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纪事》读后感100字
《修道院纪事》是一本由[葡]若泽·萨拉马戈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于再版了。
●距离上一版已经二十多年了,终于出了新版,而且封面这么好看,激动!在萨拉马戈的笔下,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字和想象的魅力。
●近几年读过最好的一本。翻译的语感也很契合。最后一章为太阳和月亮而哭。
●既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机智与诡秘,又有马尔克斯的魔幻与激情,又时常露出略带学究气的反讽和调侃,真是非常棒的阅读体验。有趣的是,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读东欧-英法-北美的理性、理想主义“经典名著”,但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展,总是不由自主地滑向南欧-西葡-拉美的混乱、魔幻主义“异端邪典”。看来以后还得多看看西葡语世界的小说~
●【藏书阁打卡】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人的意志是否真的能飞上天空?洛伦索神父是人类自由意志、进步意志的象征,他的奇思妙想让“大鸟”飞上了天空。巴尔塔萨尔象征着广大普通人民的意志,他成了“大鸟”的创造者及保护者。布里蒙达则是“大鸟”动力的来源,她将人的意志具象化并化为飞行器的燃料。自由意志与专制统治的对抗,萨拉马戈不可不读之作。
●【藏书阁打卡】2019.7.13-7.19 “每段历史莫不如此”,看得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富丽堂皇庞大队伍,丧命车轮无人问津,可是呢,太阳月亮又让人充满期待。“你叫什么名字?”从此相濡以沫,没有过一句抱怨,一切都那么贴合,包括性爱,却处处透着不完美,身体的残缺,神奇的魔力。 气势恢宏,想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可是还是会偶尔出戏,这也是四星的原因吧。修道院,外表是信仰,内在是肮脏。 第一次读萨拉马戈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读葡萄牙作家的作品,共读的好处就是总是可以接触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题材,丰富了阅读体验。
●人的意志飞向太阳,而泪与血归于大地。 难以想象有作家能在现实与超现实、热烈与冷峻、荒诞与悲悯间如此自由地变换。萨拉马戈是一位真正境界高超的作家。
●虽然是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写法,但这个线有意识流的随意性质,这就是那种精灵的写法,几乎是即兴演奏,萨拉马戈有的是那种精致的自由,这使整个故事有了长诗的性质;同时这也使这篇小说有了很好的节奏,散文的悠游并且不影响紧密。与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相比,萨拉马戈的散文采取更适意些。这篇视角也独特,是那种一个旁观者随时扭过头来说话代人说话的视角,而且丰富(以“我”的视角)。细部耐看,可以看出作者在花纹上常有的独立心思。另,中世纪那股子野蛮劲儿及其所表呈的风物至今在拉美有留存。所谓魔幻风格非常宜于智慧与幽默。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一):人类的悲欢无法相通,历史中重复的苦难亦是
参观完埃斯科利尔修道院回来紧接着读完了这本书,冥冥之中事物就这么巧合地联系起来。 萨拉马戈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用讽刺又冷静地口吻将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当中有王朝的残暴腐朽,大众的困苦愚昧,更有自由意志的可贵。 其实在参观各种世界遗迹之时虽时常会震慑惊叹,但到底没有仔细想过这些庞大的工程、繁复的工序是怎样一步一步依靠人力垒砌实现的。这本书里给予了我们直面过程机会--“魔鬼正在这谷地上方观看,对自己的善良和慈悲感到惊愕,他从不曾想到在他的地狱里实施这样的酷刑。”但字里行间的血泪和苦难,作为看客的我们终究也是隔着时间的洪流远远望上一眼,“或者只是在阅读这一页纸的时候回溯到彼时彼地的想象。”,哪怕亲身站在了这块巨石之上,也只能跟随着导游或讲解器停留短短数分钟,“游客女士们和先生们,现在我们去参观下一个大厅,还有许多地方要走呢。”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二):意志的胜利
为了兑现让王后生子而向上帝许下的诺言,国王下令建造一座规模前所未有的修道院。国王的意志就是一切,强权下的人民哪有选择,于是,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发动起来完成这个不切实际、毫无价值的工程,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很多的工人命丧黄泉,只为满足国王的虚荣和幻想。
彼时的葡萄牙,正处于宗教裁判所那令人窒息的时代,教会的意志,一方面随意用各种罪名对人民进行惩罚、流放甚至火刑,另一方面让教士们疯狂敛财、荒淫无度,所谓庄严神圣的宗教在教会的种种丑态下显得极其可笑。
即便在这黑暗、压抑、荒诞的重压之下,普通人的意志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怀揣狂热和探索意志的神父,造出了飞翔的机器;心怀自由和浪漫意志的巴尔塔萨和布里蒙达,过着特立独行的生活;而让这飞行器起飞的,也是那不甘命运的亡者的意志。
然而,在另一种意志面前,王国总会崩溃,教会终有失势,国王难逃一死,情侣人鬼殊途,只有这恢弘的马夫拉修道院留存至今,最终胜利的只有他 --上帝的意志!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三):时间不对,只是读完
读罢此书,不禁和萨拉马戈之前的《失明症漫记》对比,《失》以失明症传染蔓延写到人类文明被毁,叙述更集中,阅读也更为流畅,但《修》书,以马夫拉修道院串起的三个故事,彰显作者宏大叙事的欲望———历史、现实、未来一组,宗教、发明、爱情一组。阅读过程免不了感叹作者竭尽全力想达到自己的主题预想,却又让我感到作者表达得太多,隐藏得不够。
于是我回忆起麦克尤恩的另一本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最》书里荒诞的叙事让我一度问自己是不是太过愚蠢,想在所有阅读中找到主题,在他的几篇故事里,我完全迷失。但在此书中,也让我为太快太多触碰到作者关键词而不满,甚至在那么几大含义深厚的关键词背后,又找到承载其深厚含义的对象。阅读过程中,我常有被他拉到一个含而不露但十分显眼的词语前,像一块壁,像那块运到马夫拉的巨石。
三条故事线,国王为子嗣求神,欠神一座修道院;神父应国王要求造一个飞行器;男女主人公奇异地相遇,男造实体,女找意志,使飞行器起飞。
大概时间不对,这本书没有震撼到我,感觉读到的创作痕迹很明显,情节设计稍欠缺。但是它让我想到了读过的其他书:《树上的男爵》、《瘟疫时期的爱情》balabalabala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四):一个飞行器,一段爱情,一座修道院,就是一段历史
十八世纪的葡萄牙,王室和教会在殖民地的滋养下极尽奢靡之能事。靠殖民掠夺打下物质基础,用迂腐的教义给劳苦大众套上精神枷锁。
第一条主线,飞行器三人组:在战场上丟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飞行器靠着人的意志,借助阳光,克服地心引力,成功的起飞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愚昧,赢得了自由。并不是!神父疯了惨死异乡,阿尔塔萨被教会施以火刑,布里蒙达走遍祖国找寻九年......正如作者所说,“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离人类能够真正自由的飞行还要两个世纪,但这段莫不如是的历史值得铭记。
第二条主线,太阳和月亮的爱情。萨拉马戈在接受巴黎评论访谈时说,《修道院纪事》是一个爱情故事,我们不看他的宗教理念,不看他的政治意义,不看他的哲学思想,仅看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的爱情,本书就值得再读三遍。全书没有提过一次“爱”,因为在这段始于“你叫什么名字”终于“你过来”(此处应该有很多人痛哭吧)的高阶版爱情里,“爱”字实属多余。布里蒙达说,我将永远不看你的内部,她一生都在做,因为坚不可摧的信任。直到阿尔塔萨的灵魂即将升起的那一刻,她才将他的意志收起,从此,她的肉体将承载着两份意志继续生活。
第三条主线,马夫拉修道院,现在葡萄牙旅游打卡圣地。国王唐.若昂为其公主还愿而建,31吨的巨石,3万苦工,300名修士,花费了多少钱可以计算,而耗去的死亡和痛苦因为不值钱并没有人铭记。每一个古迹背后,都隐藏着一步血泪史,而60岁的萨拉马戈让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都有了姓名,这就是我们该铭记他的原因。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五):也许他说出了你没有说出口的话
直到巴尔塔萨死去的前一页,我仍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页就是新的段落,描写他如何在空中与大鸟抗衡,如何控制住被刮破的帆,如何在日落前回到地面,如何失败或成功。但下一页就是最后一页,布里蒙达仍在找寻他,她看到了火刑里的人,没有左手的那一位。他的意志飞向了她。我们再也不知道他如何降落,为何九年里都没有音讯,是否一落地就被裁判所捉住。布里蒙达走遍了整个葡萄牙,都没有人见过他或者大鸟,也许他是直接落入了监牢,再也无法和她相见。
很难用语言去描述这样一本书。它所描绘的时代是18世纪的开始,宗教和王权控制着每一个人,就连看书之时,都似乎控制了读者,让他们不禁为书中大逆不道、违背宗律的讽刺感到紧张,似乎害怕下一秒作者就被投入火中,书的下半段也一样。但它是那么引人入迷,即便对葡萄牙文化所知甚少的我,也在想象里构造出了那个世界。那里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饥饿、贫困、战乱或是国王的欲望摧毁了家园,也许只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真的幸福地联结在一起。所有人都有他们的烦恼,只是穷人更多,他们一直在战争里,当你以为结束了,却又重新开始了。“但战争的形式变了。”
道貌岸然的修士和国王做尽了苟且之事,但字里行间也没有太多苛责,只有拿上帝开涮和讽刺。战争里奴役里伤残死亡的平民,仍旧在奢华浮夸的皇家排场里惊叹,在宗主教的祝福声里跪倒。有很多事情当时的人无法明白,就像我们也有很多不明白的事一样。也许我们都有一样的惯性,相信别人告诉我们的所有事情,所以异教徒就是该受火刑,上帝是唯一的信仰,建立更高大的修道院来对主还愿,就好像他真能听到众生的愿望。
但是巴尔塔萨和布里蒙达的爱情却是不同的,连语气也不一样地温柔,就好像他们是世界最初的那两个人,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在闪闪发光。他们之间是真挚的爱,和那时候所有的人不一样。
而标题里的修道院,纪事里的修道院,再也不知道是否最终比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还壮观雄伟,但国王的财产管理人大概会告诉我们没有。
但那支撑星辰的意志、那摆脱了凡人的重量就会飞向太阳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是向往自由、不断奋进的理想吗?是对生活和世界抱有的希望和热情吗?世界,是因为我们自己才是我们眼里的模样吗?也许那是一种人类唯我独尊的想法,以为世界依靠着自己的意志而存在。但这样浪漫的想法,在书中真的带领他们飞向太阳。这样的虚构和残忍的现实交叉在一起,他们最终也因此走向了死亡。
也许大鸟就是奋不顾身去追寻的梦想,即便无法乘它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