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100字

2021-04-29 03:0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100字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是一本由[美]欧文·斯通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一):独爱石头的人

  对有些人来说,石头是死的。

  他们会说“石头般坚硬”“石头般冰冷”。可是对他来说,石头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敲打他们是多么富有节奏,它们很容易加工,会跟你合作,它们温暖、坚韧、五彩斑斓、生机勃勃。他爱石头。

  看到这里,被这个爱石头的人完全迷住了呢。

  “石头早已向他呼唤,完完全全地交出自己。米开朗基罗抓起工具向石头发起猛烈的进攻,在石头里寻求着手肘、大腿、胸脯、胯下、膝盖。

  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白色的晶体向他的每一次抚摸——从细微的加工到强有力的敲击——坦露着自己。

  他的锤子急速向上移动,从脚踝到膝盖、到大腿,一刻不停。

  他感觉自己体内有一百个人的力气,使也使不完。”

  坚守自己梦想的人才最可爱,他已经和石头彻底融为一体,正如他所说:

  “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二):和平常人没什么分别的大师

  读这套书的上册时,我就很庆幸,终于在梵高之外,有了另一位艺术家被欧文斯通用他颇有个性的传记笔法写了出来。也不知道为啥用了这么多年,才出米开朗基罗的这套。大家看梵高那么多年,不腻歪么?哎,不过出版社也都是买卖,追捧明星的做法也可以理解吧。

  看完这套书,我反倒觉得米开朗基罗变得亲切起来,他不再是那个长得不好看的文艺复兴三杰,也不再是大家嗤笑的同性恋,他比这些片面的解释要丰富得多。他也不过是个人,他并不是神。尽管他的作品鬼斧神工,但那也都是他通过努力,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和苦苦思索创造出来的。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就像个老农民似的,先去采石场选好的石料,然后跟在运石头的车子后边把石头运回家。开始雕刻,就如同老农民开始播种,开始浇水施肥除草松土一般,用辛苦与等待换来了秋天的好收成。

  书里还写到他在《大卫》成功以后,为声名所累,被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但他也都承担了下来,他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吧?我不知道这是那个年代人的普遍性格,还是米开朗基罗自己就这个样子。不过我看看周围的人,确实也有不少是这样的。那索性就不去考虑那么多政治啊经济的因素,就把米大叔当成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接受下来。而一旦他接受了任务,就能完成的很完美。

  因为艺术就是他耕耘的土地,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他都在守望着丰收。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三):痛苦与狂喜

  “上帝分开洪水与大地,米开朗基罗分开黑暗与光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人生,注定是个传奇,他的语言和思想,用不可毁灭的,坚硬的洁白的大理石铭刻下来了。他的传奇命运,似乎从走进基尔兰达约的画室那一刻起便被注定了,如果上帝也注定他是个非凡的人,那么也带给了他许多幸运:他遇到了洛伦佐·德·美帝奇和著名雕刻大师贝托尔多。可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在带给人们狂喜的时候,又会搀杂一些极度的痛苦:洛伦佐和贝托尔多这两位视米开朗基罗如儿子一样的老师不久离世。从这以后米开朗基罗开始坦然的面对生活,工作,艺术和世间的任何事物。他的一生没有子女,而大卫,酒神,圣殇,摩西,圣家族,农牧神,半人马战斗,小爱神,垂死的奴隶,西斯廷圆顶,圣母与圣婴,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他的孩子。艺术便是他生命的支柱,为了在雕塑中展现人体之美,他曾冒着上绞刑架的风险,午夜时分溜进圣灵医院,点上一支蜡烛解剖尸体。因为艺术,他有朋友,也有敌人;他有学徒,也有老师。他可以坦然面对一切,甚至死亡;他的死亡,并不像同时代的列奥那多·达·芬奇被数项道德指控包围,最终客死他乡,而是在教皇的祝福声中,安详的远离了尘世。

  出于对艺术的尊敬,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工作,他说:“我的自尊心不允许一丁点的瑕疵。”

  “罗马永远属于米开朗基罗,正如它属于凯撒和君士坦丁一样。”米开朗基罗·迪·里奥纳多尔·博纳罗蒂·西莫尼,一位永远不朽的大师,一个画家,建筑家,雕塑家,浇铸师。一个改变世界的勤奋的天才。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四):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

  #阅读打卡#《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欧文·斯通 计划阅读780min,实际阅读360min,完成100%

  摘录:

  白天,他远离街巷和限携的广场,以及喧闹而五彩缤纷的集市。他觉得简直就是回到了绘制西斯廷圆顶画那会儿——当他完成工作,穿过圣彼得广场回家时,人们的目光似乎直接穿过他的驱体,就像他是空气一样。他有一种奇特的感觉,仿佛自己是游走于人世问的由灵。

  他找到格拉纳奇,问他:“我到底缺了什么?我曾为好几任教皇效力,承接多项浩大工事。我有才华,精力充沛,激情四射,严谨自律,目标清晰。我还缺少什么难道是财富和运气?在哪里才能找到开运的办法?

  分享:

  可怜的米开朗基罗,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教皇,让他不是去画西斯廷教堂壁画,就是画什么《最后的审判》,尽管这些作品,让他成为享誉天下的大师,他的心仍在雕塑上。但米开朗基罗的性格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而且能做得好。这样反而使他不停地做与雕塑无关的事情,甚至做起了建筑师和采矿师。教皇都对米开朗基罗很强势,只让他做他们觉得米开朗基罗应该做的事,第一次米开朗基罗反对当时的教皇,甚至离开了罗马,当然结果并不好,被抓了回去,导致后来四五个教皇再强行要他做什么,他只是口头上反对一下,然后乖乖地把事做了,然后成了大师。

  当然米开朗基罗还是雕了不少作品,《大卫》、《摩西》、洛伦佐的陵墓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雕塑,只是许多年未完成的一个合约让他觉得很可惜。

  米开朗基罗活到了八十九岁,在他漫长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精力充沛而健康的,如此伟大有天赋,也要受世俗的捆绑而不太得意。普通如我们,需要多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才能取得小小的成就。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五):《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米开朗基罗2 笔记

  在他手下所有的神都走下神坛,进入人间,赋予不同的人性。一系列圣母与圣婴相关的雕刻或绘画都体现了伟大而那么普通的母性之爱;酒神是对人淫逸狂欢人性的另一赋予,大卫雕像赋予了人类力量,《创世纪》赋予了一切力量可能的开始,《最后的审判》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审判;他手下所有的神都让人重新有了力量,或者这也是神的初衷~~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米开朗基罗2

  如今的他只明确了一点,即:他的大卫要是他所重新发现的大卫。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创造出男性躯体-世间各种形状的典型和精华之集合——全部的诗意/美感/神秘和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

  他的大卫要体现洛伦佐·德·美第奇为之战斗过的/柏拉图学院曾经认为人类真正的遗产的一切东西:他的大卫布什一个有罪的渺小的生命,活着不过为了来世的解脱;他是一个光辉的创造,能投体现出美/力量/勇气/智慧和对自己的同类的信心;他有头脑/有意志/有内在的毅力来创建一个充满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世界。他的大卫要成为阿波罗,但是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他;要成为赫拉克勒斯,但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他;要成为亚当,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他;要成为世界上曾出现过的达到至善境地的人,要在一个理性的/人性的世界中发挥作用。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六):神的杰作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在文艺复兴三杰中米开朗基罗的寿命是最长的,一生因石而生,生活枯燥的仅有石头,但也因石头而丰盈无比。

  他的父亲有五个孩子,唯有他这个曾因从事雕塑工作而被父亲看不上的孩子成了才,他一生未婚,一生潦倒,赚再多的钱都不能满足家人对金钱的渴望,同样出名的拉斐尔早已华服锦衣、美酒豪宅,而他却清苦繁忙,也许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他一直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只要有石头就行,所以他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未曾用它换到过物质,这漫长的一生,米开朗基罗都用来创作。

  他的名声起于大卫、圣殇,但凡亲眼见过的人都会折服于大理石所呈现的生命力,大卫的生命力、圣殇的哀伤,石头是有生命的,但只有米开朗基罗才能点石成活。他一生经历多个教皇,教皇们倾慕于他的才华,却也轻视于他的地位,“尤利乌斯的好战、利奥的纵情享乐、克雷芒在国际政坛上的种种失误和阴谋”直到遇到保罗,米开朗基罗才能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与石头为伍。他天生是个石匠,敏于行,讷于言,所以即使被迫花费数年投身于西斯廷壁画,他在愤慨绝望之余,依然兢兢业业全身投入,也许在他的字典里,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以不管是他不喜欢的壁画,不擅长的建筑,一旦开始,最后的结果总是奇迹,比如西斯廷壁画、比如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使大卫成为巨人的是他的决定,而不是他杀死歌利亚的行动。他并不满足于刻画个别的人;他寻求的是普遍的人,每一个人,因为一切人从古以来都面临着是否为自由而战斗的抉择。”

  天才总是凤毛麟角,他们走在时代以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天才留下的艺术以供膜拜。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七):痛苦很多,狂喜很少

  

这本书是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我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开头有些突兀,一查才知道,这本书是系列书籍的第二部。米开朗基罗的童年和少年的事情都在第一本里面了。这本书讲述的是米开朗基罗成年之后的生命历程。相对来讲,米开朗基罗一生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和主要生平都在这本书里了。

文艺复兴三杰里面另外两位达芬奇和拉斐尔在书里也出现了,但情节都不多。我看完的感受是,达芬奇的标签是博学,拉斐尔的标签是世俗,米开朗基罗的标签就是苦行。

米开朗基罗的苦大部分来自他全身心投入的艺术领域。他没有把雕塑、画画等艺术工作当成单纯挣钱的手段,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传世的艺术作品,他希望他的艺术作品是他本人全身心投入和思考的产物,他希望他的艺术作品沉淀了他的人生、他的思考和他对岁月的感悟。当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成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他面对自己的内心,会有无法遮掩和逃避的痛苦。只有当艺术创作完成,且与他的预期相一致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才能感受到艺术对他的馈赠,享受到那产出的喜悦。狂喜的时刻总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都是“润物细无声”那样地伴随他的创作。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受到时任教皇的巨大影响,他主要艺术生涯里面经历了多位教皇的更迭,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教皇都慢慢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却能够穿越岁月,至今仍然受到人民的欣赏和赞叹。

相较于“梵高”这样另类的苦行艺术家,在世俗层面,米开朗基罗也相对完整。他努力照顾了家族的大部分成员,他参与了很多政治与军事活动,有迷恋的女性对象,有艺术趣味相投,也能完全信任的朋友。但这些都比不上艺术创作产出对他的馈赠。

“艺术对于米开朗基罗是一种折磨。做坏了,他会痛不欲生;做好了,他会欣喜若狂;然而不管是哪种情况,艺术无时无刻不占据着他的身心”。

作家的笔法相对古典,叙事感觉略有拖沓,人物精神特质的描写如果能够更加纯粹一些,浓烈一些感觉效果会更好一些。

  《痛苦与狂喜:众神之巅》读后感(八):久违的重阅读

  自从手机装了kindle阅读软件,就很少读纸书了。且不说纸质书对我胃口的真的不多,单单是想想看完之后没地方放,我就抑制不住地焦虑,然后索性就电子书吧。

  但看电子书,也有电子书的问题,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地铁上也好,家里也罢,阅读速度就是降不下来。一屏内容,一扫而过,稀里糊涂看了不少,最后的收获好像并不比看微信朋友圈和凤凰新闻更多。走马观花罢了。

  不过,最近因为这套《痛苦与狂喜》,我重拾了我自己心目中的“严肃阅读”。这种严肃阅读自从毕业之后,就很少有了。确实不是没时间,确实是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但事实就是如此,似乎也毫无改善的办法。

  《痛苦与狂喜》,欧文斯通写米开朗基罗的名作,读过梵高传的人,估计都想翻开一读。买来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翻开看,却不知不觉开始了深入阅读。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个对米开朗基罗毫无其他方面研究的“理想读者”,我也不知道欧文斯通到底算不算得上最懂米开朗基罗的人。但斯通的文笔的确令人钦佩,他以舒服的节奏,展开了米开朗基罗一生的故事,让这位天才的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跃然纸面。

  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两册沉甸甸的书里,看到米开朗基罗如何从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长成名满意大利的艺术巨人;又看到这位不知疲倦辛勤雕刻的手艺人,如何与并不如意的种种现实做出沉默而坚定的抗衡,一点点地实现他的价值。是他,让历史传说中的人物,焕发了他所处时代的荣光;是他,将宗教中的神与弗洛伦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融为了一体……

  于是,我们将在这套书里,和米开朗基罗一起走在弗洛伦萨或是罗马的街道上,借作者的眼睛观看米开朗基罗的内心,并在米开朗基罗那些光辉的作品(绘画、雕塑,乃至诗歌)里,了解美、懂得美。

  佛罗伦萨的街道。网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