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彼岸读后感精选
《善恶的彼岸》是一本由[德]尼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恶的彼岸》精选点评:
●我可以设想一种音乐,它最稀有的魔力在于,它再也不知道善与恶,在它这里时不时掠过的,也许只是一阵水手的乡愁,某些金色的影子和温柔的虚弱:一种艺术,它看见,一个没落的、几乎已无法理解的道德世界的诸般色彩,从极远处向自己奔逃而来,而它亦有足够的好客与深沉,来接纳这些迟暮的逃亡者。 我觉得这段话所揭示的尼采远远超出了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上帝已死所定义的那个尼采,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也超出了作为思想家、心理学家的那个尼采,这是作为人的那个尼采,这是在哲学两个层次之外的那个尼采。然而被哲学式简化忽略的那个尼采,恰恰是最伟大,最动人的那个尼采;同时忽视作为人的尼采,就必然误解作为哲学家的尼采。
●犀利金句小王子,哈哈
●得到救赎
●万物死の平庸去死女人去死弱者去死同情心泛滥去死沉默的大多数去死所以尼大伯伯自己也步了后尘去死
●发疯似地重读!女人的迷信啊:爱使一切可能。上帝死于对人类的怜悯,这种爱欲求不满,太贪婪太贫乏太无知。哲学家是地地道道的骗子,自觉的又不自觉的。“大政治”!
●读尼采手舞足蹈
●“好奇直到好奇成为恶习,作个研究者直到研究成为残忍,用不加思量的手指对付不可琢磨之物,用牙和胃对付难消化之物,准备做每一样要求敏捷和敏锐感官的手工活,时刻准备冒险,感谢自由意志的过分洋溢,带着灵魂前部和后部,介于前台和后台之间,隐藏在灯罩下,做征服者,哪怕我们看起来同样是继承者和败家子,做夙兴夜寐的排序者和搜集者,做我们的财宝和塞的满满的抽屉的守财奴,精打细算的学习并遗忘,制作图式时多所发明,时而自豪于范畴表,时而做个书呆子,时而在明朗的白昼里也做一只工作的夜猫子,如果必要,甚至可以做个稻草人——今天这样做还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生来就忠诚,而心怀忌妒的地作孤独之友,我们各自特有的最深沉的子夜和正午的孤独——这样一个种类的人便是我们我们这些自由的精神们。”
●比查拉图斯特拉好懂一些,比论道德的谱系更像是箴言集,反基督教、反平等、反现代学者、反庸人自不必言,关于意志对意志的控制、道德的作用和滥用、高尚对虚荣的拒绝和责任的担负是更深邃的亮点。或许尼采想说的是:没有超人也不再有贵族,我们只能虚无地依靠自己,虽然这种虚无仍然需要一种信仰,也就是对其本身有效性的确证。中间的“箴言和间奏曲”值得反复读,译本语言通畅注解到位。“没有道德现象,而只有对现象的某个道德诠释......”显得比现象学走得更远了。
●当一个人的才能减弱,当他不再显示他能够做什么时,这个人所是的东西开始暴露出来。才能也是一个装饰品;一个装饰品也是一个隐蔽处。
●抵御平庸。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善恶的彼岸》读后感(一):穿越到善恶的彼岸去
关于逻辑其实我们没什么好说,人们很难在基础逻辑上犯错误。当人们一般指他人逻辑错误时,其实是在说他们推理所用的因果律是错的。而因果关系并不完全是逻辑,因果有很多先验的成分不单单是逻辑,比如个人经历经验等等。
理性看不起“非理性”或者说本能,但理性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只是本能的奴隶。
人们很难意识到道德的本质其实是本能,有了本能作为种子道德这颗植物就完全能自己成长出来。而人与人的本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己己所欲而施予人其实是不道德的,这是在把自身的本能强加于他人。
而我们要如何研究自己的本能呢?就要通过情绪去研究,因为情绪都有本能做基础。而新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就可以通过对情绪的研究理解自己的本能,并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而跨越到善恶的彼岸去。不过人并不能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能,在这点上尼采还是过于乐观了。
更一般的讲,当我们更多的认识理解自己的本能后,我们就对自己的内心多了一份控制,我们也就获得了更大的精神自由。
《善恶的彼岸》读后感(二):《善恶的彼岸》书摘/1886/德国/弗里德里希·尼采
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译得最差的就是该语言风格的节奏(tempo)。
对某一物的爱是一种野蛮:因为这种爱的施行会给所有其余者带来麻烦。对上帝的爱亦然。 “我做过这件事”,我的记忆说。我不可能做过这件事——我的自负说,并且始终不松口。终于——记忆屈服了。 发现得偿所爱了,爱人其实就应该对被爱者有所醒悟。“怎么?连你都爱,这真够差劲的?或者说真够愚蠢的?或者——或者——” 感性经常催促爱快快生长,以至于根基一直虚弱而易于动摇。 连姘居也被腐蚀了:——通过婚姻。 下半身是人不那么容易把自己当做神的根据。 与怪兽作战者,可得注意,不要由此也变成怪兽。若往一个深渊里张望许久,则深渊亦朝你的内部张望。 出于爱所做的,总是发生于善恶的彼岸。 自杀的想法是一种强劲的安慰剂:人们靠它很好地度过了一些很坏的夜晚。 “我们身边的人们并非我们的邻居,而是我们身边人的邻居”——每一族民众皆如是想。
《善恶的彼岸》读后感(三):一点思考
读过的对我精神启发最大的书之一。读到后面之后突然意识到了尼采到底想表达什么之后,前面所有的看似杂乱的语言似乎都在瞬间有了意义和价值。 个人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是尼采首先打破了之前哲人的所有的形而上学及其道德的绝对价值,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他们其实都在试图证明他们的道德和看世界的方法是绝对的,而事实上,没有任何道德是绝对的,一切都是在发展和流变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转折。就是尼采说完了这些都是流变的之后,指出我们真正的高贵的行为其实恰恰就是在这汹涌的激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那是什么。与此同时强烈的批判那些借着道德之名的功利主义者。 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理解尼采为什么会批判“同情”之类的我们看似善的情感。尼采不是否认这些(当然也没有承认,因为其本身已经肯定了道德的流变),而只是痛骂了那些以同情之类的东西为借口,就为了自己利益的傻逼。 除了道德层面,其实我也得到了一个对于形而上学的虚无的解决,就是既然这个“格尔迪奥斯绳结”本身是无解的,那就直接给它砍翻了就好了。然后回过头来好好过日子。 当然了,有人可能会嘲笑我对于虚无的一种逃避式的解决。我当然也尊重其他在虚无的压迫下挣扎的人,因为我以前也在虚无主义中挣扎了好几年,所以有过那种体会。但是我只尊重那些贯彻始终的悲观主义者,而不是那些就因为日子混的不好就悲观,出去玩一圈,或者时来运转就又突然乐观起来了的人。
:尼采对于女人的种种言论我承认确实很极端,我个人也不喜欢,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超越在这一层面背后的层面上的精神层面的隐喻。其实把尼采说的真男人和女人(娘娘腔)的对比当成类似我国的君子比小人看就会清晰多了。
《善恶的彼岸》读后感(四):善惡彼岸
今年看完的第33本书《善恶的彼岸》,尼采因为周国平老师的作品去认识到的,这一次真的阅读这位德国哲学家的末年作品集,在他疯掉以前。整本书共9章,第一章哲学家的偏见,要想说服别人,得想先让别人信得过你,一上来就把世人对哲学家的概念和印象都剖析一遍,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是哲学家。第二章自由精神,很多人都想追寻自由,那真的自由真的是只是无拘无束的世界吗?至少尼采认为想要真的自由就要拥有独立,因为这是强者的特权。一个独立思想之人,面对现实或者幻想,都能找到出口存活下去。 第三章宗教人,基督教对当时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都影响非常深远,但大多数的人都是没有理解信仰之人,更多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只有那些少数之人能从信仰之名里面找到真理和自我,我相信有信仰的人做事都会有底线,而不是法外狂徒的魔人。第四章箴言和间奏曲,这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说了很多很多好句,而且论怼人,尼采的骚气 绝对堪称一绝了。例如这句话——渴死于海洋中是可怕的。你们非得急着给你们的真理加盐,好让它再也不能一一解渴么?第五章道德的自然史,从文化历史角度去看待道德这件事的变化,每一种道德都与放任自流相对立,都是对自然也是对理性的专横霸道,正因如此我们需要道德的存在去约束这些恶。第六章我们学者,从学术角度去看待一切,但正因为我们是人,不可能一直处于客观判断的绝对,而主观判断的影响有时候,比他本人所想的还来的深远。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是因为学不来的也教不会的,主要自己总结生活经验里面去知道。第七章我们的美德,其实也是绝对虚伪的存在,一切都是上层建筑决定的规则罢了。最简单就是男女平等这个事,从古至今为止就没有真的平等互利互惠,把所有刻板和观念强加在性别的对立关系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看似很合理的一句话,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去书写历史和所谓的美德,更多的美德都是为了掩饰虚伪的面具。第八章民众与祖国,有两个种类的天才,一类是授孕和意愿授孕,另一类则自己受孕和分娩。这两类属性简单来说就是男人女人,上升到民族层次,就是主动与被动,最后到国家层次,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第九章何为高尚,人是一种多层次好说谎造作而浑浊的动物,正因为如此人狡诈又聪明,所以他发明良心,以享受自己灵魂之简单。但是正因为如此,高尚的灵魂对自身持有敬畏,不妄念纷飞。 这本书里面提到很多不同角度的历史和人物,去阐述他的观点和思想,所以阅读过程里面会充满挑战,不懂历史和典
《善恶的彼岸》读后感(五):痛苦的读他的书,阵痛后的愉悦~
这本书听完的,很多地方按了暂停,听了两三次,,能体会到听书比真正读纸质书肤浅,没有办法,在击中心灵的时候,停下来静静思索一下,想想日常的口头交流当学习来源还是肤浅的。摘了一些思想果实品品看,不极端,没有攻击力的文字不好看,如果所谓中立的媒体啊,忽悠人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啊,那真是把人耍着玩。嗯,那么,看他怎么说:
每一个思想深邃的人都需要戴面具。而且不仅如此。由于虚假日增。思想肤浅的人,解释思想深邃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走的每步路,表表路的每部生命迹象。因而在其周围会渐渐生长出假面具。(伟大事物留给伟大的人,深渊留给深沉的人,细微和战栗留给精细的人,统而言之,稀有事物是留给稀有之人的)
不要依恋自己的美德。嗯,可以共有的东西,价值必定很小。(美德是共有的价值,过于常见,反而没有什么价值,王志文在电影黑冰中有段词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的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 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 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女人忘记如何妩媚动人越快,学会憎恨他人的速度越快(如何理解呢?)
彻底放弃博取同情,要学会如何从她人的角度去理解自己,而不是从我的角度去想她误解了自己
前者会让双方愉快。后者会让双方隔阂,尽管,天然的隔阂是真实存在的(个人联想,非尼采语)
和蔼谦恭的人,一点也不招人恨。可正因为如此,他也太让人瞧不起了。(融于道德人,是吗?)
伟人是尽力实现自己理想的演员。(是因为伟人的思想过于深邃吗?然后据原文说,“每一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或许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哦,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为了不伤及周围人的自尊心,伟人不得已开始了表演。)
我们的虚荣心很难受到伤害,可是我们的自尊心却易于受到伤害。(所以伟人是反着来,打碎自己的虚荣心,满足纵容别人的虚荣心,这时应上文顺,伟人不得已必须事演员了,伟人应该是散布道德,但是自己又跳出善恶道德彼岸的吧)
你想让他对你有好感吗?那你就要在他面前显得拘促不安。(这是什么意思呢,需要深思)
人常常因为美德而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庸人忘记了自爱,陷入了善恶的道德价值包围之中)
男人总希望女人是温和的,然而女人女人往往是最不温和的,哪怕她装作非常的温和。(什么意思呢)
在报复和恋爱方面,女人比男人野蛮(如何理解?)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把自己看成上帝的原因,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凝视着你。(自我低视,所以无法视自己为上帝。此心照深渊,深渊变我心)
与怪兽搏斗自己也会变成怪兽。
人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后,就不那么热爱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宝贵的,是不愿意传授与人的,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讲出口的道理,不是真正的道理,可以共享的东西,就不再那么有价值了)
翻短评看到有个叫
静水流深的说
2020年第31本书:说他厌女,可能误会他了。他只是想用最尖刻的方式唤醒那些放弃为人的自由,自我物化,把自己当景观的女性。说他厌世,冤枉他了。他只是厌恶庸俗的人世。他也爱正直,爱真实,爱本质,爱阳光,也爱批判。所以,就把伟大的事物留给伟大的人,把深渊留给深沉,把稀有之事留给这个稀有的人。
作理解参考
最后来一句:
遥远的星光最迟才照临到人类,在它未曾来临之时,人类否认那里----有星星.
尼采:星星的利己主义——如果我不是围绕着自己,不断把滚圆的躯体旋转,我如何能坚持追赶太阳,而不毁于他的熊熊烈焰?(这句话来自尼采诗集,当做思考联想)
不顾排版行文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