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摘抄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是一本由陈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一):什么辜负不辜负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刚去翻了陈纯的微博,无感。说实话本书从一开始就让我感受到了一股直男癌的气息,无非就是从初中到研究生,每个阶段都有妹子喜欢你,但你不喜欢人家,期间再掺杂些看不懂的哲学术语装装逼。这本书可以叫做陈纯乱七八糟的情史~whatever 总之,对于他所传递的价值观就是爱情这东西可有可无,最后还是自己比较重要。我就是蛮功利主义的,给我的启发就是俩人不创造些所谓回忆,这爱谈着就没劲。还有就是别分个手就没了生活,大不了再谈个呗。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二):真诚诚可贵
与博士有过一次交集,还从他那得到了这本书。答应他会好好上豆瓣写个书评(虽然之前我都不玩豆瓣)。博士是典型的“疏离型”人格,而我恰巧对这种人非常好奇,因为对他的认同而开始读他的文章,其实书里有好些文我之前在网上都读过了,但拿到书之后我也并没有跳过,而是选择再看一遍。
我总是感叹陈纯的记性尤其的好,很多过往他都能记清楚细节,于是你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一个人的记忆深处,并不自觉地分享着他的思想,这种体验是很奇妙的。在你读他书的过程中,事实上你体验到的是作者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与你的对话,最后是你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相信大家都能在他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痕迹。我曾跟陈纯说我不觉得他是个有文采的人(也许她不能认同这个评价),但我认为他写的东西好就好在朴素、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我看他的文代入感强的原因,而且博士逻辑极好,行文特别有条理,读起来又如此畅快。我最喜欢的是被他的笔调引着去边读边思考的过程,那时候的自己是寂静的,仿佛都能听得到文章里流淌出来的梵音。
我喜欢陈纯的文章,我也喜欢陈老师这个人,因为无论好与不好,他都无比真实。不逃避,不做作,且,不妥协。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三):我不是奇怪的人
我从来对“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这种辩题嗤之以鼻,可我总是会爱上身边的朋友。
能给自己号脉,却抓不了药。我知道,自己需要很长时间去确定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当别人太早流露出对我的兴趣,我会感到不安全感,本能排斥;可当我确定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成不可能的人,对,只能继续做朋友。
这本书的第一篇章,竟然就是以作者亲身体验,来讲这个悖论。
以“朋友”作为开始,知道彼此毫无目的性,总是会放得开,聊得来,那样长久的相处,渐渐了解,包容他的缺点,知道他不会介意我的缺点,也会不经意萌生“真是个靠谱的人”、“那一刻简直帅到我”的小心思。
可我知道,我不该爱我的朋友。因为这种故事的结局,大多成这两个:一是一段回不去的尴尬友谊,二是形同陌路的失败爱情。
今年过年,又到了闺蜜们一年一度为我操心的时间。
W说:我已经为你谋好一位,你看,你看着他长大他看着你长大,知根知底的,人也好。
我想都没想就摇头:我不想浪费友谊。
我啊,总是会爱上朋友,可他是我最不愿爱上的朋友。这些年,每当有逾越的小心思出现,
我都会掐自己,对自己说:不要连他也失去。
一度我以为自己跳出了这个怪圈,在梦里和男神手牵手,满心甜蜜,可遇上他迎面走上来,下意识就把手甩开。
我想我真是个怪人,再没有和我一样频率的人了罢,我可能谈不了恋爱了。看《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又舒了口气,除了我以外,别人也拥有同样的烦恼。
原来啊,突然对朋友言爱的我,不是奇怪的人。
先这样罢,该吃吃该喝喝,要么遇上别人,要么哪天忍不了了,就算是失去的开始,也要开始。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四):曾经的人,填补了谁的青春
陈纯,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但我不知道这与他的专业是否有关。
作为一个哲学专业博士,陈纯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冷静,甚至是冷漠。这种冷,在于他对问题看得比较深刻。这就使得他的文字里多多少少地带着一些思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纯笔下的故事就干巴冷硬,缺少温度。事实上,陈纯只是努力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他自己的爱情故事。
正因此,这些故事读起来才会更加给人触动。因为故事里没有那么多特别激烈的个人情绪。但在读这些故事时,读者可能又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疑问:陈纯笔下的这些曾经的人,到底填补了谁的青春?
陈纯在这些故事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于爱情、生活、婚姻的观点。他是爱情上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但这不能说明他不会爱、不懂爱。陈纯的文字很考究,他在用心地书写自己的情感故事。这种分享,是诚意满满的。
陈纯是一个带着诗人气质、哲人气息的作者。这在他的文字中便有所体现。在他的笔下,爱情被剥去了已然被世人过度赞美的华光。别怪他残忍,他只是想让人们看到爱情的实相。爱情是非理性的,需要冲动和激情。但陈纯的爱情故事里,似乎并没有这两种质素。所以,这就使得他的爱情故事必然不同于别人的故事。而他生命中曾经历过的人和事,必然也会因为他的三观而呈现出独属于他自己的样貌。
这些经历和故事是无法复制的。陈纯的文字也是自带一种美感。理性、克制,而且也很细腻。所以,在前面才说,他的文字很考究。这些对于感情的剖析,可能会给人一种冷酷之感,但读者或许会认为感情是不讲逻辑的,可陈纯却认为,任何事物、关系,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而这,也正是本书的精彩之处。
这不是一本赚人眼泪的情感悲喜剧集,也不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情的鸡汤故事集。陈纯分享的是故事,但带给人们的是他的思考和逻辑,以及对于爱情这种东西的剖析。你可以说他自私,但世人哪有不自私的?所以,对于他的不婚主义,我们根本不必去贴道德属性上的标签。只要文章够精彩,这就足够对得起读者了。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五):哲学化的爱情更为困惑
顾名思义,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必定是一本讲述爱情的书。书的封底将本书归类为文学随笔,其实读完之后,我觉得它倒是一本爱情小说集。
爱情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既苦涩又甜蜜。每一个没有经过爱情的人,都对爱情有一种自己的期望,每一个经历过爱情的人,也都对爱情有一种自己的感悟。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它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陈纯博士必定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博士。要知道,博士二字可不是盖的。要想拿到这样的一个称谓,必然要比常人多读许多的书。而作为世间学问之大集的哲学博士,恐怕一个博览群书是不够的,他必然要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依我来看,陈博士的爱情小随笔应该就是他最拿手的。
全书二百四十八页,十三万字,八个小故事。如果说这八段故事都不仅仅是故事,而真的是作者的随笔的话,那么这就是属于他的八段感情经历。在现在这样一个浮夸的年代,八段感情经历算不上多,仔细读读作者的故事,你也会觉得作者其实并不是那样沾花惹草的恶少,至少作者在每一段爱情之中,都是相当地忠贞的。当然了,每一段全力付出的感情都是忠贞的,只不过有的人可以将这段情付出一辈子,有的人只不过付出了几个小时。
八段感情算不上多,但是我觉得比大多数人来讲,绝对算得上丰富。作者想必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感情经历,才能将爱情升华为哲学,才能在哲学这个相当高大上的专业的学术界中颇有造诣,同时还能有不落伍于年轻人的现代思想。他的确做到了将哲学思维与现代生活融会贯通,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这本《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是一本与哲学挂钩的爱情作品。有关爱情的著作,往往读起来总是有一种凄迷的感觉,甚至让人读不懂。这本与哲学挂钩的爱情,自然更是增加了这种阅读上的困惑,其实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如果什么人都懂了,那还能算是哲学嘛?要知道,哲学可是比数学还要困难的学科。
一个人的心里就有一种爱情观,全球数十亿人,便对爱情有数十亿种认识。作者对爱情的认识是他对自己经验的提炼,我们可以不必认同,但是应该保持尊重。作者拿出属于自己的感情与大家分享,纵使你不认可,但也可以汲取经验。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六):为何爱判处终身孤寂
quot;天下太大 总有人比你更合适",而"你一出场 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我在别人的身上反复寻找的你影子,似乎有些地方的重合会让我着迷,可是深入了解发现这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想象,不是你再怎么相像她都不是你,我不能随便将就,于是我不听寻找,寻找一个和我价值观相同,爱情观契合,可以一辈子牵手走下去的人,可是因为心里有了一个人,她的标准变成了寻找的模板,似乎所有人都可以来试一试,就好像灰姑娘遗失的水晶鞋,我拿着这个水晶鞋满世界的寻找,每个人都在好奇,被吸引,可以试一试,好吧,我们一起加油,却发现“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不如果将就可以走完一生,我们也可以试着这么将就,可是我们双方都不太适合将就,对于爱情我们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渴望与想法,于是便有了这些被辜负的故事。
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去下载了薛之谦的《一半》,李荣浩的《不将就》以及陈奕迅的《红玫瑰》,一个有剧情的故事除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主观的猜测意外,配上一点音乐可以让自己更能了解作者的情绪。每看一本书都爱翻找书中介绍过的影片或者提及的音乐,这已经成为了阅读的一个习惯,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去翻找了那个当年红极一时的豆瓣热帖,大约是作者的EX太多,以至于留言中有一部分还略带谴责,觉得作者太过狗尾续貂,最后的故事走向陷入了老套,顺便标榜一下自己的好行情,实在是有些不够有担当。
大约是被这种情绪左右,初时阅读时我也会被这种不忿的情绪左右,作者怎么可以如此左右逢源,既然不合适就说出来,为什么要左右徘徊,好像将一切的不合适推给观念上的不合适就一切顺理成章,然后心安理得的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别期待,伤人的话变柔软”,我们讨厌别人说我们不够好,可是世界就是不断地在甄选着优秀的人,伤人的话即使包裹上一层甜甜的巧克力,等待巧克力融化,利剑还是会伤到自己,不如直接了当来个痛快,痛痛快快地结束,潇洒地分手才是最直接不受伤的方式。
“我可以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虽然遇到过那么多不合适,但我仍要为这些曾经的错过说声抱歉,我需要为我们的散承担一半的原因,文字的记录中,我还清晰地记住我们的曾经,认真剖析着我们的失败,不是轻易地花心和负心,是对爱执着。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七):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人生在时光中绵延,逝者如斯,难以回头。无法扭转的乾坤,彰显人类对命运的无力。而唯一能短暂战胜命运的,只有人的“记忆”。正如乐观的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陈纯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中,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像百世历劫的老僧,从容而淡定。他叙述爱情的过往,笔调如投石于深海,波澜不惊。爱情本该感情用事,而陈纯是个理性的哲学博士。那些分分合合,缠绵纠结的情事,在他的笔下,就像淬了火的热铁,似有余温,又略觉冰冷。
他认为“哲学是一种爱欲,爱欲不满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这种压力,陈纯认为自己的应对是向外排放,变得狂躁。但读他的文字,却是向内压抑的,将本来恣肆的汪洋收敛为深沉的大海。这应该就是陈纯所谓“经历的内在价值”。在读这部集子时,能够从他之前遭受的不安与苦痛中,品味他“创作的喜悦及智性的快乐”。理性的反思就像酵母,可化粗糙的杂粮为醇香的美酒,所以,在陈纯的笔下,爱情不显得八卦;有节制地叙述,也避免其陷入祥林嫂一般的碎嘴和啰嗦。
作为故事的局外人,我们只需做一个安静的听众,不论我们的反应是被深深感动或者无动于衷,故事的叙述者应该并不介怀,他似乎已经陷入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心境,灵魂出窍般地在记忆中洄游。更何况在回忆之后,他有完全的自知之明以及在自知之后又接受自己的胸怀。爱情虽有起落,陈纯也并不为现在的状况感到遗憾,因为还会对人动心,因为还会讨女生欢心,因为还曾爱过人……尽管那些爱情往事大都如盛夏即凋落的果实,等不到在秋天成熟。
过于理性的人,在爱情面前往往畏葸不前,思辨或者怀疑的惯性压抑着激情,缺乏冲动。而爱情往往是感情的冲动。据说,充满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行为刻板,终身未婚,在弥留之际,为了让他觉得此生不虚,他的学生捧来足以使其不朽的三部巨著,但康德摸着这些大部头感慨道:“这要是三个孩子该多好啊……”。人之将死,悔之晚矣。和人生余憾的康德相比,或许被恶老婆兜头浇了冷水的苏格拉底还是幸福的。爱情虽然艰难,但世俗的幸福值得追求。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八):关于"爱情共同体"
陈纯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我不明白一种把遥遥相望的状态作为理想状态的感情,为什么还能称得上是爱情;我不明白放弃共同生活希望的两个人,何以还能称得上是爱人”。在这篇文章里,陈纯举了自己和一个女孩的感情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疑惑,并告诉我们最终因两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而分手了。
其实,最近有时会考虑这个问题——爱情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的爱情观又是什么样的?从懵懵懂懂意识到自己喜欢上某个人开始,就发现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虽然自己感觉不到什么,实际上它已经完全侵入了你的思维意识,并影响了你的生活。打个比方,当我非常喜欢一个人时,即使明明知道对方并不那么看重我,两个人不会有未来,仍然忍不住日夜思念他;而当他对我的热情稍稍有一点回应时,自己简直要兴奋地起飞了。更奇怪的是,有时候他明明说了令人不快的话或做出了不恰当的事,我也会轻而易举地在心里原谅他。
之所以说,爱情有时会令人变蠢变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其实,回想一下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发觉遇见这种人的次数极少。大概是运气太差,这种让我想投入一切去要组成爱情共同体的人却不愿拿同等的热情来点燃我。说不上哪里出了问题,反正就一种感觉,他对我的反应就跟我对出现在生活中追求者一样,除了不明显讨厌的那类人,感觉都差不多——对于未来来说,那只是一个个可能的选项,却不是必需。为此还暗暗鄙视过自己。谁让我曾经那样冷漠回应别人?如今遇到喜欢的人却不肯把我放在心里。这,只是一种轮回罢了。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自己的情况也跟陈纯说的那样“尽管很不适合跟别人结成爱情共同体,但却一直渴望与某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谓的“不适合”大体表现在:自理能力差、异性朋友多、脾气差、讨厌被人追问隐私、讨厌被管束……这些特质应该都是男人在寻找“贤妻良母”式爱情共同体时,想极力避免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似乎不适合谈婚论嫁,跟恋人组成“爱情共同体”;我能做到的,顶多是跟那些喜欢我、我却没什么感觉的人组成“经济共同体”,生活中同一屋檐下。但是,那已经不是爱情了。
所以对我来说,想要体验爱情的话,可能精神恋爱才是王道。这就解答了陈纯的疑惑:我们不是自愿放弃共同生活的希望,问题是那个能跟我们两情相悦的人实在太难出现了;而一旦出现,我们又非常害怕满怀的希望最后化为巨大的失望。所以,我们才宁愿怀抱着对纯粹爱情的希望,与他遥遥相望。尽管想想就非常沮丧,还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的爱情观。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九):青春呼啸而过,我们辜负过不少人
我喜欢男作者,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多元,或深刻或深度或温暖,总会给读者许多收获。《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的作者是位男博士吗?哲学博士的文字读了真过瘾啊,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讲哲学,他的哲学思维始终存在。就是那样一种感觉,他在面对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往事,那个“自己”就是他的哲学问题。他一路回首自己的青春世界里,那些路过他身边的花儿,那些跟他擦出过情感火花的姑娘们,那些被他一一错过,被他辜负过的人。
他用这样的文字来反思。
然而青春呼啸而过,我们辜负过不少人。当时可以茫然,回头再看的时候,会触及什么呢?《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讲述着陈纯自大学以来一路遇到的女孩,有些花,注定会一辈子开在他心中的。
其实读书的时候,挺好奇陈纯是怎样一个优秀的男人。一个那么自我的人,那么随意随心的走着自己的路,关于情感,总是干净利落的处理,没有太过强求缘份。他是博士,是大学老师,文化素养极高,他的生活及情怀,是跟很多普通人不一样的。要想读懂他的文字,其实应该去多了解他本人的背景,一个优质男,有着优质的生活和享受,对待生活和情感,有着狂放不羁和丝丝入扣的多元化感受。
其实有时候会怀疑那些晒恩爱的人们,到底有多爱呢?
陈博士似乎也愿意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当初爱了,走下去了,那么现在,还会有多爱呢?他心中开过的那些花,那些沧海,那些云朵儿,当再次遇到的时候,他的心在动。可是,错过的,终将是永远的失去了。就算不失去,他真的会感到弥足珍贵吗?
人们都有回不去的初恋。大多人不后悔。大约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
如果真的被现实束缚,被婚姻捆住,那些美好情节,真的可以永远美好下去吗?
从这一点上,我支持陈纯继续放荡不羁,不要轻易泊在某一个女人身旁,这样会看到更多的理性夹杂着感性的故事,他会继续擦出属于他的情感火花,不会淡下去。
我曾经爱过的她,现在还好吗?如果我们没有分开,估计我不会如此怀念过吧。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读后感(十):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以及那些辜负我们的人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以及那些辜负我们的人
读陈纯《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
文/方木鱼
陈纯是个混蛋。
什么?没素质,嫉妒?别着急,这话我是替那些被他辜负的人骂的。谁?不相信?等我列个女子足球队的名单:
辛遥遥,赢莹,圆圆,范嘉嘉,小佳,敬姑娘,还有一个05级中文系的不具名小师妹,爱都爱了,做都做了,不肯给人家个名分也就罢了,连姓名都懒得给一个,哪怕叫路人甲,宋兵乙,或者随便什么的,
陈纯这家伙,不仅薄情,还两面三刀。比如他在《圆圆》的一文开头写:“我偶尔去酒吧,但只跳舞不喝酒,也不搞……我想,现在还是这么想,这样的人生活该有多么空虚,才会用这么无聊的活动来填补精神的空当。”但是很快,他就打了自己的脸,空虚了一把。于是在他和圆圆温存一夜之后,送她上车时他说:“我不要求你记得我,你记得今天就好,我也不一定会记得你,但我记得为你流泪的那种感觉。”
说他薄情,似乎有点与情不通,因为他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来描述他的这次,这个叫圆圆的女人和他在一起的一夜。
恰如栞时木在序言中所说:作为一个安静的文字创作者,他让故事有风暴。哲学与爱情是陈纯书写的开始,以及终局。这本书致力于注解幻灭。
这些评价,并非故作高深。
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那些辜负我们的人。爱情,亲情,友情,所有动情的瞬间,莫不如此。今天你是痴情女,明天,他是负心汉。爱情里的你我,分分合合,大抵如此。
陈纯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他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层,有些既不愿意在现行体制里力争上游,也没有底气完全放弃数值上的东西投身理想的‘高级游民’。”颇具哲理,仿佛被人看穿了心思,无地自容。
陈纯把他的恋爱史,从幼儿园一直扒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他够胆。他说爱情之于我,是一种“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英雄是为情饮弹自杀的维特,是在两个女子间思考生命意义的渡边,还有白驼山上,满脸惆怅地倚靠在夕阳中的欧阳锋。
真够穿越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挪威的森林》《射雕英雄传》,正宗的非主流啊。不对,看样子,应该是《东邪西毒》里的欧阳锋。
如果这些故事有一个是真的,如果这些故事有一个细节是真的,如果我看了那个故事,我一定会啐一口唾沫:陈纯你个混蛋,你他妈不仅睡了我,还到处讲给全世界听……我要阉了你。
我估计陈纯会嘿嘿一笑:“我不过就讲个故事,别当真。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哦对,在最美好的年代遇见你才不辜负自己。”是的,这年代,什么都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包括开头那句骂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