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后资本主义时代》是一本由[日] 广井良典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一):减少资源负担才是人类生存之道
读《后资本主义时代》
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
作者观察到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期已经到来,在经济停滞不前中,可能迎来新的思想大爆炸,类似公元前500年左右各大宗教出现的时期。
作者指出,当前资本主义标杆国家,美国暴露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摩擦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反市场经济的现象,国家在次贷危机中不是出于市场原则,而是救助了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巨头。
就后资本主义时代,作者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从鼓励消耗资源的增长,向估计劳动创造的增长,从向劳动征税转账向自然资源占用征税。二是构建就业保障、社会保险保障和生存保障的基础上,着手从“起跑线”开始创造社会公平。三是财富再分配,从向流量征税转向向存量征税,扭转资本主义资本增值大于生产增值的不公平。四是促进社区发展。
作者在立论和最后结论阶段介绍和强调了哲学伦理机制,感觉说服力不太强,更像是一种愿望。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二):是后资本主义时代,也是当代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股似曾相似的感觉,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它太像论文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文献综述式的回顾,陈述观点的时候用序号排列,我猜测它的原稿甚至可能就是研究报告。“后资本主义”更像是论文中选定的研究视角,而不是研究主体本身,主角依旧是各个“时代”的病症和原因,并如同设计对策一般,对各个病症提议下药。从这一点上,它并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期待,“老龄化、少子化、不平等、零增长、阶级固化”,封面上几个极具吸引力的议题并不是此书论述的重点,而只是作为当下资本主义时代的背景内容。但就展现的内容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十分清晰的逻辑框架。
“后资本主义时代”并没有先前想象得那么“高大上”或者学术化,它只是资本主义完成了急速扩张,进入稳定后需要重新回应人文、生命、自然等更本原的问题的时期,作者自己甚至都不欲区分“后资本”、“后工业”、“当代”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认为它并不具有全球性,瑞士、挪威、瑞典等以北欧国家及德国已经进入后资本主义时期,美国、日本、法国等西欧国家还正在转变之中,而诸如墨西哥等国家则还陷在资本主义的积弊中。
“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坐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人类几个历史周期的划分之上,其一是人类诞生开始狩猎采集后进入了稳定器,产生了原始艺术,史称“心灵大爆炸”,其二是农耕文明进入稳定期后,世界各地产生普世宗教,史称“轴心时代”。任何时期在遇到某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制约后,人类便转为内向地重新思考,精神文明的突破带领人类生活有质的变化。其三就是市场化、工业化在近代的陆续开始,连同信息化、金融化至今进入稳定期,这一时期我们重新思考的是什么呢,“后资本主义”时代给出的答案是“地球伦理”,即更关注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关注人的永续发展,现代科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间接地叫做“新泛灵论”的自然观。
广井良典总结的策略依然在窠臼之中,例如在资本主义中引入社会主义要素的“修正资本主义”,抑制过程,加强和重组“存量”的再分配。稍有趣的是他强调了未来发展要“丛全球化到地方化”,工业发展因其自身扩张的要求需要加强国家这一大的空间概念,而未来人们将面向社区和自然追求更加充实的状态,“社区”是经济的最佳空间单位,以社区为尺度的建设是增进幸福感的重要形式。“全球化”不再意味着要从空间要占据整个星球,而只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视野,代表独特性与区域性的地方对应的都可以不再是全球(globe),而是代表普遍化的宇宙(universe)、自然。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三):后现代将驶向何方
后现代将驶向何方?这是我近期思考的问题,广井良典印证了我朦胧的想法。
过去一直在做投资,会天然捕捉未来的风口。但前两年我时长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一个增量市场转存量市场的时代。如果我们站在更长的维度来看,技术突破引领的时代性变革,目前看起来大概率只能落在人工智能上,但遗憾的是现在还不能说可以看到。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刚出炉的后资本主义,我很想看看一直被我视为“孤独探索者”的日本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一、坐标
20万年前起的狩猎采集->1万年前的农耕->300年前的工业革命的分法,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上述物质/能源驱动的周期中,作者加入了文化因素的时间滞后性,并提出这些文化高峰都是“在资源和环境制约下产生的,都试图引导物质生产的不断扩张转向精神文化的发展,或者提出新的内在价值来代替生产的外部扩张。
人类历史上的稳定社会至于当下是走向超资本主义还是后资本主义?作者从机器与生命、意识的共有性提出了思考。
二、资本主义如何走到今天
资本主义=追求市场经济+(无限的)“扩张和增长”,资本循环公式由W(商品)-G(货币)- W(商品)转变为G(货币)- W(商品)- G(货币)
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共享相同的世界观:
现代科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作者继续讨论了资本主义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揭露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诸如经济学上反复出现的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流派的此起彼伏)。对于“上传意识”的野心,作者认为其忽略了关于“我”的“自然”或“生命”维度。
资本主义的进化与展望三、重新定义资本主义
四、后资本主义时代
年轻一代的高失业率在发达国家成为结构性问题,背后提现了其“结构性生产过剩”,“过剩带来了贫困”,而有幸获得工作机会的人会为了保住饭碗超负荷,被压力、过劳和健康恶化所困。当我看到作者说“我认为日本人真的应该多休息”时,我善良的笑了出来。
作者在这个部分提出了对“率”的重新思考。当我们说“生产率”时,分母是“时间”,于是人们用这个指标无限的加快了生活的速度,身体却已经渐渐跟不上飞快的时间,“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缓解社会时间与身体时间的严重背离”。作者在抛弃这个指标时,提出了“环境效率/资源生产率”的概念,即产出/空间,分母由时间换成了空间。
因此,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解决问题的空间单位也发生变化,从全球走向地方。作者把日本的城市建设归为了美国模式,地方城市的空心化与德国以北的欧洲城市街区化形成对比。
最后,作者提出的地球伦理是回归自然信仰。
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时代岔路口面前,如果不超越学科界限从超长期的时间轴来看待事物,就无法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态,也无法展望未来。
186页的小册子很难做特别细致的论证(或许作者也并不想用论证的形式),书中的几张图还是画的蛮精辟的。
《后资本主义时代》读后感(四):《后资本主义时代》:绝不是日本学者的危言耸听
马上就是五一小长假了,今年的五一节正好搭到了周末,前后再各拼一个双休日,凑了个五天的假期。
可真是这样的安排,前不久却遭到了有些网友的吐槽。有些人觉得,这样的凑假,让前后的两个双休日变成了单休,反而是加重了打工人的负担。这种凑出来的长假,着实是有鸡肋之感。
无独有偶,一位叫宋清辉的经济学家前些日子也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表示了“中国人的假期太多了,应该减掉一半”的言论。那所谓的计算方法,更是贻笑大方。
这两则新闻无不传达了一个讯息,法定假期的长短已是体现社会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事项了。那我们的假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里,倒是对这个问题有着另一番独特的见解。
《后资本主义时代》,这是一本以日本为社会背景,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窘境。
作者广井良典,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政策和科学哲学。他以日本国家为蓝本,从人类史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人类目前所处的“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阶段上,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所必然会面临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以及高失业率伴随着高工作压力等等社会问题,广井良典先生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一番设
在儿时的课本里,我们被灌输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多少都有些偏向负面,然而,随着我们社会的开放以及思想的发展,我们却可以从其他国家的体制建设中,能够获取一些经验。
特别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不少方面往往殊途同归,且面临的问题也惊人相似。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相当的阶段,日本学者对其国家的担忧,也恰恰是我国日益浮出水面的忧虑。
不少日本作者的著作,都讲求语言平和,且简单易懂。同样,这本书的框架也相对比较清晰。
作者以“什么是资本主义”作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并就此引出了后资本主义时代。
接着,作者在第二部分结合人类学,分别对社会和自然都做了一番重新注解,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解构了在新的时代,社会里的人和自然里的人遇到的新的问题。
在第三部分,作者才顺水推舟地开始详细讲述日本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步入后资本主义时代所遭遇的资本主义困境。
这本书在行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特别在回顾资本主义历史、讲述资本主义的时候,不但引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挖出了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其提出的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着实煞有趣味。
当然,这本书最能引起共鸣的,个人觉得,是第六章所讲述的“资本主义的困境”。
我们以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单纯只是社会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上的问题,但却不想,这其中还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技术革新、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遗产继承等等。
在今天,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机器取代了工人,网络的普及使一些线下产业关门大吉,即使是小小的ETC机器的全面推广都会带来收费站人员的缩减。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自动技术的日益革新,会有越来越多的基础岗位人员,会面临失业。
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年轻一代的高失业率已经成为了结构性问题,越是发展失业率越高,这背后的原因却耐人寻味。
广井良典称这样的现象为“乐园的悖论”。过去,剩余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的新生产领域,随着不断催生的新的需求,社会整体就会形成不断走向富足的良性循环。
然而,在人们的大部分需求都已得到满足,催生的新需求遭遇瓶颈,而技术革新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劳动力出现了过剩。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悖论:生产率却越高,失业率也就越高。
不仅如此,高失业率导致雇佣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有幸获得工作机会的人为了保住饭碗,而不得不超负荷工作,被压力、过劳和健康恶化所困。这种情形在日本已经十分明显,但细细反观我们自身,打工人压力山大的背后、996的日益盛行,未尝不是源于这样的焦虑。
这样的困境背后是社会追求的无限扩张和增长,在空间无法扩张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时间的扩张来谋求增长。所谓时间的扩张,则是不顾一切地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延长劳动时间。
可以看到,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这是社会高速发展后和无限追求下的必然结果。为了抑制这样的困境,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实行了名为“时间政策”的措施。其本质就是通过国家的手段来减少民众的劳动时间,通过“时间再分配”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其他国家的借鉴,作者提出了在日本实施“法定假日倍增”的建议。其政策不言而喻。
这时,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两则新闻所引发的思考,我们的假期是多了还是少了?相信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
当然,日本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的问题远不止于此,老龄化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之于中国,我们似乎也将面临这样的困境,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了二胎,但其本质,却远非一个政策的颁布那么简单。
这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对于一个社会个体,或许裨益不大,但在挖掘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却能引发更深层和全面的思考,才是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