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讲的读后感10篇
《时评写作十讲》是一本由曹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写时评是需要水平的,思想水平,文字水平及其他。曹林作为年轻的评论员,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时评。他的时评写作有一套,自然写时评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值得喜欢写评论的同仁们学习。认真拜读中。。。。
国内见过写时评最实用的书了。
读得有点虎头蛇尾。如何读书的部分,质疑新闻真实性的部分很受用,后面的各种逻辑关系没有实践也很难看得下去。
书中说,时评得讲求新意,注意别犯各种逻辑上的错误,尤其举了一些大牛犯错的例子。读完以后,对于时评写作更加畏首畏尾了。
当然,正如曹大哥所说,评论还是靠写的,不写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前面的一切准备都是没有意义的。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三):时评写作十讲
《时评写作十讲》,曹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注意到作者是其与环球时报的胡总针锋相对论战,遂关注其微博,继而其评论,继而其文章。
时评写者众,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不多。能二者兼而有之且皆有可观者更寥寥。但时评毕竟强调实践,可能须先写再读感受更深吧。无论如何,此乃时评领域难得好书。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四):时评写作的屠龙术
曹林也认为写时评是没有门槛的,谁都可以写。但是写作水平有高下之分了,文章质量有好坏之别。
看了此书,才发现原来写篇小小的时评还有这么多门道。
最有价值的我觉得应该是六七八这三讲。
分别从评论的观点与判断,评论的思维,评论的逻辑展开叙述。其中又以第八讲最为精华,基本上把常见的集中逻辑谬误给罗列了一遍。当作逻辑训练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就算你对时评写作没兴趣,我也推荐你看一下此书。仿照罗宾逊夫人的话:“看此书最大的功效不是学会如何写时评,而是学会如何不被时评家忽悠。”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觉得一个好的评论家应在时事洪流、人声喧嚣中有中流砥柱之作用,不过实际是所有人都太容易为自己的立场所左右,或为浪潮裹挟而下。
评论者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当事人施压,而这种道德优越感对民众又是极具吸引力的,所以一件值得批判的事情一经曝光,很多人就乐此不疲地指责、抨击,仿佛为了捍卫自己的正义感,这种不可遏止的舆论导向其实有时候非常危险也非常盲目。
曹老师让我意识到,评论其实是一件非常理性的事情。而我们多数人所作的评论,往往会被情绪所左右、为认知所局限。一个好的评论者需要高人一层看问题,却又不能成为冷血动物,那种冷静和悲悯之间的分寸很难掌握。
作者举了很多新闻实例进行分析,顿觉自己以前看问题真是太浅薄太片面,总之很受启发。有时间想再看一遍。讲的不仅仅是如何评论,更是社会与人性。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六):不读此书,何以看时评?
放下这本书时我思绪万千。作为一个大学学习中文的人,按道理对于各种写作的理论虽不至于麻木,但也至少是不会太过钟情的了。然而这本书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曹老师的这本《时评写作十讲》,已经完全脱离了一本学院里“象牙之塔”般的教科书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一本学习时事评论的“秘诀”。一招一式,宛如亲授,没有一章、没有一段甚至没有一句是废话。而更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教授一种写作技巧,而且还充满着对理性光芒的追求和现实世界的关怀。他告诉我们“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后断是非,再说利害”,使我醒悟自身存在的急躁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读书是培养问题意识最好的途径”,使我更坚定了保持阅读习惯的决心;他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使我囿于懒惰的迟疑再次有了必须勇于踏入现实世界的动力;他告诉我们“审慎和节制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使我在这个纷扰的社会受到了如雷贯耳的警醒。这何止是一本讲时评写作的书?难道不也是一本充满社会体温和人文精神的人生要义吗?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七):摘要几个要点
二、评论角度
1.角度新。
2.小角度切入,让评论有贴近性。
3.“无话可说”也是种角度。
4.在细节中寻找角度。
三、批判的价值次序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事实判断),再断是非,再说利害(价值判断)。
(一)事实判断:法律是一种事实判断。
(二)价值判断中的是非判断。
4.现实的是非:从实际出发作出价值判断。
6.反躬的是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利害判断:
四、评论的思维
五、理性的三个层次:
1.方法论上,要符合逻辑。
2.价值论上,要符合普世公认的价值。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八):手把手教你写时评
批评的话就不说了。曹编如果能看到这个,不知能否送我一本签名本呢?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时评因其反应迅速、观点鲜明,而备受媒体宠爱,甚至还诞生了一个名为“时评家”的群体。我见过许多文笔不错的年轻人对时评人“名利双收”式的生活十分艳羡,跃跃欲试,想要投身于此。但是,时评究竟应该怎么写,一个合格的时评人需要哪些素质,这个职业的现状又如何?这样的疑问,在现有的新闻评论书籍中,很少能得到出色的回答。我近日读到一本名为《时评写作十讲》的书,却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尤其适合初学者阅读。
本书的作者曹林是《中国青年报》的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他的《为何不能给作报告的总理一把椅子》、《那道带血的竞猜让我颤栗》等文章都曾轰动一时,虽然不过三十岁出头,但在评论的江湖中却早已经牢牢坐稳一把交椅。《时评写作十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书中内容皆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来自时评第一线的报告,字里行间仍带着体温与感情。作者分十讲,分别讲授了时评的知识准备、选题、角度、表达效率、逻辑、思维等问题。书中选取的许多例文,都是作者当初亲自撰写发表的文章,由其分析成文经过、问题意识所在,说服力自然非同一般。
以我的观感,当前中国大学里的新闻评论教材,大多理论化十足,脱离时代已久,读起来枯燥无味,实战中毫不趁手,说得难听点就是屠龙术。 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注意曹林在书中提到的诸多细节。比如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以免临时手忙脚乱;读书要注意层次安排,有为了提升理论修养而进行的“长时段”阅读,也有为了当前工作需要的“短时段”阅读;时评要注意章节段落安排,观点最好在第一段中就亮出来;标题要显眼,在别人已久用过“给力”、“神马”后,不要再跟风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多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可谓时评写作的“小贴士” 。
时评在中国的兴起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上功莫大焉。但近年来,在时评界也产生了一些非常不好的现象,比如八股倾向严重,拼凑数据、万能模板、食洋不化、为利益集团“背书”等等。这些乱象在曹林的笔下也有所揭示。我以为,对于时评人来说,“独立”“不唯上”这样的品质远比能写一手好文章更重要。初学者尤需重视,毕竟德之不厚,行将不远。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九):居然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兴趣
最近在看新闻评论,发现一个好的时评其价值绝对不比新闻差,新闻是把事件呈现给公众看,时评却可以看到新闻背后更为实质性的东西。人都有发声的欲望,姑且称之为存在感吧,我也想练习时评写作,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力很高,便找到了来看。
看完《时评写作十讲》用了我大半天的时间,书写的很好,文字也很有趣,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例子,我碰到感兴趣的就会去搜索,看他们的文章,收获也蛮大。例如:精神病人杀人无罪的那篇文章(我更愿意称之为文章),虽然我知道在法律上有这一条,但是我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认为不应该对一个没有意识犯案的人处以刑法。作者却举了非典患者的例子,非典具有传染性,可以令人致死,医生还在没有放弃治疗,精神病也同样是病啊。国家刑法的目的是让罪犯不在犯案或是警示他人,然而对精神病人处以刑法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很令人信服的逻辑啊,或许我也是个需要教育的孩童吧!
记得书中讲,时评三步法,先辨真假,再看是非,后说厉害。通常来说,评论是在真新闻的情况下论证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假性十分重要。要写好时评,基础要打好,即多读书多看报。写前要收集相关资料,使用个人经历可以增加附加值,但切忌以偏概全,剑走偏锋亦很有趣。
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章节是第八讲,“评论的逻辑”这章让我对逻辑学产生了一些兴趣,都想去找逻辑学的书去看或者去旁听逻辑学的课了,我看了下目录,这一讲的字数较多,其中还引用了很多网上的段子,记忆深刻不是没有道理。我认为作者占用如此多的页数去讲逻辑,很明显这点非常重要,一个评论若是写的逻辑混乱,会让别人觉得不知所云。逻辑有以下几种谬误(算是笔记吧):以偏概全、推不出、假性因果(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滑坡谬误(蝴蝶效应)、概念偷换、诉诸非逻辑(用非逻辑的方式去论证)、虚假两难(没有选择的选择,如:媳妇和妈掉水里了,先救谁?)、复杂问题谬误(向别人的问题中偷偷置入自己的结论,如:你喜欢《红楼梦》什么)、词语歧义、小众统计、实体化谬误(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感觉谬误、烟幕谬误(绕弯子说话)。
其实写时评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写,实践才会出真知啊,写相熟的领域才会有希望写出高质量的时评。
《时评写作十讲》读后感(十):谈时评写作 讲做人道理——换个角度看曹林
上周五收到曹林签名的《时评写作十讲》,赶紧做功课,来准备写这一篇博客。因为私信给他索要这本书的签名版是有条件的,得给写书评。
马少华说,“曹林是中国当下最出色的媒体评论人之一。”他不光自己写评论,作为中青报评论部副主任,在日常的编辑中,还接触大量的时评作者。是不多的既耕耘,又管理;既关注实操,又注重理论梳理的优秀评论人。这本《时评写作十讲》是他多年心得的结晶,观摩此书,字里行间,鲜鲜活活全是身边事,案例观点,比学院派在书斋里讲得要透澈。
所以,贸然说给曹林写书评,有些亚历山大。我的网名叫“文表扬”,但评论可不能一味表扬,至少,要提供给读者“附加值”:“网上每天各种评论多如牛毛,凭什么读你的而不读别人的,总得给人一个理由吧。”曹林说写评论,提供附加值是重点。下面,我就来谈谈推荐《时评写作十讲》的理由。
在几个月前,我还在媒体混,已经做了十几年记者,负责一家网站的评论组织也已三、四年,对时评圈有些了解。近几年来,网上涌现了一大批时评作者,用长平的话来说,“时评作为一种写作,远远不能和文学媲美,但是作为一种行动,在展现它的价值。”但问题也有另一面,时评虽然不是文学,但大量的时评新手确实不太会写,来稿中充满了人云亦云,简单片面,逻辑混乱,不辨真假,只讲立场不问是非等等各种问题。曹林的书中对此有深刻阐述,这里我就不 赘言剧透了。
我担心的是,积极投稿的一些时评作者,好多都是热情的年轻人。稿子写得不好不发也就罢了,如果用这等思维方式去做人,岂不是危险?如论及愤青思维,曹林举例说,金晶在勇护火炬时是英雄,表态不支持抵制家乐福,马上变成汉奸。这样的现象,又何止于时评写作?在微博跟帖,QQ群msn,这样的口水比比皆是。
换一个角度读《时评写作十讲》,其实是从人的自我修养讲起(评论的知识准备);教给人怎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评论的观点与判断、评论的思维、评论的逻辑);怎么与人交流(评论的选题,评论的表达效率)……这不光是在谈评论的写作,也是讲做人的道理。作文如做人,可以不作文,但不能不做人。看《评论写作十讲》,不光是学习写作方法,还教给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理论——这带着曹氏的独家印记。从这个角度来推荐这本书,曹林不会批评我过度诠释吧。
实际上,我与曹林从未谋面,多年来常常转载和引用他的文字,蒙他签名赠书,秀才人情半张纸,有这么一个机会,算是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