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日的餐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100字

2021-04-30 02:1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100字

  《明日的餐桌》是一本由[美]帕梅拉•罗纳德 / 拉乌尔•亚当查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一):译者推荐

  五十年前,《寂静的春天》犹如一声惊雷,警醒大家,人类如果继续这样滥用化学农药,莺歌燕舞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然而,是否弃用了化学制剂,从此便能美美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过上世外桃源般的安乐生活? 来自美国加州的有机农场主拉乌尔•亚当查克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这只是“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唯美的画面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现实是农业生产仍然不得不面对种种问题,他让我们在《明日的餐桌》一书里近距离的看到美国版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本书的另一作者帕梅拉•罗纳德是世界农业名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植物病理学教授。罗纳德完成了水稻Xa21基因的精细定位,并由其实验室完成了基因克隆和分子机理研究。Xa21基因是全球第一个成功克隆的水稻抗病基因,因其结构独特对于研究植物抗性基因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因其为具有广谱抗性的显性基因,也正在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我在这位既睿智又仁爱的水稻专家指导下,在其实验室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罗纳德教授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上的独到见解常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在《明日的餐桌》一书中,她从自身的水稻科研工作着手,深入浅出,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个个娓娓道来,讲述现代科技尤其是遗传学如何改变农业生产,如何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明日的餐桌》写了美国小镇居民的生活,美国大学教授的工作,更有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故事真实、有趣,有时让人不禁莞尔,有时又发人深省。生命有限,健康无价。《明日的餐桌》不仅让我们知道美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吃,更让我们清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理想,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地球家园不是画饼充饥,而是需要你我共同关心、齐力推进的“舌尖上的明天”。

  ——蒋显斌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二):传统农业的回归与进化

  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工业化的附庸,为工业化的进展累积资本,以致于农业的地位持续降低。不受重视的结果就是土地遭到破坏,利润被层层盘剥,急功近利的心态更是把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这意味着传统农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适度的转型与改造是极其必要的。

  在我看来,与其探讨有机农业、转基因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结合,不如直接思考传统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地位虽然落后于工业化,但相比有机农业这等新时代的产物,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基础地位。这并非一种结合,而是进化。无论如何,传统农业的地位不可撼动,是让它回归初衷,还是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进化,都离不开这个本源。

  作者帕梅拉和乌拉尔作为一对从事农业研究的夫妇,将实验结果与实践结合,针对他们研究的方向对传统农业的发展进行说明。农业这门学科毕竟是接地气的,书中不乏专业的见解,提供了食谱也颇有趣味性。例如核桃全麦面包搭配上李子酱,食材、配方以及烹调方法同样重要。而这也属于有关于农业的实验。

  对我国来说,解决食品安全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有机种植自然好,但成本高昂,如今几乎完全成为了富人生活的奢侈品。书中有位中国农民,在参与帕梅拉教授的课程时,就表示出希望有机种植可以有更多的利润。尽管他的农场业务主要在墨西哥,但他的想法也是绝大多数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看法,利润是第一位的。通过提高产量和存活率,降低成本等等手段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书中更是提出了直接订购的模式,在商业运作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的余地。

  书中对转基因的原理与伦理进行的详细的解说。然而说服群众与进一步的实验同样是一条漫漫长路。于我而言,哪怕再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时间来验证的话,还是不可信服。对传统农业来说,转基因的应用绝不能像各种化学药剂一样,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留下无穷的后患,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消解。

  我们当然无法要求种地的人种出一种情怀,但哪怕我们拿出一分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农业的发展不至于如此岌岌可危。明天吃什么,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话题。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三):有机食品与转基因

  不知何时,“有机”标签开始出现在食品包装上,渐渐的还出现在了服装介绍上。转基因食品更被网络媒体炒的火热,一些网络大咖的发言将其时不时被推送至头版头条的位置。但真正认认真真介绍这些标签含义的媒体却很少。“有机”在广告宣传上更像是新诞生的绿色健康养生食品,说不定还包治百病。“转基因”则是现代科学发明的妖弗兰肯斯坦,充满着未知的疾病和缺陷。

  鉴于对当下媒体客观性存疑,本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精神,阅读了本书,实感获益良多。

  有机食品是什么,如何生产,与传统农产品是什么关系,与转基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多这个标签就更贵,是否真的健康?

  转基因是什么,是否对人有害,与传统农业什么关系,与有机有什么关系?

  个人是抱着这些疑问阅读此书,并得到了解答。

  科普读物首先要平易近人,面对无知的公众,要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上,解答大家心中关心的问题。这本书做到了。

  本书先让读者了解传统农业、有机农业与转基因这三者的联系,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传统农业中也并非城市消费者心中的浪漫牧歌,也有诸多类似于转基因的技术应用。传统农业大量使用合成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带来了大量的农业污染,有机农业就是针对该现状出现的,使用改良种子,使用“生态友好”的杀虫剂、除草剂、绿肥、轮作,产量相对减少,但公害更少。转基因则是传统育种的发展,利用基因技术有针对性的解决农业生产的需求,如提高产量、丰富营养、抗虫害、抗杂草等等。农业就是产量、污染的博弈,而有机与转基因都是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公害,建立可持续、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农产品唯一重要的就是针对个人食品的安全,有机农业看来的确是农药使用更少,而更安全。那转基因呢,对自然造物的人工改造是不是安全呢?本书第七章通过与他人对话的

  方式进行了通俗易懂解答,就不逐句引用了,至少说服了我。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传统农业”、“有机"都是变化中的概念。而说服远离农业生产的消费者理解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像本书的科普读物与媒体的客观报道来完成。

  .S.1本书出版近十年,被国内引进,实属不易,不知当下技术与法律规范又有何变化,但通读本书仍有诸多学习与启发。

  .S.2本书由两个作者写作,但都以第一人称描写,在阅读上会产生困惑,但不影响主旨表达。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实现方案:转基因+有机

  拉乌尔是我有机农业实践课的老师,上课之前我还在他的农场工作了一个学期。帕梅拉则是一位从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老师。我在她楼下的实验室工作,而我的室友在她的实验室工作。疫情中的每周一,我都能听到隔壁在线实验室组会的声音。

  对于并非身在其中的人来说,转基因是个话题,是个生活的选择。但对身在其中的我们,转基因是生存,是工作的必需。用传统育种的方式培育一个作物的新品种需要上十年的时间。如果想要混合两种特性,杂交的成功率是无法预计的。想要既高产又抗病,还耐旱耐盐耐热耐寒,不积累重金属还有很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植物,于传统育种,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转基因是我们的机遇。

  然而鉴定一个基因时至今日仍然困难重重,通常是两个博士的工作量,也就是十年。同时转基因的成功率仍然非常有限。水稻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小麦的转基因成功率有1.5%就谢天谢地了。当然,随着CRISPER(帕梅拉教授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机会在未来完成更安全更高效的转基因。

  有机是另外一个故事。我在大学生涯的早期,特别是在农场工作的时间里,十分相信有机农业。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农场多少是一个教学农场。每个学期都仰仗大量的免费学生劳动力完成繁重的工作。我所经历的最窒息的工作莫过于除草。即使我们使用了生物&物理控制,仍然需要很多人手动拔草来实现除草剂的效果。不禁想起加州大学系统目前已经禁止了草甘膦的使用,未来各个校区都会有大量学生义工来完成手动除草。

  可想而知,在希望赚钱的农场中,这一切都是困难重重的。至于转基因,也无法避免打药。有机必然是价格高企的。但是,从生态的角度看,有机并非绝对,传统和有机并非黑与白,中间有很多灰色部分。有环境友好的传统农业,也有相当不友好的有机农业(如,加州的加工用番茄)。农业无非是尽可能环境友好一些,有机认证本身并不重要。有机认证成本相当高,实际给小农带来极大的伤害。

  现在很多人谈到有机,其实不会想到环境。第一反应,贵;第二可能是安全健康。实际上有机农业的出发点是与自然合作,但实际变成了一种营销手段。美国有很多大规模的有机农场,他们使用有机农药,毒性大概不比草甘膦低。他们的有机除了能赚钱,百害无一利。碳排放甚至高于传统农业。

  有机农业或许是一种宗教,但是环境友好始终使我们的目标。希望未来农业能够降低碳排放,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给大地。希望未来的植物能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顽强挺立,为人类提供充分的营养。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五):转基因只是个工具

  所以你是喜欢 非转基因大豆做成的豆腐,但该大豆喷施了毒性更强的除草剂还是喜欢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豆腐,带有可抗良性除草剂的细菌基因?转基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了维生素缺乏问题等等

《纽约时报》撰稿人引用一个调查表明,当只有10%不到的美国成年人具有科学素养,而科学标识的价值观是自由探索、自由思想、自由言论、透明、宽容、愿意基于证据解决争议。

  键盘侠数量高企的原因....更何况大多数的网上喷子还是小学生呢

//我们可以相信谁养殖场会讲低剂量抗生素和粮食混合,既可以促进家禽快速生成,又能减少高密度喂养(每平方米超过12只家禽)易发生的疾病传播。然而反复暴露于低剂量的抗生素下,细菌能产生耐药性,如果其在鸡肠道里繁殖,人吃了没煮熟的鸡肉可能会被细菌感染。

  这就是为什么有禽流感的时候,不能吃生鸡蛋、生鸡肉的原因,会存在炸鸡店没有炸熟鸡肉的情况,所以疫情期间也请不要出门吃鸡!

  转基因这项技术,在挽救儿童生命具有巨大潜力,无论是减少对杀虫剂的暴露还是通过增加他们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虽然目前其对于人体的伤害可能还没有研究或者报道出来,但转基因作物因为强生长力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资源,导致原有作物无法抵抗环境、病毒的侵害,一些高强度转基因作物的花粉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又产生了新作物,会不知不觉的对环境造成影响。

  这是一本好书,但要辩证的看问题,很多地方作者有引导我们往她的想法靠拢...

  //结论:转基因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他只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农民可以用它来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如病害、虫害、草害等。和其他工具一样,转基因也可以被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操纵,残生积极或者消极的社会影响。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六):《明日的餐桌》:我们谈的是吃和吃好

  索尔•贝娄的《拉维尔斯坦》里有个段子,说文科研究生不好找工作,逼得老教授只能去医院推销自己的学生,“你们这里需不需要医学伦理师呀?”

  虽然讽刺的是文科教育失败的现实状况,但这个段子其实还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医学伦理”,其实是很奇怪的东西。事实也确实如此——“伦理意识”本来就应当是从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在医师身边配一个“伦理师”,本应是不必要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医学伦理”又确实是需要被强调的,而且亟需被强调的内容。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但想要“做对做好”,却似乎变得愈加艰难。

  转基因食品工程与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道德困境”。

  《明日的餐桌》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非常适合作为了解转基因食品工程技术以及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入门书。作者是一对夫妇:植物病理学家妻子帕梅拉•罗纳德以及有机农场主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二位操刀了作品不同的章节,最后又合写了“解构晚餐”的一章,颇有琴瑟和鸣的味道——同时也表明了其实科学技术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具体到餐桌上,则是为了人们可以“吃和吃好”。

  所以作品里最有趣的部分,是加入了很日常的内容。作者会很贴心地为专业名词和概念加上“专栏小贴士”,也会在书中分享通过自己培育、收获得来的作物完成的美食食谱。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日的餐桌》这部作品很好地对转基因、有机农业等概念进行了普及化的阐释,甚至是完成了去“妖魔化”的处理。这些看似高端的技术,其目的都是在与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让人“吃好”的同时,也为人们可以在“明日”依旧“吃好”提供了保证——确保了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

  有关概念普及的部分,作者很好地遵循了优质科普作品“深入浅出”的原则。以自身的科研经历及技术发展的历程作为切入讲述概念,避免了读者在“理论之海”中迷失方向。作者将转基因技术和有机农业分别比作“分子剪刀”和“瑞士军刀”也确实十分贴切——二者适用领域不同,但所做的事情却是相通的。这同时也解释了二者结合的可能与必要性:对于一株作物的栽培,显然需要通过多层面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想要达成的目的。

  可归根结底,技术都是双刃剑。究竟如何确保技术被用于事物本身的发展,而非是牟利或是其他意义才是关键。伦理约束似乎是个手段,但关键还是在于,倘若每位参与到转基因工程和有机农业发展中的实践者,都可以将自己所操持的内容作为自己餐桌上的组成,真正只是在为“吃和吃好”而殚精竭虑,那么我们大概才可以放心地宣称,“转基因工程”与“有机农业”,真的是“好技术”。“明日的餐桌”也将因此而格外值得期待。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七):盘中餐,知其然

  我们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人,看似不苟言笑难以亲近,深交后却见古道热肠。若有人议论起他的冷峻严肃,作为相熟者怕是忍不住要替他辩解几句。

  植物遗传学家帕梅拉·罗纳德创作《明日的餐桌》时,大抵是相仿的心情。在这本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小书中,随处可见作者与身边抱持不同观点朋友的碰撞。后者在我们生活中为数不少,就像排斥不苟言笑的朋友般,抗拒着转基因食品。与此相对,同样被打上标签的“有机食品”却广受青睐。转基因食品可怕吗?有机食品代表健康吗?有趣的是,帕梅拉的丈夫、合著者拉乌尔·亚当查克就是个有机农场主。两人擦出爱情火花,也开拓了转基因和有机食品结合的可能。

  在帕梅拉看来,转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减少农业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两者方法上的差异好比一个使用了“分子剪刀”,一个使用了“瑞士军刀”,孰优孰劣没有简单的答案。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在于后者简单粗暴容易理解,而前者的解释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层面,缺少直观的认识。人们对未知的或者说一知半解的东西更觉不可控。正如彼得·桑德曼所说:“受潜在危险影响的可能性不是一个人是否觉得愤慨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反,管制和熟悉度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于是,帕梅拉试图用通俗的语言阐释转基因食品的原理,借助比较和反驳解开我们的困惑。譬如,转基因和诱变育种的比较:把某一物种的基因片断转入另一物种,听起来有风险。可若把种子放入致癌性很强的溶液中,或以辐射处理来诱导随机变异,是否更令人害怕?后者就是广泛使用的诱变育种,由此驯化出不少常见食物,如糯米。无论从原理还是结果来看,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不比其他食物风险更大。

  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拉乌尔也无法否认,有机农业不是万灵丹,无法解决所有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诸如对付那些不断变异的细菌和害虫、稳定维持高单产、土壤营养的局限性、改良品质的需求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转基因技术在这些问题上的潜力却恰能与之互补,帕梅拉认为:“转基因植物最好整合进有机农业系统中,有机耕作可以保护环境,转基因技术有助于减轻病害或环境逆境造成的作物损失。”这种可能性为明日的餐桌赋予广阔前景。

  当然,理解了帕梅拉站在科学立场陈述的道理,不代表一定会喜爱或接受转基因食品,就如我们本能地疏远某些不合眼缘的人。帕梅拉并未强求读者选择转基因食品,也尊重那些抗拒转基因食品的朋友,在追逐美食这一点上彼此志趣相投。她的工作只是坦率地将转基因食品的机理和潜能呈现给读者,提供理性的建议,也承认可能遭到诟病的“花粉飘移、知识产权、耕作系统、食品安全”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比传统农业更突出。

  当我们穿行在眼花缭乱的食品柜台前,选择权仍然在我们手中。坚持传统食品也好,信赖有机食品也罢,抑或购买价廉物美的转基因食品,我们都清清楚楚了解自己消费的是什么,不会被标签迷惑。就如同好友告诉你,某君是个好人——说得没错,不过我还是不想和他交朋友(或者接触接触也无妨)。

  ——丙申年读帕梅拉·罗纳德、拉乌尔·亚当查克《明日的餐桌》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八):可发展,但也需要备胎

  可发展,但也需要备胎

  文/米雪

  每一件新生事物的强大,大多都伴随着质疑和不被信任。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时候,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生物学家唇枪舌战,克隆这种技术真的是未来的必然需要吗?答案目前还无人敢肯定。如今,转基因技术也面临着这样的类似的困境。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吃的好不好一直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而“食”赖以生存的农业,在人类渐行渐近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转基因技术。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从人类大肆使用杀虫剂破坏环境开始,就已经有先见人士提出环保一词。减少有毒物质污染身边的水源、土地和空气,让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不再是昙花一现,也是一直在有人据理力争。在减少使用杀虫剂等有害物质的催生下,转基因技术应运而生。它更环保,它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家园的一种需要。它可能会让我们的未来没有杀虫剂,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

  一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夫妻,帕梅拉•罗纳德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是一位有机农场主,他们合著了一本有关有机农业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书被命名为《明日的餐桌》,闻弦音而知雅意,本书讲述的就是我们明天餐桌上能有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吃什么的问题。通过二人多年的研究和发现,书中曾指出,有机农业和基因工程技术两者的结合很可能帮助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从而造福全人类。

  你也许在关心可持续农业中的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也许还在关心传统农业上的农药残留是否已经进了肚子,你的关心在本书中可以略窥一二。这本并不是特别高深的研究学术的书,而是一本有趣的科学人文读物,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传统农业的未来走向,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夫妻二人与周围同事、学生的点点滴滴,大到国家大事、未来发展,小到明天做什么饭吃什么等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如邻家促膝而谈一般,向你娓娓道来。

  吃的好,吃的安全一直是国人十分热衷的问题。如今在地沟油、毒馒头、毒豆芽满地的当下,这两个要求已经不时低标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也是头等民生大事,在本书中,第一章作者们就提到了中国,并且十分热衷谈论中国。然而,普及转基因技术,就像让国人接受同性恋也是一种普通恋情一样,举步维艰。

  转基因这个词,我们国人已经并不陌生,起码年青一代,对待这个名词就像一个老朋友。尽管很多专家出来辟谣有关转基因的安全性,但是转基因威胁论仍然有人相信。就如我在开头所说,一件新生事物的成长历程必然需要通过时间的验证和长期的考验。实践出真知,理论的逻辑严谨,并不能代表民众会接受,这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一场农业的改革,传统与新型的较量,有机农业真的就那么安全可靠,无任何副作用吗?这个答案目前也是无人敢百分百打保票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让传统农业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寻找它的出路也是势在必行。如果说,我们抛弃原本的几千年的耕作方式之后,才发现转基因工程的不可发展。那么,这个时候,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九):专家眼中的转基因

  这是美国有机教授拉乌尔*亚当查克和植物病理学教授帕梅拉*罗纳德合著的书籍,以回忆录、思考探讨、菜单和植物图片等形式结合一起,深入浅出说出事实和所依靠的原理,其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遗传学家和有机农学专家所从事的工作,也为了帮助读者分清转基因争论中的事实与假象。

  十九世纪美国化学家合成尿素,这是开始了无机元素材料合成为有机化合物的技术。传统农业是一种基于化学的耕作方式(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其目标是获得大量的廉价食物。

  有机农业的目标是健康,包括土壤、作物、农民、环境,以及消费者的健康。现代有机农业思想始于英国农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爵士。有机农业是针对传统农业过度使用化学品,引发大量环境和健康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有机农场生产使用的氮肥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因为它主要来源于绿肥作物,而不是石化工业。有机农业的产量跟传统农业相比,取决于作物、地方、农民、品种、轮作作物,以及是否种植绿肥作物等诸多因素。很多有机产品卖得比传统的要贵。即便这样,美国和欧洲还是许多消费者愿意为有机食品买单。

  水稻有42000个基因,大部分仍不知道其功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提高产量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方法是植物育种。一些人担心,转基因花粉在环境中的存在将会创建出一个无法控制的入侵杂草新品种,侵扰原始环境,或无可挽回地改变本地物种的遗传组成。如果转基因的风险和益处不向公众解释清楚,人们就不会接受它,直到他们确信转基因食物不会伤害他们的孩子或环境为止。

  美国只有在农业活动很少的地方才通过反转基因法案。为了意识形态或政治目的对科学进行虚假陈述,只会让辩论越来越糊涂。可悲的是,在讨论转基因食品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市民如何把传闻和高品质的科学区分,明辨哪些是已被确证的科学‘事实’,哪些还是未知数呢?下面提供了一些有助于判断的标准:检查信息的主要来源;询问工作是否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检查期刊是否在科学研究上有良好口碑;弄清是否有其他已发表研究报告的独立证实;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评估有关机构或专门小组的报告质量;检查作者的声誉。

  第一次引起公众关注的关于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公共预警是市民游说组织提出的。许多反转基因抗议活动的发起人不喜欢孟山都公司,这是一家最先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转基因种子的企业。这些批评者担心,转基因将增强公司对食物供应的控制。但如果真的发生这些增加的控制,也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和食物本身的风险无关。这种非科学问题,只能通过政策解决。发布转基因食品警报消息的时间很偶然地刚好与世界其他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的时间一致。所有这三个特性呈现出来的都是典型的假警报特征。

  基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对私人利益的潜在过度扩张的担忧,已经完全压倒了对可以实现的公共利益的谈论。转基因似乎处在权衡取舍问题的中心,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是与转基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与公众利益有关的问题正迷失在转基因的花粉飘移、知识产权、耕作系统和食品安全的争论中。这些都是更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它们都是重要的问题,但即使没有转基因,它们也一样会出现。

  虽然‘公共利益’是大学里的科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但是许多人担心这一使命将难以完成。由于最有价值的技术被独家许可授权给几家大公司,以至于这些公司越来越强大地控制了种子生产以及除草剂、杀虫剂产品。同样,许多有机农民和其他小种植业者担心,暴风骤雨般袭来的基因工程技术专利会让这些企业获得农业上的更大控制权。随着监管成本的增加,公共部门越来越承担不起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过程中的费用支出。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拥有技术和资源进行专利保护和商业产品开发的工业化国家,从生物多样性中所获得的利润,并没有补偿给种质资源的提供者。评估适当补偿额度的困难之一,在于预测一个特定基因能否产生可商业化的产品。此外,特定产品商业化的研发过程,需要投入巨大的监管成本、技术知识、资本投资、金融资源、市场营销力量、配送能力和时间,这些往往超出了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大学的预算。

  单靠遗传改良(不论是通过传统育种还是转基因)并非解决复杂的饥饿问题的灵丹妙药,方法必须得到用户和贫困农民的手中奏效才行。如果没有良好运作的政府,没有建立促进粮食生产(而不仅仅是商品生产)的政策,没有确保农业技术可为公众获得的适当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公开、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单个可能帮助世界各地农民和消费者的科学发现是没什么用的。

  许多转基因作物的潜力迷失在继续使用农药和化肥的传统农业系统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带来的利益,转基因植物最好是整合进有机农业系统中。这样可以实现方法和技术上的互补,有机耕作可以保护环境,转基因技术有助于减轻病害或环境逆境造成的作物损失。

  转基因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就如同常规育种或有机农业也不是一样,但它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农民可以用它来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如病害、虫害、草害、逆境胁迫、自然栖息地破坏等。跟其他工具一样,转基因也可以被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操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

  农业将继续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一样会随着工作以及变化而改变。人类被驱使着要去培育植物,改良植物,并选育出了更好的植物新品种。但这也意味着多样性减少,造成遗传侵蚀,因为传统育种技术仅选择了几个重要特征,并把没有表现出这些重要目的形状的植物丢弃。

  运用生物学的技术而不是化学的技术来管理有机农场,其结果是建立其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农场,农场里有猛禽和其他掠食性动物、益虫、土壤微生物、蚯蚓和开花植物,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许多互惠互利的相互作用。

  《明日的餐桌》读后感(十):转基因:科学和商业的联姻。

  有个段子:“每日三省吾身:早餐、中餐、晚餐。”虽是调侃,有几分道理。咱老百姓最关心的始终是“吃”。因此这几年关于“转基因”的话题始终不断。

  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往往很害怕。帕梅拉•罗纳德打了个比方:“一氧化二氢,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化合物,也许是所有化学物质里最重要、最普遍的、有时候会危及人的生命。”真吓人!但这不过是“水”啊!看来要讲清楚问题,方式很重要。这位美国植物病理学教授联手她的丈夫、有机农场主拉乌尔•亚当查克写了一本书,叫做《明日的餐桌》,这本书的写法类似于《寂静的春天》,从自身的经历和研究成果出发,专业阐释的同时不乏感性的人文叙事,让普通读者也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据说,转基因大豆油容易致癌;据说,吃了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不孕不育……这些“据说”已经被科学证伪了,但是新的“据说”总是不断涌现,我们应该相信谁?作者提供了一些有助于判断的标准:1.检查信息的主要来源2.询问工作是否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3.检查期刊是否在科学研究上有良好口碑4.弄清是否有其他已发表研究报告的独立证实5.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6.评估有关机构或专门小组的报告质量7.检查作者的信誉。这七条真是堪比恢恢天网,让造谣者和流言传播者无所遁形,当然这仍然有赖于专业人士的法眼,但好歹我们的眼睛也能跟着擦亮。

  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者解释,转基因食品和我们每天所吃食物的化学构造特征(DNA和蛋白质)是相同的。食品中的DNA在一小时内就有98%被完全消化,大部分蛋白质甚至消化得更快。作者说:“事实上,我们所吃的一切食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被‘转基因’的,而且几乎我们所吃的每一种食物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尽管是非常非常小的风险。”我们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基因选择的,只是以前没有科技的手段,就只能靠一代代的试验淘汰。比如杂交水稻,也是把优良的基因选择出来,然后想办法让它传下去。转基因抗虫作物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比起农药残余的危害,转基因的风险更小。怎样控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蕾切尔•卡森当年一再呼吁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很突出。滥用农药确实太严重了,比起洗了又洗还是一肚子农药残余来说,转基因食品更加安全。当然,有机产品就更好啦。身为农场主的亚当查克在本书里写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堆肥、气候、灾害、虫咬、控制杂草……有机耕种真是太辛苦了,关键是投入多产出少,所以价格居高不下,想要长期供应老百姓的日常餐桌太不切实际了,而且我们要真的能忍受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的菜叶子以及突然爬出来一条扭啊扭的菜青虫。

  某种生物的基因好不好,可以由人来决定吗?这样做,是为了科学,还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的欲望?这个事情往大了说,关乎科学的伦理界限,现在可以给棉花、玉米转基因,会不会有一天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真的会出现?这是很多人反对转基因的原因。前几天我看纪录片,就说以前的胡萝卜是黄色的、土豆是紫色的,今天我们所有吃的东西,其实也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都是经由许多代的人类参与或者人为决定的结果。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时间。转基因技术正式应用距今不过三十年,虽然这三十年里它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相比千万年的人类历史,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有没有副作用现在就下结论难以服人啊。所以还是要放缓脚步,慢慢来。

  蕾切尔当年身陷四面楚歌,不仅受到化工集团的威胁,很多科学家也驳斥她的观点。这给大家提了个醒儿,如今就自然心生疑虑:给转基因说好话的人,会不会都是利益集团的托儿?这就是商业化过快带来的不信任感。当然,这种看法过于偏颇,也伤害了研究者的情感。何况我们从前面的七条标准已经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都是经过严格验证的,企业可能会操纵几个人或者几篇文章,但无法操纵整个科学界。目前的转基因技术还不够成熟,如产量连年下降,棉絮纤维过短,玉米口感太硬等。这些是短期内就发现的还需要技术跟进的,至于长期的问题那就更难预料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绿色革命”曾经帮助解决了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吃饭问题,但它对传统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直至几十年之后才显露恶果。此外,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是否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是全球生物工程企业领头羊,它所推出的玉米、棉花、大豆和马铃薯等转基因作物在非洲、南美和南亚广泛种植,在2005年就达到了十亿英亩。这些国家就有很多人觉得本国的经济命脉被他人控制了,很危险。孟山都在2001年进入了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大陆前二十强的种子企业的销售额加起来还比不过孟山都一家公司,这对中国农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们要加快生物工程的研究,过于乐观或者望之生畏,都大可不必。如果因为商业的、政治的原因,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的过程,就全面推向市场,这样的做法对转基因技术研究本身也是一种阻碍。

  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有意义。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本书作者非常关注中国。他们在中国设立了许多科研基地,书里的很多故事就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章标题就叫做《种在中国红泥镇和美国加州戴维斯的水稻》。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传统耕种似乎非常吸引作者,这是一种绿色的生态之道,但它显然和时代的发展有所脱节。作者试图了解植物和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生物动力,一种顺势疗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作者打趣说这本出自夫妻之手的书是成功婚姻的典范,中国红泥镇和美国加州戴维斯的水稻也是一场跨国婚姻,那么,转基因也可以看做是一场科学和商业的联姻。只不过,目前还需要很多磨合,且行且珍惜。

  :谢绝微信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有需要请先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