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之月》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纸之月》观后感10篇

2017-12-26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之月》观后感10篇

  《纸之月》是一部由吉田大八执导,宫泽理惠 / 池松壮亮 / 大岛优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之月》观后感(一):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

  《纸之月》影评:梅梨花是一家银行普通职员,她是如何从一个勤勉员工和本分的主妇,经不住伪造票据骗取存款,以获得奢侈生活巨大诱惑,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成为多起银行内部诈骗案的凶手。请关注本期的《今日说法》栏目——“危险的票据”。

  《纸之月》这个场景里说了一个重要的人世间的规律,秘辛。那就是有一些小人物,不得志,他在社会上多番碰壁,他看多了人间蝇营狗苟丑恶。最后他决定要做一个坏人,以最丑恶对抗丑恶。但是他马上会遭际覆灭,然后他会发现原来他以为的那些丑恶,一瞬间都无的放矢了,只有他自己是个怯懦的坏人。

  《纸之月》结尾处升华的很好。让我想到了老舍的“月牙儿”。当然二者不同。女主角第一次偷情,早晨才会返家。这突破了往日生活的规矩的第一次,让她将潜藏在心底的虚无感瞬间袒露。她已经暗自预料到了脱线后的必然遭际,只是日复一日循规蹈矩如蚂蚁一样劳碌生命,让她抓住一次“镜花水月”也好。

  《纸之月》结尾处升华,既有日本女性命运悲哀写照之自觉,像是《月牙儿》。也符合日本国民性中生命无常尽皆梦幻的思想。单凭这点,就不俗。写女性,要写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爱情理想。而且这些向往要成为一种明知飞蛾扑火,但是甘愿为之的悲剧。这就符合了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女性命运故事原型。

  我国的电影,必不会出现《纸之月》这种结尾,女主角象征似的逃离了,“自由了”。从循规蹈矩资本主义螺丝钉,绞肉机里的日子里脱离了,奔向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且作为她对立面的老职员虽然身处“囹圄”竟然望向窗外,那一方"自由的天空"。我国电影罪犯一定要绳之以法的。绝不会“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纸之月》观后感(二):教科书级阐释学文本

  与广受好评的前作听说桐岛要退部类似纸之月隐藏着深深的反类型特

  质(通过综合类型与背叛类型来实现的)初看是讲述如十九世纪法国

  小说一般的人的毁灭的过程很快就变成了如今日本大火的中年女人

  轨的故事再看就走出了现实的维度结合了一开始宗教的伏笔进入一种

  电影才能表现的迷狂以及一种本体上的超越纸之月表现的不仅是欲望

  无论是通过金钱这一现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社会关系的最终凝合物

  来表现出的欲望的“现实”的维度还是通过“情欲”或“爱”或“奉献(尽く

  す)”表现出的或女性或母性的欲望的女性主义维度或是如片中回忆

  所暗示的由宗教情怀与罪恶感的反扑造成的对欲望的放纵心理分析

  上的探讨都十分精彩这三个维度本已经让本片展现出了其多重的可阐

  释性而片中的转折点在今日梨花/隅与童年梨花/修女跨时空的关于自

  由、幸福、正义的平行大辩论(隅的发型、表情、着装都努力符合与

  修女的平行关系)之后出现梨花抡起椅子砸碎玻璃的动作是一个启示

  性的时刻透明的玻璃比金钱更加适合作为梨花所描述的“一切都是假

  的”的整个世界的终极象征而砸碎了它也就代表了终极的真实与自由

  之后伴随着赞美诗的歌声奔跑在夕阳里的段落加上现实中各人所得到

  的尘世幸福的对比揭露出一种存在主义的真实以致于看似古板却在辩

  论中被梨花松动的隅在日后的一次银行会议中对着被修好的崭新的透

  明的玻璃的走神暗示出梨花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还记得影片

  一开始被梨花“偶尔也开心地花一次钱”所打动的平林桑吗?)如果

  在看似光滑透明完美的玻璃上造成裂缝的梨花代表的是绝对理性与金

  钱秩序中的缝隙是从被公然接受的整个社会的虚假中唯一逃逸出的可

  能性相比第一次通宵后孤独的回家站台上虚伪的月亮逃跑中融化了人

  身体太阳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绝对强大的真实的力量最后的泰国之旅

  与童年圆梦究竟是真是幻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如梦的镜头处理中完

  结已经说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道德寓言而是一种人的真实的

  可能性让人想起听说桐岛要退部中令人激动不已的僵尸片幻想桐岛一

  片中通过描写学校中潜藏的阶级关系以及人类服从的社会本能已经反

  映了导演对捕捉社会本质兴趣而用僵尸电影这一幻想(幻想不仅是

  片中男主角的想象而是暗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幻想来为现实制造一种

  缝隙的可能性)来打破它则是导演的原创了与之平行纸之月中亦真亦

  幻的结尾同样达到了这一效果

  《纸之月》观后感(三):当韩剧的温情遇上日剧的冷峻

  韩剧素来浪漫温馨,纵然深处绝望,剧情中仍旧衬着无数温情瞬间,结局依旧充满希望。日剧则不同,用更写实更冷峻的基调,还原更真实残酷的人生与社会。同样是中年女人和20岁男子的禁忌之恋,同样是对牢笼般生活的逃离,《密会》高举着“爱情大过天”的旗帜,坚定地歌颂着“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渐已封尘的爱情观;《纸之月》则从欲望开始,背叛结束,血淋淋地刻下追求自由的代价。让人温暖的假象好,还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更妙呢?

  ●种子:

  《密会》中李善宰是个钢琴天才少年,吴惠媛是惯于发现天才的伯乐。二人初识,李弹吴听,便有了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二人合奏,高山流水,往来呼应,达到了情感的高潮,亦紧紧联通了二人的精神世界,种下了爱的种子。同样都有着原始不羁的个性,即使层层伪装,他也能在她的琴声中找到共鸣;即使委曲求全苟且生活,他也能看见她心底的正直与纯净;即使带上面具,假装麻木,他也能卸下她的防备,让她安心依靠。在音乐的领域心意相通,在现实的生活互相理解,是谓知音

  《纸之月》中的光太是个连学费都付不起的普通大学生,梅泽梨花只是个刚刚从家庭主妇转变为银行职员的普通女人。梨花击中光太,大约是因为他看到梨花从楼梯上缓缓下来时露出的两条白皙匀称的腿。光太对于梨花,不过是摆脱现有生活的一副梯子。在梨花厌烦沉闷的生活又毫无办法时候,恰好一个男子向她伸出了手,她只是犹豫了下,便接受了光太的诱惑。也许这个人不一定必须是光太。对于在沉闷生活中像溺水的人一样拼命挣扎的梨花来说,无论谁伸出了手去拉她,只要不是太离谱,她大概都会接受的。也就是说,最初的相遇,于光太来说,是荷尔蒙的刺激;于梨花来说,是偶然又必然的搭救。

  ●发芽:

  《密会》中吴惠媛和丈夫的关系名存实亡,或者从一开始就只是妥协的产物。本来已经勉力维持的做给他人看的“橱窗夫妻”关系,加上姜俊亨自私幼稚的个性,让吴惠媛不堪重负。再加上工作中的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暗无天日的生活似乎除了光鲜的外表之外,没有一点可留恋之处。李善宰的出现,如一道光芒,照亮了吴惠媛的生活,让她死水般的生活有了一丝希望生气

  《纸之月》呢,似乎更真实一点吧。多年之后,夫妻关系早已平淡如水。虽然相敬如宾,却毫无新意。大家循着往日的轨迹,靠惯性生活。偶尔的关心问候,也如隔靴搔痒,不仅触不到需要抚慰的点,反而多了互不理解的嗔怪。这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模样吧。过着无可无不可的生活,面对着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浑浑噩噩,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溺死。

  ●成长

  《密会》里的吴惠媛开好车,住洋房,领着高薪水,虽然工作性质让她跟奴隶一样没有尊严,但至少物质上、资源上是丰沛的。她可以花180万修理一架30万买的琴,来表达对李善宰的体恤和珍惜;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调动各种人力物力,来帮助李善宰提升音乐水平;还可以只是在他的同学面前轻轻亮亮身份,就能引来众人的崇拜羡慕,让男主虚荣心大满足。这些,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一个与普通人相去甚远的阶级、世界。

  《纸之月》呢,梨花夫妻俩在努力存钱还贷款,生活并不宽裕。她为了光太的学费,不得不私挪他爷爷的存款,从而开始犯罪之路。连梨花自己都是紧紧巴巴过日子,哪来的金钱供年轻情人挥霍呢?她只能铤而走险,不惜搭上未来、自由、一切,去满足光太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渴求。总看到富豪包养嫩模的新闻,我突然想,与其说是富豪道德水平太低,不如说是大部分经济实力不够。谁对鲜活的肉体没有冲动呢,不过是有人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他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人只能摸摸钱包,咽咽口水,心里默念一百遍“克制”,再骂骂为富之不仁罢了。梨花本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员,只不过她看到那轮月亮,她想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虚幻,所以才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地投进一场没有未来,亦不需要未来的狂欢中。因为她知道,这一切不为别人,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去追逐自由的代价。

  ●结果

  《密会》中男女主之间是正真的爱情,是精神世界的共通到物质世界的相合,故而是更牢固的联合体。所以当李善宰看到吴惠媛在工作中受尽欺凌,在精神上饱尝压抑的时候,他更怜惜她,希望她、鼓励放弃一切,只做一个简单的、在音乐里为王的她。也有了最后他支持她自首,在狱中对她不离不弃,只等她重获自由,与她相守相伴,浪迹天涯。多么浪漫,多么深情,多么温暖人心!恐怕只有韩剧才会这样,让爱与光同在,让爱情经得住一切考验,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相信爱是永恒

  然而,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现实是,梨花为了满足光太,不断犯罪,光太却丝毫不关心钱的来源,只是一味挥霍,一味引诱梨花满足他不断膨胀的欲望。现实是,男儿性本薄情,光太背叛了梨花,在梨花发现后毫无声息地卷走了一切。现实是,梨花无法回头,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道德和法律的审判。

  谁不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与自己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呢?谁不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对自己奋不顾身爱得疯狂呢?谁不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对自己不离不弃莫失莫忘呢?谁不希望能有那么一个人如同希望、如同光一样照亮自己黯淡的人生,并把快要在这黯淡中溺亡的自己拯救出来呢?

  然而事实总是残酷。你以为的欣赏,也许只是误会;你以为的疯狂,也许只是荷尔蒙的刺激;你以为的不离不弃,也许只是信口开河;你以为的拯救,不过是满足欲望。最后剩下的,不过是破碎的你,破碎的生活。

  这大概就是韩剧与日剧的不同吧。《密会》有爱情打底,有金钱护航,有痴情人守护,有才华为未来支撑,让一个梦圆满到不会醒来。《纸之月》有的只是身体的吸引,欲望的满足,无情的背叛,让现实残酷到不忍直视。一个是不真实的梦,给人希望;一个是残酷的真实,令人叹息,哪个更让人愿意接受呢?

  :看片的时候,我想到很多,想到《情人》,想到《月亮与六便士》,想到自己的生活

  哪个女人不希望在自己美人迟暮的时候,得到别人的青睐呢?尤其当这个赞赏来自一个青年男子。也许不因为容颜而改变的爱,才是真爱。不由得想到了《情人》里那段经典文字:“: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想,如果在我中年时分,有一个年轻人对我说这样一段话,我一定会感动,一定会潸然泪下,也许还会心动。

  我突然有了疑问,为什么年长女人与年轻男子的爱情是禁忌之恋呢?为什么要单独作为一个题材来讲述故事呢?为什么我们对年长男人与年轻女子婚姻欣然接受,而让反向的情愫备受压力呢?同样都有追求爱与自由的权力,为什么女性要背负那么大的压力,而在最后,还往往遭遇光太那样头也不回的背叛呢?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为什么,也许都找不到答案。因为,因为前提并不合理。千百年来对男女的偏见让男性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把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当做菜场里日暮时分还未售出的菜,却自然而然地认为男性越老越值钱;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批判社会新闻里遇害的女子行为不检,却对施暴的男性不置一词;人们可以对出轨的女性口诛笔伐,却对拥有数位情人的男性习以为常……在这一点上,亚洲社会都有一样的保守与落后。什么时候年长女人和年轻男子的爱情不会作为一个特别的题材吸引眼球时,我们的社会大约就进步一些了。

  最后,面对沉闷的生活,该怎么办呢?不必等到中年,我已然对日复一日的生活充满了厌倦,我也期待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把快要溺亡的我救起。理想之中,是一个李善宰那样的人如一道光芒照亮沉闷的生活,然后琴瑟相和,happy ending。可是,谁能说那不是幻想吗?现实也许如梨花那样,是一条通往悬崖的不归路。可是人生啊,是错过不再来,一期一会的人生啊。有时候想着一定不能臣服,一定要把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得精精彩彩,轰轰烈烈;有时候又想,干脆就按别人期待的样子在生活中沉沦下去好了,人生不过是这样,在平凡里开始,在平庸里结束,就这样随着时光的洪流漂浮好了。随波逐流,心有不甘;义无反顾,惊惶不安,生怕落个梨花一样的结局。可是谁又能说梨花的结局不好呢?你以为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犯了罪,殊不知她摆脱了束缚,真真实实地肆意活了一次。痛苦地捱一生,还是痛快地活一次,哪个更好呢?我只知道,我的人生,现在只有苦闷。

  《纸之月》观后感(四):瘾:日本电影赏析《纸之月》或《钱去哪儿了?》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

  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

  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纸之月》观后感(五):纸做的月亮

  德国留学那段时间听那里的人说要是出了车祸,是要去上心理班的。因为德国人觉得为什么会出车祸,为什么会开快,为什么会打错方向,为什么会刹车踩成油门,都或多或少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

  这部片子里面,女主也都是心理出了问题。

  有没有问题,在于标准在哪里。就像商业分析中,我们要选一个基准benchmark。

  在女主的世界里,基准就是“施比受有福”,自由意志。她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在正常的世界里是,不能不择手段去达到一个自认为道义的目的。

  ACCA P1考试里有一个知识点就是deontological approach义务论,结果论,还有个知识点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比如我现在也要掌控自己的欲望

  比如公务员,杀死那个公务员,也是欲望,手表往里面带,说话圆滑会来事。

  比如孩子般的纯真什么时候要有,

  比如工作能力,不是有能力不行,而且没能力

  虎妈猫爸必胜决黄俐。

  花儿与少年,陈意涵,33岁活力少女,锻炼,看书,自制力,拖延症。

  纸做的月亮,心理的东西。意识流。

  《纸之月》观后感(六):紙之月

  繼覺得還不錯的聽說桐島退社了之後,看到這部宮澤理繪詮釋的紙之月

  導演運鏡之精湛,剪接之客觀,敘事之流暢,正式成為吉田八大粉絲

  此部紙之月雖為一部犯罪電影,卻完全不落俗套,以一位理性又細心的女性角色出發

  到看到終了終於恍然,原來她並不是迷惘,而是比任何人都清醒,比任何人更明白自己

  犯罪與沈溺的每一刻,都隨時有面臨審判的準備,

  因為她正在用力生活著,順著自己的心,沒有任何拘束

  她不在乎一切是假

  不在乎一切是短暫,是強求,是禁忌

  隨時會嘎然而止,大夢初醒

  輕輕地順著自己的心,到想去的地方去

  成為一個別人眼中完全自私的人,也是完全自由的人

  俐落又沈穩的女性電影,細膩的表現每一角色的心境

  儘管到了最後一刻仍然努力著,不慌不忙,不放棄的走著自己的信念

  導演以客觀說明了一切,客觀引渡了反思,在你/妳感受到生命正用力燃燒時

  有什麼理由要停下來?女主角拒絕像死人一樣活著,不膽怯的解放這一切體制與世俗

  當你以為一切無路可走,原因無他,是因為你已經放棄

  《纸之月》观后感(七):喜欢角田光代,喜欢宫泽理惠

  电影《纸之月》改编自日本著名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角田光代擅长描写出平凡女性的切身问题,将她们狡猾、温柔、友情等感受性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杰出的作品,是过去所未有的现代女性小说。

  在银行当了4年的临时工梨花终于转正了,为了庆祝,她给丈夫买了一块手表,可是她丈夫嫌弃表太便宜。结婚很多年了但是没有孩子,夫妻感情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梨花寂寞了,人一寂寞,就会饥不择食。

  在去一位老人家里办理业务的时候,见到了老人的孙子也就是渣男主,相遇的目光瞬间化成电石火花,点燃了暧昧的空气,两人的关系迅速变成了热恋的男女朋友。

  有一天,梨花突然得知渣男欠了高利贷,骗他说自己家里很有钱,爽快地把钱借给渣男,其实钱是梨花利用职务之便偷来的。

  梨花丈夫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上海,这下好了,为梨花和渣男提供了空间。两个人越来越大胆,花销也越来越大,甚至买了房子和豪车,当然花费的钱都是梨花偷银行的。

  即使梨花对渣男好的不能再好了,渣男还是出轨了,捉奸在床,梨花生气地走了,渣男跑来小心翼翼地解释,然后,然后,然后梨花就原谅他了。

  好景不长,一位在银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发现了梨花的秘密,赶紧告诉了行长,可是梨花用知道行长和女同事的情人关系来威胁他,行长只好把情人女同事给开除了。

  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依然不依不饶,结果发现梨花偷银行的钱已经不计其数了,这下好了,行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报警了。

  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来了,镜头里只剩下了梨花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女职员化身上帝视角告诉梨花,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努力的去解决问题。两人巴拉巴拉墨迹了半天,一般剧情到这里,应该是女主悔悟了,明白自己肯定会判死刑的,所以都会在警察来之前自杀。

  女主接下来的动作是,用椅子狠狠的打破了玻璃,对,我以为她要跳楼,可是她逃跑了,逃跑了,逃跑了,尼玛原来是二楼。日剧跑强行上线。

  渣男此时此刻正逍遥快活着呢,根本没有空管梨花的死活。

  最后,回忆了梨花小时候的一件事,天主教搞了一次募捐,梨花捐了钱,收到了受助者的回信,梨花很开心。于是梨花继续捐钱,没钱了就去偷她爸爸的钱,但是没有任何回信。老师劝她应该量力而行,可是梨花内心的母性爆发极力反驳老师,这很圣母啊。

  镜头再次转回来,梨花已经逃到了泰国,神奇的是梨花在泰国居然遇见了小时候捐钱的受助者,她欣慰的笑了。

  钱其实就是纸,月亮是纯洁的,但是月亮在天上够不到。用纸做的月亮虽然摸到了,但是一碰就倒。

  《纸之月》观后感(八):日常的危险

  向田邦子曾说:结了婚的女人,都是做好赴死的决心才谈恋爱的。

  她在短篇小说《隔壁女子》中写了一个已婚女人背着丈夫偷情的故事。她爱上他,始于她听到住在隔壁的女人与这个男人缠绵之后,他提到了一个叫谷川岳的地方,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抵达谷川岳的路线,那其实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步调,无非是换成火车、汽车再付诸一段时间的步行,但当她听到他说到终于到达谷川岳的时候,她仿佛高潮了一般,呼吸急促。很奇怪,或许是被谷川岳这个遥远的意象迷惑了,对一个纯直男读者的我来说,丝毫没有觉得她在道德有一丝污痕。女人一旦决定直面欲望,就会变得义无反顾,畏缩的反而是男人。第一次缠绵后,她以为自己坠入了爱河,回到家里后,竟然发现自己的钱包里多出了几张钞票,不仅如此,那几张钞票上还都留下了隔壁女子的吻痕,多么狡黠的讽刺。

  《纸之月》里的女人也一样,虽然欺诈的行为是一步步,慢慢走向不可收拾,但当她决定越过站台,与男孩会合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已经知道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这是一个人物的宿命。而男人们总是一样地怂,没有谁会将一个已婚女子的爱当作殉情的理由,那只是日常衍生出来的危险的快感罢了。《纸之月》中的梨花和《隔壁女子》中的女人都不是因为有多么爱一个人而去冒险和牺牲,她们爱上或许也只是一种反秩序的快感。谷川岳的诱惑是因为它在远方,贴在窗玻璃上的纸月亮之所以美是因为随手就能撕下来。

  《纸之月》里的梨花没有悬崖勒马,并在事情败露且无可挽回的时候选择了逃离。《隔壁女子》里的女人后来还是回归了日常,并在读到丈夫留下的信后泪流不止,日常的事终究还于日常,这比前者高明多了。

  《纸之月》有变成《塞尔玛与路易斯》的潜质。因为电影里杜撰出了一个叫隅的角色。这个梨花在银行里的同事和梨花形成了一组镜像。一丝不苟的老处女隅大姐从始至终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脆弱的平衡,直到最后一刻,梨花操起椅子打破窗玻璃冲出银行,她才像从梨花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一样,获得了人生的高潮,对这样的人物来说,那样的高潮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再也得不到了。如果隅大姐在发现梨花欺诈的端倪和证据后,没有选择揭发,而是撕下修女一般紧裹的制服与梨花共赴狂欢,影片估计会精彩太多。无奈吉田大八的改编还是太过保守,这个拍出过《听说桐岛要退部》的导演依然还是冷冷的,想着要冷静和克制,连床戏都透露不出情欲,刻画心理活动也只能重复用升格镜头。

  吉田大八版的《纸之月》选择了删除旁支细节,努力想保持客观地让一个人物真实地凸显出来,观感并不会很好。贯穿全片并且试图在最后点睛的竟然也是一场童年往事。与其简单的弗洛伊德,倒不如彻底点,猛烈点,宣泄完了,自会抵达观众。

  《纸之月》观后感(九):社会的毒品

  我们能说梅泽本质上是个反面教材么?她深信“给予比得到更幸福”;她第一次大笔挪用钱事为了支持一个大学生读书。但就这一次拿钱来的“爽”让她听不了这双手,而让其忘了这违法、犯罪,如果被发现就玩完的可能性。

  赌博,上了赌桌,不亏到一穷二白是不会下来的。

  炒股,有了10%的利润就会追求20%,知道了杠杆,有了30%利润的可能还会想到40%。不炒得强制平仓也不会出来。

  就连打打斗地主,也会强行想着,万一底下两个王一个二,而去抢当地主。

  所以,各种游戏都是会玩到输光,才会强制停止,看似1%的可能,其实就是100%。

  人,可以相信自己的自控力,但也别试探它。

  《纸之月》观后感(十):《纸之月》:女性心理的泡沫经济

  日本最近这几年生产了很多部以银行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说以《半泽直树》为主的赤井户润系列,整个日本都迷恋于这种”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故事。同时日本也拍摄了诸如《昼颜》这样的以日本女性的性关系为主题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纸之月》仿佛就是这两种类型的结晶,它改编自《第八日之蝉》原作者角田光代的小说,就其影片题材来讲,这部由大片厂松竹拍摄的影片,具有十足的商业性。然而吉田大八是一位天才的日本独立电影导演,在他的指导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比日本电视剧高明得多。

  这是部以女性为题材的影片,那对女性性格的剖析,以及对女性心理发展的表现则成为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起初,宫泽理惠饰演的菜鸟银行职员是一个非常具有日本传统的唯唯诺诺的女性形象,她的目光飘忽不定,说话低声下气,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办公室环境中,与年轻气盛挑衅年长者的由大岛优子饰演的年轻职员,以及工作经验25年,严格的十分有经验的银行界老手相比,她显然就是一个类似于“花瓶”的角色。不过她喜欢上一个比她年龄小很多的男子,他们产生了性关系,最终诱惑着这位女性走上诈骗的道路。随着事态的逐渐推进,这个女人的形象也逐渐转变,在爱人面前比较强势,而在公司也敢作敢为,甚至在自己的事情被察觉时,不惜一切代价要挟公司上司,她成为了一个神秘的,狡猾的,强词夺理的“蛇蝎美人”,与那些干着“性交易”等“常见的事”的人一样。然而她有缺点,她太“真实”了,反而内心总有一种惧怕和紧张。最终当她在自白自己的犯罪过程中,我们终于了解她那种从少女时就留下来的心理阴影--一种想一直包养“小弟弟”的怪癖心理,这种心理让她自由,但是在我们外人眼里,这种心理可以放到变态心理学的范畴之中了。

  她在片中提到了被擦掉的月亮的幻象,虽然在电影中这段陈述有点强行点题的意味,不过她说了一句:“一切都是假的。”

  在这部电影中,从这个女人的角度唯一看起来真实的东西就是她真心的爱,因为这种爱能给她自由,而其他的情感或许都是假的,优子与上司的情感是基于权力,而那个小白脸年轻男子对自己的情感也是基于对其他女性的欲望。为什么片名叫“纸之月”,纸糊的月亮当然是假的,而这里的纸特指海报中女性背后那白花花的钞票,钞票代表着什么:欲望,权利,拜金主义。。。。我们反观影片所发生的背景,1995年,在日本历史上,这个年代正是泡沫经济破灭的时间,一切的虚假的投机行为都会将随着1997的亚洲经济危机打水漂,弥漫着宝马,百达翡丽,卡地亚的奢侈年代也将会付之东流。

  吉田大八是一个早稻田大学的文学系学霸,他对于将文学转变为电影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他把主要的故事集中于银行内部这个小环境,对人物关系和角斗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在这里,所有人之间亦敌亦友。上司和下属干着常见的事,下属之间也有着互相猜忌,而整个银行网络又被一个有着长期经验的大姐大监管着,而这位大姐大非常有可能被调职。整个银行内部真可以说是草木皆兵,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事的冲突都来自于这种人物复杂的关系网。这让我想到了吉田大八的代表作《听说桐岛要退部》,那部电影也对各个社团对桐岛的猜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最终看到这个学校清晰的人物关系架构。

  由于吉田大八出身于广告界,它的镜头语言呈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在性感的女声电子音乐旋律下,让暧昧的气氛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迷离感,其中有一段镜头是这样的,当男女彼此站在铁道两侧,对视的男女被进站的列车阻挡,而女子消失了,通过一个缓慢的慢镜头拍摄了女子从男子后方的楼梯走下,而接下来又是一个火车进站的空镜头,随之而来就开始情色片段了。吉田大八还利用非常晃动的手持镜头以及非常浓烈的色调来描写着男女之间的迷乱时刻,充分体现了纸醉金迷和灯红酒绿的“性生活”。

  最终影片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将女性崇尚自由的精神升华,给那个时代糜烂的人生救赎。但是笔者并不喜欢最终的结局,仿佛这位女性出了国找寻自己的初恋去了。不过我说过,这是一部情节剧。情节剧是什么?情节剧就是我国经常说的家庭伦理剧,但是好莱坞用melodrama这个特有名词来定义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简单来说就是狗血,催泪,充斥情色。不过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看到这种类型在进步,它变得真实了,它的时代和环境背景是详细的,它的情感是充实的。所以笔者很喜欢这部电影,上影节也将会展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有机会去看。虽然它是一部小片,但买票可能并不容易,会有一帮AKB的粉丝指着那个咧嘴大笑的年轻银行职员说:“大岛,下课!”(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