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缘人"纪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边缘人"纪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8 01:3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缘人"纪事》的读后感大全

  《"边缘人"纪事》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一):何为边缘?

  近些年来“边缘”一词甚是流行

  但什么是边缘?如何定义边缘?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边缘”的相对概念。我们在定义边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去明白主流的概念。二者实际是一个互动,流变的过程,边缘与主体的关系就是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深刻在于感同身受。之前有一个朋友和我说,他读完之后感觉没什么意思。是的,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远,并没有感同身受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二):~

  好奇陈寅恪在肃反和文革时期如何写作,选看了此书,比起材料文学,小人物的具体故事也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时代。我本身外公外婆也是深受文革迫害,外公一生最恨老毛,从文革分开后直至外公去世,外婆没再见过他,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感情,就算生为人都是一种恐怖。父子,同事,恩人,爱人,什么关系都可以互相检举揭发,斗领导斗平民,没有人在这场风波中幸免。小到农村农民上到刘少奇彭德怀,无人可以幸免。1955年开始的“肃反”早于文化大革命,“地富反坏右”坏五类份子,到文革时期的反人类行为,制造了无数的“边缘人”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三):制度下的生活

  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对这本评价:研究历史不单纯研究整个过程,而需要关注历史中个人的命运。这句话吸引我看这本书。

  对于那个年代并没有多少真实的了解,最多也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但可能只是描述了一些,并没有完全照着事实来叙述。或许在那个年代,个人无法选择,只能随着时代前进或者被推向无尽的深渊。

  一些在文化大革命的处于“边缘”的人。他们因为解放前做过的一些事而被排挤,过着不如人意的生活。人是生活在大时代下的,生活在制度下的。他的抉择也是在制度下的抉择,随着时代的冲击并不能如人所愿。如果说是制度的错,不如说成是历史的变迁。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他的必然性。而一代一代的衍化,造成了现在的你我。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四):小人物构建历史的力量

  全是档案解读,触摸那个时代的最为深刻且直观的资料。

  小人物在特殊时期的苦难细节。

  我是在他们的审讯报告和所填的无数的表格当中,认识这些小人物。年岁相当于我父辈或者祖父一代人,他们的命运随着运动的潮汐而起伏跌宕。其中有小职员,有知识分子,市民无业者。他们在旧时代过着普通的生活,一度由衷感激新政权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但是后来发现是在一步一步地滑向深渊。

  那些档案审讯笔录表格,记录着新政权基层工作人员的非凡的敌情想象力,以及常常出人意料的揣测。我尝试进入当时情境,将自己当做被提讯者,面对其中一些审讯者,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会很快落入他们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符号所编织的罗网中,莫名其妙的认可并不存在的事实。

  这些小人物的苦难人生,必将进入历史,汇成中国人在那个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五):为大历史补充细节

  当初买这本书是为了一种史观或者说历史叙述方法。

  买书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可惜后来如何找都找不到,是一篇对谈,其中一个教授指出中国另有一地的一个教授同时在做边缘化研究,作为历史叙述的一种修正。这种不约而同的取向表明了这一选择的必要性。实际上,做边缘的研究也绝非新事,但是每当注视某一确定了的历史,边缘的疑问总会出现:难道定论就是如此了?难道没有例外了?

  后来在火车上看了这本书,发现本书虽然也是边缘研究,但不是致力于挑战主流叙事,而是为大历史补充小细节。但是杨奎松显然是有宏大关怀的,表现在这些边缘人的命运实际上折射了那一时代(文革)可怖的特色。在具体的写作中,是很基础的历史方法,即当地、企业的档案,让人物经历丰富饱满起来。

  工厂同性恋的事情,其普遍性以及注定的悲剧性,即性和社会禁忌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最令人唏嘘。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六):哪有什么“边缘人”

  近看杨奎松老师的这本书终于从一位位“边缘人”的身上厘清了那个特殊年代一次连一次一茬接一茬的运动斗争的面貌,脑海里不时回顾着爷爷以前讲给我的故事,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跳楼、沉湖、自残、自杀。

  这些“边缘人”没有像那些名人可以在身后靠着名气获得更为客观公正的待遇,他们仅仅是众多“边缘人”中的代表,用大半生的遭遇去偿还历史变革强加给他们的孽债。可仔细想想,他们又怎么是“边缘人”啊!分明就是那个历史漩涡里的主角啊!

  在此摘录一段话,借以洞悉他们被边缘的原因。

  “穆有此不幸,既受到新旧时代巨变所带来的环境、身份、观念种种突变的影响,也和当年大搞阶级斗争、重人治轻法治的政治氛围密切相关。但可以看出的是,穆国轩倔强的个性,也是屡屡惹祸上身的原因之一。在那样的年代,那样一种制度条件下,过强的个性常常得不到好的结果。”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七):边缘人不是边缘事

  8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让人唏嘘,在那个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阶级就是一切,成分不好就注定了一个人坎坷的未来。

  可在那个时代被打为“四类分子”的人,有些是为了生存逼不得已,有些是懂得“人权”、“人道”的真正思想先进者,有些“反革命”罪的疑似特务只是冤假错案。可他们却因此而低人一等,受尽折磨,荒废了一生,甚至年到耄耋,甚至直至死后才得到了正名,也只有正名,没有任何补偿。还有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支撑到正名就已经憾然离世。

  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作为中农而在批斗中的尚昊文,因为父亲的成分不好,所以思念父亲也是一项罪过,是反对情绪。调查得人员甚至用断章取义的解读去理解他的日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感谢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讲究人权人道的年代,并且希望那样黑暗的时代永不重来。毕竟想想自己写下的这段话,如果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也要被打为“反革命”了吧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八):明明是人民内部矛盾,结果却被人带了一顶重重的坏分子帽子,悲哀!

  廖学昌,一个兢兢业业的旧铁路警官,主动接受改造并希望重归人民之路; 李乐生,一个隐瞒旧历史和同性恋身份的团支书,即使被整仍然管不住欲望; 方立仁,一个糊里糊涂有反动团体经历的医生,恢复身份时已风烛残年; 穆国轩,一个主动交代日记问题的医生,个性要强在那个时代会付出高昂代价; 迟尉荣,一个因师生恋被批而自暴自弃的青年教师,从上往下的堕落真快呀; 尚昊文,一个对农村政策有所批评的文化教员,日记的问题越滚越大; 车绍文,一个梦想当粮行老板的业务员,开后门拉关系这些老一套不适合了; 罗国正,一个工作经历太复杂的技术员,在审查之前就已经有了特务嫌疑;

  我并不否认建国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大陆地区还残留大批国民党特务,群众中仍然有些人觉悟不高,思想没有跟上步伐,但发动群众运动来肃清可疑分子和坏思想,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浪费了很多人宝贵的青春。上述人的过错明明是人民内部矛盾,或是批评政府政策,或是小偷小摸,结果却被人带了一顶重重的坏分子帽子,悲哀!

  除群众运动外,人事档案也是清理和管理坏分子的重要手段,一旦在档案里留有污点,那么他就别再想翻身了。现在我们也有类似的偏见,例如一个人是坏人,那么在别人眼里,他一辈子都是坏人。即使做好事,可能也只是强装表现的吧。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九):一部分20后30后的痛苦回忆

  本书共八篇,读了四篇。每个人的故事都大致相似,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20后或者30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正好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一辈子最关键的时候,而且经历在民国和共和国切换的时候很容易留下一些历史问题。然后就会面临政治审查,不得不说政治审查是真的猛,不管你做过什么都能给你翻个底朝天,而且他们的政治审查简直太详细了太认真了,四处取证就为了定位一件小小的细节,也就现在不搞这些内斗了,要是搞得话真能把每个人的裤子都给扒干净,不过也侧面反映了他们工作的认真。看这本书的时候多少也能理解一点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毕竟新朝换旧朝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旧朝的单位还需要保留,人才也还需要用,为了保证群众里没有反革命分子是需要一些清洗工作。不过这个清洗工作维持的时间太久太残酷了,持续了整整三十年,硬生生把小伙熬成了老汉。前二十年虽然清洗但是还有一些理性,文革十年是彻底疯狂毫无翻身的机会了。因为有内斗的需要,但凡有点污点的人内心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让人给举报了。看这本书也让我对时间有了一点概念,这本书里大部分人都是20后30后,我姥爷是40后,我爸妈是70后,到我是90后。一战是14年开始,二战是38年开始,其实都不算太遥远。想一想每个时代似乎都有每个时代的难处,每个时代都有一群抓住机会的人。可惜的是我们在每个时代都是过的苦的那一部分人。

  《"边缘人"纪事》读后感(十):只是因为超了几个字

  感想有三:

  1.中国其实很少有回忆录的习惯,但老一辈写日记的很多,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老写思想报告有关呢。

  2.第一次意识到事无巨细的档案可以还原人的一生,那么等我死之后,我的档案会被解读成什么样吗。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上的轨迹可以更清楚地画像吧!恐怖又厉害!

  3.这个写法实在是太无聊了啊,像读了七本材料。书是好的,也是闷的,还是散的。

  4.摘一段话

  档案决定人生。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高度组织化,几乎没有人不被组织所掌握。只不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下每个人被组织的形式有所不同。最严格的是全民所有制下的个人,他们是分别隶属于各个单位的。组织对单位社会中人的一个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为每个人都建立一份由组织上掌握、本人看不到的人事或干部档案。那里面或简或详地记录着每个人出生以来的每一阶段,甚至于重要时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个人的一生,档案如影相随,调动、升迁,甚至入团、入党,人生沉浮的每一步几乎都和档案里面记了些什么有关。由于每个人的历史经历不同,每个人档案的厚薄也不相同。但不论厚薄,只要里面有一项重要记录被打了劣评,记为污点,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免会被这样的记录所困扰。

  不小心超字了,可是也没有太多想写的,发现可读性已经成为了我评判书好坏的重要标准,大概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学术秃子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