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100字

2022-04-14 03:0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100字

  《大国沧桑十讲》是一本由沈志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沧桑十讲》精选点评:

  ●重复的地方有点多,但可读性更高

  ●书其实是去年看的,一直没有点评。最初是在图书馆胡乱翻到这本书的,一看里面讲到做学问的书摘卡片,立马有了兴趣,后来借回去拜读以后,感觉沈教授的历史观很有意思。他本人就很有传奇色彩,自费买苏联的档案,然后从档案考据来解读历史,学术性很强,却又写得很接地气。

  ●虽然重复地方很多,但还是列入学生阅读书单,毕竟大多数学生不会去看大部头专门研究著作。

  ●值得尊敬的历史学家

  ●沈志华先生研究苏联档案二十多年的主要观点集萃。书中主要谈到有关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美冷战形成”“中共,毛泽东与中苏同盟以及朝鲜战争”“中苏分裂”等现代史上的一些大事。由于沈志华先生细致的档案梳理功夫,让他在谈到上述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比如抗美援朝的起因能突破以往仅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而从国际政治来解释。全书为演讲集,因此大量列出观点,而少论证分析。想要深入学习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的,还需要进一步阅读沈先生其他著作和整理的档案资料。全书观点重复较多扣一星!

  ●因为是演讲,所以不同演讲之间有些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不过里面这些中苏关系的历史内幕分析还是挺有意思的。

  ●沈志华教授的研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这本书是演讲的合辑,口语化的文字,通俗易懂。但文章之间的重复率过高,这也是很多演讲集的通病。抛开问题不说,只说内容,确实受益良多。历史书上的,假的太多了。

  ●很多都已经听过讲座了,这次主要是买书长期留存。

  ●书的装订质量太差,读到二百页就散了。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一):事实为依据,历史就是历史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二):短于史识的沈志华先生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三):沈老师这书有2个很大的问题值得商榷

  沈老师这套书讲座内容多有重复,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讲苏联以及中苏分裂都讲的不错。

  但是通览十篇讲座也有个很大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沈老师两个观点。

  其实小问题还有一些,比如说司徒雷登跟CP接触的时候提出的想坐飞机不坐火车称为“摆谱”。

  《大国沧桑十讲》读后感(四):《沈志华演讲录》解书笔记

  关于做学问,沈教授认为,做学问就得下苦功夫,史料还要有甄别分析,一是因为,谁也不比谁聪明到哪儿去,都差不多。别人一天工作八小时,他一天工作十六小时,别人干一年,他等于干两年,要肯坐冷板凳,肯下功夫,这是一个起码的条件;二是因为,方法要得当,不能事倍功半,他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做卡片”,把所有记录事件的卡片按时间排序,而且尽量详细,最好精确到上午还是下午,然后再前后一看就知道历史的发生的前后因果,就知道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沈志华演讲录》这本书大概30万字左右,主要有10个章节,也就是沈教授近年来在中直机关、各大高校以及媒体机构演讲数十场的演讲记录。由于是演讲记录,所以本书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一方面阅读通晓流畅,另一方面也有前后内容重复的毛病。概括来讲,书中主要讲述了冷战起源、斯大林模式、中苏友好同盟、朝鲜战争、中苏关系破裂、五个方面的话题,所以虽说是“大国沧桑十讲”,其实五讲的篇幅也就够了,真正的书的容量也只有15万字左右,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阅读这本书了解中苏关系、朝鲜战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苏联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亡过程对人类历史,包括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要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斯大林模式”。沈教授在书中第二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着重对此展开了论述。苏联史,其实不光是苏联党史,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重构历史,原来我们脑子的那些有关苏联的东西,不敢说百分之百是假的,但大部分是有偏颇的,或者是有误解的。苏联的道路,其实就是“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在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它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也不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设想的那个社会主义。

  从经济体制来看,斯大林上台后,先后清除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党内政治对手,在稳固了个人权力后,他开始搞全盘集体化,其实他的思想跟托洛茨基是完全一样的,基本理论就是“贡赋”理论。其中大概的逻辑是这样,社会主义要发展没有资金,没有原始积累,那只能从内部来积累资金,内部来源就是农业,因为大量劳动力就是农民;再有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包围当中随时可能被消灭,那就得发展军火工业,就得发展国防,发展国防需要资金,资金从哪儿来,就要靠农业;要想控制国家资源,就要搞计划经济。斯大林是政治家,而不是理论家,这套思路虽不完全合乎理论上的逻辑和合理,但在当时很能服人。而且“二战”的胜利使人们更加迷信“斯大林模式”,因为战争需要这种经济体制,苏联不像英国,它本来就是军事共产主义,相当于战时体制。当战争来临时,苏联的这种战时体制不需要任何改变就能直接移入到战争,而英国就需要把原来的经济体制改为战时动员体制,苏联不需要这个过程,是战争外在形势配合了它的内在的结构,使得人们以为这个体制还不错。

  到这里,《沈志华演讲录》这本书就算介绍完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读物,如果你对中苏关系史有兴趣,不放读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