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摘抄

2021-05-03 01:4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摘抄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一):衣冠楚楚,拥抱芬芳的肉体

  《我们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二):孤独的梦想家

  当生命充满了停滞和倦怠,当力量正在消失,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带着内心的狂野和激情来到塔西提,开始了一次生命之旅。我猜测在塔西提岛的创作和书写,恐怕是他失败生命中唯一可掌握的幸福了。

  他那么执著地奔向艺术的方向,不是为了功成名就,也不想要拯救谁的灵魂,而仅仅因为那是他真正在乎的事。他想要那么做,他必须那么做,他只能那么做,仅此而已。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作品,而在于他对自己诚实,对梦想勇敢。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三):有一种原生,叫高更

  #2017 第十本书#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破解高更之美》 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天才相遇的另一场天才之遇,就是梵高和高更。与梵高的激情不同,高更是一种深沉的冷静。我理解的高更是一个带着童年印象的浪子,他的美学起点从土地,人民,历史,传统出发。他震撼于真正的土著文化,那个被殖民主义破坏前的,童年印象里的原有价值,信仰生活,美学价值。 所以会发现,我们谈论的高更是1891年以后的高更,是抛去一切离开欧洲去塔希提的高更,是真正的高更。移动视点,光线,笔触……高更不只是在思考自己艺术,也在画布上重新建构人类对永恒的信仰。正如以高更为原型,毛姆的小说以及被拍成的电影:人人都只注意地上的便士,他却看到天上的月亮。我喜欢梵高的激情和自我,我尊敬高更对童年生命的疯狂追求。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四):伊甸园里孤独的高更

  谈到高更,人们总是把他和梵高放在一起讨论。电影《至爱梵高》里也专门描述了高更和梵高的故事。而与梵高的故事之后,高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从现代的文明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岛塔希提上,和毛利人一起生活。绘画的主题为之一变,呈现出原始之美。 作品对色块的运用的运用别具一格,兼具东方和西方的特点,被称为“景泰蓝”。

  在塔希提的生活,使高更作品中似乎描述的是“伊甸园“的场景,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直接呼应了这个主题。伊甸园背后是深深的孤独。高更在最后一封书信里宣告“大多数人无法认同孤独,但是,你要足够强,才能承当孤独,才能特立独行”。

  孤独的高更和孤独的梵高产生了强烈的吸引,但一个抬头仰望星空,一个低头活在伊甸园,也许这样才导致了两个人的分歧吧。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五):艺术之诞生

  选择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蒋勋,之前读他的《蒋勋说红楼梦》,实在是受益匪浅,所以这次看到这本《蒋勋 破解高更之美》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把它带回家,而事实证明,这本书实在没有让我失望。

  这本书是函装的,函封上就是高更的一幅画,题目却是白色,看上去十分赏心悦目。拿掉函套之后,里面是纯黑加纯白色的封面,跟外面的函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觉素净。接着翻开,里面有书页三倍大的画,这让我非常吃惊!不仅如此,书页的纸张摸上去非常有质感非常棒!在我正式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它。

  继续往下翻,便是正文开始了。虽然以前就看过蒋勋的文字,心里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期望值并没有降低。这种插图加文字的形式,让读者一目了然,在阅读时心情也非常愉悦。更何况加上了蒋勋清明简洁讲解,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深深的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并且在美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六):月亮背后的阴翳

  高更的出走并不是偶然,不是脑门一热开始的华丽冒险。高更的外祖母和父亲都是革命家,打破常规的思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他的童年在秘鲁度过,南美风情藏在他懵懂的记忆中。他的第一份职业是成为一名海员,在大海的怀抱中见识和成长。童年对海洋的记忆最终将他引向南太平洋的大溪地。

  高更母亲去世前,委托一位朋友帮助高更,培养他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他娶了门当户对的妻子,生下了五个孩子。我相信,高更在这十年中依然是快乐的,这和他的出走并不冲突。正是有钱有闲,才为他接触艺术创造提供了契机;正是因为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才会想要更多的生命体验。

  背弃家庭的高更真的这么超脱吗?在大溪地的高更一直和家里保持通信,得知儿子骨折,变寄回画作变卖治疗。当得知12岁的女儿去世时,晚年的高更思绪万千,创造了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月亮与六便士,将高更的出走美化为单一维度的白月光。和多个十三岁的姑娘保持关系,也是白月光吗?离开人类文明,走向荒野,但依然走不出人类价值体系的评价。

  高更是一个复杂的人,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七):神秘、叛逆、充满争议的高更

  高更神秘、叛逆、充满争议,他代表着十九世纪末反欧洲文明、反白种人、反中产阶级、反殖民主义、反基督教优越感的原始美学。

  他是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他抛下了苍白矫情的欧洲文明,逃离塔希提岛,在原始的起点,寻找荒蛮中的奢华。

  高更使原始、神秘的符咒、命运、窥探……交错成不可解的画面。在其代表作《亡灵窥探》中,他不断强调“神秘”,用各种符号、手势、色彩、象征物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丰富的谜语般的梦境,指给我们缤纷的细节,却从不揭示谜语答案。

  高更使风景画离开了自然写实,变成一种心灵里的意象,仿佛梦境。著名诗人魏尔伦、马拉美似乎更能从诗的意象上进入高更神秘而充满象征的世界。高更使西方绘画在前期印象派时期被去除的“文学性”、“诗意性”、“隐喻性”重新回到视觉美术中。

  《布道后的幻像》(第二张)是高更美学的关键作品,脱离了印象派的“写实”,也脱离了欧洲学院主流美术的“写实”,把西方主流绘画带向心灵与象征的世界。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都深受他的启发。他打开了欧洲绘画新美学的许多扇窗户,借此建立他个人的风格以及在整个艺术史上的影响地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往哪里去》(最后一张),高更在生命最低潮的最后几年完成了这幅三米多长的巨大的史诗性作品,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提出人类共同疑惑的问题,却没有答案。

  “要坚强,够坚持,才能承担孤独,才能特立独行”,高更在其临终最后一封书信中如是宣告。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八):毛姆名作《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高更

  在毛姆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菲利普在巴黎波西米亚社区跟几个学绘画的朋友交谈时,听朋友提到过一个古怪的画家:

  “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曾经是个brasseurd'affaires,我猜你们英语里叫‘证券经纪人’。他有老婆和孩子。他把一切都抛弃了额,只想当画家。他离家出走,在布列塔尼住下来了,开始画画儿。他没有钱,差点饿死。”

  “那他的老婆孩子怎么样了?”菲利普问。

  “哼,他把他们遗弃了。他离开了他们,让他们自谋生计。他对老婆孩子的行为像个十足的无赖;他的行为一直都像十足的无赖;对待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有时他只是靠朋友们的善心而免于挨饿——他的态度简直太恶劣了。可他碰巧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毛姆在书中还是假“我”之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总有一个时刻,你要面对这个巨大的问题,做出选择,然后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这样回答——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享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糟蹋生活吗?

  当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年赚得上万英镑,娶个漂亮妻子,这就是成功吗?

  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要对社会尽到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九):高更

  蒋勋评高更

  通过高更的生平,尤其是辞去银行工作去塔希提的经历,虽然回答了为什么画作有那么强烈的颜色。这与梵高的浓烈不同。

  文中提到毕沙罗,高更早期作品明显受其影响。最近看到一幅毕沙罗的绘画,描绘法国农村后院的场景,红砖小楼,干草堆等很像苏北农村,而这种小镇自然图景似乎又根高更的出逃有关联。

  文中有大量高更的心理描写,虽然我无法确定是否真是高更的心理,并且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有疑问,随着深入阅读,这种怀疑消失并且为理解高更的画作带来了非常可信的诠释。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读后感(十):永恒追求自由的灵魂

  知道蒋勋,是因为读他解读红楼的作品。解读红楼的书很多,大家如周汝昌,秦派如刘心武,蒋勋的角度别出新裁,从作画的材料,如纸张、颜料、做工等,告诉我们当时贾家的繁华,普通人对艺术愚钝如我,是没法知道那点点作画的材料就可抵上当时怎样人家的家用花销,专业的蒋勋告诉我们,从细节窥生活质素。

  这次,读他的《破解高更之美》也是一种新的体验,有心理学的感觉,从高更幼小的童年,他未曾谋面血缘至亲,破解他为何在事业顺遂,家庭和睦,儿女绕膝,夫妻恩爱的情况下,将爱好转为终身从事的职业,并最终离开家庭和祖国,追寻童年的向往,最终在塔希提终老。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的好处,就是对一个没有艺术基础的人,可以通过该书,了解高更的作品、高更的生平。

  蒋勋先一幅幅摆放高更成熟时期的画作,讲解画的内容,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普通读者可能忽视的画中人物的眼神,动作,背景人物,一幅幅画看过来,读者对高更的艺术作品、时代、整体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和视觉印象。

  接着,蒋勋再介绍高更的生平,他的幼年经历,他的家族,他的妻子,他的教育背景,他的职业。说来有趣,我们现在说到艺术,如钢琴、美术等,都是要从娃娃抓起,可大师如高更却不同,他的学习背景压根跟画画差之千里,他的本职工作是搞金融,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个充满铜臭的职业。

  开始画画只是他的爱好,早期作品跟后期作品也截然不同,风格清新、自然,受朋友影响较大。如果巴黎股票交易市场不发生不变化,画画也许是他一生的爱好,画孩子、屋子、妻子,获取高收入,成为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一员,富裕而悠然。但生活的美妙在于许多可能。高更的工作发生变化,与妻子到哥本哈根投奔亲戚,在那里估计受了不少鸟气。他体内那来自幼年的灵魂战胜了多年受欧洲教育的精神,成为主导,将高更带到出生地,那片当时比较原始、纯粹的土地。

  在那里,高更处于社会阶层的上游,没有太多生活压力,画风也随之一变,更加粗狂,淳朴,反应的内容也多是塔希提当地的人群,于是如鱼得水,在彼邦终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