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元时代生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银元时代生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2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元时代生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一本由陈存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一):对民国的认识变得立体

       首先讲银元的购买力,认识了银元与现在使用货币购买力有了直观认识,单个银元确实已是大钱,细想想估计比现在一百文还经花。
       书中提到了诸多民国时期的大咖,之前只知其人和著作,正史中的简略个人事迹,书中介绍,使我对这些人的认识更加立体。比如介绍了于右任的不爱钱,吴稚晖的平民小癖好,和他那好的心理状态。书中还提到了出国办证诸事,从中可窥民国老百姓出国的真实情况,真实情况绝不和现在一些帖子所述一样,神马几十个国家免签,狗屁!办个护照都要跑到南京,朝中没人办个证都没人理你,出境之后照样被境外边检人员分类处理,有钱有头有脸的自然轻松通关,没钱没脸的老实呆着,身体不好的,弄不好还被关几天看看身体无碍才准入境,民国不是天堂,现在的中国才是!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二):穷人家孩子可以借鉴的书

2017.115.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好看8,有料8。

医生陈存仁的个人传记以及与银元有关的生活记录、资料考察。陈存仁每天都记日记,老年后,留下的资料异常丰富,是本书的细节来源。

陈存仁幼年丧父,家道中落,跟着母亲过得极为拮据艰难。后追随名师学医,又学国文,聪明且刻苦,慢慢的在中医路上混出名堂,结交了很多牛人,业余挣钱理财也是一把好手,能写,所编的医再版20多次。30岁出头,竟然就能买下五亩地,建了几座大厦。非常了不起。

后记中,陈存仁之子说,陈存仁做事非常勤奋习惯极好,每天写作两个多小时。迁居香港后,在报纸上免费写医学专栏20多年,365天无间断。其他一切事迹暂不提,单这一件,就可以封神了。

本书既能从接地气的数据上反映出一个时代银元的购买力变化。也是很好的贫寒子弟以才自进的教材,看陈存仁如何做事,如何决策,如何接人待物,非常受益。另外,陈存仁少时跟着丁福保先生做工,丁福保先生教了他很多理财的道理,陈存仁都转述了出来,很有价值

摘录两则丁福保先生对陈存仁的教诲:

一、关于理财

一个人读了一些书,往往对钱财看得很轻,认为是阿堵物,提到钱就俗了,这是不对的,所以文人往往不知理财为何事,一生潦倒,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 理财的方法,从来都是老生常谈,人人都知道,要是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要是能够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人人可以致富。所以我要传授你几个秘诀:

1,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力的去做,绝对不能改行,只要努力,行行可以出状元。

2,一个人不可以懒,一懒百事休,勤要勤到与众不同的勤力,触类旁通,必然会出人头地。钱财一定要追求不息,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的。

3,赚到了钱之后,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十文可能只用二三文,把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

4,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然不懂得理财的道理。能够理财以后,还要会用,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是理财家。

二、关于办医学报纸

但是有一个要点,内容要很丰富而很有趣味,否则,医药常识的报纸,没有多少人要看。有一句名言:“学无术不行,术无学不久。”所以里面的文字,必须要打破旧例,另创一格才是。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三):传记与时代记录的结合

      此书实为作者传记,截取了银元时代的一个片段,反应上海当下生活种种,及中医们发展道路种种,所写甚细,一份午饭、一份报纸、一双袜子等各类生活细节的描述都贴上了价格的标签,所以使其巧妙地具有了研究当时物价的纪录和历史价值
       此书主要分两个主线和两点来叙述:
       一条是作者成长主线。将父亲去世、求学、拜师、办报、恋爱结婚、中医研究重大结点写的细致充分,从侧面反映上海没落家庭、名流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没落家庭如何重拾社会地位的艰辛过程。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家世背景还是有许多天然优势,生命中的关键节点有贵人相助,如拜得中医和国学名师,如付得起医科学费,许多资源还是借由这些资源产生的。
       另一条是银元购买力主线。首先简介了银元由来和价值,然后细致地介绍了从衣食住行游娱各个方面的物价情况,并且随着作者成长主线的发展,遇到银元改制乃至后来的法币贬值,都详细地描述了物价变动情况。其中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一名重视客观调查的学者,在著书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致使书中出现的相关数据可信度大大提升。这条主线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值得注意的点,一是富家都有藏银元避难的情况,不失为明智之举,描述了当时找藏银元地点习俗的过程颇为有趣儿,并有描述当时政府大推纸币时上海大部分富人还是自留银元故躲避了后期很多困难。二是北京的生活物价在当时就已经低于上海,一套四合院的租金才8元(作者6个门诊收入7.2元),现如今北京的物价仍旧是比上海低。
       后期提到的统一货币以及法币贬值、通货膨胀,实在是触目惊心,最实际的就是一个自己有实力造洋楼、炒地皮也算是上海滩名医作者,经历这次洗劫之后,竟然只有9000港币,在香港重新开始。一根油条的价格从2000元涨到1万元。不得不反思当下人民币贬值的风险,还是应该提前做好应对。
       除了两条主线,还有两点,一点是由于作者的名医身份,接触良多社会名流,故从一个医生的视角侧面反映出许多名人真实的一面,如于右任、吴稚晖等;另一点是作者跟随老师炒作钱币并投资地皮过程中学习到的投资理念。
       关于投资理念,书中提到作者老师教他的两个道理,一是节俭。"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十文可能只用二三文,把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二是投资以钱生钱。当时作者履践的投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古书,一个是地皮。古书受社会波动影响很为稀缺故价格倍增。地皮曾买过5600银元,三年后就涨至30000银元(增长436倍,年化收益145%) 。书中提到生财之道“现有一个方案,准备的情况要有百分之二百的程度,预备随时发生变化。要是能够有对折收获,就是百分之百成功,要是三折成就也还有六十分希望,如果方案定的好有百分之一百二的成就,那就更好了。”自己之前遇到台湾投资商业说过类似的话,值得深思。
       关于名流,作者接触国学、医学、政界名流重点,很多时候也因这些贵人而获得机会。感触最深的是当时人才辈出的上海滩,书中可见浙商为王的一角,钱庄大亨虞洽兴宁波镇海人,烟业大王陈楚湘宁波三北人,其中虞洽兴起始资本800元,两年后打20000元。“十里洋场”有无数的宁波、绍兴、湖州人。浙江人延使至今的这种契约精神,是浙商能够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浙江人忍不住小关注下。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四):小人物与大时代

从连岳处得知这本书,导读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方法,立刻用kindle搜了搜,还好包月服务里有。用了两个下午读完,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存仁个人经历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这本书基本上是用口述风格写就的,所以读起来非常亲切,仿佛在听一个老头在给你讲他一生的经历,所以读起来非常通顺,这也是我两个下午就读完的原因。过了两天,我还记得的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或者说组成部分:中医,银元,名人,个人成长,旧上海等等。
         先说一下陈存仁给我的启发吧。我觉得他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取得那么大成就,绝对有一些非同凡人的东西。一,名师出高徒,它的授业恩师有丁仲英,丁福保,章太炎等等,有人叫他医术,有人教他理财,有人给他提供名声。所以他能20多岁就出师,而且他的教育情况多次帮助了他,这在书中有好多体现。二,勤于写作,刚开始写作只是为了增加些收入,后来却成了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出版《康健报》,完成两部中医著作,既是他发家的原因,也是他年少成名的奠基石。三,情商高:请前辈吃饭,化解矛盾;善于寻求帮助;妥善处理和黑帮中人的关系。四,终身学习,他是当时第一个东渡日本的中医人士,也情人讲解西医理论等等。五,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不经商,不主动介入商业活动。当然,也有时代的原因,例如他书中就要众多白手起家的大富翁的故事,还有他家庭的原因,比方说母亲的远见:一定要留着上海,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伯父的谆谆教诲。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既有自身原因,环境也很重要。正如书中所说,如果当初他们家破产后回到乡下,这一切也就不会发生了。
         书中也写了他与一些名人交往的故事,例如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书中章太炎与“五族共和”,于右任竞选总统,吴稚晖的恶趣味等等这些故事已经众人皆知,重新看到又要一番新滋味,当然,更多故事要你自己看书了。
        另外,写城隍庙的一章也非常有趣,大量细节扑面而来,仿佛身临其境。抗议政府废除中医,药王庙奇遇两章也很有意思。至少让我们了解到在几十年前中医的一些发展脉络,给我们今天谈论是否废除中医提供了一些细节和角度。最后,正如书名那样,银元和物价是贯穿整本书的要点。我想说的是,陈存仁最后之所以能发家,和他对金钱和物价的重视有很大关系。书中大量有关银元和物价的描述正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对几角几分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没什么丢人的,他买书的时候也要大手笔的时刻,正是平时精打细算,他才能在出书的时候不在乎能否盈利,才能不计成本的搜集资料。如书中丁福保所言,文人耻于谈钱,最后往往穷愁潦倒,希望作者引以为戒。现代人更该有正确的金钱观,不应再耻于谈钱。
      抽空看看这本书吧,kindle包月有免费的,非常好读,通过作者一生的经历,大量的细节。你可以看看一个人是怎么白手起家的,旧上海的经济社会状况,一些关于中医的细节。总之,推荐大家阅读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五):民国时代英雄帖

以现在社会的标准看,民国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中最混球最不可思议的时代,封建王朝在这里终结,民主思想从这里燎原,在列强偃旗息鼓短暂喘息中,新兴思想迅速集结,世界风潮席卷,颠覆和传统并存,除去战乱年代,造就了一个烈火烹油般奇特的繁华。英雄与枭雄,文人与墨客,他们的传奇至今还是许多人口中,许多书里的掌故。这个时代是一切过往风云的重点,也是新气象的七点,每每想到这个俊杰云集,豪杰辈出的时代,总感叹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陈存仁生于民国起点,青年时代成长于民国,幼年时家道中落,又突遇父亲早亡,唯剩下母亲支撑家庭。这段经历使陈存仁早早踏入社会,卷入时代洪流,凭借自身努力建立一番事业。陈存仁是一位医师,个人涉猎十分广泛,犹爱读书,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他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文学底蕴颇为丰厚,此书《银元时代生活史》便是由他的专栏汇编而来。在陈存仁行医过程中,接触社会各个阶级层面,上至名流下至走卒,以一个见证者的视角描述了这段历史的每个细节与拐点,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全书以银元为引子,搭建整个龙骨,贯穿全书,质朴平实,使我们得以见微知著,窥见那个年代的经济风貌,人文风采,风土人情,于是,作者生活的民国时代由此渐露端倪,拉开它宏大的序幕。

不得不说,陈存仁一生的际遇很奇妙,从他立志从医开始,路遇多方贵人,所以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那些在历史书里如雷贯耳的人民和事件几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痕迹,这些名字和事件不再是历史课本里冷冰冰的叙述性文字,而是和作者不断地产生交集和碰撞,转化成他们之间温热的谈话,自然的互动,读之仿若犹闻在耳,自然津津有味,趣味横生。譬如章太炎,除了革命先驱的身份,在此书中,更应了他“章疯子”的诨名。章太炎经济生活其实十分窘迫,唯一的收入便是卖字,既是卖字,他却并不打广告宣传,有人求则写,遇到不喜欢的人求字,即使出手千金也绝不肯写下一字。杜月笙曾为自家新落成的祠堂求章先生墨宝,出价一千两庄票,章先生也不为所动,有人听闻他素爱带有臭气的卤制品,便每次带点臭咸蛋,臭苋菜等等小菜,章太炎非常高兴,一挥而就,求字每每人如愿而归。像这类奇闻异事,《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多有涉及,如吴稚晖,于右任本身既是学术大咖,作为寻常人也有着鲜明的人物特性,有血有肉,不可企及的风华神采,和那个年代特有的做派。

那个年代的上海汇集全国各行各业的英雄精英,十里洋场,风起云涌,实业迅猛发展。那时上海商人的商业信用和道德很高,可以不签文字契约,口说有凭,全凭“一言为定”四字,字字一诺千金。纱厂巨子荣宗敬,中国船王虞洽卿俱是从小学徒做起,直至成为商业巨擘。功成名就后感叹中国民营航业衰微,又投身航业。那个年代,是个凭借自己奋斗努力,便有无限可能的时代,商人言商,却少有狡诈,遇到后辈天资聪颖的,大都是一路提携。大概时常深处动荡不安,外敌虎视眈眈的环境,商人和百姓的觉悟非常之高,民族大义在前,常常自动抵制购买外国货,以保证自家实业兴旺发展。

当然,任何时代,英雄与恶徒都是并存的,陈存仁在此书中说到他不迷信,却深信因果。上海的白相人,当今俗称黑社会,其中不乏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者,比现代有过之而不及,纷纷没有落得好下场。

陈存仁也在此书中花浓墨记叙了他的成长过程,他的长辈和老师不论在事业,经济上,还是生活中的婚姻,人情方面的提点与见识都不得不使我感叹。其中很多人虽可以说身处上流阶层却无上阶层的虚荣和专横,对世事理解精辟,对人情处置得当,对学术精专,这些并不是刻意为之,大都是风气使然。我们现在常常讨论贵族,阶级,世家,常带着鄙视与不屑,然而,这本书里,民国的那些人物却无时不刻透漏着这种世家才有的风华和做派,这种风华里包含着我们现在所没有的信仰,抛弃掉的气节,和断层掉的文化传承,而这些,恰好成就了这些乱世中的英雄们。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六):自贴金贴的金光闪闪~

唔,作为一本民国时期日常消费指南是合格的,很详细的列得出各色消费价格。
作为一本个人传记,一本自传,实在是...读起来唯有囧之一个表情。
自传多润色,多偏颇,但写成这样的,就我所读,着实罕见。
总结来说,就是大家都嫉妒我,但是我随便请他们吃吃饭,他们就心服于我;老师们多么多么照顾我,因为我多么多么出色~我跟某某关系有多好(后面跟着注释某某是什么大官,什么巨富);我认识某某的时候,某某不过在做什么什么,后来,某某成为了什么什么(就譬如那个冠生园老板,我很怀疑作者当时会记得一个卖话梅之类零嘴儿的小跑堂长什么样,不过是后来跑堂成了老板,说起故事忆苦思甜,作者赶紧攀关系罢了)
恋爱那段就别说了,提起前恋人在大陆的时候,特特提到月薪70元,深感酸气。却不知或不提,70元在当时已是很高工资。
简言之,上海小男人流水账。
另,作者似乎生活在真空,所知只有门口小店,夷场游乐之类,所见也只有手中锱铢,对时事隔雾隔纱....可能是编辑考量吧,但真的没什么意思。全书价值,仅在于价格列表可供参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