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之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纸之月》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0: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之月》读后感10篇

  《纸之月》是一本由[日]角田光代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之月》读后感(一):入坑书

  我算是是从这一本书正式喜欢上角川光代吧,之前只看过她的短篇,这一次看她的长篇,怎么说呢,和宫部美雪的经典长篇比还是有差距(但其实宫部美雪也不是每一个长篇都那么好看,甚至获了奖的《无名之毒》也属一般,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但是她算是少数几个能让我完全沉溺到她的语言中去的作家。我一直认为,现代作家,从故事上说,能出奇的也经不多了,但是一个作家的语言确实无可取代的,但必须要形成自己风格――这一点角川光代做到了。

  这本书不算是推理小说,甚至不算是悬疑,我一向是把她的小说当女性小说来看的――这里指的女性小说不是那种狭义的,而是关注女性心理、指出当代女性困境的小说,像贾平凹的《极花》,虽然视角是一个被拐的女性,但根本不是女性小说。我一直不觉得“只有男人才女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女人”,只有女人才了解自己好不好

  《纸之月》读后感(二):金钱,就像一枚纸做的月亮

  《纸之月》以倒叙-顺叙-倒叙的形式描写,行文流畅翻译优良。第三人称方式不同章节、不同都市职业女性作为主视角循环出场,演绎出各不相同的、针对金钱衍生出的当代女性价值观文章中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处理十分细腻真实,角田光代无误)。虽说每个章节的登场女性角色都各不相同,但互相之间都与本书真正的主角——梅泽梨花有着藕断丝连般的过往纠缠。诚然,小说在梨花这个角色上下的笔墨也是最多的:期盼独立渴望真爱不甘沦为家庭主妇……梨花给人的感觉是多面性的,也是最值得读者深思:

  ·她会为非洲儿童捐款,但从不像其他人那样炫耀感谢信;

  ·她懂得为丈夫嘘寒问暖,懂得换位思考以博得对方好感(即便被冷落);

  ·她明白女人不应该只会栖居在男人荫蔽照顾之下,需要学会独立发展

  ·她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出色成果更受人青睐

  梨花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在小说中,她曾说过:“我认为,无论做什么,要么就做得彻底一些,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有这两条路。人最不应该抱着玩玩的心态,对什么事染指一下有马上缩回去。”类似的独立思考谈吐小说中出现很多。

  若小说以顺叙形式在开头便布公出主人公梨花的诸上优点相信没有读者会相信这样一个“杰出”的女性,会在故事发展高潮时做出“挪用一亿日元公款”的行径吧?但人,是一种极易受到外因影响改变自身初衷生物,相信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主旨之一。性冷淡趾高气扬的丈夫、帅气囊中羞涩年轻情人物欲横流挥金如土富贵阶层……在与这些“外因”触碰、冲击过程中,梨花渐渐走向“诈骗存款圈养情人”的歪路上,最后落得逃往国外、沦落异乡的窘境,令人叹息。

  相似地,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也“不甘落寞”地引出一个有一个发人深省价值观念

  冈崎木绵子:为了未来美好与宽裕,将眼下的生活处处勒紧裤腰节俭成狂,是否本末倒置

  中条亚纪:希望用物质充实自己人生,希望用物质取换取离异后判对方抚养的女儿的爱,结果却塑造了另一个被物质蒙蔽了双眼的少女——生活不能失去物质的支撑,但只靠物质支撑的生活,却如履薄冰

  山田牧子:来自优渥家庭,秉持生活要精致儿女要富养的观念的她与出身平平的丈夫生儿育女后,无法把握彼此价值观的冲突,最终走向婚姻破裂。价值观,往往确是衡量伴侣是否真正契合的重要指标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价值观的Podcast,大意人人喜欢金钱,这是真的吗?——其实不是,金钱只是一个媒介,一串数字,把你和一堆车载斗量的金钱丢在一座荒岛上,你还会对金钱产生一丝心醉神迷吗?不会的。人们真正喜欢的是消费时的那种感受环境,喜欢那种用金钱换取的物质补偿情感补偿后的短暂愉悦感。金钱,真就像一枚纸做的月亮,静静地悬在人们的头顶,散发不出任何光芒

  《纸之月》读后感(三):原来小说和电影讲的并不是同一个故事

  最近对“月亮”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又联想起宫泽理惠主演电影《纸之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超现实唯美场景:主角梨花清晨返家,刚下电车发现月牙仍挂在天边。她抬起头,用斟酌晚餐摆盘的目光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慎重地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将那个月亮擦去。就好像擦去凝结在窗子上的水雾,什么都没有剩下。这一场景困惑了我好久,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

  刚好看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中文译本,买来琢磨了一下。原文并没有擦去天边残月的场景,但同是第一次夜不归宿,清晨返家时,是这样描写的:站台空无一人,梨花坐在长椅上等电车。淡蓝色天空中残留着白色的月亮。梨花突然感觉有一种心情溢满了全身,甚至充满了指尖。与其说那是满足感,不如说更接近万能感。想去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能抵达,想做的事情,无论怎样都能做到。她仿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梨花没有一丝不安,也没有一丝罪恶感,她在空荡荡的车站,独自沉浸在自己也无法解释畅快淋漓的万能感中。

  这一场景的解释应该说浓缩成一个核心,撑起了整个小说里的逻辑。梨花犯下的滔天大罪,不是单纯因为善良,也不是单纯因为爱情,应该归结于某种欲望。一种暂时逃离不如意的现实的需求。在故事里,梨花需要光太,比光太对她的需要更甚。

  这种欲望应该是一种情感需求,并不单独属于某一个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平凡无奇的也好,兴高采烈的也好,充满失意的也好,一成不变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慢慢积累精神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偶尔新鲜的调剂。可这种非现实的调剂若建立在金钱构建的幻觉上,成为新的习惯,非现实也变成了另外一种现实。这样一来,势必需要更高的消费来营造新的非现实。只会慢慢越陷越深。

  原著最后,梨花的选择是什么?是跳窗而逃,还是自投罗网?我先不去透露。假如有兴趣的话还是跟着角田光代的平实生活化的叙述方式体会一番,看看人在巨额金钱的能量下会不知不觉改变什么。

  《纸之月》读后感(四):金钱的幻境:“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纸之月》

  1

  大和民族骨子里的“极致”,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语境下,都能造就一脉相承的以“极致”为特点文学作品。《纸之月》就是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一部“极致”的女性犯罪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纸”展开,讲述银行职员梅泽梨花在若干年中,累计挪用不同客户的巨额存款,只为维持自己用金钱堆积出的梦幻般爱情和奢侈生活的故事。

  迷人而带有些许悬疑的书名,吸引我翻开角田光代这本《纸之月》。“纸”指纸币,即金钱,贯穿于整部小说始终;而对“月”的直接描写,则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梨花和光太发生关系以后,她站在空无一人清晨的站台上等电车。“淡蓝色的天空中残留着白色的月亮。”那个时候,一切犯罪事件起点——梨花第一次从客户交给她保管的现金信封里“借用”了五万日元——已经发生了。而一个年轻男孩对她毫无保留的迷恋,真正令她感受到一种“万能感”。和光太肌肤相亲后,她看到了“月”,看到了一个向往东西变成很具体的可触摸的现实,所以当时她觉得仿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月”的第二次出现,是梨花已经深深陷入挪用客户存款的犯罪中无法自拔,沉浸在明知道一切随时可能会崩塌,但又充满了刺激快感状态中。此刻的她,在金钱的包围中与光太同居,工作中被同事刮目相看,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仰望天空,“带着些许灰色夜空中挂着数颗星星和一弯残月。”事情发展到这个节点,梨花已然无法从犯罪中脱身,但她的心情却如此地轻松愉悦,甚至“想放声大笑,但是如同忍耐尿意般忍住笑走着。”第三次的“月”紧接着出现了,在租赁的公寓中,梨花天真地以为自己和光太的关系可以脱离金钱,可以拥有未来。“‘烟火的背后有弯月亮’,光太冷不防说道。”光太的心中早已明了,自己是梨花用金钱豢养的一个爱情傀儡。

  这三次“月”之点题,出现的都不是满月。作者用有明确倾向的描写——“残留着白色的月亮”、“残月”、“有弯月亮”——来揭示,梨花的“月”之理想同“镜花水月”一样,是没有有力真实支撑的“幻境”。故而,书名“纸之月”可释义为“金钱的幻境”。

  2

  “放一天假,去购物吧。”这是“911”事件发生当天,纽约市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对市民提出的建议。不是待在家里,不是去教堂,而是去“买买买”?“消费”的超越物质性的、在精神层面能够给予普通人强大“安抚”力量,是市长先生暗示的。这种力量在灾难面前,居然可以取代教堂,这是在“消费社会”才会发生的奇特现象

  不论承认与否,“消费”在表面创造了一种“平等”的神话。“就牛排而言(使用价值),既没有无产者也没有享有特权的人。”(鲍德里亚)正是这种“平等”使得从经济学家到普罗大众对“消费”的力量深信不疑,甚至上升到了集体信仰的状态。《纸之月》中,描写了一种普遍性的都市女性消费奇观:对品牌购物的迷恋。梅泽梨花、中条亚纪、山田牧子是一整个群体缩影,她们消费的对象,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符号价值,是品牌符号背后所象征意义。一张信用卡,让她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民主”,甚至是“幸福”。符号价值取代物品的使用价值,构建出了全新的社会关系体系个体的自我认知基础——这正是《纸之月》整个故事的出发点

  《纸之月》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阪神大地震、泡沫经济发酵,日本社会被前途不确定性所笼罩。就像是“911”之后,纽约市长认为购物可以舒缓人的情绪女主角梅泽梨花偶然而又必然地走上了通过“消费”来抵抗现实中的挫败,并重建自我的道路。“消费”让她获得了很多富人的特权,不仅仅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层面感受到了由金钱和购物所带来的“丰裕”的满足感。一方面,她是社会法律规则的反叛者,通过对他人财富的占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最终逃亡他乡;而另一方面——真正令人感到惊奇的地方是——她是“消费社会”基本规则的完美贯彻者。所谓“消费社会”,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一个最简单的规则之上而运作的,这个规则就是:“You are what you buy.”这种新型的身份构建理念,用形式上的平等抹平了实质上的阶级、阶层差异,从而使人满足于短暂而又虚幻快乐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梅泽梨花是“消费社会”的英雄,她一度“极致”地实践了“消费平等”的理念,用“消费”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自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社会关系。——这难道不是资本家和广告商最想看到的情境吗?

  而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纸之月》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十分尖锐。小说描绘了一幅受金钱所困的女性群像图,她们全部都深陷于“You are what you buy”的逻辑之中。梅泽梨花用金钱去购买爱情,试图去建构一个可以和年轻男孩成为登对情侣的完美自我,她失败了;中条亚纪用金钱去购买亲情,想要拉近和女儿的距离,成为女儿眼中的完美朋友,她也失败了;刻意节检的冈崎木绵子,她的极度节俭导致了女儿的偷窃行为原因女儿是不想让同学因为她没有某些东西而看不起她;物质至上的山田牧子,无法摆脱对物质的渴求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论是奢侈还是节俭,都只是被“消费”控制表现形式而已。“把我从这里放出去吧”、“求求你”,光太的话击碎了梨花的金钱幻境。

  3

  小说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更为深刻:梅泽梨花还有其他选择吗?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可能是自我塑造途径中最为简单有效的一条。“手上碰到的,脚下踩着的,就连周围一切的东西的色调,全都是飘飘然的。世间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温和柔软。”当梨花以有钱人的姿态和方式去生活的时候,她买来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友善,她同时买来了内心世界的“万能感”。原本她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是“无能感”,靠着丈夫生活还要被其嘲讽,她找不到自己。但是自从走上了犯罪道路之后,她买来了和丈夫的平等,买来了别人的尊重,买来了爱情,买来了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万能感”。“万能感”在小说中非常重要,它是支持梨花在犯罪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读者发现梅泽梨花所面对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是安于“无能感”的麻木不仁,要么是在追求“万能感”路上的万劫不复

  “消费社会”背后的历史,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逐渐将我们的社会,变成了完全依靠不断且盲目地把大自然的馈赠,全部变为可消费的产品才能继续发展的状况之中。为了所谓的“发展”、“增长”,对物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渐渐转变为对物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的需求。使用价值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而对于“意义”需求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意义”需求与人类自古以来的“欲壑难填”之劣根性,以“符号价值”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广告”这种社会的癌症,将人类的发展带入了“增长——浪费”的恶性循环。看似琳琅满目的符号消费,表面上给予了人们便捷的自我塑造方式,实际上扼杀了人们的选择权,扼杀了人性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人性软弱和懒惰的弱点,通过简单划一的消费逻辑剥夺了人们最终的自由。“不论沿着哪个假设前进,梨花都觉得,自己终究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这是这部小说对“消费社会”提出的最本质的批判。

  4

  小说的阅读过程非常揪心,直到最后,依然猜不透作者对女主人公命运的选择。坦率地说,我期待的是梅泽梨花的亡命天涯,或是大隐于市,或是小隐于林,总之她最终逃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及来自于男性对她的羁绊,逃离了自己内心依然顽固的入世情节,从此变成了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永远地脱离社会,在成为“消费社会”的英雄之后,再次成为“反消费社会”的英雄。然而,这样的浪漫英雄主义情节并没有被作者所采用。也许这是整个故事唯一不够“极致”的一点。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让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深刻。

  梨花的逃亡本质上是一种回归,以自由的形式回归不自由的本质。梨花有机会可以永远逃走的,即便是在最后的时刻。然而逃跑的想法“却不再像曾经那样给梨花带去兴奋感,也不再为她带去解放般的亢奋”。事实上,梨花的战斗精神并不是在这一刻消失的,而是在光太说“把我从这里放出去吧”那一刻,甚至是在她看到光太和女友在一起照片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她后半段的行为只是一种不得不为的惯性,甚至于逃亡,也不过是剧本中必须要表演的一个段落而已。梨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自由,因为真正的自由用金钱无法购得,更无法依托于他人的喜怒哀乐之上而获得。读者想要她胜利大逃亡,但是同时,内心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支吾:她真的逃得掉吗?

  20170610

  于半层书店

  《纸之月》读后感(五):內心真正的渴望與堅持

  大作家的手筆,的確不同。角田光代由一個普通的故事,寫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全能感。同時,將其他病態類型的女性串在一起,形成類似群像的故事。

  誠然,人被情緒、慾望所驅動,尤其,當涉及到与周圍人的關係時,理性被被推到了牆角。

  書籍P240的一句話:“……当然会离婚吧”,接着,梨花又不敢往深处想了。作者在此,好像故意留了一筆。

  为什么来自婚姻的苦恼,梨花不直接解决婚姻里出现的问题,而是依赖外部的其他刺激?可惜这不是什么GRE逻辑题。而是文学。梨花內心的真正期望,是被需要,被認可。她的丈夫沒有欣賞她、認可她,於是,梨花內心的世界崩塌了。

  幸福是主观感受,换言之,只有自己才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梨花是好吃懒做、想不劳而获的人吗?想離婚卻又不敢想,明明自己有工作能力。整个人都像个空壳似的,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连人生的重大决定,例如上短大,結婚,婚後選擇工作,都是由他人主导的,所以她的悲剧才是注定的。

  生活的難處究竟是自己臆想出來的紙老虎,還是好吃懶做、怨天怨地的後果?明明是“生活瑣事”,可就因為那種苦澀的滋味,讓自己失了邏輯。失去了對原本矛盾點的掌握,而將目標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尋求補償。如果每個人都增強邏輯性,緊緊抓住矛盾點,就事論事加以解決。可選擇自我利益最大化,或選擇群體利益最大化,速戰速決。也許世界上大多數的夫妻吵架和冷戰都會消逝。所以愛和依賴反而成為家庭矛盾的負擔?殘酷而現實的是,人始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有了家庭,有家庭的溫暖,也別理所當然,至少我是不相信,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真會完、全、無、償地對你好一、輩、子。極端例子沒有參考意義,就和中大獎一樣渺茫。說到底,活著還是要靠自己。生活,還是要自己面對。

  積極地面對生活吧,努力追求夢想的時候,生活已經悄然改變。

  梅澤梨花、岡崎木棉子、中條亞紀、山田牧子,至少在這四個人身上,只看到了類似動物追求快感執念。快感的來源是金錢消費。

  理想,一定會被現實淹沒,1年,2年,或許10年,真正堅持到最後的,又有幾人。最近有人勸我務實點,人就是動物呀!就是衣食住行呀!就是實現不了的東西,才叫理想呀!若是那麼早就妥協,沉淪起來實在太快了。

  語言,顛倒起來很快。我也可以說:那麼容易實現的理想,根本沒有價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