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10篇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是一本由李亚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一):不如《明朝那些事儿》

  通读完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再找来这本,私心之下,其实是期待一种更严肃、更深邃的解读——毕竟,当年明月写书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和我一样年轻。而且,我自己尚未细细研读过明史元典,要避免“先入为主”“偏听则暗”,最好的办法,无非多找几本对着读,以期“兼听则明”。

  看过以后,单就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觉得《明朝那些事儿》更胜一筹。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或者年轻,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年轻也有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洋溢于书中每一页的“热情”和“真诚”。当年明月从未以“学术读物”期许和定义过自己的书,因而他的语言幽默调侃,诸如“某某2.0版”之类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表述俯拾皆是。阅读过程中,我曾一度对此非常反感,但现在想来,却不禁莞尔一笑,觉得很是可爱。因为,即便有这些调皮的小动作,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个小伙子的“认真”——他认真地搜求材料,甄别去取,小心翼翼地将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按照最易于理解的顺序缀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他从不标明出处,但也从不信口胡说,但凡征引野史,或者忍不住揣测推断,都会很“实在”地提醒读者;事实上,纯粹出于“猎奇”和“哗众取宠”而征引道听途说的材料,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并不多见。

  相比之下,《大明王朝纪事》则不免粗糙。限于篇幅,要在短短二三百页中展示明代二三百年的全貌,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作者所做的努力很明显,那就是突出洪武、嘉靖两朝,而将其他时段作一笔带过的模糊化处理。这样“突出重点”的策略,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全书叙述顺序颠三倒四,人物事件仿佛一盘乱糟糟的拔丝水果,挑又挑不动,切又切不断,直接下嘴啃还黏个大花脸,让人非常恼火。至于材料的去取,我想,即使非历史专业的人也很容易看出来,这盘子里的正经果子是有限的,那些花里胡哨、分外妖娆的,多半是些面疙瘩、魔芋丸子之类,出身怕是并不清白。

  不知不觉,似乎批评得有些过了……

  平心而论,这书刚开始还是很惊艳的,尤其写朱元璋那一段儿,个人觉得非常精彩。可惜朱元璋一死,拔丝水果一上桌,就有些不伦不类、兴味索然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作者连用心写完一本书都做不到,那就难怪读者要中途离席、恕不奉陪了。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二):可能的历史

  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可能’,也就是说,作者的很多结论都仅仅是停留在猜测或者说证据不足的推测的水平上。另一点是书中引用颇多,还对引文作多余的解释,显得有点罗嗦。看起来,这书更偏重于历史人物,而不是历史事件。作者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其中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为’可能‘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过高,而降低了其论点的说服力。

  尾声部分的最后一段有点意思:“世上活着的东西很多。若有一种空灵,还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能够产生一种想哭的感觉,那大约就是生活,而不只是活着罢。”

  这段话是标准的小文人说的话,比如丁天在最近的博文中写道”文字能有多少感动人的力量呢?无非是触动了阅读者自家的心事。”

  可见生活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阅读别人的故事,二是体验自己的故事。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三):可读性较强,但似随兴起笔,章法杂乱

  1.总体感受:可读性较强,有画面感。圄于篇幅,笔墨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结合所处时代背景介绍其生平事迹,以及对大明王朝走向的影响。可作为明史入门读物。

  2.优点:文笔娴熟,虽未处处罗列史料,但读得出处处或据史推断、或引旁人佐证,而非一般“细说”“戏说”书籍的长篇揣测。宣传文案说本书是“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有一定道理。

  3.缺点也很明显:从目录便可看出逻辑不够清晰,脉络不甚分明。为叙述某一人物而介绍背景或做铺垫时,篇幅过长,并穿插记叙他人生平,时间跨度大,且混乱。整体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但似是随兴起笔,事件堆砌,显得并无章法。另外,部分观点不甚认同,部分写法令人(我)感觉不适。不了解明史的人读完会对大明几个重要人物有所了解,但感到杂乱无序。

  4.内容:

  (1)全书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朱元璋,从其童年、发迹、与对手几场重要争斗到夺取皇位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朝野整顿等等,分析了其成功的各种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并从其少时经历分析其制定国策的思路和出发点。这种分析带有一定科学性,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揣测。其浓墨重彩突显的朱元璋的特性,尤其是执政以来,是偏执和极端。大明开国之策便为之后诡谲的二百多年间十几位奇异皇帝的作为开了一个代表性的头。

  (5)大奸魏忠贤,在各种影视作品都是坏透气的人物,在这里被比喻为巨型吸血虱,吸附在天启皇帝身上,利用着这个自幼被轻视、对朝政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任何能力的罕见的文盲皇帝,吸干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滴血。

  (6)崇祯皇帝铲除“九千岁”,被奉为机敏聪慧,胆识过人,但此后再未有任何事迹证明其人具有雄才大略、治国之能,终为亡国之君。倒是有几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流传下来,但改变不了举国哗变、根基烂透的事实。相较于朱棣夺位,文臣武将宁可诛九族也不侍奉的前事,崇祯皇帝的臣子们在国灭之后转身投敌,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7)文尾的小故事没看懂,不知是自己理解力太差,还是作者故弄玄虚。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读史?

  《大明王朝纪事》是《帝国政界往事》系列的第二本。作者李亚平在本书中延续了前作的叙事风格——语言平实却又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颇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之风。作者并非如当年明月那样将整部明史铺陈开来,面面俱到。而是选取特定的人物事件,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解与层层深入的说理,通过自己对朱元璋,张居正等历史人物的独到诠释,以人串史,将一幅大明王朝的概括画卷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不由得和他一起发声感叹:王朝的覆亡也许在创立之始便已经种下祸根。虽然在整个明朝中选取的场景过少难免有走马观花,以点盖面之嫌,但也未尝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其间得失,就看读者自己是如何取舍的了。

  前作《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写的是宋朝,而本书写的是明朝。为此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略通历史的人,多有自己所欣赏的朝代。多数还不止一个,但少有人会既看好宋代,有钟情于明朝。倒是常有这两个朝代的拥护者在论坛上大打口水仗:挺宋的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高,而明朝则是政治黑暗,宦官弄权,经济倒退回小农阶段而社会趋于自闭;与之相对,拥明的则认为明朝国家富强,疆域广大,而宋朝却是领土狭小,外患连连,屡次割地以求偏安,最后还被外族所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何会有此种现象?首先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特色都极为鲜明,且互不相容。相比汉,唐的大而全。宋,明则是优点与缺点都同样明显的朝代。喜欢宋朝的人,想必向往的就是开放的社会风气,高度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并且厌恶黑暗的政治与闭关自守如明朝者;而拥戴明朝的人,应该更注重国家的一统,政府的威严,而不屑于宋朝在外交的软弱与妥协罢。其实其所爱,所憎的,并非真是那个朝代,而是自己心中对现今社会的爱憎在历史中的投影罢了。这样说来,这两者的外见虽截然相反,其本质却是没有什么分别。

  想到这里,不禁要问一句:这应该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吗?我们读史,难道只是为了在历史中寻找一个早已不复荣光的剪影,来转移自己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吗?若是如此,那读史之人又与那些不懂史的人有何分别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史?

  读史,是为了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是为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抱守成见;是为了找寻一双看清世事的慧眼……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好恶以逃避现实。其实即是宋朝,也并非向来兵弱,即是明朝,也未必总是民贫;宋朝也出过不少奸臣昏君,而明朝的军队,也不见得就那么强……执迷于自己的主观喜好而失却了客观全面的评判,这才是真正要不得的。

  那么,本书的作者李亚平到底更欣赏哪个朝代呢?如果是看过这两本书的,大概不难得出结论。虽然作者并没有鲜明的表态,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宋朝是欣赏而又惋惜,对明朝却是流于非难和指谪的。但即便如此,他也并不曾为宋朝文过饰非,或是对明朝大加非难,而是力求客观得看待两个朝代的得失荣辱,还原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性。这,恐怕才是本书对读史之人的最大启迪吧。

  本文写于2008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