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506》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库1506》读后感1000字

2022-03-12 14: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506》读后感1000字

  《读库15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506》精选点评:

  ●俞晓群及万有文库陈年往事闻之感恸

  ●在这一期发表了一篇一战空战的小文:)

  ●看过扔。三人行印象深刻。乡下人的甜酒醉倒沈从文。

  ●“布鲁斯成为蝙蝠侠,既是为了阻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现,也是为了在这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一份可以坚守的意义,以抵消我们所处社会、世界本身的混沌以及存在本身的无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虚拟角色而言,其面对死亡的应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他对于生活本身的态度,这一点与现实中的人类并无二致,毕竟虚拟人物也不过是对现实人物性格特征集合体进行理想化处理后的产物。死亡就如同白雪公主童话故事中那面魔镜,映射出了每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面对死亡时没有人能够继续撒谎,此时他们方会展现出最为真实的自己,超级英雄也不例外。” 最近很是心累,发现最深处的无奈(至少到目前为止)会让人失去言语,那些可以表达出的痛,应是经过漫长自我调节摆脱掉阴影之后的作品,并非内心真实的反映。想到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会让我好过一点。

  ●其实沈从文最后的疯病也是性格使然吧 从自传和各种对性格的描述中能窥得一二

  ●一路看下来,读库第十年的文章以及编排太僵化了。对老六死活要改版释然了。

  ●喜欢《拉撒路之池》《恋爱中的沈从文》

  ●里面那篇恋爱中的沈从文很好看

  ●尤其喜欢沈从文那一篇,好可爱。革命时期的爱情就算了,看不下去。

  ●第二篇最好

  《读库1506》读后感(一):酿了一缸甜酒(恋爱中的沈从文)

  248:沈从文第一次登上讲台,给张兆和们上课,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台下面黑压压的全是人,一时间惊慌,便将要讲的内容全忘记了,脑中一片空白,就那样站在讲台上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了十分钟,他才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荒诞而幼稚的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在课堂上,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我们,缺乏锻炼,并不是外向口才好的人,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紧张、流汗、口吃、心跳加速等都一一体会并印象深刻。拿学生做试验品,学生看了笑话,心里各种嘀咕,我们心里留下印记。就在这不断被推上讲台,不断被嘀咕中成长,现在回想起来那般场景,我常常去寻找原因:小时候家庭管教严厉?没了主见,没了发语权?性格内向,自己把自己封闭?见识少,思维跟不上节奏?诸如此类,似乎在脑海中转啊转,最后还是归于生活,朝前看,走自己的人生轨迹。

  230:让沈从文记忆犹深的是,两个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几乎立刻就要去实现的。这种孩子一般的天真,在成年男女这里,只能用浪漫一词来概略。

  229:这一天是中秋节,三个人一起出去划了划船,谈了天,说了地,就着月光,还各自买了一片糖吃。

  219:今天借三百,明天就还回来。后来呢,又来借五百,过两天再还回来。直到有一天,一下借走一千块大洋,却失踪了。

  ……沈从文的恋爱执着着实感动了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浪漫书信爱情生活的我们,也想体验一把,但在如今看来,可能性几乎为零。

  《读库1506》读后感(二):两情相悦会有时

  (三人行)

  296:烟柳空江拂画桡,石城潮接广陵潮。

  几生修到人如玉,同听箫声廿四桥。

  304:应笑痴人有痴福,果然佳妇胜佳儿。

  崔卢门第吾犹愧,鲍谢才名我所知。

  317:一门礼法兼诗教,中妇温柔大妇贤。

  316:作合之奇,名分之正,堂上之慈,夫人之惠,皆千古所罕有。

  ……自古以来,谈情说爱都是甜蜜而令人兴奋的。从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承诺相守,柴米油盐到白头花去我们一生的时间去感受,去体会。我开始了酱醋茶的生活,体味颇多。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摒弃前面二十几年的生活轨道,交集在一起工作、生活,这其实是对我们的挑战。新的家庭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画作,每个人都希望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丰腴,生理上的健康,物质上的扩充,着实是令人期待的事儿。

  ……喜欢这样带着甜味的诗,读起来特别舒服,就像甜食能够解一部分忧。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并不喜欢诗,甚至讨厌背诗,觉得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烦恼的事儿。现在想来,沉下去体味其中的寓意,其实也不差,遐想自己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小憩一会儿,有人给你朗诵诗歌,这等事会有吗?呵呵。

  ……本来想作一首诗,苦于在办公室,时常有人打断,作罢,找个借口给自己开溜了。

  《读库1506》读后感(三):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506》

  从《人书情未了》,到《这一代的书香》,再到《可爱的文化人》,一直以来,我不断追读俞晓群先生的书业随笔,探求书架上那些书的前世。俞先生虽然倾心数术研究多年,并出版有《古数钩沉》、《数术探秘》、《数与数术札记》等学术专著,但本质上是一个出版人,更偏爱出版事业,拥有浓重的文化出版情结,否则他不会在已过知天命之年重回出版一线。

  《“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是俞先生《一个人的出版史》三部曲的一部分,按专题整理而成。字里行间,可见一个出版人的思与行,爱与痛。那段时间我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那些书皆曾经手采购与销售,所以读来亲切。

  记得刚开始时,《新世纪万有文库》虽然单书单号单定价,但缘于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发行政策,书店并不拆零来卖。随后应读者要求,上下游营销方式皆做了变通。印象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九八四》。当年,有读者断言:“谁要是一下子买走全套《新世纪万有文库》,他准不是读书人。这套书自有其优点,但也有不足,比如传统文化部分,全无注解,就是大学教授也难全盘攻下——有人全套买之,岂不可笑?”

  据俞先生他文所记,《新世纪万有文库》最初拟名“跨世纪万有文库”,而“负面乌托邦四重奏”里,《一九八四》、《我们》、《共同事业的哲学》先后纳入“文库”出版,《美妙的新世界》因为“文库”的夭折而未面世,只留清样在案头。即便此书已有多种版本,但有着李慎之序言《为人类的前途担忧》的卢珮文译本,依然让人期待,何不单独出版?

  转引几段话:

  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迄今为止有三十四个,其中四分之三在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各种社会矛盾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种族歧视,政治参与机会的匮乏……这些不同纬度的不平等彼此叠加和强化,造就了城市中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与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而大城市中人口的高密度和高流动性又为社会动员和社会运动创造了条件。专制主义的模式在大城市治理上已经很难奏效,相反,还会擦枪走火。世界知名时政刊物《外交政策》曾在2013年7月刊出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题目:独裁者为何惧怕大城市?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永远是两回事,制度与观念上的局限往往使得法律的执行面临重重困境。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城市层面的问题,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管理机制、国家能力和社会理念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治理面临重重挑战时,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怎样使城市化更加以人为本,从而化解而非掩盖或忽视这些矛盾。(张玥《“占领圣保罗”》)

  再说职业评价,脉望话语很多,辑要如下:他说编辑要“以博为主,以专为辅”,专家不要来当编辑,当了编辑不要再想“成家”;他说编辑是小知识分子,作者是大知识分子,书稿乱改不得,服务为上,有一点“奴才精神”也未尝不可;他说编辑写文章最忌“应该”二字,我们本没有“说教”的资格;他说一个好编辑不是学问有多大,而是手中的好作者有多少;他说编辑不是个人行为,需要“帮手”,帮手不必都是高手,而需要上、中、下三手,做起事来才游刃有余;他还说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像谈情说爱、贪污盗窃、不三不四之类,都是灰色化的“为编之道”。关于编书的技术,脉望说,编书最忌“先入为主”,不要给作者划框子、定调子,不要外行领导内行;组织丛书、套书,总题目最好宽泛些,平淡些,像“读书文丛”、“生活译丛”等,作者、编者都自由,这样的选题才会绵延不断,有生命力;编书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搞“菜篮子工程”,各种菜都要有,在无序和杂乱中体现出某种精神;编书不要过于追逐主流,正像主食与副食一样,桌面上主食管温饱,副食管“繁荣”;组稿有时不是在“组书”,而是在“组人”,要有点长远打算。

  找译者之前,你必须做一个艰苦的准备工作:拟订一个细密而又可行的翻译规格和要求。这很难做,很费劲,但必须做。组织大的翻译工程,照陈原先生他们当年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编辑工作做在头里”,即事先设想得周到,并注意检查,把具体操作的活都让译者去担当,自己不干“返工活”,这样开头辛苦些,来稿后省事。开头很仓促,来稿后自己日日夜夜帮它修补,是为大忌。我同你开过玩笑,说编词典等于是“嫁给词典”;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来稿后要不断修补,那等于是嫁给一个让你总放不下心而要不断地操心费神的男人,你说有多累?(以上两段:俞晓群《“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沈昌文的编辑之道)

  死亡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说是除了出生之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对于死亡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一个人将如何度过他的一生。死亡就如白雪公主童话故事中那面魔镜,映射出了每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面对死亡时没有人能够继续撒谎,此时他们方会展现出最为真实的自己。死亡是一切生命形式的终点,接受这个事实并直面死亡,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具备足够的勇气去正视生命的结束,不论借助宗教、医学还是艺术,藉由身体抑或精神层面的自我改变,人们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自死亡的掌控中解脱的办法。(洪韵《拉撒路之池》)

  《读库1506》读后感(四):倦眼经秋耐寂寥

  

《读库1506》阅后脑补,字数共3.2K(摘录约1.2K,均转至豆瓣)

1.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八篇文章,《“占领圣保罗”》,《“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明星与素琴(下)》,《拉撒路之池》,《恋爱中的沈从文》,《铁翼雄风》和《三人行》。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从开始翻到读完,花费了有半年多的时间。

基本是在接近崩溃的边缘读出了郁闷读出了精彩读出了境界···

2.

第一篇《占领圣保罗》看的还算顺利,讲巴西的占房运动,里面有一点,提及城市的权利,也就是房屋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这个角度很新颖,比国内常说”房屋的公共属性“这个觉得靠谱点。

曾在《读库1502》发表《里约大冒险》的张玥去里约走访城市贫民窟之前,曾到巴西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城市圣保罗,收集有关巴西城市治理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巴西高度不平等的土地与住房分配现状及其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围绕“占领城市运动”——无房者有组织地占领城市中的闲置楼房并在里面居住,对圣保罗的地方政治与住房政策进行深度调研。《“占领圣保罗”》展示了她拍摄的大量一手照片,以及搜集资料、各方约谈、实地走访的全过程,为席卷全世界的城市化问题切入了新的思考维度。

然后第二篇《“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就崩了,基本读不下去。一段时间多次冲击第二篇,失败,后从最后一篇开始再读。

最后一篇《三人行》,读下去了,讲的是刘斐之(写香畹楼忆语那位)与一妻一妾的故事,文章对古代家庭的描述十分细致,也讲了女性在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大环境下的境遇、感悟及不足等。

清代诗人陈裴之倜傥风流,仕途顺遂。正妻汪端出身书香世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女诗人和女学者,两人谈诗论事,谓为美谈。妾紫姬,温柔贤淑,嫁给陈裴之后,照顾大妻,侍奉公婆,无任何怨言。《三人行》一文正是描写了此种“中妇温柔大妇贤”,只是外人看似的完美,或许是以一名女性的过早凋谢为代价的。

随后就剩下几篇怎么看都看不进去。再拖。。。

3.

接着看完的是《铁翼雄风》,讲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军的正式亮相,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以及法国之间的空军大战。文章对当时飞行条件下的一些战争细节,包括技术特点、飞行要求、作战经验等都很详细,另外对战争的历程,前期英国、法国弱,德国战绩彪悍,以及后面反转的分析,都算是有趣。

徐辰老师的这篇《铁翼雄风》追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空战。在一战中,交战双方纷纷改进技术装备、革新战法,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造就了一批年轻而功勋卓著的空军战士。他们创造纪录,也陨落长空,在整个战争期间,有超过一万五千五百名飞行器中的好小伙长眠不醒。

然后就是这篇《恋爱中的沈从文》,一开始略有难度,不想看,寻思着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看别人谈恋爱总提不起兴致。

但读下去就真的有趣啊。

“情书圣手”沈从文的恋爱观是怎么形成的?《恋爱中的沈从文》一文叙述了沈从文经历过受伤的初恋、近距离体察过他人恋爱的甘苦后,依然真诚、执著地追求张兆和,最终打动其芳心,修成正果;也从侧面勾勒出动乱年代沈从文在湘西、四川、北京、上海、青岛之间辗转,最后落脚北京的早年生活轨迹。

里面关于沈从文怎么追女孩的一些描述,比如:沈从文第一次谈恋爱就被一个女的骗光了钱(一千大洋呢)。于是对女性一直忌惮,而且变穷了啊,到北京读书学写作就是因为沈从文觉得写作能赚钱啊。在北京那个穷啊,要靠郁达夫帮忙推荐才慢慢有了稿费。另外,自己不谈恋爱但写文章要写谈恋爱的事儿咋办呢,沈从文看丁玲跟她老公谈恋爱,观摩。。。

丁玲和他老公一直给沈从文撒狗粮来着,可惜这位老公因为是革命党人后来被杀了。

最后写沈从文追学生张兆和,请胡适帮忙做说客,但这招姑娘根本不吃,回头胡适对沈从文表达歉意,并且说,那丫头根本不识货,她无法看到你的才华,换一个吧(类似)。

这里面提到沈从文对爱情的认识,大致意思是说,我喜欢你,也不需要让你因此做出任何改变(来喜欢我)。

其实有点年少时说的”我喜欢你,与你无关“的概念。

4.

然后看了《拉撒路之池》,这篇讲美国漫画中关于英雄死亡的剧情和设计。

在《拉撒路之池》中,洪韵以DC漫画公司出版的超级英雄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一个形象的设定对漫画产业的意义。对于创作者,真正挖掘出超级英雄背后的人性,避免偏重动作,探索叙事层面更多可能性是贯穿始终的难题。

读库关于漫画(以及游戏)的这几篇文章,一直也看不下去。因为自己本身玩游戏,也看漫画,对用这种拔高的角度来解读娱乐产品,虽然没觉得不好,但纯粹是两个语境的差异,导致读着没什么味道。

随后看了《明星与素琴(下)》,中间和万有文库那篇继续拉锯,这篇都是下篇(没看过上篇),还先看完了。。

《明星与素琴(上)》刊于《读库1505》,《明星与素琴(下)》继续讲述贺明星与王素琴两位年轻人的故事。王素琴来到江西之后的生活慢慢展开,通过两人之间的信件,试图解答这对革命同志为什么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彳亍向前。这不仅是贺王二人的私人史,也是一百年来国人的集体命运。

这篇讲文革期间江西一对夫妻的事儿,其实主要是两个事儿,一个是明星(丈夫)到江西推进土改,大篇幅反倒是按照另外一个参与者的日记,描述推动土改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另一个是素琴(妻子)在工厂期间,因文革被批判导则的波动,还顺带讲了这个工厂的一些历史。然后又死在了第二篇万有书库这个。。

5.

当然,最后还是看完了。

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是全书的最后一篇了,硬着头皮开始读,1/3的时候,发现后面还躺着一篇《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于是先看完了这篇。

四个多世纪以来,莎士比亚一直充当着跨越文化、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以及人类定义和区分身份认同等种种藩篱的重要纽带。希望相互对抗和隔阂太久的人类,在共同参与的对话中重归于好,达到同一性。《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一文写了莎士比亚是如何成功地使其作品变成一个让大家都能相会的地方。

这篇讲的是一个学者应邀去伊朗参加莎士比亚研究的学术会议,作者年少时就想去伊朗,但因为伊朗革命没成行,拖到现在收到邀请的惊喜,然后大篇幅是演讲的观点,夹杂着游记,最后是跟邀请方的口角。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位作者预设了对伊朗的负面印象,文字中,包括游记、对邀请人论文观点的描写(揶揄)、演讲的内容等,都在这种负面看法下做出了十分有针对性的表述。最后邀请他的伊朗学者在看到作者发表的文章后,还专门给媒体公开写信表达了态度。看这篇的时候想到,预计也就是我们对这种非黑即白的这一套价值判断体系既敏感又不敏感。。。能让有这种概念也是有趣的吧。

然后再回到这篇《“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真是坑,但总算看完了。

1994年,俞晓群被任命为辽宁教育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最让他兴奋的事情就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探讨与启动。当年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风靡一时,辽宁教育出版社冠以“新世纪”,以示时代差异。1995年到2002年的八年间,“新世纪万有文库”遍寻海内外各学科专家推荐书目,共出版了六辑近千册书。《“新世纪万有文库”日记》记录下这一出版计划从孕育、成长到终结的过程,不仅是一份丰富生动的编辑出版笔记,也是一张作者学习、生活、工作的履历。

这篇主要是”俞晓群“先生回顾万有文库编撰过程中的点滴。万有文库编撰的前后考虑,以及过程中的一些事情,有老先生们的认真和创意,有脑洞,有从出版社角度对社会思考。有些记录是流水账式的记重点,有些就是”俞晓群“先生当时思考后发表的文字。

信息量很大,总体而言,哪怕是我这种没行业背景的,认着了看完后,对编辑、出版这个行业可以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和引发一些有趣的思考。

6.

最后,当然要反省下为什么不怎么能看进去。

其实不仅仅是万有文库这一篇,这一本读库的大多文章,其实初看都有挠头的时间段。但看完之后,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一篇都能大体称之为有趣,不说思考,至少能了解到很多原先不掌握的信息。

但为什么这样看完后觉得有趣的文章,看的时候就看不下去呢。

一是信息量大。不像是看一些水文章,包括刷知乎这种略带科普、解答类的,信息量其实都不大,看个小标题,大致就知道内容,然后全文就标题进行展开,粗略一看不需要动脑子,看展开的文字也就是对标题进行细节的补充。这些文章看起来是很迅速的。我个人刷知乎不控制的话一天能刷好几百篇。。。反过来看信息量大的文章,其实是脑子懈怠了。

二是话语体系不同。这些作者对这些文字的掌握,与自己接触的文字(工作或生活或阅读娱乐等)是有很大差异的。习惯了更简单的文字,回头看这些有点深度的作者的文字,不光是懈怠,需要一个看进去的时间。也包括看问题的角度,比如万有文库这篇的专业差异,漫画那篇切入点的差异等,也需要适应和接受。一开始接受不能,就会看不进去。

上述两条在万有文库这篇体现特别明显,作者本身就是跳跃式的记录,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切虽然不算难,但也是有门槛的。另外过程中深刻及信息量大的文章交替出现,在零碎化体例的表述中,时不时就会被冲击一下。。。

后来看进去了还好,一开始着实不停被冲击。看完后的愉悦感还是有的,比如看完后就及其有冲动写下这篇文字。

总想说点什么,这就是动脑子了之后的良性作用。

7.

脑子不动,真会锈掉的咧

  《读库1506》读后感(五):长文:当我站在爱情岔道口 写于读完《(读库1506)恋爱中的沈从文》后

  这几天由于考试结束而实习又未开始的缘故,分外得闲,为使日子不至于太过平淡无聊,于是时不时去图书馆借借闲书回来翻翻,打发这与众无异浑浑噩噩的日子。 是日上午,在读库1506上看到文章一篇,是赵瑜先生所写的报告文学《恋爱中的沈从文》,这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将沈从文先生早年的恋爱经历及其周围关联之人的爱情状况娓娓道来,一幅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爱情群像不禁跃然于我的眼前。赵瑜先生笔触着实生动平实,再加上想想自己人生在世已二十载有余,又特别是前一阵子有与年轻时的沈先生异曲同工的经历,使初谙世事的我对男女情事小有私见,所以在看罢之后,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又加上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在大雨之中以散步的形式捋了捋思路,回到桌前开始叙写我的内心。 说实话,沈早年经历其实并不少,于我等而言,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有着传奇而坎坷经历的父亲不幸早逝(还是算牺牲);沈打小学起逃课就成了常态;初中就去当了兵,见证了屠杀千人的血腥场面;往后更是在部队里看到了很多在乱世才能看到的景象。从这一方面来说,沈从文是幸运的,毕竟经历意味着阅历,而阅历意味着个人成长的深度。但不幸的是,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沈从文,在他自己所谓的人生中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恋爱上却可以说是毫无经验可言。作为一名旁观者,即使他在前二十年里看到了表哥黄玉书风花雪月的爱情,看到了曾芹轩风流快活的爱情,也看到了刘云亭荡气回肠的爱情,但是也不能阻挡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毫无进步,很大程度上 我甚至怀疑他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关于爱情的问题,也许,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旁观他人人生百态,便也够了,在不在这种见识的层面上对自己进行反思,并无多大意义。 所以,就如往日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沈从文展示给我们的那样,经验这种东西,耳听眼观也许并不够,唯有实践,才是增加它的最好方式。 以我目前所得到的东西和感悟而言,在感情的经历上,我是幸福的,在人生的前二十个年头里,虽然不比文学天才沈从文岁月之光辉,同于常人的我只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和住所间两点一线,但是好在感情这种东西和日常生活在生命的初期并不存在太大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甚至可以说日常生活的单调反促了自我潜意识里想要在情感上寻求慰藉。以至于我跟着自己的感觉渐行渐远,十岁出头时便有了情感的萌芽和初步的萌动(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年幼呵。青涩而美好的回忆),而后在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后体更是味到了一个较为立体的爱情世界。 也许,现在对我和我自己的爱情下一个评判还为时尚早(毕竟还未走上正轨,了不起算开垦试验田),但对于沈从文来说,他的爱情虽然遗憾于起步较晚,但是从各种意义上来说,绝对是幸运而幸福的。出自书香门第的张家三小姐张兆和在沈从文的“死缠烂打穷追不舍”下终于被这个大她八岁的昔日老师所打动,原本在大家甚至他们自己看来都不可能的两个人最终还是似违反自然规律似的顺着沈从文的心意走在了一起,并过上了如沈从文先生自己所说的“散文一般的生活”(两人1931年结婚,沈1988年逝世,张2003年逝世,相信他们可以维系这么多年的生活一定是及其圆满而和谐的)。 “兆和人极好,待人接物使朋友得良好印象,又能读书,又知俭朴,故我觉得非常幸福。”读到沈从文写给大哥沈云麓的这句话时,我不禁思酌良久,更确切的说,是十分羡慕而想往。毕竟,沈从文把张兆和描绘成了一个中国知识青年普遍理想的配偶形象。 这里,我不禁要提出一个我思考了很久以至于至今都在思考着的开放性问题:你的理想配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结合自身和周围朋友的感情经历,再经过痛定思痛后的多天总结,我将中国(只敢说中国)女性大致分为了两类——“在江湖”型与“诗与远方”型。所谓的“在江湖”三字,并不是指黑帮小说中常述的险恶江湖尔尔,而是指身处于这个时时刻刻在打磨着和考验着人的社会中。“在江湖”型的女性,大多只够关心也只能关心眼前的琐事,为眼前的生活而奋斗。她们朴实勤劳,虽然待人接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但归结起来至少有一共同点——都是可爱又可亲的,她们单纯不做作,对于人生并没有远大的梦想和过多的思考,相较于这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她们更愿意去思考明天该吃些什么或者哪些打折的商品值得她们去购买。她们简单务实的生活注定着她们的人生不会有大起大落,但是想想,所谓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最本真的平淡不才是生活的真谛和终极追求么?就像老树在《在江湖》这本书里写的那些小诗那样:“市井挣些小钱,山下种片菜园。看看花开花落,度过有生之年”。多美,又是多好。 再来说说“诗与远方”型女性吧。不难想见,“诗与远方”型的女性与“在江湖”型的女性在某些方面可谓截然相反:她们的自我意识是觉醒着的(最关键的是在你碰到她时她的这份“戾气”并没有被生活所打磨不见),她们对生活充满诗意的幻想,可以说,她们相较于普通中国女性,有着后者现在没有或者根本不曾有过的想法,在这点上,她们无疑是成熟而知性的,因为她们努力在探求着生活的意义和人生在世的价值,并且想以各种方式去实现它,张兆和是不是这样我不敢确定,但是我相信沈从文某种程度上的恋爱启蒙导师兼他的好友丁玲一定是这样的女性,她和胡也频如诗如画般现在想想近乎有点优雅的不真实的爱情就是这种追求远方金黄的田野的女性对于生活、对于爱情态度的最好写照,相较于哪家超市的东西更便宜实惠,她们更愿意去和他人争论维特根斯坦到底是怀疑主义还是绝对主义。作为一个同样自我意识得到觉醒的人,我不能否认自己对她们有着绝对的仰慕之情,可以合理推断,和我一样的男青年无疑都有着此思此想。(仰慕归仰慕,真正是否是适合陪伴自己一生的女子还未可知) 但是,哪种女性才是更加平和而持久,可以与你相伴一生的恋爱对象呢?当然,这里的“你”,自然是指的那些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事物的本质发起过冲击的青年们(生命不止,冲击不息[笑])。对于那些终日游手好闲或者得过且过之人,当然只需要拥有一个平凡的妻子去度过平淡的一生,足矣。(也许有些太主观臆断了,但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以我现在的经验,只能想到这一种层面,当然这种状况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无疑也是最好的了) 本想客观的去对比分析这两类女性的区别,但是可惜的是我至今都没有较深入接触“诗与远方”型女性的经验,也许是我对他人要求太高,又也许是因为我生活的门槛太低了一点罢。现在明显了解到的堪此头衔的同龄女生只有谢知非一人,但是抱着吉他走天涯这种明显于我已超现实的行为对于有时候图个安逸偷个懒的我来说着实只能想想而已,并不敢过多介入。 放空心思,闭上眼睛,只想着她向你款款走来时那含情脉脉意蕴丰厚的微笑,想想在遇到了她之后,你尽可以与她月下对酌,一起玩味诗词文章,你还可以带她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着她如野马一般张开双臂,尖叫狂笑着从山包顶上一路冲入你的怀里。也许,她会因为和你在一起做填字游戏而忘了按下电饭煲的开关,以至于到了饭点两人对着空空的锅底相视大笑;也许,她会为了在你生日的时候送你一套奥兹的文集而跑遍整个城市的大小书店最终却由于差一本《我的米海尔》而急的两眼泛红簌簌落泪。噢,再睁开眼睛吧,你现在面对的世界和你即将去面对的世界,你有没有信心和勇气让它变成那样呢。 有时候真觉得,这种如诗的生活太梦幻、太浪漫、太过于接近北欧的童话,而就是因为圆满的太接近于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话,所以显得有些虚无又缥缈了,怕稍不留神这座巴别塔就坍塌下来,把站在上面的你摔得太重,太惨,以至于到最后尸骨全无、一蹶不振。 但对于“在江湖”型的女性,我的个人经验可就丰富多了。毕竟从出生的那天起至今,接触过的这种女性不计其数。首先,我想先来说说我的母亲,无疑于我而言,她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含辛茹苦奉献着自己将生性顽劣不好管教的儿子养大成人,能坐在桌前写下这篇文章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对我童年时的教导(当然还有父亲对我青年时的思想启蒙),也许青年时代的母亲有过理想和自己的追求(这点从我从书柜里翻得的母亲大学时期的日记本里可以窥见一二),但无奈岁月总是这么惹人怜来惹人恨,在与岁月和生活的抗争中(至少在我发现并分类了女性的类型后),母亲已经完全成为了“在江湖”型的女人。意外的是,我相当的坦然,但情绪之中又多夹杂了几分无奈和怜悯,毕竟站在较高的地方往低处看时,那种近乎透视般的一览无余总是让你自认为自己地位的特殊和高人一等。看着她(们)深陷其中却又浑然不觉的样子,不觉可笑又可悲(这不仅是对于母亲这样的女性,对于所有处于同一立场的人都是这样),虽然认识到这种立场可能不对,但是更可笑的是,我却现在还无法摆正自己这种并不友善平等的态度,到现在,都还不能。 然而一码归一码,这种“上帝般的视角”并不会妨碍你去喜欢一个凡间的女子。更何况以前的我还时常和沈从文一样幻想,幻想自己成为爱情的战利品,做这名被你深爱着的女子的奴隶(当然,在平等的爱情观面前,这种东西无疑是荒谬且幼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沈从文很幸运的缘故,他求爱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表现的态度近乎幼稚,却获得了张兆和的以身相许和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当然,这也表明了彼时的张兆和对于感情也是看得不明晰的)。毕竟,我喜欢着的她是那么的纯净明亮而美丽,就像一颗透明度极高的钻石,闪得你睁不开眼,但当鼓起勇气睁开眼,视线穿透那璀璨夺目的光芒时,她却一览无余。 有时候你必须承认看的明晰是好事,毕竟男人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掌控欲的,当他摸得清这个女人到底有几斤几两甚至从她现在的行动就可以看到接下来一系列的行动时,他无疑对她和自己是放心的,毕竟,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栋建在地上的地基打的不能再牢了的温馨小屋,而不是什么绮丽无比的空中楼阁。纵使看不到壮美的绝景,但是生活在大地之上的那份安宁和闲适却是在空中云端无可比拟的。 不过,当你一直在思考着关于空中楼阁如何搭建而她却执着地在一砖一瓦地修建地上的小屋的时候,生命最相对完美的形式是否能得到真正的绽放呢?当你喜欢着一个女孩子而她的思想完全不和你在一个层面上时,你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才是对自己和对方最大的尊重呢? 写到这儿,我们不妨把上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转换一下思路,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会喜欢一个着重于自我而不是超我的女孩子,放开我真正喜欢过的两个女孩子的个人魅力不论,总结她们的共同点则是都稍微有点咋咋呼呼,但是待人热心,心地善良单纯,多情,对外表现的很要强其实内心比较脆弱,还有就是一些外在的比如说在我看来长的较为漂亮,声音比较特别(磁性?)等等。 她们对外的表现是人最原始的状态——人因为有所顾忌才会放不开,这是生物的共性,但她们都是算相对来说比较放得开的(虽然很多情况下是努力表现出来的,但是展现多了也就不知不觉地开始流露这一份毫不掩饰的纯净美了),这是其一;热心善良,这些都是人们追求的共性,但是很多时候一些人却办不到(比如说我,不可能更多时候是没有精力对待任何人都热心),然而她们却很好的表现了,这是其二;单纯,是一种很美好的品质,毕竟虽然大多女生(我遇到的)都是“在江湖”型,而这其中的又大多数女生却不以为意的自顾自耍小聪明或者耍小脾气,这点无异于画蛇添足,就好比一张白纸以其毫无瑕疵的美感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些人却非要在上面拍死几只蚊子,还沾沾自喜说这是艺术,这是其三。而要论这和我喜欢她们有何关系,我想说由于我自身想的太多导致了我不自觉地渴望简约和对待世界的悲观情绪开始蔓延(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自觉),而当看到世间还有如此纯净的存在时便不禁神往。她们的这份与我所认知的尘世格格不入的本真导致了我自然而然的保护欲开始渐渐作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对她们不想有人之为人的想法),虽然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来说可以说是奴隶性在指导着这种自以为是的护主感。想想,前述这点还是和恋爱中的沈从文的心理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虽然只是个例与个例的共通,但是仅这点,就成为我看完文章后很有感触的原因之一了。 你若问什么叫仙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们便是仙女。虽站立于地上,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却已如置身云间。就像于黄山脚下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隔着很远看到她站在稻田里微微低头感受自然的样子,我不禁被她的气息所包围——被这个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的女孩的气息,不,说错,这哪里是人类的女孩,这明明是精灵,是天使,是曼妙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此端的我便开始遐想:或许站在她的身边,或许能从我有限的世界里看到能为我带来无限的她,便已很美好。就像海桑在诗里写的那样:“我是一个泥做的生灵/想取一个水做的女人为妻/于是遇上你。” 所以我估计也相信着张兆和属于我们所讨论着的后者,至少在遇到沈时是这样,沈从文喜欢着的一定是一个如他笔下翠翠那般明亮纯粹的女孩。 如若对人生有这么多限定,倒也没趣,故人生的妙趣之处就在于这两种类型的女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当某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周围的环境带动而觉醒时,她就会从“在江湖”型女性慢慢转化为“诗与远方”型女性,但当其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和岁月及人生的历练后,或许又会因为被生活打磨而成为“在江湖”型女性。这种变化的时间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我仍旧估计并相信着兆和在婚后一定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和沈从文站在了同样高度(沈从文是什么时候认识到人生的也未可知,但是相信他那经历并不怎么丰富的爱情前期给他带来的挫败和后期给他带来的成功一定给予了他不少反思和教育,反观一下,不得不说爱情真是一剂促使人成长的良方啊)。 回到原点,说了这么多的我貌似想通了。如若要我去追求一个女孩,我还是愿意选择“在江湖”型的那个女孩,毕竟,她会给我们共同的人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她要在你可以扭转的范围之内才行。明确点说,单出外在因素不论,她不一定非得喜欢你,但是她一定有可以接受你言语的可能性;她不一定非得和你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但是一定要找到至少一个切入点去让她知道你可以深入她的世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打动那个心思单纯的她,而正是由于她们内心的清澈见底,我们才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只要她喜欢上你,就会死心塌地一辈子(对于深不可测的“诗与远方”型女性,这就不好说了)。此外,既然前文述你所执着的她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你的感染,那么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她会逐渐拥有“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自觉。这样,她即便单纯如初,但是也可以与你相谈甚欢甚至产生心的交流,这岂不是再好不过。且发自私心来说,由于她是受到你的耳濡目染而或多或少产生的想法,所以相应的会对你产生更多的依赖感和眷恋感(这点于男人而言太自私,不谈也罢)。 空中楼阁固然美好,但也虚幻,不如在静湖边上开辟一片田园,在门口植几棵柳树,再建个六角亭,和她时不时在亭中伴着清风,做做青天白日的美梦,也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