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更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更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2021-04-28 03:0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更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更新中国》是一本由[新加坡]王赓武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新中国》精选点评:

  ●尚可,有些分析没有深入。

  ●很久没有学习这样宏观的著作了。

  ●从中国之外省视百年中国史的佳作。简短而有智慧。

  ●虽然杂 但是句句真实在理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语境”的含义 话语权的重要性 当我们常常思考世界怎么看中国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 我们如何看我们

  ●果然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挺难的

  ●4月12日于hk读毕。天下、帝国与民族国家。

  ●觉得中国从未改变无疑是某些人的误导

  ●没意思,耐着性子看的。

  ●文章本来就写的有点抽象,再加上翻译水平太差,有点不知所云,后面几篇看看还可以。

  ●语义不通的句子,一段接一段;硬译出来的词与词组,一个接一个。译文太差,能否如实表述王庚武的创作意图,存疑。

  《更新中国》读后感(一):海外华人学者的生活经验与立场摇摆

  核心是讲的更新(更化)“中国观念”,也就是对更新什么是中国的认识。

  应该说,受到王庚武老师作为海外华人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所以对中国是否继承和应不应该继承帝国遗产比较摇摆和矛盾。

  “民族帝国”的提法值得思考。

  《更新中国》读后感(二):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探究

  王赓武先生本书的主题,是对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侵略,以及中国抛弃帝国或者王朝叙事,通过民族主义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历程的一次探究。民族国家建构一般被视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加入“世界民族之林”或者“民族大家庭”。从一开始,中国所遭受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阵痛便是巨大的,因为曾经的“文明国家”“上国”面临被“蛮夷”征服的威胁,并不局限于技术等物质层面,而是制度和观念的一次彻底性颠覆和“威胁”。往何处去?改良的道路最终失败,革命的道路最终确定,但也经历了孙、蒋、毛、邓四人不同的革命认知和国家塑造——其中,民族主义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面对中国的崛起,中国是否可以改变其帝国形象,超越民族主义情绪,与世界实现新的共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主题并不集中,但是每一章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许多观点思考极具启发性,值得不断阅读和思考。

  《更新中国》读后感(三):与大师对话的过程

  读一本这样的书,就像是与大师对话的一次过程。中国是帝国么?曾经是。那么后来呢?民族国家?是,也不是。该如何理解天下的概念?在全球历史的叙述中,世人到底怎样看待和理解中国?致力于研究华人文化和社会的著名历史学家王庚武把“天下”概念延展至更深更广的维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中国。

  这本书是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的中译本。很有幸,当年参与并见证了这本书的发布(发布会:https://youtu.be/hR4vYylSneY)。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王庚武先生,还是十年前,刚来新加坡读书。跟研究所的朋友一起在学校餐厅买早餐,看到王庚武先生在不远处的桌边安静地读报,桌上摆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7毛钱一杯的那种南洋老咖啡。阳光从侧面的玻璃窗洒进来,把他的满头银发照得很有光亮。

  朋友认识王先生,走过去打了个招呼,我当时竟还不知道这位眼前看起来平和温良老先生竟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前港大校长+台湾中研院院士。

  后来,经常有机会在餐厅和校园见到王庚武先生,他虽已年过耄耋,仍思维敏捷,精通各国语言,跟大家一起参与话题讨论。崇敬~

  《更新中国》读后感(四):王庚武:《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读书笔记

  

前言

更新中国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努力为之奋斗的国家重建过程的核心。【1】钱穆和余英时,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从外部省察中国现代化道路之变迁的局内人;作者自陈对中国国家的思考来自一个通常从外部来看待的华人视角。【2】线索即中国人如何应对诸如在两千年帝制之后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问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拥抱现代性来复兴独特的文化传统。【2-3】努力将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与源于欧洲史学的概念相匹配也是更新的一部分。【3】

第一章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考察中国人对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5】“‘天下’的概念让中国人可以将这些要素编织成一种单一的历史叙事。在这种单一的历史叙事中,文化成功塑造了他们的文明。后来这一文明得到拓展,囊括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并将之转化为中国人的价值;现在他们又将来自欧洲的新思想包括进取,虽然这些新思想挑战着中国传统的核心。大多数中国人愿意认可,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文明的丰富,而且还将继续丰富下去。互动的几个世纪中提供了一种人类持续进步的历史,衡量这种进步的标准是物质的丰富以及道德与精神的成就。中国人既然能用‘天下’来拥抱历史上的文明成就,他们也能将其应用于世界历史。”【6】核心问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把偌大的国家统一起来。【7】当代世界史话语主要还是目的论的,追述历史上的部族和国家如何演变成王国、帝国和民族国家的过程。【9】中国人能够接受世界历史是普遍的并根植于文明当中的观点,【9】“天下”即普遍主义的,它首先指向一种道德和文明世界的疆界。【10】也能够理解把历史看作与部族、王国、帝国和国家的权力和财富相联系的不断变化的过程。【10】“现代中国一直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坚持其历史的统一性,虽然带有中华中心主义的偏见;另一方面是接受带有欧洲中心主义传统的世界史。”【12】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民族国家模式的不满。【12】“天下一统”和早期“中国”概念背后的“天下”,“这是一个试图包含文明之崛起的理念,是可以在国家中得到体现的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在现代中国还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表达,但是它不断地回响在中国人现在的讨论中,并在最近得到新的关注。”【13】天下与中国的张力,【15】汉武帝时期建立起儒家的传统:以“天下”为背景的中国世界观,并以“天下”传达普遍的历史观念。【16】隋唐时期的普遍主义,人们并不期望建立在儒家之上的国家正统教义将国家限制在哪一个单独的民族上,这就使得中国能够保持开放,让自己称为当代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18】蒙元时期,“所谓的中国变成了忽必烈统治的元朝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中国人不再是中国人,他们(不管他们把自己说成是汉人、唐人还是宋人)必须在外族皇帝的统治下培育他们自己的文化。在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帝国、中国或天下。于是中国自己的世界历史被搁置起来。它变成了蒙古历史——主要由中亚势力所决定的欧亚大陆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只是短暂地如此。”【19】儒家持守,历史编纂中“天下”的连续性得以保持,外来帝国得到正式教化,明朝得以接续先前所有朝代并重返汉唐世界观。【19】清朝成功应对满汉的矛盾,未能成功应对现代欧洲帝国的挑战。【20】现代中国。王庚武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拥有不能被轻易忽略的深刻根源。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只从现代开始。中国有它自己的遗产,这是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本。它的人民仍然与他们自己的历史紧密相连。他们的历史学家也知道没有什么叙事是最终版本。每一个国家过去的经验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中国人关于他们的帝国和中央之国的记录并没有真正死亡,即便对于居于国境内的非汉族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历史学家仍然能够尽量借助过去来影响他们在未来世界历史中的位置。”【21-2】

第二章 另一种民族国家

晚清帝国接受China和empire描述自己。【23】“中华帝国”,以及扭曲的“天下”(没有天子作为中心的天下)【24】民族和民族身份的问题。【25】20世纪的亚洲可以说意志生活在帝国的阴影之下,而这些阴影有不同的形式(如民族国家)。【31】中华帝国有多种传统,明清两代对1911年之后的中国最具相关性。(1)重新确定了大陆取向,而且从根本上说是内向的;【35】(2)大部分时间正式禁止海外贸易关系,并不鼓励同海上政体建立国与国关系,而是置于朝贡系统下;【36】(3)陆上帝国轻视了建立强大的海上防卫的必要性,这也将中国历史边缘化了;【37】(4)承诺对快速全球化的世界给予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的、最重视政治的回应,重建强大中央国家,这也把中国从边缘拉了回来。【37】东南亚早期的印度教-佛教国家对别的政治结构非常开放,易于接受现代帝国时代的民族国家观念。【37-8】中国绝不是一个能变为民族帝国的上野国家。演化为新型帝国的是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42】民族帝国鼓舞了它们的对手把自己的民族国家建设得更强更大。新的有抱负的民族国家是否拥有在后冷战时代成为民族帝国的能力?【44】成问题的是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性质。【44】

第三章 主权关系并非绝对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所面对的始终是合法性的问题,而不是主权的问题。【46】面对帝国主义在中国周边的竞争,对国家主权的现代思考出现了,并且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中心地位。【47】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52-60】依赖相对力量的冲突世界中的主权观念抑或王道政治理想?【67】

第四章 革命是新的天命

古代中国的“革命”(天命)被等同于欧洲的大变革概念,【68】但几乎没有人用它形容改开以后的历史,因为“革命”与暴力的使用和旧秩序的崩塌紧密关联,远比欧洲大变革概念所表达的更甚。【69】从“革命”既意味着改变天命又意味着现代大变革观念之时开始,它就被用来形容那场动员起千千万万人推翻清王朝并决定建立现代国家的运动的特征。【69-70】大变革观念给民族主义增加了党的维度,同时还与暴力的使用关联。【70】孙、蒋、毛、邓,革命与大变革都可以用来描述取代清王朝的民族起义,也可以用来描述中共的胜利。【74-5】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书写意味着什么?它如何深入现代国家的本质之中的?【79】对中国的民族心智共同发挥影响的四种主要遗产?邓确立的原则(如发展经济),毛泽东思想、孙中山调和中西,以及传统的旧观念。【81-2】通过一个世纪与列强和近邻打交道的经历,“革命”和“变革”已经被整合到了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当中。而这只会让中国人更容易在世界历史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84】

第五章 现代性、国家与文明

现代性、文明等等的纠缠。现代中国思想的三种力量,传统派、自由派和特色派,【104】争论的问题,意识各阶层和各族群还没有就核心价值达成一致,多元文化;二是中共提出的关于民族文化的框架是否会为现代中国人所认同?【105】在党国框架中建设新文明。【106】

附录:天下——从境外看中华

几个世纪以来,外界严重的中国与身在其中的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迥然不同。【108】连续的、独特的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一定程度上来自“天下”的普遍性视野。【109】区分“天下”和“帝国”,“帝国代表征服、统治和控制,虽然不同帝国实际上的控制程度各不相同。与此相对,天下揭示出的是一个教化领域,它被儒家思想家和官僚提升为一种普板价值,作为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准。”不过,“我们很难把天下的概念和中国的帝国观点区分开来,因为天下还被用来描述秦汉帝国的基础。”天下近代遭到废弃与失败的儒家国家密切关联。【110】中国的天下理想先于任何帝国概念。但离不开权力。【111】华人塑造出的与生活中新的帝国事实并列的中国想象,【114】考察了辜鸿铭、林文庆、陈友仁、廖仲恺、李登辉、陈祯祿,放在中华帝国的终结及天下的无关紧要的背景中。【115-123】王庚武自陈,“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帝国的阴影之下。同时,我也学会了欣赏正在出现的现代全球文明,它让我想到天下的概念。这就是两个词语令我着迷的原因。”【124】20世纪30年代的海外华人没有天下或中华帝国的概念,只看到别人的帝国。把中国看作一个民族整体,是因为它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但其边境并不安全。【125】整整一代人都曾相信民族国家是反帝的良药,相信大量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可以保证未来不会再有帝国出现。旅居海外的中国人想找到一个可以得到身份认同的国家安定下来,但是并不那么容易。华侨人口兴旺的国家,跨民族主义和前民族主义始终是一种阻碍,削减本地忠诚。【126】新类型帝国推广普世价值(自由人权民主),软性帝国力量。“如果这些提取自西方经验的观念可以和平地引入,那可能胡日昂会让中国的精英们想起他们对天下概念的古老信仰。虽然他们的理想从来不是激进的和使命式的,但它们无疑传递了一种代表普世价值的希望。如果这种希望能否复苏,新的中国精英们会发现,在民族国家之上,有一种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普世价值可以被接受,可以用来支持、保存乃至增强那些它们祖先曾热烈追随过的价值观。”【126-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