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刀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刀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6 01:1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刀锋》的读后感大全

  《刀锋》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听毛姆讲故事真的很棒

  这次的主角原型是一个哲学家,网上说是维特根斯坦,对他不太了解。所以读的时候还是当个小说人物来看。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毛姆小说,深深地被他的叙事方式吸引,他写的小说清晰而易懂。对比起上一本看的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的人物故事线稍微多一点,读到最后有种没有读完的感觉,但毛姆很贴心,最后做了个回顾,这个似有似无的结局里的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结果,读完觉得有所感悟但也不晓得自己感悟到了什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读完后的畅快淋漓不就够了。

  《刀锋》读后感(二):《刀锋》读后感

  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经典书,朋友推荐。作者用第一人称描写第三人称,几个性格不同,追求不同的朋友。有人大众,有人极端,各人的结局不同,没有谁对谁错。主要描写拉里的人生,流浪,人为什么活着等。

  有人说看这本书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感受不同。我感受不深刻,里面说了大段的印度教,不懂。书名叫刀锋,有啥关系呢?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什么意思,剃刀都出来了。毛姆是不是有点双性,真是用心描写一男的眼睛,笑容,皮肤等等。

  看第二遍感受就不同了,应该吧。

  《刀锋》读后感(三):刀锋

  毛姆刻画的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很鲜明。特别佩服他们。拉里不顾世俗眼光,在自己认定的路上走下去;伊莎贝尔就是要光鲜亮丽的生活,决绝的和拉里分手;艾略特不顾任何事情,即使身体有恙也要游走于上流聚会之中,即使是格雷也一直奋力寻找高薪资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很坚定的去做。

  想到自己已奔三也还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只能日复一日生活,工作,想要去做什么事情还犹豫不决,会担心别人的眼光。在看书的时会觉着里面的人物世俗,打心里不喜欢他们,可是看完书再回头想想,自己是没有资格去看低他们,真正能活成他们的样子是很难的。

  《刀锋》读后感(四):自我求救之道

  看完这本书我只能用“茫然”两字来形容自己。我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似懂非懂。就如书名《刀锋》的引用“剃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人如何寻找自我?芸芸众生中懂的人少之又少,似乎无解。人生活的方式千姿百态,追寻的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像伊莎贝尔追求服饰的高贵,房子的奢华,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眼里;有的人像拉里,不断追求自我,追求精神富足,衣能穿就行,房能睡就好,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就像拉里一样是个漫长的过程,人总想给自己一个解释,希望有人可以告诉自己:我应该如何生活?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然而没有人真的能够告诉你答案,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寻找自己的答案,从而选择一种自己想成为某种人的方式。

  《刀锋》读后感(五):一个故事

  一个叫圣.埃里克苏佩拉里的男性飞行员驾驶飞机在美利坚合众国的麻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郊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失踪,两年多后,一个自称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行怪异男子从瓦尔登湖的森林中走向附近村庄,并向村民安利“上帝已经死了”,村民很害怕,就报了警.....该男子听说警察在抓捕他,要把他当做异教徒烧死在火刑柱上,很是害怕.....但天无绝人之路,他通过其他渠道偷渡到了意大利,然后流浪到了都灵,那天,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那倔强的老马任由鞭打不为所动,该男子被这景象触动,抱住老马痛哭流涕,不久昏厥过去,围观群众拨打了110与120,因救治及时,男子生命体征正常,但精神貌似出现异常,警方也无法查询该男子的户籍信息,在登报寻找线索后,根据相关条例,只好暂时作为难民做救助处理.....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意大利,就经济,人权,医疗救助等问题展开讨论,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对于经济下滑,国务经费缩减造成人道主义公益项目质量停滞感到惭愧,经过相关讨论与磋商,双方达成了一致,签署了关于难民救助的人道主义项目备忘录,以此减轻意大利的国务经费支出的压力,就此为契机,该男子作为难民得到去德国耶拿大学精神疗养院的机会,经过十年的疗养,该男子最后病逝于德国文化城市魏玛....

  《刀锋》读后感(六):得救之路唯自心坚强方能坚持

  比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人物和故事更多,讲述的方式和角度也更多样。毛姆讲故事的能力,语言和词汇的运用能力还是让人赞叹,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不过翻译一般,通俗却并不雅致。

  封面一句话是“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虽然毛姆在结尾说他发现他写了一个圆满的故事,每个人物都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过程中每个人确实是经历了很多痛苦和波折。也许这几个人物都能代表普通人的比较明显的需求,名声,财富,工作,个人的安全感,爱情与性欲,上流社会的生活,精神愉悦等。尽管所有的人物故事都不是正面描写,仅从侧面也能感受到无论是追求什么,都非常不容易,每个人都需要作出选择,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未来充满了未知,只有坚持与信心才能走到最后。

  但更深一层想,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就是真正的快乐,求仁得仁是否就是最圆满的结局?作者并未再深入讨论。也许对普通人来说,能求仁得仁就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而到底哪种幸福,哪种需求更高贵,更值得赞叹,对普通人来说还不到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吧。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实现最基础的渴望,就已经必须竭尽全力了。

  不过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女画家苏珊的故事和结局。即使是需要靠跟男人同居养活自己,也依旧保持乐观和理智,懂得为自己争取幸福,也明白需要改变和放弃的东西。我一度以为拉里会干件大事,成为圣人,或者彻底失败,被现实打败,然而他成了获得精神极乐的最最普通的人,我佩服拉里对自由和精神的追求,却觉得他太过理想主义;我以为索菲会在格雷破产后离开他,却看到他们一直相伴都最后,我佩服索菲对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意志,却不喜欢这种追逐,更深觉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毅力;我难以想象追求上流社会的艾略特会对家人那么真挚,这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而综合的。或许我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也是我内心的投影。小说里的人物能求仁得仁,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候可能连自己的目标都找不到。

  得救之路困难重重。唯有自心坚强才能走到最后。

  《刀锋》读后感(七):《刀锋》笔记

摄影:四弟

  不如摆脱书评的枷锁,以小学生的心态和方法来学习一下本书,才是量力而行又天天向上的好学生。记得上学那会儿学习语文最笨的方法就是摘抄和背诵文章里的精彩语句了。以我现在的阅历,真心以为毛姆的话有些说的太泼辣辛酸幽默风趣了,所以今天也务必要通过摘抄的方式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155.我知道,再没有比勇于承受他人的不幸更容易的事。

  ?.我向来不太相信女人的直觉,他们的直觉和他们的愿望十分吻合。

  ?.对轻浮的女子来说,常识和善良的心地会让谋生变得更容易。

  229.尽管她醉醺醺的,但我能够很清晰的想见,她那副厚颜无知的样子会吸引男人心底一切卑鄙龌龊的想法。

  250.耶稣跪了下去,魔鬼哈哈大笑起来,直到笑的肚子都痛了,因为他知道恶人将以他们的拯救者的名义做坏事。

  好了,以上的句子有些抽象化,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理解,下面这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6.不管怎样,他有足够的钱,过一种他认为是一位不用去努力赚钱的绅士应该过的生活,至于过去他是用什么手段才过上这样的生活,你最好放聪明点儿,不要提这个问题,除非你想和他闹翻。

  怎么样,是否有同感?

  最后,让我用文章中引用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作者是英国诗人、散文家——沃尔特·萨维奇·兰朵。

  241

  我和谁都不争,因为谁都不配和我争;

  我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已在生命之火前暖热了双手;

  火熄灭了,我也该走了。

  其实,我觉得328页那里有我最需要的东西......

  《刀锋》读后感(八):《刀锋》——站在剃刀边缘,我总渴望遁入空门

  原来毛姆的英文全名是William Somerset Maughan.

  年前断断续续开始读《刀锋》,上周才结束这本书。

  同《月亮与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刀锋》的男主拉里也是一个“清新脱俗”之人。甚至于,较之思特里克兰德,我更中意拉里。当然,不为颜,只是精神上的喜爱。

  故事并不复杂,一战的年轻拉里,目睹了爱尔兰战友就为救自己中弹牺牲,从此,这事演变成拉里心中一个魔障,也是拉里精神转变的开始。不知为何,读到这里,会想起《被淹没和被拯救的》里,当奥斯维辛的犹太人被解放时,脸上尽是茫然,而非影视剧里面的欢呼雀跃。说的是两件事,但是结果一样,战争的创伤难以愈合。退伍后的拉里正面临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全民致力追求财富。与身边的而是朋友不一样,拉里并没有走上世俗道路,反而沉溺于哲学的探求,最后在印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据说《刀锋》中的主角拉里·达雷尔是以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这种写作风格确实很吸引人。毛姆的小说不难懂,很多时候,开头的问题在结尾部分你都能找到答案。难能可贵的是,小说主人公们的品性和精神追逐。而这些是我们穷尽一生都触摸不到的地方。

  一直觉得时代的发展就是一个一个的循环。譬如今日的中国,跟一战后的美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经济空前繁荣,国家倡导民族复兴,全民陷入追逐财富的热潮。不同的是,热浪之中,有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开始审视自我,渴求在纷繁的尘世镇静一下自己的心灵,努力实现现实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平衡。

  从25岁过渡到26岁的这一年,我也是过的分外焦虑。不停的给自己打预防针,25岁没有什么特别,但是看到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结婚生子,自己还是孑然一身,为一份平凡的工作而焦躁,越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存在的这里,遁入山林生活的想法愈演愈烈,甚至是学习拉里,去印度神修,满世界找自己……

  但是,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想要逃离这一切,需要莫大的勇气。想要跟拉里一样去探索人生的真理和存在的意义,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都只是艾略特,或是伊莎贝尔。或许社会的束缚,父母的期许,都是借口;或许只是我们还舍不得这花花世界,也并没有做好逃离的准备。

  现实利益和精神追求就像刀刃的阴阳两面,站在刀锋上的我,是多么希望能走向隐遁的那一面。

  《刀锋》读后感(九):读《刀锋》

  2018.6.22 北京

  读完了《刀锋》,对毛姆的又多了一分喜爱,也多了一分了解。图书馆的午后,醒来读完了最后一个章节,这本书算读的很慢了,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舍不得读完,总觉得后面会更精彩,更吸引我,可终于读完之后,所想看到的好像没有看到,但又仿佛所有想知道的都知道了。

  这本书是毛姆用第一人称来诉说,诉说着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他们从年少到中年,对人生产生改变的一些经历,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每个人都是主角,只不过拉里是小说里的主角,其他人是我们生活中我们自己这样的主角而存在着。拉里的存在我甚至都会产生怀疑,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人真的会如此追求着心中想要的东西吗,那种精神的追求,甚至最后连最后的物质需求都不需要了,这样的人要有怎么样的意志才会坚持如此,不被环境、不被任何身边的人所影响。开始的拉里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清秀的、安静的、温柔的、全心全意爱着伊莎贝尔的、经历过战争的一个少年,后来他不想被世俗所影响,去做着普通人需要做的工作,去赚钱,去结婚生子,去这样过着自己的一生。他想去流浪。我很难想象,如果伊莎贝尔如果不是一个被世俗影响的普通女孩子,她跟着他流浪的话,拉里是否还会是后来的拉里,但是我想会的,伊莎贝尔终会离开,如拉里所说,“一个人要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人们喜欢他、羡慕他、敬佩他,可是他们不敢成为他或是敢于和他一样的生活。

  我们也知道,拉里那么容易让人爱上,而爱上他,就如苏珊的观点,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是不会爱上你的,最后伤心的只会是那个爱上他的人,而这样的在身边怎么可能不爱上的,伊莎贝尔就算之后嫁给了格雷,有了两个孩子,过着很幸福的日子,可拉里始终在她的心里,哪怕她并不懂他,或许不懂,才吸引人吧,连毛姆也如普通人一般,到最后也没有看透拉里的想法,但是知道自己是很喜欢拉里的,我们又何不是个普通的人呢,只是被他吸引,而却无法懂得。

  书中的其他人物就是像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样,一生中追求着看得见的东西,艾略特追求在上流社交圈里有着影响力、伊莎贝尔追求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小时候热爱写诗的索菲为爱而疯狂、苏珊为温饱的生活而附着一个又一个画家…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知道每个人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呢,毛姆也说,最后的故事是圆满的,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如此圆满,是啊,每个人在那个节点至少都是达到了自己的心里预期,哪怕有遗憾有失落,但是总的都是圆满的不是吗。

  我们在生活中总追求着一些东西,或许是一个社会地位、或许是财富、或许是一个伴侣、又或许是上帝…但是没有哪一个追求是正确或错误的,或许追求的东西会有高低上下之分,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快乐就好,知足着自己所拥有的,去追求着我们看到的,只要心里快乐,那便是对的。

  《刀锋》读后感(十):读《刀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刀锋》——2018年看的第一本书,实在是一个很不激励人心的开始。这本书3日晚上就启封了,却一直拖到7日下午才开始认真看,连看了五天才看完。实际上昨天下午就看完了,哦,不,此刻来说已经是前天了;只是拖延症已严重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了,几句话没说总觉得一本书没看完,无法开始另一段新阅读。

  继《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之后,这是我看的毛姆作品的第三部了,我越来越发现我迷上他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是文艺青年崇拜的众多伟大作家之一,究其原因是其擅长于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分享类似这样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探索得救之路?说到这,我好像突然对封面上“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这句话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人生,方式、轨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达到都是不容易的,横在你面前的终究会有一把“剃刀的锋刃”,且不易越过。

  《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作者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一位旁观者,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飞行员的美国青年拉里因战友为救自己而在战争中牺牲的缘故,在战后,既不像其他人一样进入大学深造,也不想从事任何工作,而是以自己的且不被绝大部分人理解的方式去向内心追问、去探索答案,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他在书籍中寻找答案、也试图通过冥想等较为神秘的方式去探索真理,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寻找,似乎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即“极乐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在信念的火花下他认为“靠平静、克制、热情、无私和节欲”的生活方式去获得平静与幸福、并臻于完美。

  对于拉里,作者赞赏这样一个罕见的人所散发出的光辉。但必须强调,对于伊莎贝尔、艾略特等他也并不评判,他说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凡人,而普通人的生活模式千千万,没有孰优孰略,若定是要分类一下,只能是说有些人更注重物质、有些人则更注重精神享受。出生富足家庭、习惯享受物质的伊莎贝尔她有自己的人生设想——“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么滋味?我甚至于连去一家象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什么呢?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的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注重物质享受,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不仅仅是一战后的欧美如此,此刻的中国社会也是,大部分人整天忙忙碌碌、拼命工作,活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积攒更多的房子、车子、票子?当然,还有另外的追求存在,那就是当伊莎贝尔想要劝导拉里跟她一起回芝加哥去过正常的日子时,拉里说“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感到那样的极度幸福,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前几天,我读了笛卡儿,那样的痛快,文雅,流畅。天哪!”显然,一切物质享受在拉里看来都不是必须的,因为他坚信“极乐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烦恼、孤独、恐惧如影随形;而这,即便是拥有足够财富的人似乎也难以完全摆脱。也许,唯有精神上的丰富多彩才能收获更多的欢笑。那么,读书吧。当我偶尔沉醉于书的海洋里,忘记了外界的一切烦恼,那一刻我是多么地满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