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逃亡乐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逃亡乐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3 02: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逃亡乐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逃亡乐队》是一部由弗洛莉娅·塞吉斯蒙迪执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 达科塔·范宁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逃亡乐队》影评(一):摇滚乐,与逃避无关

  看完电影和影评,对于逃避这个词有了看法。这毕竟是一部以摇滚乐为题材作品可惜导演什么都想表达却都没表达好。

  来谈谈逃避,Cherie 最后回到正常人生活与逃避与否其实没有关系,Cherie 只是一个生活不够幸福女孩,对于摇滚乐的理解远不如Joan ,或者说她根本不爱摇滚。那个年代的美国这种家庭其实不在少数,这也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摇滚乐的发展。她被Kim 说服加入runaways有何不只是一种叛逆表现?毕竟她只有15岁。15岁正值叛逆的年纪,加上家庭不好,叛逆在某种程度上又符合摇滚所表达的东西。还有当时美国音乐大环境熏陶,15岁加入一个摇滚乐队是个不错选择。Cherie和Joan再加入乐队的原因上就有本质不同。Joan 不一样,她从内心里是爱摇滚的,并且有才华,这一点片中也交代的很清楚

  爱摇滚和当歌手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听摇滚的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听的多了就会发现摇滚乐其实不是什么反叛精神,什么灵魂深处的意义,它本质是音乐,是一种享受音乐的过程。Joan其实是对爱音乐,享受音乐,觉得离不开音乐。这就是Joan 为什么说“没有摇滚我会死或者是进监狱”和“宣传音乐,不是你的胯部”的原因。她爱音乐,而音乐可以在某方面救赎她,这也意味着她与Cherie 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Cherie 加入runaways也许只是青春叛逆,但Joan 是属于摇滚的。

  所以C和J的选择与逃避没有关系。

  The runaways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时代下的悲剧成就了Joan 同时也毁了Cherie 。但是转身看其他多不胜数的成功或不成功的摇滚乐队,又有那一个活得完美呢?生活就是这样,在成长中完美,在不完美中成长。

  《逃亡乐队》影评(二):无rock 不青年

  “rock&roll is a blood sport. It's a sport of man

  It is for the people in the dark the death cats, the masturbators, the outcasts who have no voice. no way of saying."Hey i hate the F*uking world! F*ck authorities "

  或许fans 和当时的媒体爱的是 Cherie Currie 但是,历史记住的是Joan jett, 是她的音乐和the runaways 以偏执的狂恋在rock 的字典上留下一一页,上面跋扈地写着“rock&roll is not men’s world” 。

  而不是像一些年轻人一般只是单纯出于一时的荷尔蒙过剩。

  虽然一开始大概总是因为荷尔蒙,之于音乐的执念某种程度也和恋爱相似,大多数人一开始的一见倾心有时只是一时冲动,或者由于第三者的撮合,之后若是真发现与对方气场相合,在朝夕相处中才会无可救药的恋上,渐渐演变成一直不止心理也是生理依赖一段时间不和心爱的搞一搞胸腔某处就会干渴燥热,像被什么烧着一样。

  不过对于音乐的执念更像是发自本能,从猜测它的源头就能容易的看到,对自然模仿,或者向达尔文老头子说的那样,像鸟儿一样的求偶举动。就像我和大房的黑白生死恋一样 【雾】。无怪乎学乐器最好从娃娃抓起,当我还不知道理性为何物哲学为何物三观是什么能吃么的时候已经在琴凳上一坐数小时,大房没有更多的情敌,牢牢在我生命中占上一角,以后在没有任何事物能做到她的程度,以我现在各种三分钟热度。只有很长时间不弹琴这一点偶尔会让我身体部分像久违药物的瘾君子一样瘙痒难耐,不过这种骚动主要集中于与大房肌肤相亲的手指

  总觉得年轻人还在在荷尔蒙泛滥的时候烧一把摇滚乐呢不然人生都不完整女人更是如此,毕达哥斯拉不哥拉斯不是说“女性天然地更接近于虔诚么。”女人在行事上也会有更接近于动物性的本能比如用身体靠近喜爱的事物。这种天性岂不正与摇滚相合。

  不过rock&roll 最让人诟病的或者被局外人误解地方大概在于,它总是同酒精毒品,和xing联系在一起。

  古希腊人就有着借着酒神的祭奠意图接近上帝的的历史,谁家那小谁也认为哔高潮脑袋空白的瞬间是最接近于神的。所以会有谁家那小谁们在野外喝酒,嗑药,狂欢,然后rock。某小谁还声称自己在哔高潮时最有创作音乐的灵感

  不过rocker们大概更愿意用酒精和drug还有sex的助力飞上天堂向着创造这个fucking world的造物主中指

  看着joan jett 专辑封面上桀骜的眼神精致的脸偏执的认为我们会有着这样的共鸣

  其实并不是想要去像一个男人一样怎么怎么,而是让这个f*cking world 住嘴,不要用,“This is men‘s domination ” 这种f*cking理由限制我,我只是想要做我梦想做的事情,做我自己而已。去TM的女权主义男女平等,因为你在要求平等的时候至少在你的潜意识里已经承认了你的劣势。我只有大概每月一次的机会期望自己是个男人,痛经的时候╮(╯-╰)╭。

  俗套的说一句,重要的不是强大肉体,而是强大的内心。

  Kristen Stewart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更爷们儿一点增肥了不是壮实了,不过他演绎的joan jett 更像是一个想象一个男人一样玩儿摇滚的女孩儿,而不是一个本身就爱着摇滚管tm你们说这是男人还是女人的东西的叛逆少女,一个新纪元的开创者。虽然说她的爷T范儿也够让人发下花痴表演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一反《twilight》里面外表清纯内心叛逆的邻家形象。不过剧本是基于Cherie Currie 本人的自传,他的戏份也受到不少的限制。

  至于 DakotaFanning,个人觉得表现平平,更像是个pop不是rock歌手,就与Cherie Currie 本人来说,她可以说是乐队的背叛者,所以自传里有点辩白的成分大概是人之常情但大概不至于完全把自己洗白到一时脑热变成摇滚失足少女然后在家人感召之下痛心疾首回到本来生活的赶脚吧=。=

  不过全篇不知道是表演还是剧本的缘故给我的就是这种赶脚。

  而joan jett 的态度则很是明显,当 Currie 说想要回到自己本来的生活时她说 here‘s my life,后来再被问到摇滚之于她的意义,她说给予了我新生,不是摇滚我大概早就便当或者进监狱了。摇滚就是她的一切,而其载体便是runaways, 而 Currie 就是这个世界运行脚本中心的女主角。我来弹琴,我来写歌,你把它们唱出来,给全世界都听到。而之于Currie, jett 的意义似乎不会比她生命过往来上一发的任何一个男人或者女人重要太多。

  还有一个有趣角色经纪人 金·弗利,完完全全的一个freak, 不过他有野心,也有实现野心的智慧,把一切甚至最后乐队成员的背叛和最后解散的终局都算计在内。最后当被问到被女孩们背叛感到后悔么,他说 ”if i am training a wild, and it bite me in my hand, and i know i trained it well “他知道rock的意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低估了其对于joan 或者其他摇滚女的意义,片子开头他玩笑说本来想找一队侏儒搞摇滚结果侏儒手太小拿不动琴才找了这群女孩,最后将乐队当做自己的玩物和生财之道,也某种程度导致了乐队的解散。

  最后还有个感想就是rock band里的主唱和主音真的好容易有一腿啊,正常BG比如 AmyLee 和 BenMoody。我们要是都是男人没关系我们搞基好了比如The Libertines,我们都是女人那就百合比如runaway。

  脚着joan 把口中香烟雾气喂给Currie的那镜头很美呢。

  写这东西的时候BGM是joyside的last live。还算不错的国内punk乐队。

  脚着年轻时候就是要有一股劲儿耗在rock上不然脚着人生都不完整呢。好像跟着气场相合的人或者独自一人去看一场爱的band的live啊今年怎么想办法也要做到啊皿!

  《逃亡乐队》影评(三):人生没有临摹帖

  The Runaways算是最早的女子乐队了吧却也难逃沦为被包装商品结局,在我看来至少就是这样,其实很多事物都大同小异而已。性,毒品,叛逆,个性有时原来只是一场虚张声势,有人沉迷与此有人恍然出离而有人却以为自己是在追梦。老高说他现在不喜欢这种狂乱的电影,因为经历了青春的躁动期因为这是别人的人生。

  而在最后的时刻切丽说:我做不下去了,我需要重新重视我的人生。琼说:这就是我的人生。分道扬镳后单飞成功的琼在电台节目说道:如果没有摇滚乐她会死掉会坐牢。在商店打工的切丽听到广播打进了电话,琼问:你还好吗?切丽说:我没有死掉也没有坐牢。主持人煽情道:哇哦,逃亡乐队的前主唱,太激动人心了,你一直在忙什么?切丽说:我尝试做点别的事情。

  当老板呵斥切丽挂掉电话后,广播里琼的摇滚作品声响起,切丽将收音机音量调大,而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切丽的自传改编而她也正是该片的制片人,我相信她依然喜欢摇滚乐,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她自己选择的方式。

  他人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人生,人生没有模板。但不管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你应该明白你否有担负你所选择的人生的能力和一直死磕下去的勇气?琼和切丽都做到了。

  《逃亡乐队》影评(四):发疯时记得穿件皮衣

  如痴如醉头发渐渐油腻了,衣着渐渐疯癫了,举止渐渐癫狂了,喉咙渐渐躁动了,我想说其实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歌首首给力,Hollywood, The Wild One,California Paradise,Queens Of Noise,I Wanna Be Where The Boys Are ,CHERRY BOMB尤其,现场的LIVE是我最喜欢的情景,两个女孩肯定会被比较,我中意Joan Jett ,从穿衣到行事,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越看越爽,都快爱上她拉,不是是已经深爱啦!特别是开始买的那件皮衣,自制的T恤写的 Sex Pistols ,太对口味了,想想那年代,该是个发疯的好年代啊,黄金岁月,光I LOVE ROCK AND ROLL够我在学校狂吼几个月,不错,从那以后我穿着我最喜爱粉色皮衣发了一个月的疯,10月份真是个放荡的好时候啊,自从看了它,隔三差五拿出来温习温习,看了又看,简直成了我的必修课,后来又把摇滚片一部部翻出来看,最差劲的也要陶醉个一两天,《吉他》《大门》《天鹅绒》《迷墙》,摇滚和诗,一天都离不得!

  《逃亡乐队》影评(五):一部很好的摇滚入门电影

  感谢《在路上》和《逃亡乐队》,我算是更近一步了解到这些艺术家状态

  直面人性欲望,和毒品搅在一起也无可厚非,自己选择了“作死”的那条道路。他们的存在,治愈了绝望的人,同时也引诱着不成熟的人走向堕落。爽了自己,在艺术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社会责任感嗤之以鼻。从切丽·柯里退出乐队可以看到,长期玩摇滚置身于癫狂状态,真的会精疲力竭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摇滚乐是调味品。即便是在个人音乐库中,它都从来不是主角。毕竟心中的主旋律光明美好,生活的常态柴米油盐酱醋茶。要我天天堕落癫狂发泄,会累死的。

  K又美又帅,16岁范宁的演技……

  《逃亡乐队》影评(六):Kristen Steward演的是Avril她老妈麼,忒像了。

  有人觉得Kristen Steward这扮相很像Avril麼,依据故事的年代是1975年,她演的大概就是Avril她老妈了。

  说笑了,不过Kristen终于可以演比较适合她的范儿的人物了。以她的气质,或许可以演劫匪杀手特工,甚至在暮光里演个吸血鬼或者狼人什么的,最不适合的就是竟然演吸血鬼男友身边的麻瓜了。

  范宁就是那些前浪还没打在沙滩上之前,已经上岸了的超前浪,这小家伙才16,早早在混乱的演艺圈中翻滚了,在这里也算是本出演了。觉得她可以像当年的茱蒂福斯特,演个儿童hooker什么的,应该会演得不错。

  这部片的剧情本来就已经在情理之中了,很多经典前作都已经是这个路子了,既然剧情尚无创意之处,那么形式就应该更加火爆并行冷酷,才可以重述青春的叛逆与迷茫这一古老的主题。

  可惜,电影在光影和音乐的处理上,都略显平庸。服装够华美,化妆够夸张,灯光够鲜艳,音乐够吵闹,不过,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导演是把所有宝都压在KS和Fanning身上了,压在他们与日俱增的人气上。这真是有点悬啊。

  如果是我嘛,灯光效果会再迷离恍惚一点,叙事顺序会再跳进交替一些,色调处理上会更反转一些。

  唯二之处我觉得美丽的,是她们吻时那背景中血红色刺眼浓稠的灯光,以及最后Cherie在广播节目中与John的简短对话,往事一一再现却再也回不去当初。

  导演至少有一件事做得完美,就是请了这两位青春与才华同样逼人的演员。

  《逃亡乐队》影评(七):《逃亡乐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叛逆与朋克

  《逃亡乐队》(The Runaways)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的新作。叛逆的摇滚。酷毙的造型。与《暮光之城》、《新月》很不一样的角色,但心底的感觉却很像。Kristen Stewart总是给人这种感觉,低调,却让人无法不关注,叛逆,却让人无法不认同。她是那么孤高。孤高得让人望而却步。但却承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同是表现音乐人,《疯狂的心》(Crazy Heart)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一个是叛逆的摇滚女孩,一个是廉颇老矣的乡村歌手;一个是堪比男人更重的重金属,一个却有如女人低缓深情的传统民谣;一个谩骂一切,一个撩人心弦;一个歇斯底里地发泄,一个娓娓而诉说。不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颓废却执着,尽管生活糜烂,但爱沉在他们心底的最深处。

  说到这里,我想我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艾薇儿·拉维尼(Avirl Lavigne),1984年出生的摇滚小魔女,同是朋克的感觉,在《逃亡乐队》里,1990年的Kristen Stewart却似乎有着更胜一筹的颓废与嚣张。如果你喜欢艾薇儿,我想你一定喜欢Kristen Stewart扮演的1958年出生的琼·杰特(Joan Jett)和她的the Runaways乐队。

  “Up or Down?” 显然,The Runaways is down.

  喜欢他们的Down,喜欢Rebel Queen,喜欢他们那种狂野、浮躁、不可一世、唾弃世间一切的叛逆。

  “I’m a fucking ‘wild one’.”

  “Wild and braless.”

  “A lot more than horny hype.”

  “Are you young and rebellious enough to love THE RUNAWAYS?”

  去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像爱艾薇儿一样去爱;去爱THE RUNAWAYS,像爱艾薇儿的摇滚一样地去爱。你准备好了吗?

  《逃亡乐队》影评(八):摇滚在前,女权在后,中间是你我的太虚幻境

  不得不说这么晚才遇上这部电影是我的遗憾,因为已经过了热爱摇滚的年龄段,如果是高中,我一定会血脉喷张全天循环播放专辑再买各种乐队海报糊墙上,所以我很能理解Cherie Currie的心境。但依然感谢这群离经叛道的少女,从《天鹅绒金矿》到《逃亡乐队》,你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的音乐中所汹涌的少年心气,是你无论经历多少时间的碾压,再度听到都会被唤醒,或多或少地获得对抗平淡生活的启示的。

  一、电影

  很多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拍得挺烂,一点不精彩。我很理解,因为从电影角度看,它对比其他表现力更强的摇滚题材电影来说,的确比较中庸,可以触碰的问题进行了遮掩,触碰了的问题又戳不在点上。

  但从整体看,其实它的电影性是被其音乐性有意弱化的,因此你会发现不管从编剧或执导方面,它都算不上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电影,但在几场现场演出的诠释上,还原度却是极高。可以对比The Runaways早年的演出视频,服装、扮相、甚至何时嘶吼何时甩头都是有本可循的,KS和范宁两位主演在开拍之前,就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与Joan和Cherie本人呆在一起,苦练歌技和电吉,力求尽可能地还原再现,四个人在片场也经常交流,以至于工作人员有时都分不清哪个是演员,哪个是真人,看到成片后,Joan和Cherie本人也都表示仿佛坠入梦境,回到过去。

  可见,说是导演Floria的MV格局影响了她的电影视野也好,说是坐镇制片的Joan Jett志不在此也好,事实都是,电影更侧重于对逃亡乐队和主创人员的还原,一开始就没在追求作为一部精妙电影的大格局、深命题、处心机和出人意。它的动机就像一支摇滚,纯粹得有些可爱。

  二、摇滚

  说到本片的音乐,我其实跟很多人都有同感,哪怕初级乐迷都知道Joan Jett才是逃亡的灵魂,不过因为本片根据Cherie 的自传改编,主角自然是Cherie,而Jett的存在感太强又无法舍弃,最终难免让人有壮哉我大Jett居然活生生当了90分钟的大绿叶,结尾才熬成婆的感觉。此处确实是编导上的硬伤,不作赘述。

  比较遗憾的就是Jett的几首经典圣歌最终沦为片尾曲,我有种明明这才是正片 却已经在滚演员表的早泄感。这种感觉也许正像逃亡乐队的整个兴衰轨迹,亦像主唱Cherie的星途,在美国六七十年代井喷的摇滚乐中,不是所有乐队都能像Kiss、Guns N’ Roses一样屹立不倒,更多的则是像逃亡一样,烟花易冷,昙花一现。电影中没有用过多笔墨挖掘这些乐队的失败原因,只是直接归结在Cherie的退组上。从很多细节中不难看出,Cherie对摇滚的热情来自于青春的叛逆,这种叛逆是时间性的,摇滚根本上说更像她反叛世界的工具,她的内心是个矛盾体,因此她会在听《stary stary night》时怅然若失,会在毒品中迷失太久后突然想重拾生活,灵魂里同时住着民谣和摇滚的人是无法义无反顾的。

  而Jett对音乐更为执着和纯粹,也更为自制。老实说看到最后她在浴缸(米水?)里写词,穿着裤衩搓着吉他在床上蹦跶着编曲,背景里的《I Love 绕坑绕》响起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爆了,年轻的身体里迸发的力量是真的会令你感动。逃亡解散后,吉他手Lita Ford三年后推出了自己的重金属专辑,销量很棒,Joan Jett就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样,至今仍活跃于乐坛。

  三、女权

  为什么说摇滚在前,女权在后?首先毋庸置疑,摇滚是这帮女孩征战世界的方式,从家里贴满墙的Iggy pop和David bowie的海报,和被扔面包的模仿比赛就知道,她们同样是被摇滚偶像激发和引导的一代。而女权在后,则是因为逃亡乐队组建的1975年,正是第二轮女权运动风行之时,而她们作为历史上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不得不说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为女权运动注入了行动上的广泛影响。而Joan Jett也成为后来的Riot Grrl(暴女、女权朋克)中一枚极有分量的符号,可以说没有逃亡乐队,女子摇滚乐的历史还要推后好多年。

  但是按影片中看来,她们在女权的道路上其实行走得有些悲哀。她们的初衷是建立一支女子摇滚乐队,证明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可惜在Kim的包装和舆论的煽动下,后期的逃亡只是在加重男权。反复炒作漂亮小妞、销魂的现场、大胆的歌词作为卖点,乐队形象渐渐从“樱桃炸弹”变成一枚肉弹,以男性的视角发掘女人的性感以赢取男性的疯狂,这与女权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背道而驰。随之而来的便是舆论四起的诋毁,音乐焦点的模糊,解散的压力可想而知。

  Kim多次强调摇滚的精神来自愤怒,其实看这部电影感受到的并非小妞们的风光,更多的是她们的反抗和挣扎,从反抗男权,到反抗色情的包装,到反抗市场舆论,几乎贯穿全程,与其这样走在时代刀尖,也许Cherie的洗尽铅华的确是个更舒服的姿势。

  三、太虚幻境

  终于写到这一Part了,感觉此处画风会变,我是如此不掩饰我的搞基之心哪。啊,还是正经点,只要你简单浏览一下短评都会发现,这片子除了主角范宁的造型惊艳度和角色反差值外,讨论最多的就是KS十足的T范儿了。作为没看过暮光也不打算看的人,第一次见KS是在《Into the Wild》,17岁的KS惊艳了荒野,还有《On the Road》这种公路片,我想说连KS的眼袋都颓废得恰如其分,她就是born in that way好么,难以想象这样的气质为何要去演暮光类青少年剧,不过想想暮光是讲吸血鬼的,大抵就跟她的哥特气质沾点边吧。

  其实KS和范宁俩人,在我眼里CP感一般,但是滑轮ML的一场戏真是看得我血崩了,殷虹色的灯光,fresh like a peach的范宁穿着童趣十足的旱冰鞋在墙上摩擦,隔壁的小伙子被诱惑得要扑上去惹,小范不屑地扭头看小K,背景响起The Stooges的《I Wanna Be Your Dog》,荷尔蒙信息素成几何倍地喷张,眩晕迷幻的气氛要人命啊,接着就上演了经典撩人的一口烟画面,噢shit看醉了,后面滚床单一段的拍摄手法也贯彻药物和性的反应,嗨上云霄的感觉。

  在这里真心要感谢著名MV导演Floria Sigismondi的表现力,说起来Floria给各种摇滚大牌拍过的MV不少,David bowie去年新歌《The Next Day》的MV,也拍得很有意思,可以说导演那种荒诞式的美感,造就了本片的迷幻气质。

  摇滚在很大程度上总是与致幻剂挂钩,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段实为药物作用并没有做爱,我已经不想为主角的性取向争辩什么,其实gay在摇滚圈很常见,电影都没有要回避的意思,观众倒乐于自欺欺人。至于很多坐等小K出柜的朋友,想来我们何尝不是被电影的气氛致幻了,无论是《断背山》《La vie d'Adèle》还是国产的《蝴蝶》,但凡世间被禁锢的、阻碍重重的爱,都必给足你现实的阵痛,以至美好片段都像是触摸不到的太虚幻境,需要挣脱肉体的束缚,游进短暂的梦中,追寻大脑皮层的渴望。所以优秀的同性电影,往往让人持久地沉浸在甜蜜或唏嘘之中,转而将期望投到rps身上。

  而真假转换,虚实之间,也正是现实中大部分同志的生存状态,何处“能容纳怪人”,何时能“拖手同游太虚”,在性取向变得稀松平常之前,要出柜的,就拿出Joan般赤子之心的勇气,想藏好的,就得有Cherie面对平淡生活的定力。

  但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依然如那首歌所唱的“二百年后再一起,应该不怕旁人不服气”。不仅是同志平权,女性主义,还是我们人生中所坚持的任何一件小事,与摇滚的精神力量都是相通的,就好比经常有人问最伟大的乐队是披头士还是滚石,私以为都不是,而是那些数十年如一日,不管是在天桥角落或地下车库,即使不为人知也依然坚持自己摇滚理念而不断创作的乐队们。赤诚不会以万众敬仰而起,不会因无人倾听而终,赤诚源于你想要成为的自己,终于你不愿再抗衡的现实。

  《逃亡乐队》影评(九):终于找到了记忆深刻的一场戏

  在b站看了很多我K的剪辑,印象中很深的就是她躺在浴缸中的那一幕。

  结果看了完整的电影以后,那一幕更加震撼!!!我K演技棒棒哒。

  但是,我K造型方面实在不敢苟同。造型完全是为了摇滚而摇滚,忽视演员的特质。

  倒是达科塔电影结束的时候造型很美。PS:达科塔演技也很棒!

  两人不愧是童星成长过来的。

  剧情方面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有种懵逼的感觉!它的结局是一瞬间的事情,与电影前面细腻的刻画完全不搭,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

  为我K点赞,顺便用长发美K镇楼!!!!!!!

剪刀手美K,浑身自带二萌气质!

  《逃亡乐队》影评(十):《逃亡乐队》——青春的疯狂与毁灭

  这部由意大利女电影人弗洛莉亚•塞吉斯蒙自编自导的影片,记录了两个女孩,从青涩到成熟,从携手共进到最终分离的故事,那种“坚持努力,最后成功”的精神在影片中若隐若现,带给我许多的思索和感伤。

  “逃亡乐队(The Runaways)”,全球第一支成功的全女子成员的硬摇滚乐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男性主导摇滚的背景下,终成了乐坛的传奇,带给人们、带给整个音乐节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琼•杰特(Joan Jett)和切丽•科尔(Cherie Currie),两个花季少女,离开了流落的街头和家的庇护,走上舞台,面对灯光,带着心中的梦想和渴望,燃烧青春的火焰,向着全世界呐喊、歌唱、拼搏、抗争,展示着青春的疯狂与毁灭。

  从一夜之间的成名到世界为之疯狂,她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她们的陨落也同样突然,仿佛一曲没有前奏的乐曲,直上高潮,却戛然而止。她们在一起分享了差不多四年的时光。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去包含了她们人生中最纯质的年岁。四年前,她们带着隐藏在叛逆下的青春的稚嫩和对梦的追逐,犹豫而迷茫的走向舞台;四年后,眼神中褪去青涩的她们,洗尽铅华,看清了属于自己的未来,选择了不同于彼此的生活,挚友也终有分离。

  琼•杰特,乐队的吉他手。她为摇滚而生,为梦想而生。为了追随梦的脚步,她不惜舍弃了一切,无论面对着再多的困难和磨难都坚持本心,不曾放弃。家庭的破碎、生活的压力、毒品的摧残、挚友的离开,这些都无法阻止她前进的步伐。逃亡乐队是她的生命,是她的家。为了这个家,她奉献了一切。选主唱时,对切丽的鼓励;第一次演出时,对队友的维护,几近粗暴;日本演出时,努力忍耐、劝解、妥协,为了原则而和经纪人金•弗利(Kim Fowley)争论、对抗••••••她太热爱摇滚以至于可以忍受一切,但她付出了一切却无法挽回乐队的分裂。当她说出“This is my life.”时,但她面对切丽不顾一切转身离开的背影时,虽然无法看到她的面孔,但我知道这个叛逆而倔强的女孩终于流下了泪水,那一刻她的心在滴血。她坚定、努力的要唤醒大家却毫无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乐队在辉煌中毁灭。也许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了,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终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逃亡乐队陨落的一刹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救赎的路。梦想带着她冲破阻碍,涅槃而出,最终成为了摇滚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传奇。当她最终登上梦想的顶点时,也许身后的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吧!

  而切丽呢?从一开始切丽对音乐的认识就与其他成员有本质上的差别。她在学校表演David Bowie的作品被同学喝倒彩;第一次选主唱时,准备慢歌而被其他成员取笑;即使坐车时,她想听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的小小心愿也被制止。经纪人从开始就坦言,切丽是乐队的外表,她虽认命的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但却还是难以得到其他人的理解。影片中有一个片段,她因为“拍照事件”,不得不面对队友的指责,甚至讽刺时,竭尽全力解释,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却终不可得,连她的挚友琼也不同意她的做法。最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向经纪人的高压控制抗争,却也成为了她离开的导火索。“逃亡乐队”的陨落源自于她的离开,但我们无法怪她什么,毒品的侵蚀、亲友的误解、经纪人的逼迫,这一切都使得原本小家碧玉的她身心俱疲。摇滚于她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也许是她与琼的最大差别吧!所以她选择了回归,回到父亲和姐姐身边,做回普通人。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另一种生活。那里没有毒品,没有镁光灯,没有摇滚,更没有逃亡乐队,却有她的笑容。

  两个女孩,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走到一起,却因为性格的差异而分离,有人坚持到底,有人回归本原。人生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愿与不愿。青春就应该不惜热血,勇往直前,释放青春的疯狂,坚持青春的坚持,至少她们曾经拥有,没有辜负青春。但只有坚持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影片的最后,琼在电台接受访问,洗尽铅华的切丽从小店铺给她打电话。她们的表情在我眼前久久不能忘却,也许她们都想忘记彼此,忘记过去,却又难以舍弃吧!青春就是如此奇怪,坚持而疯狂,却让人无法忘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