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小巷》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面包与小巷》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礼萨·哈什米 Reza Hashemi / 迈赫迪·希尔万法尔 Mehdi Shirvanfar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包与小巷》影评(一):童年印记:浅谈《面包与小巷》的童真世界
电影海报
《面包与小巷》影评(二):舒缓中的紧张,紧张中的闲适
这部影片应该就是生活的写照吧,在我们所要路过的小巷,或者一条马路,一趟旅程,一份工作,总会有那么一条“拦路狗”,那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恐惧。
然后,我们停了下来,紧张的等待往前走的机会和动力,就像片中的小男孩,在等待一个大人,带着他走过去。
可是,那个人或者要很久才出现,或者只能带我们走一小段路,后面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小孩丢了一块面包,结果大狗就和他成为了朋友,甚至一路送他到家。
接下来的路程变得那么愉悦,之前的紧张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伊朗的许多影片都是这样不疾不徐,不缓不慢,不慌不燥,让人心静。你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宗教色彩浓郁的国家,人们可以过着如此安静的生活。反而是那些宣称民主的地区,却难得找到一篇净土。
这难道不奇怪吗?
《面包与小巷》影评(三):叙述一下
电影短片 是每一个导演形成自己电影风格的雏形 一部短片 浓缩的故事和情感 有时过于简单 有时会很复 伊朗导演阿巴斯 短片《面包与小巷》 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小巷里面踢着球回家,转了几个小巷 突然出现一条狗 吓住了小孩的脚本 烈日下 小孩一直盯着狗 就在那里站着 来来往往的人流 没有一个和小孩同路的 好不容易来了一位老爷爷 小孩跟着老爷爷走了一段 老爷爷到家了 小孩还没有走过狗的位置 小孩犹豫了一下 试探的往前走 往前走 狗的那个凶狠的样子 小孩刚路过狗的瞬间 (我想着会跑起来) 狗叫了一声 小孩把自己带的面包扔了一块 狗吃了 不叫了 小孩这才继续走路 狗慢悠悠的追了上来 跟着小孩 狗用鼻子闻着小孩 小孩也不害怕了 和狗调戏着走在小巷里面 狗摇晃着自己的尾巴 跟着小孩到了家门口 小孩进门了 狗不让进 只能窝在门口 小巷那头 有又一个小孩 提着布袋 端着碗 低头看着碗里 走着走着 快到狗的地方 狗一声叫唤 小孩吓得惊慌失措 (影片完)
《面包与小巷》影评(四):【电影笔记】孩子和狗。
片名:《面包与小巷》又名: Bread and Alley
片长:12分钟
导演: 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上映日期: 1995-09-16 >更多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处女作,10分钟的短片却已经基本显示了他日后蜚声国际的电影风格——长镜头,儿童视角,采取政治疏离的态度来表达底层人民的生活。
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拿着面包走在深深的巷子里,结果碰到一只拦路狗,很凶,他不敢过去了,最后没有办法了他只好掰了一块面包扔给那条狗,结果那条狗就跟在他身后一直到家。当小男孩的母亲关上门之后那条狗就躺在门边等待下一个受害人。
很有生活质感,小男孩在巷口不敢前进的动作表情十分到位,漫长的等待以及失望的跟随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效也是本片一大亮点——从一开始小男孩边走路边踢一个纸球欢快的音乐声到被狗拦截之后的静寂,仅有细碎的蝉鸣和鸡叫。马儿晃荡着铃声走远了,骑自行车的人按着车铃走不见了,整个世界又沉寂了,只有几声犬吠。而当一位老人出现的时候,音乐声响起,比一开始还要欢快,结果那个人转弯了——他们不是同条路——音乐声就弱了下去,画面上是小男孩失落的背影。小男孩的脚步声在忐忑中响起。而当狗吃了面包跟在小男孩身后时,悠扬的音乐响起,至小男孩到家时戛然而止。而当门被嘎吱一声关上,那条狗颇有些难过地转过身子时,忧伤的音乐响起,显得落寞又忧愁。及至另外一位拿着食物的小男孩越来越近时,音乐激扬起来,直至最后那条狗凶恶的叫声。
很可爱的狗,很可爱的小男孩。他们在镜头下面都显得富有生活质感。尤其是最后一小节的处理,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多好啊。
《面包与小巷》影评(五):凶猛的狗与害怕的人。
影片开篇就容易让人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个上下学路上会遇上面目憎狞的狗的童年。
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骑自行车上学放学,每天早晨的必经之路上,总是有一条让我心惊胆战的大狼狗。每次到了那个危险地带,我整个人的神经都会绷紧。当我远远地看到它的时候,我的眼睛就再不敢往那个方向看了,不过又要时刻留意住它的行为,所以我的视线范围,总要去覆盖住它。我觉得它每天的心情也是会有变化的,因为有的时候它要上来追我,而有的时候则不会。
有一次又是心惊胆战地路过它身边,感觉骑很远了才敢回头去望它。这不回头还好,一回头,妈的,真的要吓尿了。它一看到我去看它的眼神,就开始加起速度来追我了,这下可把我吓得不轻,我一边盯着它跑过来的方向,一边加快踏脚踏板的速度,汗都要出来了。眼看它就要追上来了,我想这下完蛋了,逃不掉了,死定了。只听“嘭”一声,我连人带车冲进了竹林子里面,一大片篱笆截拦住了我和我的车。这些都没有心思管了,我还是害怕地冲着它看。也是从那个时候我才懂一个不知道正不正确的道理:你盯着那些陌生的狗看,是不礼貌的,更不要说一直盯着看,而且你不能一看到它们就拼命跑,跑地越使劲儿,好像表示出对它们的越不尊敬。我整个人惊魂未定,却被篱笆拦下来的时候,它也迅速地停下来了,我一直不动,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摇摇尾巴放我一条活路。那个时候,我还慌忙环顾四周,张望有没有被人看到这样的丢脸的事,好,没有目击者,好,又多了一个秘密。
看完这部短片,我觉得还需要加上一条道理,要去试着理解狗。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那条大狼狗要追我,可能是因为它正好没有早饭吃,而想着我书包里应该会有一些吃的,才来追我,如果当时我给它一些吃的,没准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甚至每天上下学,它都有可能全程保护我。噫!
影片中最后的一个场景真让人惊喜。
《面包与小巷》影评(六):抒情短片。
故事按照纪实的风格,纪录了小男孩提着面包回家的整个过程。先是欢快的往家里走,边走边踢球,然后遇见了一只狗,小男孩很恐慌,往回跑了好远,不敢经过,小男孩站在那里。
故事的线索,是小男孩如何避开狗回家。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小男孩右手挎着一个面包,在街道上踢着一个罐子,他身边有行人骑着自行车经过。他仍然自顾自的,欢快的踢着脚下的罐子。
他转入一条巷子,脚步稍稍放缓了一点。
突然他的前方,一只狗出现了,他先是一惊,定了一下,然后迅速的往回跑,狗跟着他的脚步追赶他,他停在了巷子的拐角处。狗也停下了脚步。
小男孩的情绪变化:最开始小男孩是轻松欢快的,然后遇见狗十分害怕,他往回退到了巷口,他既想回家又惧怕狗,他的心里很矛盾,他身边不停走过的行人和羊群让他更为焦急,这时刚好一个老人经过,他跟着老人身后,心情稍微平静。可是老人向左转了。小男孩望着他有种希望落空的感觉。他站在那里,看着狗,心理还是很恐惧,可是他下定决心,战战兢兢的向小狗靠近,就再马上要经过小狗的时候,他开始跑,小狗也跑,他害怕扔给小狗一小块面包。他不怎么害怕了,甚至有点轻松,他和小狗一路在小巷走着,他走到了家,按门铃,回头看小狗的时候竟然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他又担心妈妈责骂,赶紧回家了。小狗则有点落寞,孤独的坐在门口。
.
狗趴在门口,在街道上,这时另一个小男孩从远处走来。
小男孩左手提着很重的东西,右手端着一个碗,小男孩低着头,继续向前走着,盯着手中的碗,这时狗叫了一声把小男孩吓得一惊。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面包与小巷》影评(七):成长的烦恼
本短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带着面包经过小巷,与狗博弈,最终和解,并成功回家的故事。
影片短小精悍,剧情充满悬念变化。前奏欢快愉悦,小男孩一路踢着“皮球”,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与电影的背景音乐融为一体。这是大多数人的童年常态,无忧无虑,一件小小东西(如皮球)就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然而好景不长,从宽敞的马路进入小巷,刚走到一半,就遇到一条恶犬,此时的男孩被吓得往回跑,但家就在前方,又不得不过去,可是面对如此恶犬,该怎么办呢?小男孩只好停住脚步,抓抓后脑勺,思考着怎么过去。此时一个羊群和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过去,男孩探着身子远远望去,更让男孩感到焦虑,小男孩无法像大人一样骑着羊和自行车过去,显示了童年的无助,在大人看起来很普通的路,在小孩看来确实一条十分艰险的路。焦急与无奈最终使男孩感到困乏,再次挠后脑勺的动作显示了绝望。
然而,生活从来不会让你绝望到底。伴随着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一个老人正朝小巷走来,小男孩随即跟了上去,在老人的“引领”下恶犬没有再来。
可是好景不长,走到一半老人拐向了另一边,与男孩分开了路线,看着老人渐渐远去,一边再次出现了恶犬,男孩停留了一会,这次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沿着墙壁,慢慢地前进,碰到恶犬的攻击时也没有逃跑,而是冷静地丢了一块面包,让之前凶恶的狗在此刻平静了下来,慢慢地狗与男孩和平相处,并一路护送安全回家。
正如童年的成长少不了引路人,但是谁都无法陪伴你走完全部的路程,只有我们“驯服”了内心的恐惧,直面困难,才能把一个个困难,当成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小男孩的困境大概就是我们成长中的烦恼。小时后我们最大的烦恼也许是上学,上学后,我们最大的烦恼也许是考试,再大一点我们最大的烦恼也许是升学、工作、结婚、生子....,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都有会遇到一条“拦路犬”,正如影片的最后,小男孩成功克服困难回家了,然后另外一个男孩却也遇到了他回家路上的拦路犬,他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
当你遇到生命中的“拦路犬”,你会怎么做呢?
《面包与小巷》影评(八):危机解除了吗? ——评《面包与街道》中的三处悬念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充满了诗意,以其著名的“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为代表。他用长镜头美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向前追溯,我们不难发现在他早期创作的实验短片中,就已经透露出他日后经常使用的拍摄元素与导演技法。
一个有意思的设定,影片的片名并没有直奔主题,因为十分钟看下来,阿巴斯其实讲述的是“男孩与狗”的故事。片名的含而未露,选取的是讲述故事的地点与道具。于是,我们跟着片名的悬念进入到第二层,叙事上的悬念。可以说,阿巴斯对于故事性悬念的营造不同于类型片中结构精巧的闭环叙事(以悬疑片为主),而是将叙事的悬念带到偶然性极强的场所:街道。观众跟随故事中的男孩视点并不能一眼预知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但是情绪也被带入进男孩的遭遇之中,男孩与狗的博弈充满了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而结尾处的转危为安,虽然让观众替拿面包的小男孩松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小男孩也将面临同样的危机。
危机解除了吗?阿巴斯把第三处悬念抛向了主人公本身。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生活仍然在继续,危机接踵而至。男孩、狗、面包和街道,阿巴斯仅用了四个元素便讲述了一个松弛有度的故事。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也在导演日后日益成熟的影片中不停地复现,这里的艺术仿佛就是,在不停地重复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而阿巴斯的重复,便是用电影这一媒介,向世界的观众展示伊朗儿童眼中的世界。
傅东短评2018/10/30傅东电影评论点评摘要
1、 题目的吸引力
2、 如何开始(开篇)-启动写作的一个过程(用形象去吸引)
一个特殊的时刻(special moment)具有象征性/暗喻的功能
剩下的:角色/灯光/气氛-记录下来
从细节入手:电影里面一个小的行动扩大到一个更广泛的意义
避免两个极端:笔法过于疏离和严肃(老师/学者)/过于口语(亲戚/朋友)
3、 事实性的错误-观察需再仔细
4、 谨慎用其他电影作为比较时,引用适当(展示自己的“博学”?)
5、 评论的结构:避免学术化
一般性的尝试与支持vs偏见(《面包与小巷》伊朗当时没有儿童电影,从个案上升到一般性时需谨慎)
专词的使用:空间方面的分析,符号学去阐释是否是过度的?
概述影片(整体感觉)-具体(细节)与结构产生联系
6、 探讨某个点时(自主选择)-哪些更有价值的探讨
有意识的去选择我们写评论时的情节点
7、 提出某个观点的作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