别一个封锁且一元化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多元的声音出现,让大家意识到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任何时代都不免有仓促之意,但影响国家民族精神走向的书籍却绝非急就章,《诸子概论》、《亚里斯多德》、《理想国》、《欧洲近古史》、《清代学术概论》等汇聚于纸年轮中显然不是偶然的。“从历史长期趋势看,总是人道、正义、自由、理性取得最终胜利”,而这一切,都奠基于人类对“道”的不懈求索之上,这种求索正是根植于流传久远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共有精神产品中。

  精神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的共同职责,但不必讳言其中的佼佼者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达尔文》、《罗曼•罗兰传》、《傅雷家书》、《顾准文集》、《陈寅恪的最后20年》、《胡风三十万言书》等,以个人之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或引发时代的反思,对我们而言,“在前人思想过的地方,重新和继续思想,才会生出烛照现实的思想之光。”

  而在一个被规训的时代,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事件即可搅动众生、涟漪不断。如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适思想的清算等,于是,《红楼梦简论》、《胡适思想批判》几乎可以勾连起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氛围,让我们见到特殊岁月的特殊印记。而《红岩》、《王杰日记》在红色阅读的大范畴下,也不乏一些异样的声音,如《红岩》出版过程的不顺利,王杰的日记中有为了求得表扬而作假的情节,却没被删去,保留下重要的历史真相。

  “纸年轮”中,有些“环”节之选目十分特殊,令人始料未及。如1970年为《常用药物手册》,与此相类的书还有《养牛学》、《兽医手册》、《赤脚医生手册》等,它们连接着一个书籍匮乏的时代,还紧扣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用的工具书成为大家无可选择的“一时之选”。这让我想起杨绛回忆当年在干校时,钱钟书带了本英文大辞典,每天下了工在昏黄的灯下看,几个月乃至一年就这样看下来。与药物手册、畜牧手册虽有区别,但均为时代背景板的折射。

  《纸年轮》是一个人的纪念,“将本来无牵无挂、实则有趣有味的书贯通一起”,“个”的意味有了“众”的意义。百本书勾画出百年来的年轮,时光虽流逝不回,纸页亦泛黄残破,但历史的坚固内里却不会改变,因为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新意常在。我们可借这“纸年轮”回顾国家与社会的世纪变迁史,有着过往的映照,方可鉴于未来的光束。

  《纸年轮》读后感(七):书籍作为社会潮流指针的年代

  一切从1911年开始,作者说,这一年,中国历史除旧布新,大开变局,皇朝将去,共和将立。这个年份和今天相对,之间相隔了一百年,恰似年轮那无限向外扩展而总有平行的时刻。“每逢新旧社会方死方生之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程度似显豁于平时”。这一年,费孝通先生在《少年》杂志发表了自己平生第一篇文字,这成为他永远感叹“老商务”在社会上开启民智、激励少年的历史贡献。彼时的国内,一片“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时代强声。1917年,胡适回来了。过了两年,《短篇小说》出版,这基本上是一部译作,但多数文章已经以白话的形式出现在书中。胡适一方面提倡白话,“改造我们的语言”,一方面彻底批判以往以短篇小说形制出现的“烂调小说”,他希望给国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但当时苦于自己不能创作,无力亲自作出示范,于是介绍外国名家的名著,收入书中的有都德、莫泊桑、契科夫等人成名的短篇作品。《短篇小说》即是说从内容和载体上试图改变读者以往既有的观念。比起后来的《尝试集》的影响力,这本书虽然相对黯然,但这必然的开端更显深意。

  然而时间仍在缓缓过去。四十年代开年的第一本书,选的是《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卢沟桥事件爆发,北平沦陷,华北地区各大院校面对国家严峻的环境和教育事业的压肩重任,都要决定自己的何去何从。北大、清华、南开南迁,另组西南联大。当时北平四大名校只有教会学校身份的辅仁留平,当年夏季仍在炮火中正常招生。当时辅仁校方还联络平、津其他具有国际教育机构,在日踞时代遵循“行政独立、学术自由、不悬伪旗”的原则。1940年这一年学校印行了这本手册,表明其努力维持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计划。手册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时各项运动如何开展:如器材如何配备,费用如何补贴,学校如何考评学生的体育成绩等,事无巨细。辅仁本身即有重视学生青年体育与德识并进的教育传统,即令在这种非常时刻,并未轻易地特殊化。充分地实践者当时胡适等人提出的“战时教育就是平时教育”的理性态度。战时教育要当做平时教育,放眼的是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看重的是教育的长期回报,并不因为战时的混乱而因陋就简。一本《运动手册》,却是一段非常历史的直接材料。含义深远的是,作者在后面还提到了辅仁后来的命运,1949年之后辅仁被接管、整合、消失,六十年代又在台湾复校,一所教会大学的经历便成为历史变迁的缩影。

  借由某物回到过去。《纸年轮》里的文字使人想起了谢泳的《杂书过眼录》。事实证明,小文章如能撬动有价值的一手材料,那么这种历史阅读足可胜过大部头的专著。笔者在这里未必要继续对上述这些书和文字的内涵再做过分的诠释。真正使人引起共鸣的,倒是这种通过来自纸面的阅读刻画历史的方式,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书籍得以作为社会潮流指针的时代。书籍当年还是文化思想的主要载体,因而这显示其实是一种文化决定论:书籍与社会脉动于是产生共鸣,或者更反而激起了社会的变革。扩大范畴来说,人们信赖的是纸媒,这涵盖了书籍和报纸杂志。出于信赖,人们更大量使用了纸媒作为记载和结晶历史价值的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记录的价值是确定的。如果说,数码出版和电子商务是不可拂逆的时代潮流,我们便越担心这些变革对历史的轻慢,担心这些方式记录下来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为了反击变革,我们甚至极端地怀念骑马钉和铅印的年代。《纸年轮》里有一种温暖,正源于此。

  2011.6.2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