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篇

2018-05-23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10篇

  《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由约瑟夫·卡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一):伊斯坦布尔夜幕上的星辉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谍报惊悚小说作家约瑟夫•卡农,他的前座《柏林迷宫》已于2006年被翻拍为好莱坞电影,本书是他的最新力作,曾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第一。

  说到谍战题材的小说,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麦家的《风声》,弗•福赛斯的《间谍课》系列,他们的小说以情节扑朔迷离气氛紧张逼仄著称,再兼之缜密的逻辑和谍报手段展示,往往令人惊叹不已。然而本书则是另一种风格——动作迅速思路敏捷紧凑又充满阴险诡异的气氛,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

  本书讲述的是二战即将结束,潜伏在伊斯坦布尔的探员里昂正准备进行最后一次任务。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任务尚未开始,他身边的人接连被杀害,他自己也陷入美、苏和土耳其三方政府的围剿。里昂只得携带着秘密文件关键情报,在豪华饭店酒吧咖啡厅隐蔽巷弄间流窜。他试图查寻事情真相,却陷入一场意想不到爱恋。而这场爱情的背后,不仅是一个惊天秘密,还是一首“悲伤的序曲”。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伯恩”系列电影,电影中的伯恩以一个失忆特工身份,在追寻自己身世过程中,不断遭到暗杀,知道最终解开重重谜团,寻回自己。波尔系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辗转欧洲各国以摆脱追杀和反击的部分,这过程既描绘出了欧洲各国美丽人文风貌,又烘托故事紧张明快的气氛。本书的前半部分就如同伯尔尼系列一样主人公里昂不得不在土耳其的各处逃亡。书中用细腻的笔法充分的绘制出伊斯坦布尔及土耳其的美丽风情——古鄂图曼市集、卡巴塔斯与芬迪克里的清真寺、博斯普鲁斯海峡、女儿塔及托普卡皮皇宫的碧绿公园(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中也有对这座城市刻画,看来那里真的很美啊,有机会也要去一睹其风采)。这一部分节奏开篇缓慢逐渐加速到目不暇接,由初始的不明就里、昏昏欲睡手不释卷一目十行。真如同美国动作片中的情节展开——男主人公在电影开场时还生活平静幸福,然而随着一场风暴的降临,被人陷害的主人公安逸的生活被埋葬,自己背负上所有的痛苦屈辱孤独的踏上寻找真相的坎坷之路。完全的美式英雄主义风格、真男人形象。英雄总是少不了美人相伴,在书的后半部分,硬汉里昂邂逅了一段不期而至的爱情,让读者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下。然而其实这只是巨浪来临前的平静,随之而来的真相又让读者战栗不止。

  正如书封上所揭示的那样,全书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家与国、爱与失去人性救赎的故事。听起来似乎很壮阔,但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如同之前所讲的,浓浓的美国英雄大片的味道,无论是故事的展开方式人物安排,以及节奏的把握对话设计(这书里面的对话真的好多啊,80%有没有,要是一行一段的写,真以为再看电影剧本,全是台词啊),简直就像是为好莱坞量身打造一般。所以热衷此类影片及谍报题材书迷一定不要错过次数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二):书中的对白是我最欣赏

  不用剧透,《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就是一场大逃亡。故事时间发生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那是一段非常时期曾经的各国混乱战争接近尾声,该结束的要结束的,该走的要走了。各国的情报人员都面临转移回国的问题。所以,《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涉及情报间谍、涉及家与国、爱与 背叛、诡计与阴谋、人性和救赎的大场面小说故事。

  书中的对白写得很棒,难能可贵的是,表面轻松对白,背后却是紧张神秘的情报人员逃亡回国的历险故事。你看着各种角色们在对话,说着他们之间的事情,其实安排的却是那样一场大战斗呢。里昂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带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去。他不知道这位神秘人物的来头,他甚至不知道亚雷榭的身份,但是他们却默契合作。气氛很紧张,因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终于等到要明天就离开了,却又被通知说,还需要再等一天。再拖住一天,时间就是一场战斗,时间又证明着一切,最难承受的是,过程和结果

  里昂根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他试图查询的过程中,还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

  卡侬的一贯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他奋力打造的,是爱之城,也是离之始。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我最最喜欢作者安排的对白,这对白中透露着丰富信息,却不紧不慢,让无比紧张的气氛,就在那样轻松的话语中,不露痕迹的充盈每一个读者的心。好过瘾

  结局是悲惨的。令人深思。大逃亡变成了大逃杀,真爱的背后,奏响的是“悲伤的序曲”。人性有时候受不了考验哦,所以不要考验我。我们总是在人生中,无法明确的面对许多真实的考验。一念之间,选择会大不相同。而结局,却总得承受。

  我看很多情报故事。中国的领军人物是麦家。《风声》〈风语〉我都看过的,但是他和卡侬的风格不一样,甚至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都写得很棒。我只所以更喜欢麦家,也许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我先读的他。卡侬真的很棒,作品很大,思想更多。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三):坚持信仰做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没有阅读过作者约瑟夫、卡农任何书籍,阅读完卡农这本书,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水平是如此令人深刻。不由得不想继续想阅读更多作者的书籍。书中更是用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和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的点评和赞扬来呈现了本书的出奇和可读性。以及对作者的高度肯定和盛赞。当你阅读完整本书,绝对会对这样的点评相当认可,并且认为点评十分妥当

  一开篇便以最后一次任务的情节,带人进入到一个诡异的社会时代背景。随着里昂一步步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却也一步步踏入伊斯坦布尔的逃亡之路。在这逃亡的路上,倍受三国围剿,身边的人都受到牵连,接连惨遭杀害。故事情节不断惊奇呈现,也有章可循地讲述了整个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惊险悬疑、秘密交接,更在逃亡中收获一段意外的爱情。随着爱情的接入,背后的隐藏的秘密,整个故事更是令人无法抗拒,不断不继续深入下去,直到看完最后一页。

  令我称赞,惊叹不己的是,看完却久久难以释怀。里昂在这场自我的人性救赎上,经历了种种困境,面对各种诡计,残酷,背叛,还有无时不在的逃亡,依旧坚强应对一切,依旧坚守做自己。故事的结果令人感慨,更多的是发人深思。在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不同困境,有多少人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人生正确价值观,不被社会的现实,人生的艰难所影响,始终做自己,坚强面对一切。

  信任与背叛,爱与失去,人性与救赎!人生就是这样,给予我们的,很多都是坏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到保持中间平衡。很多事情更是没有办法重来,做了就做了,错就是错了,一味地执着,也只是在无限循环,也只是在作无谓挣扎。只要心中有爱,有信仰,人性的光辉就永不落幕。

  书中采用相关的历史事件虚构的人物,侧面的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土耳其的动荡。战争总是残酷无比的。在战争下的伊斯坦布尔,犹太人经历着什么样的人性的迫害,给伊斯坦布尔带来了怎样的忧伤。有些历史是无法篡改,更无法磨灭。有些人性是无比残忍,更难以原谅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四):夹缝中的爱

  我并不是很喜爱这种封面颜色暗沉的书,好像一片死气沉沉大地连着天边低垂的晚霞,仿佛一切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让人叹息不得。

  但是我终究选择了这本书。

  因为书上说:“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

  就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对紫霞,放下金箍棒就没办法保护她,拿起金箍棒却又没办法拥抱她,爱与不爱之间,来回千万遍,可总也要有一个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面临着失去,与其说是选择,倒不如说是与命运、与时间的一场交易,人生最无奈最痛苦大概也就莫过于此了吧。

  不得不说,此书的对白是一大亮点。我刚刚开始阅读不久,就在书的第三页发现自己喜欢的、想要摘抄在精致美丽的本子上的句子小心别喜欢上这档事。一旦开始喜欢——那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它变成习惯就会像烟一样,只是喜欢它的味道。

  除了类似这种较为通透的句子,此书的对白还极大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虽然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很简短,但是谍战所带给人的特有的紧张和烧脑却体现淋漓尽致(难道是我智商不够?总觉得情节令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万花筒,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就如同《科克斯书评》中说的:“凭着像枪随时走火的对话与超时空的怀旧,本书可被列为经典小说之一。”

  又像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所说:“无比惊险。约瑟夫•卡农具备独特杰出天赋:他巧妙结合悬疑和史实,包装核心是一步纯粹的人性戏剧的故事。这不是天赋,简直是魔法!”

  我也这样认为。

  一部小说,不管是何种题材,言情武侠或者侦探谍战,要反映的不过是人性。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同选择,或者平日里的举止言行,都可以反应个人性格。能够写好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活灵活现而又合理的人,已经是难之又难,何况是把小说中的每个人都能描写的如此呢?但凡是能够处理好这一点的,无论是作品或者是作者,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星。在这方面,曹雪芹可谓是大家中的大家,而我私自以为,约瑟夫•卡农就颇有曹雪芹的风范,虽然时代背景不同,题材更是差得很远,但是在人物的描写和处理上,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怎么说,虽然是凭着一时冲动拿到了这本书,但是好在,它并没有让我失望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五):扔掉枪,共享和平

  前一阵子,电视荧屏上被谍战剧挤爆,什么《暗算》、《于无声处》、《潜伏》、《锋刃》等等。国外的谍战剧也不少,美国的《美国谍梦》,韩国的《间谍明月》,日本的《华丽间谍》,英国的《菜鸟间谍》等等,或者诙谐,或者机智,总之让大众对这些深藏不露,机警过人的间谍门膜拜。当然之所以大家对这些谍战剧感兴趣,还是因为有小说跟着,或许是因为谍战剧太火了,所以我读过《暗算》、《于无声处》、《潜伏》等,国外谍战题材的书我还没有读过,不过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农帮我弥补上了这个空白

  约瑟夫•卡农著的《伊斯坦布尔逃亡》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二战时期情报人员的故事。读了这些关于谍战的作品,弄得我现在也神秘兮兮的,以前认为只有抗战期间才会有这些情报人员,现在看我是大错特错了,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抗战时期,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会有情报人员,而且现在国家开放程度高了,所谓的间谍门更是多重身份了,有一些人恐怕早早就埋伏在了你身边,他们表面上是你亲密邻居,喝酒的朋友,玩乐的伙伴,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执行任务的时候,一旦他们的谍战任务开启,他们很可能就是无所不能战士,让你大跌眼镜

  我的想象空间还是有的,别怪我,因为这样的书读得多了,自然怀疑一切,虽然我还不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我却真心佩服这样的人。还记得前几天读了一本书,写的是父母是无名英雄,就是说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称呼的情报人员,他们牺牲了,他们的孩子也走上了这条路,继承了父母的事业,将革命斗争到底的故事,读了之后很振奋人心,觉得一个国家的和平,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无怨无悔付出,他们舍弃了身躯还有爱情,他们是伟大的人。

  《伊斯坦布尔逃亡》讲述的是情报人员逃亡的故事,逃亡的路上有背叛,有杀戮,有诡计,有救赎。其实我一直想弄懂一件事,这些情报人员是怎样被训练成的。有些事情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不惜一切代价绝不是我们说说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就算你的价值观是多重性的,那么为了获得情报,就能做到抛开一切吗?甚至亲情,甚至友情,我想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可见这些情报人员一定是超凡脱俗的人,他们注定不是一般的人,所以他们才能危险为平安,他们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直到胜利大逃亡。不过这样的结局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会默默地死去,无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

  家与国,爱与失去,人性和救赎。这些对于情报人员来说就是人生,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为了斗争、生存,而不顾一切地前行。这本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这些人物对话,很容易走进情报人员,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里昂•鲍尔的世界,其实说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完成使命也好,为了活命也罢,如果人被逼到只有生死可以选择的时候,一定会激发出他所有的能量,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没有生存,还谈什么完成任务。所以说情报人员未必都是强悍的肌肉男,他们中大多都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刚毅的,是无比强大的。其实我心里钦佩这些无名英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即便是在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还会继续光亮下去,这就是对他们的真实人生。

  一本小说是否成功,除了故事情节的曲折,还有故事架构的新颖。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译者李建兴,我觉得他的翻译还是成功的,最起码我读起来很顺畅,没有陌生甚至很难理解的章节,这样就可以确保你在阅读时会投入进去。枪是扔不掉的暴力,只有扔掉枪,才会回归和平。但是从目前世界形势来看,这对一些国家还是很奢望的事,但愿有一天情报人员会下岗吧,期望那一天早些到来。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六):假如还有明天

  谈及间谍小说,在我心目中,约瑟夫·卡农绝对是堪比约翰•勒卡雷的存在。这位居住在纽约的小说家是能够在作品中勾勒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一个让人沉迷、向往或是恐惧的世界。

  《伊斯坦布尔逃亡》是 约瑟夫·卡农继《德国好人》之后,第二部引进国内的作品。就背景而言,将无形的杀场从德国转移到土耳其无疑是个好主意。战后德国是谍战理所当然的重要战场,除此之外,大概谁也不会意识到,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会和诡谲多变的谍战牵扯上关系吧?就算有,想象中也应该是卡萨布兰卡这样的地方。

  看过地图才明白,被黑海、地中海与爱琴海包围的土耳其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注定了土耳其是地缘政治游戏中无法忽视的所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原来执政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站错了队,导致战后土崩瓦解趋于没落。1923年才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面对列强显然也不够强大,于是在血腥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明智的选择了中立。战争结束之后,暗自庆幸躲过血光之灾的土耳其才发现,缘于紧挨苏联的地理位置,注定要成为冷战期间西方对抗苏联的重要战场。《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里昂,原本是烟草公司派驻土耳其的员工,他的犹太妻子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精神崩溃,了无牵挂的里昂随即成为美国政府的“编外”特工,执行一些打探消息之类的小任务。随着1945年战争结束,相关人员和机构陆续准备回国。里昂被其主管汤米要求执行最后一次任务:接受并安排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在一声枪响之后变的复杂起来,美国、苏联和土耳其三方都围绕着这次任务展开博弈,里昂与神秘人士转瞬之间沦为伊斯坦布尔街头的亡命之徒。

  小说的主角里昂不是007般身手敏捷、装备全面并且拥有强力支持的超级特工。在小说的世界里,就间谍这个职业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份属”编外“的里昂都无法让人满意,他甚至连可以指挥的下线都没有。然而,这个就是普通人的”间谍“却被卷入地缘政治的乱战,有血有肉的塑造,远比007打动人心

  里昂是真正”地下人“的代表。他的感情世界一团糟,深爱的妻子早已形同活死人,邂逅的情感在重压之下无法持续,通过买春去维持一个男人尊严也遭背叛。他曾经信任过自己的朋友和政府,经历过种种风波才发现无人可信。更为讽刺的是,最后他能依赖的,居然是自己的任务对象。利用、背叛、伤害如影随形,甜蜜与忠诚不复存在,地下世界当然是伸手不见五指,只是没曾想到,在风光旖旎的伊斯坦布尔城市背后,生存竟会如此艰难。他只能去适应环境、适应自己的角色,告诉所有人,真相固然重要,可是生存同样重要。他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类似侦探的手段去分析、寻找和躲避。从简单任务升级为对抗三方势力,上演一出大逃亡的剧本

  与里昂相呼应的,则是本该受保护的神秘人士亚雷榭,他是罗马利亚犹太人眼中的嗜血魔头,是美国政府左右为难的包袱,是苏联政府杀之后快的背叛者,也是里昂手中的烫手山芋。这个起初面目难辨的人在逃亡的日子里与里昂相知相识亦师亦友,通过他的存在,反映周遭世界的荒谬;也是通过他的存在,表达对真相的渴求;以及,所谓政治玩家的面目。约瑟夫·卡农就是善于利用这种对比打破非黑即白的沉闷格局。

  尽管街头巷尾的遭遇步步惊心,结局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相比人物设定与情节的曲折,真正让人沉迷的只有约瑟夫·卡农笔下独有的伤感氛围。当你看到一个业余特工为了良心与尊严在城市中逃亡,当你看到一个人为了探究人性而饱受摧残,较之生死更能打动人心的唯有情怀。故事翻到最后一页。你必须承认,身为一个普通人,里昂做的已经足够;身为作者,约瑟夫·卡农也刻画到位;身为读者,所能做的,就是在文字和想象中,期待里昂有个更好的结局。遗憾的是,在间谍的世界里,满身疮痍的他注定无法离开,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夹缝中的城市去期待明天,假如还有明天的话。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七):写实的间谍世界令人着迷

  间谍小说属推理小说的一个子类,爱看这两种小说的人会有一个有趣发现,虽然间谍小说也需推理,找出间谍或机密,但两者在核心意义上截然不同,甚至分道扬镳。推理小说讲究证据确凿,凶手是谁,动机为何,诡计怎么设计,一切清晰明了;而间谍小说却立足于含糊、混沌之上,反叛,立场动摇,身分认同冲突,情感矛盾,常建立在人性的复杂与脆弱、道德的模糊与两难之中,此乃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从某种角度看,更贴近人性与其弱点。

  间谍小说分两派,一是华丽浪漫的动作冒险派,伊恩•佛莱明笔下的救世英雄詹姆斯•邦德几乎只手撑起这一派;另一派是写实派,以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勒卡雷为代表,描写真实的间谍世界,是我偏爱。手头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属写实派,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的伊斯坦布尔,欧亚交会,谍影重重。美谍报惊悚小说家约瑟夫•卡农重现时代细节与气氛,填补二战结束后与冷战形成前那段空白时空。

  二战行将结束,谍报圈人马纷纷开始打包行李回国,派驻在伊斯坦布尔的美国烟草公司代表里昂选择留下,替同盟国做些地下工作。某次行动他接送一名“神秘”人员,接到后上线却意外死亡,而这位“神秘”人物引起了美国、苏联、土耳其当局的猎杀,死亡不断发生,最终甚至危及里昂自己的性命……

  写实派间谍小说很有趣,基本没有女作者,且作者本人几乎都曾经担任过外交官或从事过谍报活动,盖因间谍小说创建于真实场景之上,万难虚构。卡农却突破了限制,他虽然无参与间谍活动的经验,却能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如伊斯坦布尔海峡看似平静水面般诡谲的城市,充满耳语与秘密,卡农带我们穿梭于土耳其古老的市集、清真寺与代表昔日辉煌的老旧别墅,见证暗杀,背叛与外遇。卡农善于揣摩间谍的内心活动,心里的挣扎,道德的冲突,立场的转变正是这部间谍小说的精华,虽然不如格林或勒卡雷等大师能写到内心的最深处,但也表现的恰如其分,值得喝采。

  《纽约时报》曾把卡农视为格林与勒卡雷的接班人,还认为书“逼近了格林与勒卡雷的复杂与写实”。这让我读小说时很注意里面的“格林元素”,尤其是外遇这一段(格林也是个中高手),“间谍的背叛”与“外遇的背叛”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幽微,值得玩味。外遇与间谍小说最配,我甚至觉得间谍小说里一定要来一段外遇才有背叛的味道,方显背叛者的内心煎熬。《伊斯坦布尔逃亡》里描写外遇,描写情欲与忠诚就特别好,大有格林的味道。当年格林读勒卡雷的代表作《冷战谍魂》时说了一句“这是我读过最好的间谍小说”,令勒卡雷从此名满天下。如果大师在世,不知读了此书,又会如何评说?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八):黎明初升

  阿尔坦说:“你知道我们做这种事有多久了?帝国早在两百年前就该完蛋,甚至更早。从那时起,只有坏的选择。或许这对别人好,但对我们很糟糕。该借多少钱?该放弃多少土地?全是坏的选择,但我们活下来了。我们找到夹缝中的平衡点。”

  也许这是我唯一找到这本书中,来形容伊斯坦布尔逃亡最贴切的形容,或者说是理由。这本书值得看两遍,然而我却只能在稍微理解的基础上,只看了一遍。这无疑是本好书,但由于阅读这类书籍着实偏少,看起来会费点劲,也无法细节去解剖故事的精髓,但却一点不影响故事情节的惊险。

  史特劳雷斯提惨案、史楚玛号沉没事件、埃拉·赫许曼帮战争难民委员会拯救欧洲犹太人的英勇事迹,非法移民委员会的不懈努力都是历史记录的事件,都是这本书最真实的灵感背景来源。

  约瑟夫·卡农,塑造了一个叫里昂的人,从一个边缘情报人角度,为我们展开一副恢弘的二战场面。里昂开始为汤米工作,以他自己的帮忙方式对抗纳粹,直到他接到亚雷榭,不小心枪杀了汤米,一场伊斯坦布尔的逃亡开始了。当里昂知道是自己枪杀了汤米,他突然怀疑自己的死亡会有多容易。

  那句:我应该保护济亚努(亚雷榭)的安全的,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活着。

  “朋友。”他看着里昂,“不要他们杀我。”

  “快”亚雷榭又眨眼说。好可怕的许可!他移动瘫软又染血的手,摸里昂的手臂,眼神坚定,眼睛瞪大得让里昂以为他能看穿他背后、他的内心。“拜托!”他声音变微弱。

  是的,最后是里昂杀了他,只因为他信任他,愿意、也只希望死在他的手上。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里昂要保护一个杀犹太人的刽子手,故事看到最后也没能解答。

  一个曾经屠戮过他人性命的人,却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生命威胁阿尔坦,让他放行维托雷号,一船的犹太人。我为之感触,就犹如里昂说的那样:但是人命一定曾经对他很重要,在生命变这么廉价之前,在尸横遍野之前,他有过老婆、父母,现在却梦想去佛罗里达。

  我也终于能够理解封面上的那句话:这是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

  里昂在帮助亚雷榭逃亡中,遇见了凯,虽然他已经有了安娜,那个将永远躺在床上的睡美人,他们曾经有一段完美的恋情,凯对里昂说:她是你毕生挚爱,你在生命危急时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但我又被凯的优雅给震撼,她爱里昂,最后却选择了离开。她说:你知道的,或许这就足够了,尝过味道,趁早停止!她说:她会找到那个对她好的人。她没有选择在他昏迷时不告而别,而是在他清醒时,优雅的告别了里昂。

  倾诉起来,却比看时更难受,难以抑制的泪水,原来是后知后觉的醒悟和解读。当亚雷榭死了,当凯离开了,夹缝生存的世界,他只有打扰安娜,来迎接着故事的尾声。

  里昂躺在床上,寻找墙上时钟却发现它进入了安娜的永恒世界。在诊所所有时刻,没有日期,永远都跟先前一样,无限延续。他一直想到瓷砖清真寺的蓝色瓷砖,它们变成蓝色与灰色的样子,他怀疑他是否真的想到了凯。

  世界并不完美,你在为谁哀悼呢!当黎明初升,照亮了伊斯坦布尔的逃亡......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九):非寻常英雄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间谍小说,秉承美国畅销作家的精髓,本书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情节推进很快,各国各方各种势力轮番登场,每个人为了各自的诉求心怀鬼胎。

  本书发生的时间是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主人公里昂在伊斯坦布尔以商人名义做一些情报工作。他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回国等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一位常年躺在病房中的无意识的妻子。在一次任务中他接了一名叫亚雷榭的神秘人士,但无意射杀了人,安顿好亚雷榭后他试图调查清楚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身边的人又接二连三的离奇死去,里昂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逃亡中。

  在伊斯坦布尔,每个人都身处异乡,为着各自的国亦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忙碌奔波。人人都被战争打上了印记,有人偷渡犹太人发了战争财,有人受贿行贿,有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交换着情报和利益,有人经历了战争身体和心都伤横累累。唯独是里昂,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目的。他静静地守候着妻子,不痛不痒的干些不着边际的活儿。卷入这场未曾预料的风波之中,非他所愿却无可奈何。曲曲折折的情节过后,自然是阴谋的破败,英雄的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里昂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出于自卫射杀了朋友,他有一位卧床的妻子但仍与大使夫人擦出了火花,他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几乎一无所知的亚雷榭又在最后他的恳求之下杀死了他。里昂是个矛盾的人,他身上汇聚着战争的悲剧性,他有着自成体系的良知,但又不可避免的受人性的弱点所累。

  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描绘他与大使夫人的这一段露水情缘,他们似乎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吸引,但其实这何尝不是寂寥生活中的一个插曲罢了。她离开之前,说:“你叫她的名字。你眼睁睁的看着我,却在叫她。”最后曲终人散,该走的人走了,和战争曾经来过又走了一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老妻,无意识也好,没回应也罢,战争改变了那么多,有些事情却什么也没改变。

  最后,不得不说,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什么原因,这部小说看得我很累,尤其是前半部分。在一百页前面所有人物都已出场,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刻意的介绍他们,几乎通篇的对话,让人物的职业、性格、各自的关系变得颇难辨别。甚至有时几页书都以他或她代表人名,大段不署名的对话有时候连出自谁口都让人费些脑筋。但正是这种冷峻简单的风格下,战争的残酷和情报工作的复杂性跃然纸上。在曾经看过的几部间谍电影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重重》等也有这种人物指向不明确的特点。对喜爱快节奏间谍小说,喜爱烧脑的模糊指向的阅读文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伊斯坦布尔逃亡》读后感(十):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

  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

  通过网络检索,我发现该书作者[美] 约瑟夫•卡农,他是现象级全球畅销小说,关于命运之诡谲,人性之高贵。爱伦坡奖得主约瑟夫•卡农力作。集惊险、谍战、和爱情于一体。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它是一部集惊险、间谍、秘密和爱情于一身的绝妙小说。令三十国读者泪下恸绝的人性救赎!

  那离我们很远的二战又一次回到我们的身边,好像战火纷飞的岁月又一次逆袭而来。本书为作者约瑟夫•卡农新作,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情报人员为了拯救一个人,却遭到了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故事惊险、暴烈,缱绻难忘,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意料之外的爱恋同时在伊斯特坦布尔上演。这本书情节非常曲折,扣人心悬,让人有很强的求知欲,探索的欲望。的确耐人反思、深度。

  本书以二战为大背景,讲述了情报员里昂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被人利用,他身边的人因为他受到伤害,他也陷入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圈中。在他流亡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遭受意想不到的背叛,他的人生陷入黑暗之中,抱着对明天的最后一丝希望和爱,他坚守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完成了自我的人性救赎!爱情、善意、背叛交织在一起了。而整个故事来说,一点儿也不显得杂乱,而非常符合逻辑、符合现实生活的再现,昨日重现,真得惟妙惟肖,相得益彰。

  对具体的故事细节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对里昂来说,这是他的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的炼狱,也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救赎……为了斗争、生存,他们选择相互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忠心耿耿的爱!

  综合来看,本书非常严谨,故事总是那么跌宕,充满了人间真情,没有虚伪做作之嫌。一切竟然如此真实,这是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一本真实的历史书,一本绝美的二战回忆录,的确让人深思。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让人伤痛的,的确如此,而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故事却是那么难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