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罗尔》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卡罗尔》读后感精选

2021-04-30 00:2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罗尔》读后感精选

  《卡罗尔》是一本由[美]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罗尔》读后感(一):睿智成熟的卡罗尔

  女女相遇,相爱。一个年轻,单纯,有几个同龄的男孩追逐。到她喜欢偶遇,吸引到她的卡罗尔。我觉得这不纯粹是女女相爱的故事,如果把卡罗尔想象是男人,抛开她女性的身份,足够迷倒任何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卡罗尔》读后感(二):卡罗尔

  爱情能够超越世俗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在世俗里存活。

  《卡罗尔》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很真实的书。看了太多“完美”和“离奇”的爱情,这段爱情却异常的真实。无论是特瑞斯还是卡罗尔,都有着缺点和优点。尤其是特瑞斯,她的情绪波动和我太像,我总有种在审查自己的感觉。

  《卡罗尔》读后感(三):一些记录

  “穷人心中肯定有爱,因为他们耐心等待着轮到自己,小声询问某个洋娃娃的价格,然后摇摇头遗憾地离去。” “拿去吧!”特芮丝想这样对他们说,“真的太贵了,但我可以送给你。法兰根堡不在乎这个娃娃的。” “罗比谢克太太说完耸了耸肩,仿佛邀请特芮丝这件事比微笑还简单。” “特芮丝认为,既然罗比谢克太太回家了,没有外人看得到她,她就能允许自己表现出真正疲累的模样。” “特芮丝知道,她正在倾吐自身遭遇的困境和不幸,好让特芮丝能了解她为何沦落到百货公司工作。”

  《卡罗尔》读后感(四):永远不会有对的时间,只是她找到了卡罗尔

  这本书很令人着迷,我从没像这样一口气地看完一本书,我也没看过这个电影。事实上,我也并不打算去看,我很庆幸自己先看了这本书,让我在读她的同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某个瞬间,也许是我最近本身就很疲惫,也许是也多少有对自己性取向有种种困惑,也或许只是单纯的想了解这本书,想了解那些文字。总之,我的思绪像被千万只手温柔地推搡着一样,追随着特芮丝,探寻着卡罗尔的样子。我很喜欢书中描写的那些默契下,那些说不清的等待,那些一闪而过却无法忘记的心动,还有让特芮丝和我(笑)苦恼的,卡罗尔那琢磨不透的表情。永远都不会有合适的时机和绝对正确的选择,无关的不止是性别,只是,她刚好找到了一个叫卡罗尔的女人。

  《卡罗尔》读后感(五):俗套的爱情故事。

  如果在我文艺到死去活来的时候,我大概也会倾慕这样的卡罗尔。

  爱情这种事情,两情相悦,又能多说什么呢。情节无非也就是相识、相恋、误解、最后又忍不住地倒向痴迷。唯一不同的是,人物设置在了“女同是犯法”的时代,这就和普通言情小说中,一切普通的女主与闪电击中的富二代情投意合,来的那么突然。

  卡罗尔为了女儿放弃了特芮丝,最后又为了特芮丝放弃女儿?其实我不是很同意,卡罗尔的姿态有些被动,这样的“富二代”塑造的有些不太可靠与迷人。相比之下,特芮丝这样年轻肯折腾的角色,我的偏爱还多一些。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想法,收到打击也能振作起来。而卡罗尔有什么令人着迷的呢?

  不知道电影会不会美妙一些

  《卡罗尔》读后感(六):有些秘密,不需要接受阳光的审视。

  卡罗尔就像她身上的秘密,

  扩散到整座房子里,

  也像一道光,

  只有她才看得见。

  相比书的封面中那些最佳影片原著或奥斯卡影后等商业噱头,更喜欢封底上两人对视中表达的无尽暧 昧,然后就是上面那句。

  《卡罗尔》读后感(七):让我们交错,让我们混合,让我们先盡兴然后把一切碾过。

  “曾經有一度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也是全世界她最渴望的事。和她住在一起,和她分享那些事物,無論春天或夏天,一起散步,一起讀書,一起旅行。”這是我看過屬於我們的故事的最好的結局。中文版的卡羅爾翻譯還是欠缺了些火候,女性之間的那種相互吸引又想逃離,決絕又軟弱,痛苦又癡纏,埋怨又不捨的感情,個人覺得翻得還是不夠細膩濃郁。我特意做了關於這本書的手抄筆記,毋庸置疑,我就是特芮絲,特芮絲就是我。就好比那樣“特芮絲把廚房桌上卡羅爾喝了一半的咖啡端起來啜了一口,就從她留著口紅印的地方喝。”我想起魯尼瑪拉的臉,想起了珍妮,想起那個極度敏感,缺乏安全感,卻依然為了沒有結果的愛情奮不顧身的我。我甚至很想了解Patricia Highsmith这个人,像瑪麗昂那樣。好的故事,即使不需要多少起伏,卻還是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卡罗尔》读后感(八):一点吐槽

  拖了很久看完了这本书。首先我并不认同前面的评论者的一些观点。一,这是一本很棒的小说,个人认为至少比电影略胜一筹。二,就实体书而言,书的封面确实有点落俗,但是买一本来读就知道手感很舒适,装帧也很简洁大方,上译出版的书阅读起来还是蛮悦目的。

  本来是期待着豆瓣上有详细完善的书评,没想到竟是一些人看过了电影,开始抱怨书中的卡罗尔不如电影演员表现的那般有魅力。演员也许是还原了很多人对卡罗尔的想象,然而对我而言,那种美反而被冲淡了。

  (有人提到先入为主这个概念,纵观电影原著的纠葛也并不陌生,看过电影《魂断威尼斯》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不会再去读原著,哪怕它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画面和声音给予的享受,全凭想象读完一个并不能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最后还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情感炸弹,要有些人读下去,还真是困难。 地位如名著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

  《卡罗尔》读后感(九):我眼中的卡罗尔,通透

  在看书之前我先看过电影,已经觉得拍的很不错了,两大奥斯卡来主演,有颜值有演技。

  但是现在书才看到一半,已经带给我很深的震撼。在我看来,卡罗尔的魅力源于她的经历,她教特瑞斯一些小事,特别小的事,但就是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让我非常受用。这本书能让我更加成熟,可以说卡罗尔让我懂得了更多人情世故,必须5分顶上。

  今天正好是我外婆的生日,由于工作没办法去,我给外婆打了一个电话,可以说第一次给外婆打电话祝她生日快乐。这不是以前情感冷淡的我会做的事。可能正好看到卡罗尔让特瑞斯给她男朋友即使是男朋友的妈妈打电话也行那里。真的是一件小事,特瑞斯想的是写信就好了,但最终听取了卡罗尔的建议。在某些方面我特别像特瑞斯,很有代入感,有些事不再是你能随意任性的,该是你做的就不要逃避。情感欠缺或许是天性,该有的礼貌还是要做到,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拿来当借口。

  《卡罗尔》读后感(十):小说、电影与现实

  真不愧是女作家写的小说,帕特里夏对女性心理抓得太准了太细腻了,大多男作家不管怎么有文采,技巧高超,总是避免不了把女性作为“第二性”,写女性角色还是有着高高在上的审视、评论意味,而女作家就不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不高人一等。

  帕特里夏前半生是特芮丝,后半生却不是卡罗尔,她在爱情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年轻美丽的女孩都匍匐在她脚下,她不会傻到再度被爱情缠住,但还是可以找到人爱她。所以卡罗尔这个美丽多金、有魅力、成熟又专一,忠于自己的年上形象只存在于小说里,现实中帕特里夏仰慕的女神并没有给过她回应。

  电影受限于时长无法描摹的情节与起承转合在小说中都能找到答案,看电影看的更多是魔兔之间的张力和一桢桢美丽的画面,小说则更细致地描写了她们的心理活动、在感情逐渐发酵中彼此之间地位的转变和特芮丝的成长,是值得一句句慢慢品读的。虽然我非常喜欢《卡罗尔》这部电影,但我永远偏心文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