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在宋朝》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锦集

2022-04-03 03:0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锦集

  《生活在宋朝》是一本由吴钩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一):非常有趣

  虽然以前接触过一些宋朝的片面知识,却并不知道,原来“真相”是这么颠覆我的固有想法。原来宋并不是地盘小,无能,无法保护国民的朝代,也许恰恰相反,那个时代于人民,是古中国某些角度来说最好的。也许,反过来想,并不是地盘大才是好,也许当代人生活的品质并不意味着帝王的权力,也并不取决于国家是否“强胜”,也许仅仅在于人活在当下的一切生存状态,也许只是当人问你的时候,你是否愿意自己是那个朝代的人。我想,如果是我的话,穿越回古代,我真的不想生活在一个皇帝权贵只手遮天的朝代。也明白了,时光的转轮也许并不一直向前,有可能转着转着就回去了,再也无法朝着正确的轨迹前行。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二):以偏概全

  两天半把这本书看完,觉得宋朝相对古代其他的朝代确实是相对自由的,我也一直推崇宋朝,因为宋朝的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你也许认为你在民国会成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但你更有可能是路上的饿殍。宋代的世俗生活相对丰富,政治也相对清明,但是作者掺入了很大的主观感受吧,毕竟政府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可能说官员和人民之间真的有很和谐的关系,书上描写的生活场景喜欢引用《东京梦华录》和《武林外史》,这里面描写的都是都城汴梁和临安之景,是宋朝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而广大的农村又是怎么样呢?而且絮絮叨叨总是那么几个特例,有点无聊。当然这只是通俗读物,不是历史研究,这么说有点求全责备,但是我还是不怎么喜欢这本书,所以给个两星,不建议购买,毕竟书买来了要花钱还要花时间读。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三):士大夫的美好时代

  吴先生描绘的繁荣、自由、开放的时代-宋朝。诚然,如果我穿越一个朝代,也是宋朝,但却不是因为其如书中所写的那般极尽美好,只因其险恶的周边军事、政治环境,大有可为。

  书中所写,不可否认,是一个美好时代,然而却是士大夫的美好时代。吴先生所引用《东京梦华录》的诸多趣味事例,以此证明宋代之美好,却无一言半语描述其险恶的周边国际环境。

  生活在宋朝,安能如士大夫那般,背对失地三千里,掩目弃民百万口,歌舞升平,宴然自乐?

  吴先生对王安石之变法持否定太多,也如当时士大夫一般,谓之害民,谓之敛财。不免短视。不以初衷而已底层实施贪官污吏之为而否定,似当时士大夫或地主阶级抗新法之所为。“举朝沮之,莫言民喜。”

  一国一朝之美好,不在士大夫,不在首都。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四):边看边吐槽

  这书看的不太快乐。开始几章多写宋朝风俗民情,比较有趣。后面开始写政治,法律,经济,对我来说颇难理解。

  文中多处插入古文作为例证,而古文下又再翻译一遍。为啥不直接白话文呢?深觉凑字数之嫌。

  既然为宋朝史籍类,为何大段大段的描写唐,元,清,明等朝代的事呢?若仅为对比佐证应不需如此细致吧。我看着看着好像就穿越回唐朝了呢。

  描写的场景多为临安汴梁等大都市,有点以偏概全了。

  多处的引用文献重复,不只是一句话,是一段一段的重复。还有些地方突然插入一段不甚相关的文字,文风大变,让我想起了度娘呢。

  在引用文献方面除了东京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还有梦溪笔谈等别的史料。

  作为历史小白来说,这书让我能大体了解宋代的一些历史,也引起深入了解宋史的兴趣,但整体的读书感受不佳。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五):吴钩老师的宋朝系列 越看越喜欢

  看了吴钩老师的新书 生活在宋朝,主题明确,引用典集,推敲合理,一步一步让读者引入到宋朝,身临其近。下面简单的说说吴老师这本新书的大概内容,其他读者可以看看有啥可以吸引的。

  本书共七大章,每章用六个生动的小标题阐明了宋人衣食住行。具体就就不一一说了。举6个小标题吸引我的,其他读者可以看看。

  1. 清明上河图密码

  2.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萧峰,他非死不可吗?

  3.宋朝人如果在闹市区 飙车,该当何罪?

  4.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多少钱?

  5.假如你在宋朝挖到一块狗头金

  6.不问苍生问鬼神

  还是吴老师的那句话,不是粉宋,粉的是那个制度,那个人文,那个代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文明。 800年前的宋朝,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重新认识中国的文明传统,破除人们对宋朝的成见与偏见,再现一个“活着”的宋朝。

  宋朝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传统的农耕制度,大力推行经商,这与21世纪的全球经济很像嘛。无商不富,有了商,社会不会那么死板,释放的全民的能量,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为大宋朝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源。那时候的都城,百万人口,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概念,放在800年后的现代,比县级市差不多了。蒙古人打败南宋,让华夏文明倒退了。为什么被蒙古打败,野蛮为什么战胜了文明?中华之哀。21世纪了,希望中国还能走上世界的前沿,不能再沉睡了。

  吴钩老师的书,不买是你的后悔。这是我要说了。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六):笔记

  我觉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别辽阔,不是沙场杀敌如麻,不是耀兵异域扬我国威,不是万邦来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套用徐老怪电影《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的话来说:一个字,就是老百姓过得更富足、更自由、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如果用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文明”指标去衡量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你也许就会发现,一直被贬低的宋王朝,无疑是“文明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也没有之一。

  不少王朝立国之初,都搞过“恐怖统治”,借以威慑臣民。朱元璋建立明朝,清兵入关,都大兴“文字狱”,唯独赵宋立国,宋太祖即在宗庙立下誓约,告诫子孙不得诛杀上书言事之人。在这个誓约的约束下,宋王朝的文臣庶民嘴上议论国政,哪怕出言不逊,一般来说是不用担心被砍头的。

  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在法律上没有贵贱之分,允许自由迁徙,出远门不需要带通行证、介绍信。你要是生活在汉代、唐代、元代、明代,想出趟远门都得向户口所在地开具一张介绍信,否则,过关时会被抓起来。

  宋代经济之繁华,恐怕连网上的“宋黑”都不敢公然否认。世界第一张纸币产生在宋朝;11世纪至13世纪的宋钱,是风靡东南亚的硬通货;在宋朝的大城市,出现了类似于有价证券交易中心的“交引铺”;宋朝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20%,南宋时达到22.4%,而195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不过是15.4%;宋朝的非农业税比例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今天一名城市小资心仪的有品位生活是怎样的?大概就是这样子:养一条宠物狗,经常看电影,到星巴克喝咖啡,

  下班买束鲜花回家,隔段时间就出去旅游一趟。

  比如一些自由主义者礼赞大唐,说大唐自由开放之类,我便忍不住提醒他:如果你穿越回到唐朝,小心托生在贱民之家。唐朝有贵贱制度,贱民如同牲口,是主家的私有财产,可以牵到市场买卖。而这个贱民制度,到了宋代就逐渐瓦解了。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七):大宋文明,光辉灿烂

  初识吴钩兄,是因为吴先生前几年出版过的两本《隐权力》。由于这书封面酷似吴思先生所著的《潜规则》一书再版的封面,而且作者的名字也相似,于是就将二者联系起来了。翻开书的内容再看,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也似乎如出一辙。后来我在北大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通过新浪微博这个平台与吴钩兄相识,经常关注其博文内容,更是刷新了我对这位仁兄的认识。为此也曾多次与吴钩兄沟通出版一本关于大宋文明的著作,但终因我辞职做律师,无人接手这个选题而不了了之。近期,吴钩兄出版了多部关于大宋的著作,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虽然与我无甚关系,但也算间接证明了我选题的眼光。

  和吴钩兄之前的大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相比,眼前的这本《生活在宋朝》要小得多。然而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序言中所述:“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这本《生活在宋朝》也绝不是《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选择性复制粘贴的产物。我们通过这本书的目录,可以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显然是精心安排过的,所有的话题,或者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例如第二辑“舌尖上的宋朝”就充满食色男女的故事——或者紧密结合国内外的热点话题,诸如“假日经济”、“产权保护”、“飙车”、“言论自由”和“埋藏物所有权”等等。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那个所谓“积贫积弱”的“窝囊废宋朝”的认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吴钩兄的这本《生活在宋朝》虽然引经据典,所论之事涉及古今中外,却让人读来丝毫不费力气。其识其才,确实达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著小史者”的要求。下面谨举出几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与各位分享一下:

  一、宋人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这一方面体现在民间的娱乐节目可以尽情地拿当朝权贵开涮(例如权相史弥远就据说经常被滑稽戏演员们当作开涮的对象),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文臣可以毫无顾忌的批评高高在上的皇帝。联想起近代以来当权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听不得一丝批评意见的家长制作风确是稳如泰山,真是让人对那个时代颇为神往。

  二、宋人到衙门打官司是不用下跪的。这一点真是彻彻底底的颠覆了我们的旧观念:过去我们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古装影视作品里,但凡出现古人打官司诉讼的场面,草民们都是要在公堂之上给父母官大人下跪的,然而宋人却可免受其苦。我想,这恐怕和宋朝当政者重视人的尊严的执政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宋朝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城市管理制度。由于宋朝有着超高的城市化率,因此在拥挤的大都市中,也有拆迁的问题存在。然而宋朝的当政者却并不会搞野蛮拆迁,也不会对被拆迁户仅仅只是搞一些象征性的赔偿,而是实实在在的赔偿到位。另外,宋朝的城市中,几乎都有专业公职消防队的存在,这确实是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地方。

  以上谈到的这些内容,却都不是吴钩兄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都有着非常扎实的史料作为依据的。其中不乏《宋史》之类的官修正史,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严谨的学术作品,当然也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此类民间文学作品。最终,吴钩兄都将这些转化为了轻松、易读的通俗读物,然我们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着实大开了一次眼界。

  “百闻不如一见”,读再多、再好的书评也比不上对原著进行一次认真的品读。如果您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也有着相当的兴趣,那我就建议您一定要看看这本《生活在宋朝》。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八):在细节里寻找活着的宋朝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的史书浩如烟海,几至汗牛充栋,内部性的成熟反而遮掩了历史写作的多元性,一种模式写到天涯海角,地老天荒,变化甚微。倒是欧美汉学界,以外部的眼光重新观照中国历史,不为中国历史传统所局限,有不少精彩的论断,有不少新鲜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的另一种观察视角。

  互联网的兴起,让无数书写者从无名的状态里爆发出来,形成网络文学的星云,众声喧哗。历史写作同样星光灿烂,闪亮照人。譬如曹三公子的《流血的仕途》、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赫连勃勃大王的《华丽血时代》、潇水的《春秋史》、押沙龙的《出轨的王朝》、吕铮的《明朝一哥王阳明》等作品。其中尤以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最为惊艳,几成网络写史之典范。

  近读宋粉吴钩兄所写的《生活在宋朝》,看其所拟的标题,就有阅读的兴趣。譬如——宋人也有“黄金周”、舌尖上的宋朝、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多少钱?看苏轼与名妓当广告代言人、假如你在宋朝挖到一块“狗头金”等等诸如此类,很具网络风格与标题党的特色。然而读起来,却有很扎实的考证,并非戏说。

  第一章有篇:拟一份大宋“元宵联欢晚会”节目单。笔墨是游戏的写法,“节目虽为虚构,但均有所本”,这个“均有所本”就与一般的戏说历史拉开了距离。在好玩有趣的书写里,我分明看到一位宋粉对宋朝生活的流连忘返。至于解读《清明上河图》密码一文,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还原宋朝的日常生活之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一窥鲜活而生动的宋人生活”。

  这种网络写作方式,博得了大众的目光。其叙事方式与传统的写史不同,采取一种亦庄亦谐的笔法,杂糅中西古今,强调阅读快感的同时,把宋朝的精气神从繁琐厚重中解放出来,呈现出“活着”的宋朝景观。民间写史的光彩焕发,让《生活在宋朝》有了不同于传统历史写作的特色。诚如马伯庸兄再序言所说的那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宋代的距离。我们能身临其境,看到宋人在说话,在争吵,在思考,清晰地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宋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是有一种弱不禁风的样子,经常被外敌欺辱。事实上亦是如此,面对辽金蒙古等外族的侵略,大宋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然而还有另一面,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属于最富裕的国家,文明亦是如此。所以吴钩很感慨地说:“我觉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别辽阔,不是沙场杀敌如麻,不是耀兵异域扬我国威,不是万邦来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以往的历史书写,大多把笔墨集中在帝王将相的政治交锋里,缺乏对当时日常生活的关注。《生活在宋朝》把聚焦点还原在宋代的日常生活与世俗伦理之中,去除了枯燥无味的宏大叙事,以鲜活生动的细节照亮宋人的柴米油盐乃至喜庆佳节,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此种写法,既要有史实,又要顾及阅读效果,取舍之间,极见作者的功底。

  《生活在宋朝》读后感(九):很现代的宋朝

  作者说自己为什么粉宋朝,他说“不是粉宋朝这个王朝,而是粉宋王朝表现出来的文明成就。”“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马伯庸在序言里说如果穿越回古代,他希望回到宋朝,因为宋代和现代还算比较像。书中,作者提供给我的视角,的确就是展现了一个很现代的宋朝,这也是我很喜欢宋朝的原因。以前隐隐觉得自己莫名喜欢这个时代,但是这本书才正真以现代的视角帮我解读了我喜欢的那个宋朝。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做梦回到过去的话,自己也一定是个小人物。大概没那么好的运气去认识王侯将相,也没那么高超的智慧去轰轰烈烈。但是,如果我能回到了宋朝,应该可以去看看那会的社会生活,体验一把那个时代生活的样子?看吴钩的这本书,就像经过了一场旅行,只是这场旅行不是空间上,而是时间上的。不走官方提供的路、不走小说家提供的路、走一走一个用现代眼光对这个时代予以观察的人所提供的路。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自己想要和喜欢看的风景,更新了对时空之中某一点新的认识。下面这些是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和阅读感受

  作者讲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举了三个数据,一个是宋朝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20%,南宋时达到22.4%,宋朝的非农业税比例接近85%。作者没有提供数据来源,我从感官上还是相信这个数字的。细细想来,的确城市人口越多,城市经济越发达,农业税占比的确会降低。但是,2006年我们才废除农业税,我曾经以为只有现代社会通过制度设计才有可能取消农业税。但是,细想一下这段逻辑却是,农业税也可以在城市经济发达的条件下,自然而然地下降,甚至取消。生活在宋朝光是这点经济上的发达,就让我惊喜。

  宋代的休假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视角。标题叫做“宋人也有‘黄金周’”!我搜了一下作者信息,吴钩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我就忍不住要揣度一下,作者曾经在媒体策划黄金周的报道时候的情形了,他会不会当时也有过这样的想法:黄金周只在现代有吗?以前有吗?或许这个版块可以讲讲历史上的黄金周,于是发现了宋朝可爱的休假制度。或者在搜集宋朝材料的时候,见到宋朝居然有: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这五个节日都放七天假,于是想到我们才两个黄金周,你们宋人居然放五个!想到这里还真有点忍俊不禁。

  文中有一段描写了宋人的元宵节狂欢,看了我觉得有点软广的效果了,让我十分遗憾自己没有生活在宋代,如果真的能穿越必然要是个元宵节啊!您瞧作者是这么写的:“元宵放花灯……开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饰以鲜花、彩旗、锦帛,挂着布画,‘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这些灯之中有一种叫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还有一种名为“大屏”的巨型灯,“灌水转机,百物活动”,用水力驱动的。想想,这些好看的灯如今哪里看得到?现在的元宵节,或许公园里那些装饰得五颜六色的灯也能带来一丝节日氛围,但是那些塑料包裹的、形状各异的、不洋不土的LED元宵灯,会有鲜花、彩旗、画布装饰那么灵动吗?更别说精巧的走马灯,用水力驱动的巨型“大屏”,只能心羡慕之,不能得见了。而作者还描述了在大街上就能够看到的表演“从岁前开始,汴京御街两廊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猜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想到马上就要春节,现代生活的大街只为汽车的奔跑提供场地,或者偶尔办个马拉松,从来没想过有这些生动的娱乐节目出现在大街上是什么样。当然,有了手机我们可以沉醉于虚拟的节日氛围,可是真的没有人越发想念一丝真实的节日气氛么?如果真有这样的表演在街头,你会不会愿意放下手机?会不会希望和朋友走上街头?哪怕独自一个人,会不会也想在热闹里,寻觅一份“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对了,宋代的私家园林也会在元宵张灯,并且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进来观赏。林苑主家还会向客人提供“奇茶异汤,随所随应”。这应该算是个开放式的Party吧?在营造节日氛围、提供节日游乐的项目方面,在宋代无论是官方、民间、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方式纵情在节日中。现代节日走向纯商业化,或许缺的就是大家为作乐所做的努力吧。

  在这一章中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作者写到:“《武林旧事》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看到没?人家的节日狂欢当然也是人挤人,也是很热闹,也会掉东西。不小心在那天穿越了不怕没钱吃饭和睡觉哦,有可以谋生的手段了!

  在饮食方面,作者的视角是个吃货,还是个舌尖粉。在《舌尖上的宋朝》这一章,在前面直接模仿舌尖的文案:“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度。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我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作者介绍了我很爱的“刷火锅、刺身、油条、汤圆”这些小吃的发明和流行都是在宋朝,更为丰富、可口的食物大多也在宋朝精致化。所以,呆在宋朝也可好好继续吃货的生活呢,说不定还更美妙!

  还有很多经济、法律、政治生活的描述,的确是作者所说的是一种很符合现代“文明”观念的方式,同时也稍微不同于现在,而这正为我们了解如今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历史视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