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纸镇》读后感摘抄

2021-05-02 03:4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镇》读后感摘抄

  《纸镇》是一本由[美] 约翰•格林(John Green)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镇》精选点评:

  ●很独特,很美国,的青春小说

  ●依次而来三个感受:年轻真好;公路之歌;从镜中自我走出来吧,你我他本该活得更加立体自由。找到玛歌之初玛歌的反应是给了我惊喜了的。

  ●我只想说,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女主角应该有超杀女(Hit-Girl)来演。

  ●神烦这种倒计时的校园小说。男主太圣母太自作多情,真让人受不了。

  ●单恋上了自己的脑洞

  ●我在以一个老头子的心理读一本年轻人的书。

  ●以为是穿越剧,看到最后有点失望

  ●电影把书中纸镇的概念更加升华了,书显得更加文学性,而电影有一个定义中更加”好”的结局。

  ●翻译腔太重,并且质量不高,再加上脑洞大开的比喻与幽默的对话,有种在看成长的烦恼的错觉。全文读起来挺轻松的,对剧情没有多少感触(也许因为读地太快)。决定补一下电影。

  ●翻译实在是糟糕啊 马原课翻完 不好看

  《纸镇》读后感(一):纸镇

  整场电影中,有关Margo,这是我最爱的镜头。

  《纸镇》读后感(二):我心中的写作范例

  这本书简直棒极了。我看了那么多本书,从来没有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一本书。棒极了三个字,这本书当之无愧。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文笔。一般人总是认为,文笔华丽那才叫好,其实根本不是那样。华丽的文笔,就像是盛装的礼服,的确是漂亮,但是生活中能够用到的机会又有几次呢?反倒不如朴实的运动服,休闲装更加舒适。本书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读完之后,你会觉出作者的睿智。其实我更想套用封底《学校图书馆杂志》对本书的评论,从令人捧腹的幽默、知性的口水战和双关语,到复杂的思辩、强大的观察力和哲理。本书的好文笔更多地是体现在对白上,作者的每一句对白都显得颇为真实,都将每一个说话的人的性格展现得彻底明白,当然也让我们捧腹不禁。这是一本描述青春的书,青春的气息从开头流到结尾。美国人的高中毕业季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作为教育人士的我其实一直都很有兴趣。对于美国高中生,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不少,但是我或多或少地能够感觉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不能理解亦或者不能认同。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对美国高中生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多体会到的是我们的高中生与他们相同的地方。虽然我的高中生活已经在十几年前就结束了,但是这本书却直接勾起了十余年前的记忆。尤其是书中的那些口水战,也就是当年我常和同学们玩的斗嘴。

  除去文笔,本书的情节设计也是一流的。从头到尾,书中的悬念不断,虽然不是悬疑类的作品,但依然有一种力量在勾着我们,一直想读下去,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当然,对于这个结局我是颇为失望的,不过仔细想过之后,这样一个失望的结局其实远比自己想要的结局更加出色有力。虽然这仅仅是个青春期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背后却蕴含着太多的东西,纸镇的象征意义到底有多巨大,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我相信,作者肯定是想以纸镇来作为一个引子,来启发我们思考,诱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连镇子都是纸一般虚假,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呢?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找来了同名电影观看。不过很可惜,电影并没有达到与书本同样的高度。也可能是译者素质的原因吧,与原著相比,电影的对白显得苍白无力,毕竟近二十万字的内容被压缩在两个小时内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的确有些吃力。

  由于作者的文笔,本书可以让那些想写作的读者朋友们一遍遍地去读。同时由于作者的立意,本书也可以让这些想写作的读者朋友们一夜夜地去想。到底如何才能写出这样高水准的作品,本书让我们瑕思,同时,本书也是此类作品中的一个极佳的范例。

  《纸镇》读后感(三):Paper Town

  Margo在和Q聊天时提到,每个人像是一个有很多弦绷起来的独立个体,当这些弦完全崩断,一个没有了支撑的人将毫无疑问的倒下。Margo说到小时候的那个人崩断了所有的弦,最后失忆自杀,而这件事也成了一根看似不起眼的弦,让Margo在行动的夜晚选择Q作为她的伙伴,也将Margo的生活与Q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那一夜之后,Margo毫无预兆的再也没有出现。由于Margo曾经也失踪过几次且已经成年,警方和Margo的家长决定放弃寻找Margo。所幸每次Margo出门都会留下看似无用的线索。于是Q召集她的朋友们,希望通过蛛丝马迹不断寻找Margo的下落,并一同参加高中的毕业典礼。在不断的寻找中,Q发现他似乎越来越不认识这个自己喜欢了多年的Margo,仿佛Margo留下的那本《自我之歌》中惠特曼描写的草上优游,变换无端的草被赋予了许多种意向,却又还是眼前的那些草。每个人像是草一样的活着,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却都不一样。而寻找的道路也慢慢变成了Q了解Margo,了解自我的一条道路。

  Q和他的朋友终于锁定了Margo所在的地方--一个纸镇,于是所有人商议后决定冒着可能错过毕业典礼的风险驾车二十多小时去寻找失踪的Margo。路上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拥有的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一路坎坷终于找到了Margo,却没有意料之中的激动痛哭,对于Margo来说则是意外大于激动,因为她并没有期待任何人来找她,包括Q。以前的日记本,记载了一个另一个Q和另一个Margo的故事,一个藏在Margo心中的故事。Q终于理解,原来每个人像一艘船,封闭了自己便隔绝了世界,而只有当船身出现了裂痕,光才能够照射进来,别人才能看见船里面的世界,我们也才能透过裂缝看见别人的世界。可惜的是,Q最终座上了回校的车,Margo则摆脱了各种束缚,继续在外自由地生活。

  单恋这个话题总是被人贴上种种类似无奈的标签,做很多外人眼中无法理解的疯狂的事情,就像高中生Q驱车二十多小时去寻找那个喜欢的女生。然而读完全书,我发现故事和我想象的故事并不完全一样。Margo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她有着自由的意志,在年轻的时候大胆去做了很多同龄人甚至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在Q的眼中必然成为了闪光点。并不是因为一个人有很多优点而去喜欢她,而是由于喜欢一个人而觉得这些都是优点。 我们总是在不懂爱情的时候邂逅爱情,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略去对方身上所有的缺点,无限放大所有的优点。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我们脑中希望喜欢的那个人。而当我们剥去爱情感性的外衣仔细观察,则发现对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一般,平凡的只如你我。

  青春总是伴随着冲动,而Q最终意识到,Margo只是一个普通的女生。

  《纸镇》读后感(四):永不再重复无意义的生活。

  少年的叛逆和冒险,他们飞扬的个性,心事重重的爱情,都刻画得很精彩,加上作者的幽默天才,在“自杀”阴影笼罩下,故事竟然又如此的好玩,有时候真的忍不住大笑出来。

  然而还是让我们回到自杀的阴影吧,毕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在序言部分,两个孩子在公园里目睹了一个自杀而死的男人,九岁女孩玛戈试图调查此人死因,她的结论是:“可能他身体里面所有的弦都断了”。

  序言在这句话说出后戛然而止,童年目睹的自杀场景就这样悬空,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校园传奇一般的女孩为什么在一夜的复仇冒险后突然消失,少年昆汀不会相信“她觉得无聊她需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刻薄推测。但是他也一片茫然,原因很简单,他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玛戈。

  即使两个人一起在深夜里像旋风一样进行复仇式冒险,他也无法理解她。

  首先他是担心。因为在冒险那夜,玛戈和他站在奥兰多最高的楼上,玛戈曾有一席话:你能看出它有多假,脆弱得比不上塑料,它是一个纸镇。每个人都疯狂的想拥有一切,所有的东西都像纸一样薄,纸一样脆弱。我在这里住了十八年,在我的人生中,从未遇到一个人,在乎真正应该在乎的事情。玛戈的话中充满了对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失望。

  对于背叛她的人,对于这夜的复仇,她又说,这些曾经的朋友,是最后一根弦,老实说是一根蹩脚的弦,可我只留了这一根弦。

  玛戈的消失,让昆汀发现他完全不了解他爱了多年的女孩,完全没有体察到她内心的痛苦。玛戈失踪虽然不至于让他崩溃,但他决心要弄清楚。

  他压抑着恐慌,在她留给他的惠特曼诗集里寻找自杀遗言,暗暗寻找她的尸体。哪里都找不到她,令他焦虑。

  在绝望中,他开始阅读玛戈留给他的诗集。既然诗里无论如何找不到自杀遗言,他终于试着开始通过读诗来理解玛戈。从这时候开始,诗歌伴随着他的生活,启迪着他对周遭的观察,继而启发他对自己的认知,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里,出现了小说中很重要的一段话:“我没有意识到玛戈不是一个奇迹。她不是一次冒险。她不是一个精致而宝贵的物品。她是一个女孩。”(电影同样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关键台词。)

  回想少年时代,承认一个人不是你的想象,而是一个普通人,实在不容易。即使成年后,把别人看作是和我一样的人也很难。但是,只有你开始把别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理解才能发生。

  昆汀说,我一直是在想象她,而不是倾听她,我根本不知道她和我一样很少打开窗。

  种种顿悟终于缓缓地展开了。昆汀开始感受到玛戈曾经有过的痛苦,同时随着毕业他也开始体会“离开”带来的快乐。离开曾经禁锢自己的学校、学业,甚至家庭,离开纸一样脆弱而不真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是最为精炼的自由。

  玛戈放弃毕业,放弃家庭的庇护,寻找这种自由。

  自由意味着不过按部就班的人生,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真实的生活。玛戈虽然嘲讽周围的人和事像纸一样脆弱不真实,但内心深处她知道,在这里长大的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纸女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感,她决定“走向纸镇,永不归来”。

  所以,“纸镇”指的是将编造的小镇变成真实存在的小镇,将虚假变成真实。

  校园里最有魄力和魅力的女王玛戈,是如此强烈渴望真实的生活,宁愿斩断与过去的所有联系,埋葬青春,也要追求真实,希望自己真实起来。

  从纸女孩走向真实的女孩,永不再重复无意义的生活。

  玛戈的勇气令人惊叹,她看穿浮华生活的虚妄,直面自己的内心,寻求诗性的人生,令人对这个美国少女肃然起敬。

  耐人寻味的是,玛戈这种勇敢无畏的少女,并不考虑“未来”,不去想未来的人生该如何规划,她仅仅考虑“现在”,非常认真、非常周密地计划着无数个现在,至于将来上不上大学、做什么工作、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她几乎不屑一顾。她的信念是,“永远是由现在构成的。——艾米莉·狄金森”。

  她来到纸镇,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没有认识的人,在孤独中读很多书,仍旧是直面自己,观察自己,甚至是等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得强烈,然后根据强烈程度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这种奇异的生存方式,混合着随心所欲和对自己负责的双重心态,看似矛盾,却蕴含自由的真义。

  再来说昆汀。正如每个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而不是活给别人看,昆汀也不必追随玛戈而去。

  昆汀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她,她也不可能成为我。”“我唯一能变成的伤者只是我自己。”因为对自己的忠实,昆汀和玛戈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昆汀作为“男主角”和故事的叙述者,反映了一种较为平实的青春。在这群面临人生转折和成长困惑的少年中间,昆汀是一个以自然而然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没有痛苦地否定自我,没有怀着敌意否定外界,即使有时候心态不甚开放,但对人生对未来报以诚意。他脚踏实地地度过平凡的每一天,他真诚地暗恋玛戈这个“奇迹般”的女孩,也真诚地从头开始努力去理解这个女孩。

  到最后的最后,苍茫的暮色里,向所爱的女孩告别时,他有深切的伤感,伤感但又坚定:“这是我爱的女孩,我却不能追随。我希望这可以称得上英勇,因为不追随她是我做过的最艰难的事。”

  少年心事里,藏着爱慕,更藏着真正了解彼此的渴望。

  《纸镇》这本小说,虽然也和很多青春小说一样,诉说了青春的残酷,尤其当我们梳理玛戈的心路历程,会感受到她的痛苦,挣扎,失望,她的心理危机,但这个故事更多地展现了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的风采,是相当不容易、但很励志的心理重建。也可以说是成长。

  这本书里最厉害的比喻,是把成长看做有了裂缝的船。“一开始,我们都是不透水的船。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我们失去了彼此,让彼此失望,伤害彼此,船的某些地方就开裂了。“”但是船在开裂和最终坍塌之间总有一个阶段。就是在那时,我们开始看见对方。“”在那之前,我们看到的只是想象中的对方……但看不见里面。一旦船裂了,光线就进去了,光线也透出来了。“这是我看到的最发人深省的比喻了。

  在长大之前,我们都是不透水的船。然而,当一艘这样四平八稳的船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说,死亡终究会来临,哪怕我们正青春,也是要走向消亡的,不如我们承认我们的船终将开裂和坍塌,最终的结果无可避免。

  但在倾覆的过程里,有光线进入,有光芒透出,我们看见了彼此。这是最好的。这难以言说的相互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