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4 01:36: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一):你真的会写文章吗?

  提及朱自清,便会不由得想到《背影》。而先生的作品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境界。每一次读到先生的文字,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不由得会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使命感。 这本《写作杂谈.跟大师写文章》便让我对自己的写作习惯以及未来的职业人知产生了一个新的定义和理解。

  作为一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在课本中我们经常看到。但是这本书却更像是一本零距离的交谈录,作为文学名家,他清醒无比的向全世界宣誓他对于写作的态度,在写作这件事上的思考,以及对于写作的独特认知,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一一在书中呈现出来。这本书凝聚着一代学界名流的学术素养和穷极一生的研究心血,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仔细阅读的文化精品。 作者朱自清先生开篇就提及了自己对于写作的一些心得和他多年来对于写作这件事的一些观察所悟。贯穿字里行间的始末,我看到了先生想要诉说的一个关键词——逻辑。 或许会有人说为什么是这个词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先生多年来批改学生的作品会发现无论哪一届的学生的错误都如出一辙,写作毫无章法毫无逻辑,这一现象令先生痛心不已。其实,所谓逻辑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只不过是一个前因后果的传递或者是非的导致表达,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却难上加难。

  每逢假期总会被迫给亲戚家的孩子辅导作文,看到她写的字句真的要分分钟气到吐血。在孩子的世界里,她从未真正意义上理解清楚究竟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逻辑关系。她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我想吃雪糕,所以我去了奶奶家。犹记得当时看到这个仿写的时候我无奈的叹了口气,我苦思冥想究竟应该如何让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明白因果关系,逻辑这两个词。 我开始假设开始反问,当她自己把句子代入情景中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错误,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你看,写作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寻常人都少了一份认真,少了一份细节。那个孩子她是真的不懂吗?她是真的不明白自己的错误吗?其实不是,她写的时候没有用心,也没有真正去想,是再糊弄罢了,当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她的所谓的逻辑诟病也就慢慢恢复了正常。

  写作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每一个人收获的却是不同的馈赠,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身为写作者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安静的领悟。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二):朱自清的写作“公开课”

  不管是唐朝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是南朝时袁虎的“倚马千言”,都形容一个人很能写,几乎是文不加点、顷刻而就。这是就文豪才子而言,一般人说起写作都头疼,不知道怎么排列组合我们常用的三五千个汉字才能形成一篇思路清晰、文采飞扬的好文章。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奇怪,有的人说起来口若悬河,可是一旦让他写起了却又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说明,会说不等于会写,说与写之间还差着好大段距离。这也与我们的写作训练不够有关系。

  作为一名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让后人敬仰不已。我们大多数人认识朱自清,往往是从他的散文《背影》开始的。文中那个年迈父亲形象,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关于父亲的回忆。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在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也在于他对父亲形象、动作以及心理动态的生动刻画大师就是大师,仅此一篇散文,就足以让世人铭记。

  关于写作,朱自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并推崇通过“多看、多朗读、多习作”获得写作的奥秘。为了满足广大写作爱好者的需求,天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本《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一书,精选了朱自清关于写作的多篇论述,方便读者朋友们学习借鉴。

  因为是“摘编”,所以本书并不单单是一本讲授写作技巧的书。这本书中,既有朱自清关于文脉、标点、病句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有朗读、诵读等有助于写作能力提升的方法手段的介绍,同时还阐述了对当时中学生国文素质的思考。从单纯的方法技巧到深刻的写作思想,体现了朱自清对写作的系统思考。

  本书共三辑,分别为“写作杂谈”“语文杂谈”和“雅俗共赏”,分门别类采编了朱自清关于写作的思考与探索。在“写作杂谈”一辑中,朱自清开宗明义分享了自己的两点写作经验:“一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词句,我觉得无论大小,都该从这里入手。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二是不一定创作,写作的青年能够创作固然很好,不能创作,便该干净另找出路。”幽默的话语中,侧面讲明了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写作杂谈”之后是“语文杂谈”,再之后是“雅俗共赏”。“语文杂谈”侧重讲“散文”与“诗”,并附带阐述了文学与语言、诵读与写作的关系;“雅俗共赏”则从文学欣赏角度出发,论及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文学的严肃性,以及如何学会欣赏、如何做到雅俗共赏。从“写作”到“语文”再到“文学”,这种逻辑上的谋篇布局,体现了编者对提升写作能力的宏观把握:先掌握必须的、基础的,再逐步深化、稳步提升。写作确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做不出好文章来的。

  朱自清这部有关写作的论述摘编,为我们打开了写作的一扇窗户。在这里,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既能学习一代散文大家关于写作的研究思考,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不管是文言文也好,还是白话文也罢,只要掌握了作文的精髓,好文章终究是能作出来的。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三):学写作,从这里开始

  对于多数人而言,知道朱自清先生应该是学生时代课本里的那几篇文章,部分篇幅写着背诵。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字的背诵,让我们在作文中有了模仿,可以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去完成一片质量过得去的文章。学生时代是培养人生观的重要时间,其思想在这段时间内会有些重大的转变,阅读是影响思想的一种方式,也为其今后的思维方式奠定基础。我们通常在阅读过以前好的文章是会有不同的收获,作者的语言优美,层次分明,中心内容明确,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而似乎每一个人在学生时代阅读过的书籍让其拥有更多的词汇储备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便也通过文字来表达,或是对景色的欣赏,或是对时事的针砭时弊,总要用文字来表达出来,而如何有效的,引起他人共鸣的文字则是最为重要的。 写作,是多数人学生时期的必修课,从依葫芦画瓢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大部分人是从毕业后便不再写字,只有个别的少数人还在坚持着写,而这其中出类拔萃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学习写作并不一定要求我们成为那一小部分出类拔萃的人,更多的是让大部分人有着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话说清楚。文学大师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一生中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关于写作朱自清也谈论过很多次。在《写作杂谈》中,让我们跟着大师写文章吧。 朱自清人为写作有四个步骤: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在写作的过程中,所碰见的问题,包括文脉,标点符号,文炳类例,词汇等,都做了详细的解析,这可能是因为朱自清自身是一名国文教师的原因,见不得文章中的基本错误。怎样写好文章,最初级的就是多阅读,这或许是老生常谈,却是最基本的方式。关于阅读什么书,怎样去阅读,朱自清也在书中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忽然想起网络上大家调侃的一个对话,初中时阅读四大名著,外国文学,高中时青春疼痛文学,大学时霸道总裁爱上我。虽然是调侃,却也是大多数人的日常。似乎在某一段时间,我们用尽了所有力气去阅读,知识的储备量也最为丰富,然后便止步不前了。 关于写作,朱自清有很多话要说,而这些话如今成书供我们学习,什么是文学,如何写作,在这些杂谈中我们可知朱自清对其的认知,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写作不是某一段时间的兴趣,更是人们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把话说清楚,完整且明确的表达会让人们产生共鸣。写作是一生的事,读书易上瘾,写作也是如此。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四):不放松文字

  

1.有节律的文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经常出现在国文教材中。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几篇朱先生的文章。《春》、《背影》出现在当时的初中语文教材上,高中的一篇则是《荷塘月色》。另一篇印象深刻的《匆匆》,已经忘记了是哪个年级的课文,又或许是在课外的阅读材料中读到的。总之,在中学的几年里,朱自清的散文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佳作。印象中,这些篇目的特定段落老师都要求背诵。

说起来,我还因为没完成《荷塘月色》的背诵作业而尴尬过。语文老师一早就来检查,搞得我措手不及,只能当场站在那里承认背不出。

朱先生的文字,我自然是喜欢诵读的,总感觉有种节律在里面。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些段落,因其朗朗上口,意境优美,诵读几遍就记住了。但是,为了背诵而背诵,我做学生时就比较反感。年纪稍大,这类作业做起来就不情愿了。那《荷塘月色》的背诵作业,就因为这个原因被我延宕而没能及时完成。但是,如果不是老师那么早检查,我再多读几遍,这种有节律的文字,我多半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2.版本与篇目

《写作杂谈》据查最初由开明书店1945年出版。朱先生既是散文大家,又专事国文教育——“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他对于如何学习国文、如何教授国文、如何写作以及当时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论述,可谓切中要害,其方法和意见能给现在的师生很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查考到1945年版本的《写作杂谈》都有哪些篇目,又是如何排列的。一个新近可以对照的是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收录文章十九篇许。

这个封面可是《荷塘月色》

现在这个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2021年版。收录朱先生文章三十三篇许,共分三辑——写作杂谈、语文杂谈、雅俗共赏。有趣、有料,读起来轻松、耐看,还有学术和思想的深度。

3.不放松文字

读了朱先生若干篇谈到写作、语文的散文之后,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作家关于文字的表述——王小波在《万寿寺》的《自序 我的师承》中这样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因此,王小波特别推崇王道乾和查良铮(穆旦)两位先生的译作,“道乾先生和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的文字“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他说:“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

想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好,也是因为带有一种韵律。朱自清本身也写诗,大概也会与王小波所见略同,“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有朗读,有默读;所谓‘看书’其实就是默读,和看画、看风景并不一样。”

也因此,他推崇通过“多看(默读)、多朗读、多习作”获得写作的奥秘。

在我们日常书写的过程中,多读几遍大概正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朱自清说:“我做到一件事,就是不放松文字……我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大家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呢!

不放松文字,多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这是我读这本书学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