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之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纸之月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6 00:5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之月的读后感大全

  《纸之月》是一本由[日]角田光代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之月》读后感(一):入坑书

  我算是是从这一本书正式喜欢上角川光代吧,之前只看过她的短篇,这一次看她的长篇,怎么说呢,和宫部美雪的经典长篇比还是有差距(但其实宫部美雪也不是每一个长篇都那么好看,甚至获了奖的《无名之毒》也属一般,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但是她算是少数几个能让我完全沉溺到她的语言中去的作家。我一直认为,现代作家,从故事上说,能出奇的也经不多了,但是一个作家的语言确实无可取代的,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角川光代做到了。

  这本书不算是推理小说,甚至不算是悬疑,我一向是把她的小说当女性小说来看的――这里指的女性小说不是那种狭义的,而是关注女性心理、指出当代女性困境的小说,像贾平凹的《极花》,虽然视角是一个被拐的女性,但根本不是女性小说。我一直不觉得“只有男人才懂女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女人”,只有女人才了解自己好不好。

  《纸之月》读后感(二):脱离现实的轻飘感

  「梨花回忆起那些在银行有巨额定期存款的人。虽说并非每一位都如此,但其中确实很多人都有着脱离现实的轻飘感。比如把存折交给自己保管的名护玉江,还有山之内夫妇。他们笑容爽朗,不会大喊大叫,不会把人推开,容易相信别人,既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恶意,从来不会想到有谁会伤害自己。他们一定是被金钱这种飘飘然的东西守护着。」

  心中升腾出一个疑问: 那些沉溺游戏的人也是同样的感受吗?如此说来的话,游戏真的是再美妙不过的东西阿。拮据又有憧憬的年轻人,凭借游戏摸到了属于他们的生命之光。八大艺术「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建筑/雕塑/戏剧/舞蹈」所有都是以艺术家对观众的单向剪头,只有游戏隔绝了嘈杂的世界,完成了只属于个人的创世纪。

  没有谁是能背离欲望的,欲望的存在才演练出了爱的入口以及罪与罚,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欲望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也总有少部分的人,在奔跑的过程中误入旋转门,被幻想抓住双脚动弹不得。

  但我还是要说不要去苛责任何人,不要用你那点可怜的道德诽谤任何人,那些以肉身张开贪婪大口的人,分不清梦与现实的人,穷凶极恶的诈骗份子,都和你无关。

  欲望到底是什么呢?是值得追寻的乐园或者绑住双脚的地狱之火,只有自己去试过才触到唯一的真实,胆小鬼才会害怕吧。

  《纸之月》读后感(三):原来小说和电影讲的并不是同一个故事

  最近对“月亮”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又联想起宫泽理惠主演电影《纸之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超现实又唯美的场景:主角梨花清晨返家,刚下电车发现月牙仍挂在天边。她抬起头,用斟酌晚餐摆盘的目光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慎重地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将那个月亮擦去。就好像擦去凝结在窗子上的水雾,什么都没有剩下。这一场景困惑了我好久,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

  刚好看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中文译本,买来琢磨了一下。原文并没有擦去天边残月的场景,但同是第一次夜不归宿,清晨返家时,是这样描写的:站台上空无一人,梨花坐在长椅上等电车。淡蓝色的天空中残留着白色的月亮。梨花突然感觉有一种心情溢满了全身,甚至充满了指尖。与其说那是满足感,不如说更接近万能感。想去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能抵达,想做的事情,无论怎样都能做到。她仿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梨花没有一丝不安,也没有一丝罪恶感,她在空荡荡的车站,独自沉浸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畅快淋漓的万能感中。

  这一场景的解释应该说浓缩成一个核心,撑起了整个小说里的逻辑。梨花犯下的滔天大罪,不是单纯因为善良,也不是单纯因为爱情,应该归结于某种欲望。一种暂时逃离不如意的现实的需求。在故事里,梨花需要光太,比光太对她的需要更甚。

  这种欲望应该是一种情感需求,并不单独属于某一个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平凡无奇的也好,兴高采烈的也好,充满失意的也好,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慢慢积累精神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偶尔新鲜的调剂。可这种非现实的调剂若建立在金钱构建的幻觉上,成为新的习惯,非现实也变成了另外一种现实。这样一来,势必需要更高的消费来营造新的非现实。只会慢慢越陷越深。

  原著最后,梨花的选择是什么?是跳窗而逃,还是自投罗网?我先不去透露。假如有兴趣的话还是跟着角田光代的平实生活化的叙述方式体会一番,看看人在巨额金钱的能量下会不知不觉改变什么。

  《纸之月》读后感(四):笔记:职场王佳芝身份下的穿Prada的魔头

  平林孝三肆无忌惮地邀请梨花出去吃饭,梨花拒绝得不胜其烦,向上司提出希望更换负责人,但被委婉地驳回。因为银行不愿意失去这个大客户。梨花是职场上的王佳芝啊,她本身如果愿意以女性的优势来赢得客户是一回事,而她不愿意,却被组织出卖了。当然,梨花有次等的选择(离开组织),巧合的就是孝三的孙子这个契机(从情节上扣得不错),让梨花染指平林存款,银行也算遭到报应。

  梨花买了很多东西,但因为不想听丈夫的评论——“无论他说什么都不喜欢”,而把纸袋塞进车站的投币存储箱。这个段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我觉得很妙。与其说是不想听评论,不如说不想和评论的人发生任何不必要的沟通。

  梨花看光太拍学生作业——“但梨花觉得,无论心里怎么向着他们,袒护他们,那也只是学生们在玩过家家而已。”(哈,是的)

  梨花在逃亡过程中想过“假如认真考虑要孩子的话,假如和丈夫好好沟通的话”,“假如换了一份工作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里正好印证跨文化沟通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认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可以避免悲剧,比如如果凶手当初结婚了,今天也许就不会杀人,而美国人思维是,如果结婚了,死的可能是妻子。不过,现在我觉得这种逻辑会受到当事人与判断者亲疏关系的影响:当我们倾向于袒护当事人时,会把事情发生的条件指向客观环境和巧合,而无视其行为中存在的必然性。最后,梨花在追溯中得出结论:无论沿着哪个假设前进,自己终究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少女梨花资助贫穷孩子上学这段的确是题眼,小说放在中间部分,电影放到结尾,很好的助力。“有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才可以去上学这种想法,他们最好早早从脑海中抹去。他们最好认为,能去上学是很正常的。”“要么就做得彻底一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有这两条路。人最不应该抱着玩玩的心态,对什么事染指一下又马上缩回去。”世俗的人啊,岂止染指一下就缩回去,还要将浅尝辄止当作经历的丰富来炫耀。萝莉的简单、偏执和狠,充满雕花匕首的美感。怎么可能是王佳芝啊。

  《纸之月》读后感(五):摘抄——角田光代的小迷妹

  

今年运气不错,买的这几本小说都是能从开头一口气看下去的。也许是我自己钟爱女性作者也未必。喜爱道德意识薄弱的女性人物这件事,是从林芙美子开始的……突然发现有个流行词很适合描述我喜欢的人物:美强惨。

摘抄

梨花觉得,出入这间旅馆的人,有着某种相近的氛围。无论是娼妓,还是游客,都透着点肮脏污秽,不是指身上的穿戴,而是他们散发的整体氛围。如同穿着薄外套一般裹着疲惫,即便身上的衣服色泽华丽,整个人看起来依旧暗淡无光。

和贵觉得,事实并非如此。梨花即便为爱疯狂也不会受男人教唆,她仅仅是想从围着自己的安全牢笼中轻盈跃出吧;仅仅是想将构成自己这个人的框架彻底砸烂吧。

“人很多,有很多人沉没的地方,比如说清迈。”

“沉没?”

“啊,就是不回去,在旅途常住下来的人,就叫沉没。”

「这一段觉得角田光代的描述未免也太精到了」

亚纪有时候会陷入过分的消沉。不经常,一个月一次或者两次。无论是回到住处还是去单位,都让她感觉颓废,感觉今后就算活着也不会有一件好事。原本对离婚毫不后悔,那时却觉得是惨败,开始幽幽地自责。如此一来,就会完全打不起精神,还曾在电车里或者单位的办公桌前,毫无征兆地流下眼泪。

无法释然的心情依旧无法释然,变成轻微的不快黏在梨花的心里。

空气中已全然带上了春天的暖意。

想是想通了,但嗓子眼却有点难受,像咽了一个嗝下去。

虽然没下雨,但一种不仅闷热而且潮湿的味道充斥在淡淡的黑暗中。梨花一瞬间产生了某种错觉,仿佛站在眼前的男人,和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纸之月》读后感(六):內心真正的渴望與堅持

  大作家的手筆,的確不同。角田光代由一個普通的故事,寫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全能感。同時,將其他病態類型的女性串在一起,形成類似群像的故事。

  誠然,人被情緒、慾望所驅動,尤其,當涉及到与周圍人的關係時,理性被被推到了牆角。

  書籍P240的一句話:“……当然会离婚吧”,接着,梨花又不敢往深处想了。作者在此,好像故意留了一筆。

  为什么来自婚姻的苦恼,梨花不直接解决婚姻里出现的问题,而是依赖外部的其他刺激?可惜这不是什么GRE逻辑题。而是文学。梨花內心的真正期望,是被需要,被認可。她的丈夫沒有欣賞她、認可她,於是,梨花內心的世界崩塌了。

  幸福是主观感受,换言之,只有自己才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梨花是好吃懒做、想不劳而获的人吗?想離婚卻又不敢想,明明自己有工作能力。整个人都像个空壳似的,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连人生的重大决定,例如上短大,結婚,婚後選擇工作,都是由他人主导的,所以她的悲剧才是注定的。

  生活的難處究竟是自己臆想出來的紙老虎,還是好吃懶做、怨天怨地的後果?明明是“生活瑣事”,可就因為那種苦澀的滋味,讓自己失了邏輯。失去了對原本矛盾點的掌握,而將目標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尋求補償。如果每個人都增強邏輯性,緊緊抓住矛盾點,就事論事加以解決。可選擇自我利益最大化,或選擇群體利益最大化,速戰速決。也許世界上大多數的夫妻吵架和冷戰都會消逝。所以愛和依賴反而成為家庭矛盾的負擔?殘酷而現實的是,人始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有了家庭,有家庭的溫暖,也別理所當然,至少我是不相信,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真會完、全、無、償地對你好一、輩、子。極端例子沒有參考意義,就和中大獎一樣渺茫。說到底,活著還是要靠自己。生活,還是要自己面對。

  積極地面對生活吧,努力追求夢想的時候,生活已經悄然改變。

  梅澤梨花、岡崎木棉子、中條亞紀、山田牧子,至少在這四個人身上,只看到了類似動物追求快感執念。快感的來源是金錢消費。

  理想,一定會被現實淹沒,1年,2年,或許10年,真正堅持到最後的,又有幾人。最近有人勸我務實點,人就是動物呀!就是衣食住行呀!就是實現不了的東西,才叫理想呀!若是那麼早就妥協,沉淪起來實在太快了。

  語言,顛倒起來很快。我也可以說:那麼容易實現的理想,根本沒有價值。

  《纸之月》读后感(七):纸之月的回答与缺失

  是被书封上面的字吸引着买这本书的。

  【只有通过金钱,女人才能把自由和自信握在手中吗?】

  chu,瞬间我就被戳中了。这是个很摩登,很吸引人的问题,是属于许多人也包含我的问题。然后我便抱着期待开始读,大概读到50面多,在其他视角犹在猜测梨花偷钱原因,我便已经感到如芒在背。作者的笔调挺收敛,但再反复强调与不断揭露梨花丈夫的心理“我比你强,我的工作比你重要,我赚的钱比你多”却让人感到一种重复的无味:这本书毕竟把焦点放在了个人身上,尽管有着那么漂亮的背景(90年代,由繁荣到泡沫破碎)以及那么神奇的环境(女性的地位,正式工的限制等),却没能做到揭露某种我也不知道是啥的,埋藏在某处的【真实】。

  并不是说【个人】代表错误。我爱死村上的书了,然而他的书就被称为“新个人主义”;莫泊桑也在《论小说》这篇杂文里谈到,不能有另一种文体的要求来套入另一种文体,批评家应该对每个文体都有见解,且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既然写书评了,多少得扮演好这角色。

  《纸之月》揭露的是——我没读完,只读了前一百面和结尾,但我想是这样——消费主义建构出的空虚与女性低下地位的配合发生的恐怖,即某种空虚,由物质建构的空洞快感以及其不靠谱性。当然原文没说的这么明白,也没强调女性的地位,仅将其作为背景提出。这也算是批判了社会,反对了物价,劝说了读者吧。

  它所回答的,所要引起共鸣的是那共同的焦躁感,忧虑感,和消费主义为现代人留下的深刻影响;然而它缺失的是真正的洞见,通透的了悟——也许可以这么说吧。

  的确,作者语言还算洗练,读到最后语言很有感染力,但是为什么是表示悔恨啊?为什么人人都表示悔恨啊?为什么非得后悔莫及,非要嘲笑这种物化,金钱的追逐啊?反复地在同一题上绕圈,把更大的【女性】社会话题,和更小的【自我】问题都一笔带过了啊?女性部分,只是粗略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花钱带来的满足感,优等感,并不是特别揭露的趣味描写;自我方面,啊,最受不了了,一味地描写万能感和其后的空洞感与惶恐感,是的,读者是能感觉到醍醐灌顶,感觉不错,但是这些话语在一开始就好像反反复复地在字里行间出现了啊?!就像开头丈夫正文要展示自己的购买力,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进行非常明显的暗示和铺垫,搞得人早就预料到,索然无味。这就像被剧透了一脸的推理小说,目的太明显,说教意味好重,以至于不好看了啊。

  虽然没读完有点强迫症,但是还是不想再读了。能全然猜到,语言也没有特别惊喜...要说的话,就只是稀松平常。

  Cici 2019/2/22

  《纸之月》读后感(八):金钱,就像一枚纸做的月亮

  《纸之月》以倒叙-顺叙-倒叙的形式描写,行文流畅,翻译优良。第三人称方式,不同章节、不同都市职业女性作为主视角循环出场,演绎出各不相同的、针对金钱衍生出的当代女性价值观(文章中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处理十分细腻真实,角田光代无误)。虽说每个章节的登场女性角色都各不相同,但互相之间都与本书真正的主角——梅泽梨花有着藕断丝连般的过往纠缠。诚然,小说在梨花这个角色上下的笔墨也是最多的:期盼独立、渴望真爱、不甘沦为家庭主妇……梨花给人的感觉是多面性的,也是最值得读者深思:

  ·她会为非洲儿童捐款,但从不像其他人那样炫耀感谢信;

  ·她懂得为丈夫嘘寒问暖,懂得换位思考以博得对方好感(即便被冷落);

  ·她明白女人不应该只会栖居在男人荫蔽照顾之下,需要学会独立发展;

  ·她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出色,成果更受人青睐;

  梨花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在小说中,她曾说过:“我认为,无论做什么,要么就做得彻底一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有这两条路。人最不应该抱着玩玩的心态,对什么事染指一下有马上缩回去。”类似的独立思考谈吐小说中出现很多。

  若小说以顺叙形式在开头便布公出主人公梨花的诸上优点,相信没有读者会相信这样一个“杰出”的女性,会在故事发展高潮时做出“挪用一亿日元公款”的行径吧?但人,是一种极易受到外因影响而改变自身初衷的生物,相信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主旨之一。性冷淡且趾高气扬的丈夫、帅气但囊中羞涩的年轻情人、物欲横流挥金如土的富贵阶层……在与这些“外因”触碰、冲击的过程中,梨花渐渐走向“诈骗存款圈养情人”的歪路上,最后落得逃往国外、沦落异乡的窘境,令人叹息。

  相似地,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也“不甘落寞”地引出一个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价值观观念。

  冈崎木绵子:为了未来的美好与宽裕,将眼下的生活处处勒紧裤腰节俭成狂,是否本末倒置?

  中条亚纪:希望用物质充实自己的人生,希望用物质取换取离异后判对方抚养的女儿的爱,结果却塑造了另一个被物质蒙蔽了双眼的少女——生活不能失去物质的支撑,但只靠物质支撑的生活,却如履薄冰。

  山田牧子:来自优渥家庭,秉持生活要精致、儿女要富养的观念的她与出身平平的丈夫生儿育女后,无法把握彼此价值观的冲突,最终走向婚姻破裂。价值观,往往确是衡量伴侣是否真正契合的重要指标。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价值观的Podcast,大意是人人喜欢金钱,这是真的吗?——其实不是,金钱只是一个媒介,一串数字,把你和一堆车载斗量的金钱丢在一座荒岛上,你还会对金钱产生一丝心醉神迷吗?不会的。人们真正喜欢的是消费时的那种感受与环境,喜欢那种用金钱换取的物质补偿、情感补偿后的短暂愉悦感。金钱,真就像一枚纸做的月亮,静静地悬在人们的头顶,散发不出任何光芒。

  《纸之月》读后感(九):金钱的万能感:无非是凌驾他人之上的优越感

  故事的开篇:2001年日本 梅泽梨花 41岁 若叶银行的职员 挪用公款1亿日元 逃亡于泰国迈。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的。其间还穿插着与梨花有关联的职场女性。共同阐述了在资本社会中女性对于金钱是如何理解的?

  一、导致梨花犯罪的外因——梨花的丈夫

  不得补不说梨花的丈夫是导致梨花转变最大的因。梨花的丈夫看似温文平和其实骨子里是个十足的大男子主义。从言语到行为都想掌控着梨花。时刻向梨花证明自己对于这个家的重要性。无论是从金钱、工作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彰显着强者的姿态。明嘲暗讽梨花的微不足道,必须要做一个被他守护,靠他生活否则就是无法生存的女人。

  梨花明则在丈夫面前扮演着温顺,通情达理的好妻子的形象。暗则下定决心定要在金钱上将其比下。

  二、真正释放自我的导火索——平林光太

  梨花包养的小男友。其实我并不觉得梨花是因为爱而出轨的。她只是在寻找一个宣泄口而恰巧那个人是平林光太。如果没有平林光太也会有下一个人。

  梨花在于丈夫的关系中一直处于卑微的“接受方”而与光太这段关系中彻彻底底的转变为高傲的“施与方”了。她施与这种权利的媒介就是金钱。在这段关系中她扮演的角色就是“万能的阔太太”无尽的使用金钱的权利打造着自己的沙雕城堡,将其“囚禁”在其中,享受着饲养的快感。从自己豢养的“小东西”既崇拜又震惊的的眼神里获取极强的满足感。从而洗刷着在家庭当中屈辱感。不断地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这段关系的破裂。当光太哀求着梨花放过自己的时候,梨花的“沙雕城堡”坍塌了。

  三、内因的根源——梅泽梨花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源于梨花执拗的性格。梨花自小就读于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教义是助人为乐。在教会的熏陶下她理解的幸福就是“被人需要则幸福”教会所传递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梨花。直到上中学时期学校组织了为国际贫困儿童捐款这个活动。对于这个活动只有梨花最认真默默地捐助了五十万日元最后被学校发现制止了。之后只有梨花激动的找到学校理论。事后梨花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认为无论做什么,要么就做得彻底一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有这两条路。人最不应该抱着玩玩的心态,对什么事染指一下又马上缩回去。”从这段回忆的往事中就可以看出梨花性格里的执拗部分。

  所以对于挪用公款高达一亿日元。直到东窗事发逃亡海外,也就不难理解了。

  穿插的故事之一:梨花的同学冈崎木棉子

  一位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节俭到了极致。最终导致女儿偷盗的女人。这个口口声声为了孩子以后,为了家庭以后,会更好。而忽视了当下生活这种做法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穿插的故事之二:梨花的好朋友中条亚纪

  一位一直在用物质堆砌自己的职场女性。笃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靠有形的物质来维系。需要靠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才能让自己成为什么,成为超越自己的存在。一直在用物质及一切来逃避母亲的职责。最终导致自己的女儿成为了第二个自己。模仿着她的样子用物质包裹着自己。这样做是不是自食恶果呢!

  结语:

  这三种近乎偏执的价值观,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并不是代表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这才是最恐怖的。回头想想现在人与人关系的脆弱。而导致这种脆弱的本源就是金钱。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当人一直朝钱看的时候,便会迷失。迷失久了就会忘记自我。久而久之也就会失去自我。当完全的丧失自我的时候就是你掉进深渊,万劫不复的时候。

  写于2018年7月21日

  《纸之月》读后感(十):假富婆的包养生活

  《纸之月》假富婆的包养生活

  女人到底是不是需要金钱?这个看似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却一直困扰着无数的女人。因为当需要金钱这个肯定的回答出现后,就往往会伴随着一个新的问题出现,那就是钱到底从哪来?而在长时间由男性主导的社会里,这个问题对于女人一直都是持封闭状态的。

  这大概也是这个书名的成因,纸醉金迷,如月如幻。

  日本的小说很注重细节,这本书也不例外,据说曾经很火,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我没有看。我想火的原因大概就是由于说出了女性不曾说出的内在之苦吧。

  一个女人,挪用了银行公款,准确的说是用了借用银行之名非法集资的手段。这个女人是从头到尾贯穿全书的,书中也大量篇幅描写了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是如何做到的。这并不是一部悬疑小说,答案在一开始就已经公之于众。哪怕用了其它的对她的评价,以及这些人的生活作为串场,依然就是这么件事。

  富有的家庭、博爱的教育、普通的丈夫、帅气的鲜肉,善良的心底,等等,构成了梨花这个女人挪用大额资金的理由,甚至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是这些事情的综合而非某一个点。

  金钱确实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所以这样东西令天下人如痴如醉,哪怕有些自认为不爱钱的人,他们也没办法在身无分文之时活下去,这就是现实,没办法逃避。

  女性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来源单一,甚至没有,在职场上处于弱势,甚至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处于攀附的地位。日本更是如此,当然日本还有个好处,就是男性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她们的经济来源,养家是日本男人约定俗成的东西,并没有推崇职业女性,所以对于大部分日本女性而言,婚姻成为了她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只是,这个来源,是无法靠自己努力而获取更有高的报酬的。

  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我记得我曾经认识过很多购买理财的女性,尤其是那种高息的民间理财的女性。她们都是用“理财”之名,将老公的钱或骗或要,最终购入理财产品。这或许是他们的安全感,但是最后结果往往比较令人唏嘘,血本无归。

  本书里,其实有各个年龄层的女人,她们面对金钱的种种态度,不论何种经济基础,不外乎对于金钱都有种非常大的安全感,似乎有了钱就能获得一切,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甚至女主人公本身,她包养了那个小鲜肉,是为了自己的付出,还是为了对方的生活,甚至还是因为爱情,其实已经说不清楚了,因为她所有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当然包括资金来源。谎言开始慢慢建立的时候,爱情已经悄然离去,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住在海市蜃楼里面,总有梦醒的时候。而实际上,真正被搭建的人,他们是无从选择的,只能一步步走入迷途,最后出了愤恨再无其他情感。

  比起英美文学来说,日本文学离我们更近。日本跟我们有着太多的相似点,有着太多相同的文化,由于经济的关系,他们的社会形态似乎比我们早了那么一点点,从他们那些社会性小说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我们的现在。

  生产力发展,在这种大大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鼓励消费成了资本家们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他们编造奢侈品的梦幻,增加社会需要的刚需,不断创造贷款渠道,这一系列的运作,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沉溺于花费而无法自拔的新新一代。而他们也因此陷入到了一种永远无法自由生活的窘境,我想可以称之前金钱奴隶。

  但是大家忘记了,金钱其实只是欲望的交易工具,这也是钱产生的本质。大量的钱只是数字只是度量衡而已,陷入其中是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欲望,甚至忘记了自己是谁。

  哪怕被包养亦然,不论男女。不论付出的人,还是被付出的人,在这种金钱关系里,都不会过的太过于开心,因为这是借助于外力,也就是金钱构成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脆弱而又充满诱惑,甚至有一种邪恶的妩媚感,令人麻木。

  抛离情感,这或许就是交易型社会的悲哀。

  这本书,真的可以看一看,心理描写极为细致,看的很是揪心,仿佛自己重过了一次挪用公款的生活,那种希望快点被发现,早日结束这种日子,但是又害怕受到惩罚的心里被描述的丝丝扣入。

  而我看到这个书,更让我坚信了对于贷款的恐惧。长久以来,我对于负债也常常有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因为害怕负债而对于很多赚钱的机会错失,另一方面真心的对于负债有种无法掌控的恐惧。而这本书,让我将这种矛盾直面,任何事情,有一利就有一弊,而当无法接受弊端的时候,能做的就是将其利端也取消。

  或许这才是撕破金钱幻境的唯一手段,人生在世,总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本不错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