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0字

2021-05-04 02:49: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0字

  《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由约瑟夫·卡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一):烂书

  书中有大量对白,很多突兀的对白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而且作者喜欢用“他”,你根本不知道那个“他”指代的是谁。

  另外,人物背景几乎没交代,看完之后还是弄不明白各个人物的背景、动机,里昂为什么冒险救齐亚奴?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二):台版的引进版

  译者还是李建兴,希望有些低级错误可以改进!这个封面也是醉了!台版的封面好看,和人文版的《德国好人》相映成趣!

  至于情节,不多说了!卡侬的一贯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卡侬的作品,仍以《德国好人》为优,虽然也拍成了电影,但反响却不如《朗读者》,其实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以及战后德国“直面历史”的社会思潮,《好人》都前者更深刻,也更吸引人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三):激情与速度 爱情与逃亡

  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小说,因为实在不忍心放下,想看看里昂到底会有怎样的经历与结局。

  “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始开花,整个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你可以回来看看。”

  在残酷与紧迫的情势之下,依然有着男女主人公浪漫温暖的爱情。爱情,对于那时的里昂来说,可能是奢侈的,也是危险的。但是爱情就是那么发生了,谁也无法阻挡。

  看到里昂身边的至亲一个个倒下,被他的伤心,恐惧,焦虑所影响。而这时他和女主的爱情也出现了,像荆棘中的玫瑰,在困境中愈发娇艳动人。心惊胆战的我们为里昂担忧,也希望他的爱情能有个结果。

  虽然小说中的战争,犯罪,枪击,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是正是这种遥远,让我们更能在小说情节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理解。

  当然也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水平,这种紧迫的情绪一直延续在文字中。文章始终是以一种紧凑的节奏前进。

  就如作者所说,从一九四五年以来伊斯坦布尔改变了很多,市区现在蔓延过了山丘,以容纳估计增加的一千一百万人口。

  旧缆车线被废弃了,传奇的公园饭店被拆除改建成停车场。罗伯特学院现在成了博斯普鲁斯大学,街道名称也变了。昔日的佩拉街已经变成独立大道,里昂住过的阿亚怕沙路,现在成了伊斯梅伊诺努大道。

  一切都改变,可作者的小说却成了永恒,读者的记忆也成了无法动摇的存在。

  面对着危险,欺骗,背叛,疼痛,里昂一直在向往着美好与平静。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可贵也是本能的品质。面对困境的选择有许多,我们最应该永远记住的是,要活下去。

  活着,就可以改变。面对的困境总有一天会被你打败,当然也可能是困境将你打败。所以,始终以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被环境所干扰或者污染,真实的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四):在寻求真相的逃亡路上实现救赎

  初识约瑟夫•卡侬是缘于《德国好人》,当掩卷后为杰克的无果而终的爱情忧伤时,不禁会想作者下一部作品又会是什么?

  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是卡侬作品的第二部引进版。依然是剑拔弩张的东西方冷战前沿,依然是犬牙交错的谍战交锋,也依然是命运悲凄的犹太人,依然有一个美丽,但背后有故事的女主角。虽然风格依旧,但故事确每每精彩(换言之,卡侬的8部作品中,除了最早的《Los Alamou》和《Stardust》中故事的场景是在美国本土之外,其他都是是在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每个故事中都围绕着犹太人的战时行为而展开。

  故事的精彩不容细说,一个孤身间谍,被利用、被伤害、被背叛,被追杀,被拯救,被爱情所感动。所有谍战惊险小说所需要的要素全具备,为了真相、为了生存,他们选择相互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忠心耿耿的爱!使命与职责、人性与爱情,真相与救赎是卡侬笔下永恒的主题,这也正是卡侬作品与其他描写谍战或犹太人悲惨命运故事的不同。每一个值得同情的犹太人,都是有故事的,或许都有他们自己或爱他们的人所无所直面的故事。

  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这是卡侬笔下每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总会令人心有不甘或扼腕痛惜之感,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能什么呢?或许什么都不能吧?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此书英文版封面和美国亚马逊的推荐语总是将卡侬与勒卡雷作比较,想来或许是二者作品的开篇总是那些阴冷的场景有关吧,但要论人性的复杂,卡侬更胜一筹。

  篇末一句“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花”,给读者留下了希望,而作者今年最新作品《Leaving Berlin》中的那句“But where do we draw the lines of our moral boundaries”却让我们掩卷深思。

  期待卡侬的更多作品能引进来!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五):书中的对白是我最欣赏的

  不用剧透,《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就是一场大逃亡。故事时间发生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那是一段非常时期,曾经的各国混乱战争接近尾声,该结束的要结束的,该走的要走了。各国的情报人员都面临转移回国的问题。所以,《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涉及情报间谍、涉及家与国、爱与 背叛、诡计与阴谋、人性和救赎的大场面小说故事。

  书中的对白写得很棒,难能可贵的是,表面的轻松对白,背后却是紧张神秘的情报人员逃亡回国的历险故事。你看着各种角色们在对话,说着他们之间的事情,其实安排的却是那样一场大战斗呢。里昂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带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去。他不知道这位神秘人物的来头,他甚至不知道亚雷榭的身份,但是他们却默契的合作。气氛很紧张,因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终于等到要明天就离开了,却又被通知说,还需要再等一天。再拖住一天,时间就是一场战斗,时间又证明着一切,最难承受的是,过程和结果。

  里昂根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他试图查询的过程中,还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

  卡侬的一贯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他奋力打造的,是爱之城,也是离之始。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我最最喜欢作者安排的对白,这对白中透露着丰富的信息,却不紧不慢,让无比紧张的气氛,就在那样轻松的话语中,不露痕迹的充盈每一个读者的心。好过瘾。

  结局是悲惨的。令人深思。大逃亡变成了大逃杀,真爱的背后,奏响的是“悲伤的序曲”。人性有时候承受不了考验哦,所以不要考验我。我们总是在人生中,无法明确的面对许多真实的考验。一念之间,选择会大不相同。而结局,却总得承受。

  我看很多情报故事。中国的领军人物是麦家。《风声》〈风语〉我都看过的,但是他和卡侬的风格不一样,甚至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都写得很棒。我只所以更喜欢麦家,也许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我先读的他。卡侬真的很棒,作品很大,思想更多。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六):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

  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

  通过网络检索,我发现该书作者[美] 约瑟夫•卡农,他是现象级全球畅销小说,关于命运之诡谲,人性之高贵。爱伦坡奖得主约瑟夫•卡农力作。集惊险、谍战、和爱情于一体。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它是一部集惊险、间谍、秘密和爱情于一身的绝妙小说。令三十国读者泪下恸绝的人性救赎!

  那离我们很远的二战又一次回到我们的身边,好像战火纷飞的岁月又一次逆袭而来。本书为作者约瑟夫•卡农新作,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情报人员为了拯救一个人,却遭到了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故事惊险、暴烈,缱绻难忘,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意料之外的爱恋同时在伊斯特坦布尔上演。这本书情节非常曲折,扣人心悬,让人有很强的求知欲,探索的欲望。的确耐人反思、深度。

  本书以二战为大背景,讲述了情报员里昂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被人利用,他身边的人因为他受到伤害,他也陷入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圈中。在他流亡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遭受意想不到的背叛,他的人生陷入黑暗之中,抱着对明天的最后一丝希望和爱,他坚守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完成了自我的人性救赎!爱情、善意、背叛交织在一起了。而整个故事来说,一点儿也不显得杂乱,而非常符合逻辑、符合现实生活的再现,昨日重现,真得惟妙惟肖,相得益彰。

  对具体的故事细节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对里昂来说,这是他的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的炼狱,也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救赎……为了斗争、生存,他们选择相互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忠心耿耿的爱!

  综合来看,本书非常严谨,故事总是那么跌宕,充满了人间真情,没有虚伪做作之嫌。一切竟然如此真实,这是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一本真实的历史书,一本绝美的二战回忆录,的确让人深思。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让人伤痛的,的确如此,而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故事却是那么难忘!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七):坚持信仰做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没有阅读过作者约瑟夫、卡农任何书籍,阅读完卡农这本书,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水平是如此令人深刻。不由得不想继续想阅读更多作者的书籍。书中更是用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和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的点评和赞扬来呈现了本书的出奇和可读性。以及对作者的高度肯定和盛赞。当你阅读完整本书,绝对会对这样的点评相当认可,并且认为点评十分妥当。

  一开篇便以最后一次任务的情节,带人进入到一个诡异的社会时代背景。随着里昂一步步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却也一步步踏入伊斯坦布尔的逃亡之路。在这逃亡的路上,倍受三国围剿,身边的人都受到牵连,接连惨遭杀害。故事情节不断惊奇呈现,也有章可循地讲述了整个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惊险、悬疑、秘密交接,更在逃亡中收获一段意外的爱情。随着爱情的接入,背后的隐藏的秘密,整个故事更是令人无法抗拒,不断不继续深入下去,直到看完最后一页。

  令我称赞,惊叹不己的是,看完却久久难以释怀。里昂在这场自我的人性救赎上,经历了种种困境,面对各种诡计,残酷,背叛,还有无时不在的逃亡,依旧坚强地应对一切,依旧坚守做自己。故事的结果令人感慨,更多的是发人深思。在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不同困境,有多少人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人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被社会的现实,人生的艰难所影响,始终做自己,坚强面对一切。

  信任与背叛,爱与失去,人性与救赎!人生就是这样,给予我们的,很多都是坏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到保持中间平衡。很多事情更是没有办法重来,做了就做了,错就是错了,一味地执着,也只是在无限循环,也只是在作无谓挣扎。只要心中有爱,有信仰,人性的光辉就永不落幕。

  书中采用相关的历史事件,虚构的人物,侧面的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土耳其的动荡。战争总是残酷无比的。在战争下的伊斯坦布尔,犹太人经历着什么样的人性的迫害,给伊斯坦布尔带来了怎样的忧伤。有些历史是无法篡改,更无法磨灭。有些人性是无比残忍,更难以原谅。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八):夹缝中的爱

  我并不是很喜爱这种封面颜色暗沉的书,好像一片死气沉沉的大地连着天边低垂的晚霞,仿佛一切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让人叹息不得。

  但是我终究选择了这本书。

  因为书上说:“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

  就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对紫霞,放下金箍棒就没办法保护她,拿起金箍棒却又没办法拥抱她,爱与不爱之间,来回千万遍,可总也要有一个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面临着失去,与其说是选择,倒不如说是与命运、与时间的一场交易,人生最无奈最痛苦大概也就莫过于此了吧。

  不得不说,此书的对白是一大亮点。我刚刚开始阅读不久,就在书的第三页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想要摘抄在精致美丽的本子上的句子:小心别喜欢上这档事。一旦开始喜欢——那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它变成习惯就会像烟一样,只是喜欢它的味道。

  除了类似这种较为通透的句子,此书的对白还极大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虽然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很简短,但是谍战所带给人的特有的紧张和烧脑却体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我智商不够?总觉得情节令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万花筒,此起彼伏又连绵不断。)

  就如同《科克斯书评》中说的:“凭着像枪随时走火的对话与超时空的怀旧,本书可被列为经典小说之一。”

  又像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所说:“无比惊险。约瑟夫•卡农具备独特而杰出的天赋:他巧妙的结合悬疑和史实,包装着核心是一步纯粹的人性戏剧的故事。这不是天赋,简直是魔法!”

  我也这样认为。

  一部小说,不管是何种题材,言情武侠或者侦探谍战,要反映的不过是人性。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同选择,或者平日里的举止言行,都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写好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活灵活现而又合理的人,已经是难之又难,何况是把小说中的每个人都能描写的如此呢?但凡是能够处理好这一点的,无论是作品或者是作者,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星。在这方面,曹雪芹可谓是大家中的大家,而我私自以为,约瑟夫•卡农就颇有曹雪芹的风范,虽然时代背景不同,题材更是差得很远,但是在人物的描写和处理上,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怎么说,虽然是凭着一时冲动拿到了这本书,但是好在,它并没有让我失望。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九):人性是矛盾的双面体

  文|慕卿月

  《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适合一口气读完的书籍,故事内容很精彩。每一次人物对话,都描写的分明、细致,让人饶有趣味,又不失紧张感。每一个人角色都非常饱满,作者笔下的里昂,更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你无法从书中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人性都是有两面的,也许在这个角度上看,这是错的,但在另一方面,似乎这又是对的。

  故事中的所有开端,都由一个逃犯亚雷榭开始的。里昂莫名的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里,汤米又在接亚雷榭的当天中枪而死。所有的事情都被铺上一层迷雾,里昂被要求接替汤米的工作,并要查出杀汤米的凶手。刚开始读到里昂这个人物,会不自觉的把他代入一个怕麻烦、不想惹事的角色中,可他却毅然接受了这个岗位的工作。并且一直隐瞒了亚雷榭的事情。

  最触动人心的一幕,要数最后亚雷榭中枪的那一刻。亚雷榭请求里昂杀了他,他不想死在别人手里。到最后,亚雷榭还是相信里昂的,可里昂却出卖他,没有真正的帮助他逃亡。

  “你动手吧!不要他们杀我。”

  “是时候了。”

  “朋友,不要他们杀我。”

  ……

  对于里昂这个角色,我无法猜透他的心思。很多时候,很多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一开始他就没有接受这个任务,如果一开始他就没有保护亚雷榭的心,如果一开始他就不接替汤米的工作……可是,他总是一边反对着,一边又选择接受。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面,无可奈何的一面。我们总是被生活逼成另一个模样,随大流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附和变成生活中的一把交流利器。

  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和里昂没有太大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你无法理解一个人上一秒是这样想的,下一秒又变了样。这变脸堪比翻书的速度。也许作者除了反应当时背景的一个黑暗,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性。没有对错的人性。

  读完这本书,除了内容上的精彩,我还读到了一股深深的无奈感。故事的最后部分,里昂的两面人性的描写,深深的刺痛了我。生活中的我们,不常处于两难选择的地步吗?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接受。

  一次逃亡,彻底的揭开了人性的矛盾。我想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了。

  :作品均为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十):逃离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逃亡》,在二战那个特殊时期,中立国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上演了一场惊心大逃亡。约瑟夫•卡农,用惊险刺激的文字,为我们呈现这场逃亡之旅,途中有美国情报员里昂与三方势力的斗智斗勇,有邂逅的爱情,各种交织上演,精彩又刺激。

  里昂,美国情报员,帮助美国大使馆员汤米接收一名“神秘”人员,之所以神秘,这名即将被保护送到美国的人,里昂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来历,就在对接成功的时候,突然遭到枪击。直到第二天里昂才知道,袭击的人正是要他去做这件事的人——汤米。从此,各种谜团围绕,警署要里昂接替汤米的位子,汤米曾经的手册需要密码才能破解,美国使馆内部有叛徒等等,在里昂带着亚雷榭逃离伊斯坦布尔的路上,真相显现,道德与正义交锋。

  故事在大量对话中展开。书中的对话看起来可能多而杂,没有头绪,但通篇连起来 会发现,很多情节的推动就在对话的安排下推进,很多疑惑也在对话中有了答案。比如神秘人亚雷榭的身份,里昂最初一无所知,和里昂同时参与对接活动的亚海却认输来了,神秘人是俄国人,参加过铁卫军,甚至是屠杀几十万犹太人的帮手之一!亚雷榭的身份昭然若揭,里昂也在救与不救之间犹豫徘徊。

  《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部集惊险。间谍和爱情于一体的绝妙小说,里昂在逃离的路上,经受美国、苏联、土耳其三方的包围猎杀,在流亡的途中,经历一段刻骨难忘的爱情,遭受不可想象的背叛。里昂也是一个拥有自己信仰的人,不然他不会成为亚雷榭唯一的朋友,不会受他所托终结亚雷榭生命,不让他落入苏联人之手。

  一场没有明天的逃亡,人性与道德的挣扎,爱情与情义的选择,这是里昂的“绝爱之城”,也是他流离失所的开始,不管明天会如何,在路上,有信仰,“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花”,未来是有希望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